北京皮肤病专治医院 http://m.39.net/pf/a_7239999.html
身边的中药材(4)
人吃五谷杂粮没有不得病的,得病就要吃药。可现在草药种植商业化,种植者为追求利润,往往滥施农药化肥,不仅使草药的药性发生变化,而且会出现农药残留。野生草药已很难买到了。
其实,一方土地养一方人,一方人得病,往往也都能在身边找到治病的药材。所谓七步之内必有灵草。草药遍地都是,可很多人都不认识,也不会用。在此,仅就石家庄市周边生长的草药作一个汇集整理,帮你认识身边之宝,助你健康长寿。
伏龙肝:
伏龙肝,即灶心土。系农村土灶中经多年用柴草熏烧而结成的灶心土。性味:辛,温。归经:归脾、胃经。具有温中止血,止呕,止泻之功效。用于虚寒失血,呕吐,泄泻。
用法举例:
1、突然昏倒。用伏龙肝研末,一鸡蛋大的分量冲水服,引起呕吐。
2、中风口噤(口不能言,心神恍惚,手足不能随意运动;或腹中痛满,时而晕绝)。用伏龙肝五升,加水八升,搅清后取上层饮之。
3、神智狂乱,不能识人。用伏龙肝研末,水冲服一茶匙。一日服三次。
4、小儿夜啼水止。用伏龙肝二钱、朱砂一钱、麝香少量,共研为末,加蜜,做成绿豆大的丸子。每次服五丸,桃符汤送下。
5、舌头变硬,不能转动。用伏龙肝调牛蒡汁涂搽。
6、冷热心痛。用伏龙肝末一茶匙,是热痛则以热水湿烫后服,是冷痛则用酒冲服。
7、反胃。用陈年的伏龙肝,研末,米汤送下。每次服三钱。
8、突然咳嗽不止。用伏龙肝一分,加豆豉七分,捣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次服四十丸。
9、吐血,心腹疼痛。用伏龙肝与多年烟壁土等分。每次取五钱,加两碗开水煮,煮成一碗时,等澄清,饮上层清水,空心服。另吃些白粥补身体。
10、妇女血漏,淋漓不止。用伏龙肝半两,阿胶、炒蚕沙各一两,共研为末。每次服两三钱,酒送下,直到病痊愈为止。
11、妇女赤白带,日久*瘁。用伏龙肝、棕榈灰、屋梁上尘,等分,各炒到烟尽,共研为末,加龙脑、麝香各少许。每服三钱,湿酒或淡醋汤送下。患赤白带有一年久者,照此法治疗,半月可愈。
12、产后血气攻心,恶物不下。用伏龙肝研末和酒服,每服二钱,泻出恶物即愈。
13、子死腹中,母气欲绝。用伏龙肝末三钱,水调服。
14、横生逆产。用伏龙肝末,酒调服,每服一钱。同时,用灶土搽母脐。
15、胞衣不下。用伏龙肝,加醋调成小团,塞入产妇脐中。内服甘草汤三四合。
16、食物中*。用伏龙肝末,如鸡蛋大小,水冲服,吐出便愈。
17、冷气入腹,肿满难当,以及男子阴部突然肿痛等。用伏龙肝调鸡蛋白涂搽。
18、耳内流脓。用棉花裹伏龙肝末塞耳内,一天换三次。
19、小儿脐疮。用伏龙肝末敷上。
20、小儿丹*。用陈年伏龙肝末和屋漏水(亦可用新汲水、鸡蛋白或油)调敷。药干即换。
21、小儿热疖。用伏龙肝末、生椒末等分,和醋调敷。
22、臁疮久烂。用陈年伏龙肝末、*、*丹、赤石脂、轻粉等分,调清油,敷布上,贴患处。如发痒,须忍住,数日可愈。
23、一切痈肿。用伏龙肝加蒜捣粒成泥(加鸡蛋*亦可)贴患处。干了就换。
柴胡:
柴胡,为《中国药典》收录的草药,药用部位为伞形科植物柴胡或狭叶柴胡的干燥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茎叶及泥沙,干燥。柴胡是常用解表药。别名地熏、山菜、菇草、柴草,性味苦、微寒,归肝、胆经。有和解表里,疏肝升阳之功效。用于感冒发热、寒热往来、疟疾、肝郁气滞、胸肋胀痛、脱肛、子宫脱垂、月经不调。
1、解热生用量宜大,升阳生用量宜小;疏肝解郁宜醋炒,阴虚骨蒸宜鳖血炒。
2、大叶柴胡的干燥根茎,表面密生环节,有*,不可当柴胡用。
3、柴胡治疗感冒常与葛根、羌活等同用。
4、柴胡有较佳的退热作用,邪在少阳、寒热往来,常与*芩、半夏等同用(如小柴胡汤)。
5、对疟疾症,柴胡又可与草果、青皮等配伍应用。
6.见肝气郁结所致的月经不调或痛经等,均可与当归、白芍、香附、郁金等药同用。
经典方剂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中医方剂学。为和解剂,具有和解少阳之功效。主治伤寒少阳病证。邪在半表半里,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者;妇人伤寒,热入血室,经水适断,寒热发作有时;疟疾,*疸等内伤杂病而见以上少阳病证者。临床常用于治疗感冒、流行性感冒、疟疾、慢性肝炎、肝硬化、急慢性胆囊炎、胆结石、急性胰腺炎、胸膜炎、中耳炎等属胆胃不和者。
柴胡30g,*芩、人参、半夏、甘草(炙)、生姜(切)各9g,大枣(擘)4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芩:
*芩,别名山茶根、土金茶根,是唇形科*芩属多年生草本植物;*芩生于向阳草坡地、休荒地上。
*芩的根入药,味苦、性寒,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止血、安胎等功效。主治温热病、上呼吸道感染、肺热咳嗽、湿热*胆、肺炎、痢疾、咳血、目赤、胎动不安、高血压、痈肿疖疮等症。*芩的临床抗菌性比*连好,而且不产生抗药性。
《药对》:*芩,得厚朴、*连止腹痛:得五味子、牡蒙、牡蛎令人有子;得*芪、白蔹、赤小豆疗鼠瘘。
《本草图经》:张仲景治伤寒心下痞满,泻心汤四方皆用*芩,以其主诸热,利小肠故也。又太阳病下之利不止,有葛根*芩*连汤;及主妊娠安胎散,亦多用*芩。
《医学启源》:*芩,治肺中湿热,疗上热目中肿赤,瘀血垄盛,必用之药。泄肺中火邪上逆于隔上,补膀胱之寒水不足,乃滋其化源。
《本经》:主诸热*疸,肠僻,泄利,逐水,下血闭,(治)恶疮,疽蚀,火疡。
《别录》:疗痰热,胃中热,小腹绞痛,消谷,利小肠,女子血闭,淋露下血,小儿腹痛。
《滇南本草》:上行泻肺火,下行泻膀胱火,(治)男子五淋,女子暴崩,调经清热,胎有火热不安,清胎热,除六经实火实热。
《纲目》:治风热湿热头疼,奔豚热痛,火咳,肺痿喉,诸失血。
《本草正》:枯者清上焦之火,消痰利气,定喘嗽,止失血,退往来寒热,风热湿热,头痛,解瘟疫,清咽,疗肺痿肺痈,乳痈发背,尤法肌表之热,故治斑疹、鼠瘘,疮疡、赤眼;实者凉下焦之热,能除赤痢,热蓄膀胱,五淋涩痛,大肠闭结,便血、漏血。
《科学的民间药草》:外洗创口,有防腐作用。
马齿苋:
马齿苋。一年生草本,全株无毛。茎平卧,伏地铺散,枝淡绿色或带暗红色。叶互生,叶片扁平,肥厚,似马齿状,上面暗绿色,下面淡绿色或带暗红色;叶柄粗短,为田间常见杂草。广布全世界温带和热带地区。全草供药用,有清热利湿、解*消肿、消炎、止渴、利尿作用;种子明目;还可作兽药和农药;嫩茎叶可作蔬菜,味酸,也是很好的饲料。
药用:
灿格日:全草治赤白痢疾,赤白带下,肠炎:外用治丹*,痈疖肿*,虫蛇咬伤《藏本草》。马齿苋:全草主治赤白痢疾,赤白带下,肠炎,淋病:外用治疔疮丹*《中国藏药》。
宗新朵:全草治头晕眼花《滇药录》。宗新朵:全株外用于头晕眼花《滇省志》。宗新朵:全草主治头晕眼花《民族药志二》。
帕八良(西傣),牙西码,芽席马(德傣):全草治肺热咳嗽,痢疾《滇药录》。帕拌凉:全株用于肺热咳嗽,痢疾《滇省志》。帕板良:治疗心慌心跳,头痛,肺病,刀伤《傣医药》。帕拌凉:全草治心慌心跳,头痛,肺结核,刀伤,扭伤,接骨筋续《傣药志》。芽席马:全草主治肺热咳嗽《民族药志二》。[5]
不泽:地上部分治痢疾,腹泻,血淋《滇药录》。不泽鲁沽茶:全株用于腹泻,痢疾,血淋《滇省志》。不泽,鲁壁沽茶:全草主治腹泻,痢疾,血淋《民族药志二》。
赵滩:全草治痢疾《民族药志二》。
马齿苋:全草治清热解*,止渴,杀虫,用于痢疾,诸肿恶疮,金疮,内瘘《朝药志》。德寄铺:全草主治痢疾,诸肿恶疮,金疮,内瘘《民族药志二》。
马朱宁:全草治痢疾,肠炎腹泻《桂药编》。马朱宁:全草主治痢疾《民族药志二》。
藿威:全草治痢疾,肠炎腹泻,咽喉痛,牙痛,无名肿*《桂药编》。绒桌倒:全草治肠炎,腹泻,痢疾,肾炎,泌尿道感染水肿,溃疡病,痔疮出血,咽喉痛,牙痛,无名肿*,痈疮《滇药录》。绒桌倒:全株用于尿道感染,水肿,溃疡病,咽喉痛,牙痛;外用于无名肿*《滇省志》。Reibxandmel(锐先脉),Vobhmidniangx(窝咪仰):全草治小儿腹泻,治带状疱疹《苗医药》。地上部分用于痢疾,疔疮疖肿,虫蛇咬伤《湘蓝考》。藿威,屙莽灭,绒桌倒:全草主治肠炎,腹泻,痢疾,肾炎,泌尿道感染,水肿,溃疡病,痔疮出血,咽喉痛,牙痛《民族药志二》。
马有骂:全草治痢疾,肠炎腹泻,稻田皮炎《桂药编》。马有骂:全草主治痢疾,水田皮炎《民族药志二》。
布马:全草治肠炎,痢疾《滇药录》、《民族药志二》。
玛此见:地上部分治肠炎,痢疾,泻下,脓血,热淋,尿血《滇药录》、《民族药志二》。
酸苋鲜:全草主治肝炎《民族药志二》。
丝籽欧提:全草和种子主治内热炽盛,长期低热,中暑,便秘,痢疾,肠炎《民族药志二》。马齿苋子:果实治糖尿病。
全草用于红白痢疾,跌打瘀血肿痛《中佤药》。牙折骂:全草治肾炎浮肿,皮肤病《滇药录》、《民族药志二》。
莫瑞来:全草治痢疾,肠炎腹泻,肺热咳嗽《桂药编》。麻丫麻:全株用于肺热咳嗽,肾炎,痢疾,肠炎,痔疮出血《滇省志》。麻丫痱:全草治肺热咳嗽,肾炎,痢疾,腹泻,痔疮下血《滇药录》。麻咀来,莫瑞来,麻丫麻:全草治疗肺热咳嗽,肾炎,痢疾,肠炎,腹泻,痔疮出血,痈疮肿*《民族药志二》。
燕捻西:全草治痢疾,骨折《桂药编》。全草用于肺痈肠痈,泄泻痢疾,尿道灼热,血淋带下,痔瘘出血,乳痈瘰疬,*蛇咬伤,骨折瘀肿《哀牢》。全草治痢疾,肠炎,百日咳,肺结核,痈疖《大理资志》。燕捻西鲜:全草主治骨折《民族药志二》。[
兵谷:全草治痢疾,肠炎腹泻,肝炎,肺炎,胃出血,白带,子宫出血,疔疮,湿疹,带状疱疹《桂药编》。杷回薄:全株主治痢疾,肠炎,肝炎,肺炎,白带,胃出血,子宫出血,外用于带状疱疹,湿疹,疮疖红肿,脱肛《滇省志》、《滇药录》。白淹筛,兵谷,别母连,兵头匙,汾瓜,白咪,巴林肥,杷回薄:全草主治痢疾,肠炎,肝炎,肺炎,白带,胃出血,子宫出血,带状疱疹,湿疹,疮疖红肿《民族药志二》。
ngimang:治痢疾,肠炎,乳腺炎《德宏药录》。
刀怀:功用同景颇族《德宏药录》。
欧不俄:全草治急性胃肠炎,痢疾,阑尾炎,乳腺炎,痔疮出血,白带;外治疗疮肿痛,湿疹《怒江药》。
赵滩:全草治痢疾,肠炎腹泻《桂药编》。
骂碑神:全草治痢疾,肠炎腹泻,骨折《桂药编》。骂碑神,骂必:全草主治痢疾,肠炎,骨折《民族药志二》。马岔(MalNguedc):全草治菌痢,腹泻,便血。
街改黑:全草煮糯米稀饭,常服治肺结核。
叶洛少给,蚂蚁菜:鲜茎叶煮食用于止痢;生茎叶捣汁拌少许白糖,水冲服治疗阑尾炎,止痛;加蜂蜜少许煮服,治疗肺结核病。
地上部分(马齿苋):酸,寒。清热解*,凉血止血。用于热痢脓血,热淋,带下病,痈肿恶疮,丹*。种子:明目,利大小肠。
麻*:
为麻*科植物,俗称节节草、还阳草。草麻*:细长圆柱形,有的带棕色木质茎。草质茎少分枝,*绿色,节间有细纵棱线,节上有细小鳞片,2~3片,基部联合呈筒状,茎质脆,易折断,断时有粉尘飞出断面内心红*色(俗称玫瑰心,为麻*主要成分),微有香气,味苦涩。
以身干茎粗,淡绿色,断时有粉尘飞出,内心充实,味苦涩者为佳。
性味:辛、苦、温。
归经:入肺、膀胱经。
功能:发汗、平喘、利尿。生用发汗力强,蜜制多用于平喘息止咳。
主治:风寒感冒,气喘咳嗽,水肿。适用于感冒风寒表证无汗者。
药理作用:
1、发汗。仅在人加热时能增加其发汗量,动物实验尚未证实本品单独应用时有发汗效应。
2、解热。麻*发挥油及其主要成分松油醇,对正常小白鼠均有降温作用。
3、解除支气管痉挛。麻*硷和伪麻*硷能松弛支气管平滑肌,且作用较缓和而持久,故能使呼吸平顺而止喘,亦即所谓“宣通肺气平喘”。
4、利尿。伪麻*硷有明显利尿作用。
5、升压。麻*硷能收缩血管而升高血压,其作用缓进而持久,可维持数小时。
6、抗病。麻*挥发油对流感病*有抑制作用。
临床应用:主要用于平喘和治疗外感风寒。
1、用于平喘止咳。一般需配杏仁,为增强平喘作用。在肺热喘咳时(如肺炎、急性支气管炎),必须用石膏等清热药,入麻杏石甘汤;在肺寒喘咳时(如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须加用干姜、细辛、五味子,为加强散寒、祛痰、镇咳的作用,方如小青龙汤。
要注意的是,麻*虽有治喘作用,但连续长时间使用后,效力会大减,所以,慢性咳嗽者一般不宜久服,可间歇使用。麻*有兴奋大脑皮层的作用,如用量较大,往往会引起过度兴奋而致失眠,用时宜从小量开始,逐渐探索合适的分量。用蜜炙麻*副作用较少。
2、用于治疗外感风寒(如感冒和流感早期)。冬季外感,寒邪在表,脉浮紧,头、身肌肉紧张而疼痛者,用之最为合适。春夏秋的外感风寒也可以用,但伤风有汗则不宜用,所谓“有汗不得用麻*”,以防发汗太过。麻*配桂枝,更能增强发汗作用以解散风寒,方如麻*汤。
3、用于治疗水肿。取其有发汗、利尿的作用以减轻水肿。一般与白术同用。治疗水肿而伴有表证者,偏寒的,配羌活、防风;偏热的,配石膏。
4、用于治疗风湿关节痛。配薏苡仁或白术等,通过发汗祛湿,缓解疼痛。
使用注意:有高血压者慎用麻*,用于解表时可以用紫苏叶代替;用于风湿关节痛时可以用鹿含草代替。
用量:常用量:1.5~9g,用4.5~6g较普遍。虚弱者用2.4~4.5g便可。体质稍好者用于发汗、平喘时,有时须用至9~12g,用于治疗风湿关节痛时,用量可较大。
处方举例:1、麻*汤《伤寒论》:麻*6g、桂枝6g、杏仁6g、炙甘草3g,水煎服。
2、麻杏石甘汤《伤寒论》:麻*4.5g、杏仁9g、生石膏18g(先煎)、甘草3g,水煎服。
3、小青龙汤《伤寒论》:麻*6g、桂枝6g、白芍6g、细辛3g、干姜6g、五味子3g,制半夏6g、炙甘草3g,水煎服。
杨思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