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的种类数以千计,若加上纷繁的异名别称,药名则有数万之众。在如此众多的药名,蕴含着大量古代传统文化的信息。
中药大都是天然的植物、动物、矿物,其形态、色泽、气味千差万别,产地有东西南北、山泽燥湿之殊,性能有四气五味、升降浮沉之异,再加以古代传统文化氛围(包括民俗文化、讳饰文化、外来文化)的熏染、渗透,使中药命名的途径、方法呈多元化。以下试从五个方面进行论述。
壹
它,“药”如其名
据形、色、气味命名。这反映了古人对客观事物的体察入微,及善用类比形喻的联想。
如“牛膝”,《本草经集注》云:“其茎有节,似牛膝,故以为名。”再如“贯众”,《本草纲目》云:“此草茎叶如凤尾,其根一本,而众枝贯之,故草名凤尾,根名贯众。”又如“狗脊”,《新修本草》云:“根长多岐,状如狗脊。”后人又因其根皮上有一层金*色柔毛,故称“金毛狗脊”。菖蒲有一别名曰“水剑草”,《本草乘雅半偈》云:“(菖蒲)喜生逆水,根茎络石,……叶心有脊如剑,四时长青。”乃据生长环境及叶形联想类比而得名,以上是据形、色命名。
草药“金牛胆”,形似牛胆,色金*,味甚苦。此乃兼以形、色、味三者命名。
有的药名除摹形外,又进一步作联想类比,产生异名。如“*芩”,据其根之大小虚实有条芩、宿芩之分。宿芩大根内虚,其腹皆烂而色黑,故有“腐肠”之别称。此外又有“妬(dù)妇”之名,谓“妬妇心黯,芩腹心黑”。反映了古人的联想类比的思维方式及对妇女的偏见。
贰
它,名如其“药”
按特性、功用命名。例如“凤仙花”功能活血通经,其色红,多汁,妇女常捣其汁涂染指甲,故又名“指甲花”。其子也可入药,名“急性子”,因其结英成熟后,稍加触碰,即果荚迸裂,褐色细子蹦出,状似急不可耐,故而得名。
再如“羊踯躅(zhízhú)”,是有*的麻醉止痛药,陶弘景释其名曰:“羊误食其叶,踯躅而死。”(《本草经集注》)
(《本草乘雅半偈》第三帙)又指出药名当“以留、行两字分句读之”,如此,药名涵义当为“王不留”,“王不行”,分别针对经闭、乳少、难产与鼻衄、金创出血,则药之双向“主治功力,其可迎刃而解”(同上)。此说有文献依据与临床验证,较确切地诊释了寓于药名中的双向治疗作用,比李时珍之说更胜一筹。
以上药物的命名,体现了古人对药物本身特性的体察入微,对药物主治功效的掌握详熟。
叁
它,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采故事传说命名。这反映了古代民俗文化对药物命名的影响。
例如活血通经药“刘寄奴”,相传南朝宋高祖刘裕,小字寄奴,早年微贱时于山中伐荻,遇一大蛇而射之,蛇负伤遁去。明日往寻之,闻棒林中有杵臼声,见青衣童子数人正在捣草药,且云其大王为刘寄奴射伤,捣药为之敷伤。刘上前叱散之,取草药而返。后遇金疮敷之即愈。后人因呼此草为刘寄奴(见《南史·宋武帝本纪》)。
再如收涩止血药“禹余粮”,相传与上古大禹有关。《本草纲目》卷十引宋·陈承《本草别说》:“禹余粮,会稽山中出者甚多。彼人云:昔太禹会稽于此,余粮者,本为此耳。”又引《博物志》:“世传禹治水,弃其所余食于江中而为药。”上二例近于神话故事。
中国古代流传着大量与医药有关的神话故事、民间传说,这些故事传说是中国民俗文化的一部分。文人学者将采自民间的有关药物的传说、故事进行加工,以书面形式载录于史书、笔记、稗传,从而使药名的来历得到社会公认,医药学家又将其收录于医药著作,成为正宗的药名来源。故事传说的真实与虚妄姑且不论,至少我们从中可以看到民俗文化对药物命名的影响和作用。
肆
它,很有个性
冠特别标记命名。此类命名法又可分为两种,一种反映药物的产地及生长环境,往往在药名前加上产地、环境字样。
例如:“高良姜”,陶弘景曰:“此姜始出高良郡,故得此名。”李时珍进一步考证:“按高良即今高州也。汉为高凉县。……则高良当作高凉也。”再如“代赭石”,《名医别录》云:“出代郡者,名代赭。”李时珍曰:“赭,赤石也。代,即雁门也。”他如“ ”生巴郡川谷,“*参”出山西上*,“象贝”产浙江象山,及常用药川芎、杭菊、广木香、淮山药等,无不加上产地的印记。这反映了医药界推崇地道药材的实际情况。
又有冠以生长环境字样的。如生于水的“水苏”、“水蛭”、“水浮萍”,产自海的“海藻”、“海马”、“海浮石”。“石韦”、“石斛”、“石菖蒲”,示长于石;“地栗”、“地榆”、“地肤子”,明出于地。
另一种则反映了古代中外文化交流中外来文化的渗入,古人往往在这些外域药物名前冠以“胡”、“海”、“番”、“洋”等特别标记。从这些不同的标记中,我们可以了解药物传入的时代及方域:
更有一些药名前直接标明国度,例如“石榴”是“安石榴”的省称。晋·张华《博物志》云:“张骞使西域,得安石国榴以归,故名安石榴。”“安石”,是古波斯的属国,又作“安息”, 的芳香开窍药“安息香”,亦从彼国传来。
再如活血要药红花,原名“番红花”(番同“蕃”,音“播”),《本草纲目》卷十五“番红花”:“出西番回回地面及天方国,即彼地红蓝花也。”西番即吐蕃,是公元7一9世纪成立于青藏高原的藏族*权。其崩溃后,宋、元、明初史籍仍称青藏高原的部落为“吐蕃”或“西蕃”。番红花,今称西红花或藏红花。
伍
它,需要个好名字
避讳改易其名,避俗雅化其名。这反映了古代君主独尊的思想及避粗俗求风雅的民族心理与风尚。是古代讳饰文化在药物命名中的具体表现。
中药名因与君王名字同或音同而改易者不胜枚举,有的甚至历经几个朝代的反复改易。如截疟要药“恒山”因历史上三个朝代的三个皇帝皆名“恒”(汉文帝、唐穆宗、宋真宗),故屡次改名“常山”,致使医药文献中出现了避讳改名→回改→再改名→再回改……的淆乱现象。再如“薯蓣”,至唐为避唐代宗(李豫)嫌名改为薯药;至宋又为避宋英宗(赵曙)名讳而改称山药(唐代已有的俗名),后世沿用,遂成通名。他如“罗勒”,因犯十六国时后赵高祖石勒之名讳,改名为“兰香草”;“玄参”、“玄明粉”,为避清圣祖玄烨名讳,改名“元参”、“元明粉”。
中药大多为天然物品,故取材范围甚广,一些日常视作废、秽之物亦常可取之入药。唐代韩愈曾云:“牛溲马勃,败鼓之皮,俱收并蓄,待用无遗者,医师之良也。”(《进学解》)但此类药名以书面形式载入书中未免有俗、秽之嫌。因此古代医家每每隐去俗称,雅化其名。
例如“鸽粪”,因其屎皆向左盘旋,而称作“左盘龙”。“人乳”,因道经称久服可以成仙,故呼为“仙人酒”、“蟠桃酒”。人粪经加工后是救治温病高热神昏的要药,便据其色、依其形,美其名曰“金汁”。他如“灶心土”称“伏龙肝”,“鼯鼠屎”唤“五灵脂”,“鸡蛋膜”谓“凤凰衣”,“人尿”呼“轮回酒”、“还元汤”等,皆属此类。只是其修饰雅化均有一定的依据与道理,非随心所欲而为之,亦含有古代传统文化的涵义,限于篇幅,不一一展开论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