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去治疗白癜风 http://www.bflvye.com/m/
温中和胃,止吐,止血,止泻。用于妊娠恶阻,胃寒呕吐,腹泻,便血,吐血,血崩,赤白带下,尿血,鼻衄,胎盘滞留,直肠出血。
锅底火弱,水谷不熟
《本草便读》曰,伏龙肝即灶心土,须对釜脐下经火久炼而成形者,具土之质,得火之性,化柔为刚,味兼辛苦。其功专入脾胃,有扶阳退阴散结除邪之意。凡诸血病,由脾胃阳虚而不能统摄者,皆可用之,《金匮》*土汤即此意。
有个妇人,连冬天都喜欢吃雪糕,这已经不是身体需要,而是欲望需要,第二年春天,老是反胃,吃东西没消化就吐出来。
老先生说,这是胃中虚冷,就像你灶下没有火,你虽然把食物放在锅里,隔一段时间,打开来一看,想不到食物还没有被煮熟化掉。正如你胃中虚冷,火力不足,吃进水谷腐化不了,吐出来还是未消化的原物。
小指月说,那就要给她温暖中土。
老爷爷说,有一味药最平和最有效,能够直接温灶下火,暖灶下土,使锅中水谷腐熟。
小指月一听就知道了说,爷爷,就是灶心土,又叫伏龙肝。它本身就是农村柴火灶下面*土经过火久炼而成。
老爷爷说,可以就用灶心土,打成细粉,每次服用两钱即可,可以用点姜汤水送服,更能止呕温中。
这病人吃 次就不反胃了,吃了三次就特舒服,胃口大开。
老爷爷叫她不要再吃冷饮了,吃伤了脾胃,不单会反胃,而且将来还会痛经,长肌瘤。
随后小指月在小笔记本中记道:
郑长松经验
脾虚胃寒伏龙肝功著胃主受纳腐熟水谷,必赖脾之阳气为动力。中阳不足,脾虚胃寒。复因孕后冲气充盛,冲脉隶于阳明,冲气上逆犯胃,则恶心呕吐,阻隔饮食。辛温之药,以脾虚胃寒家所喜。
*宫绣云:“伏龙肝久经火熬,则土味之甘已转为辛,土气之和已转为温矣。”味辛散逆以醒脾胃,性温暖胃以和中州,若配姜、夏、藿香等醒脾开胃、降逆止呕之品,其效益佳。
车某,32岁。妊娠2个半月,自停经40天起,即饮食少思,进食稍多则恶心呕吐。近20天来,逐日加重,食入不久即阵阵呕吐,食出未化,吐尽方安,面色白。舌质淡红、苔薄白滑,脉沉细弱。证系脾虚胃寒,不能运化。治宜温中降逆,醒脾开胃:伏龙肝60g,藿香、半夏、生姜各9g。先取伏龙肝水煮,待澄清后代水煎药。服药1剂,病势大减,3剂后呕恶尽止,知饥思食。[浙江中医杂志,(2):17]
后记
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小山村,从小山村要经过一条小河,才能够到对岸闹市去。购物在那里,读书也在那里。
刚开始山村里有人专门以摆渡为生,利用小竹筏帮村民载过对岸,去进行货物的交流,跟知识的融合。
后来村里越来越多人,而且小河经常发大水,这摆渡的小竹筏也不安全。
有人就提议要建造一条桥梁,刚开始村民以为,这么大的工程,怎么可能完成,可这提议的人便默默地去建造桥梁,然后越来越多人加入到这个队伍里来。
几年后一条牢固的桥梁,横跨过这条河流,从此人们能够自由往返于河流两岸之间,非常方便,娃子读书家庭购物,都很轻松。
中医是运用小竹筏来帮助一个个人到达健康的对岸,还是搭建一座通往古典中医智慧的桥梁,让世界人民都能够轻松地出入于传统中医,并且走一条真正健康之路?中医需要一个个地渡病人,更要一群群地普渡大众。
如果说不断地临床是用小竹筏来摆渡救治一个个病人,那么总结经验,普及教育,便是在搭建一座真正的中医桥梁,这里头需要更多的中医有心人来去做。
所以中医的普及需要搭建很多桥梁,比如通向各种中药的桥梁,通向各类名方偏方的桥梁,还有通向医理真谛的桥梁,正如城市会搭建很多天桥,方便往来人群,又如网络会有很多链接,能够搜索的很多有用的信息。
当中医普及的桥梁越来越发达,越来越多时,那么整个中医就真正会成为大众生活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古代很多医家的经验,就像一个个砖块,一条条钢筋,一包包水泥,可谓是应有尽有。
现在最缺乏的不是材料,而是我们大家一起齐心共举,把这些材料拿出来去搭建桥梁,方便大众,能迅速步入中医之门,走一条健康养生之路!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4》完结,敬请期待下一部《爷孙俩的中医故事5》)
更多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点击查看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目录1,收藏!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防己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桑枝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豨莶草、臭梧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海桐皮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络石藤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老鹳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穿山龙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丝瓜络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五加皮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桑寄生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金毛狗脊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千年健
孙俩的中医故事()-雪莲花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鹿衔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石楠叶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藿香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苍术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厚朴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砂仁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白豆蔻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茯苓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薏苡仁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猪苓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泽泻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冬瓜皮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玉米须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葫芦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香加皮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枳椇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泽漆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蝼蛄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荠菜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车前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滑石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木通、通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瞿麦、萹蓄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地肤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海金沙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石韦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冬葵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灯心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萆薢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茵陈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金钱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虎杖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地耳草、垂盆草、鸡骨草、珍珠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附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干姜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肉桂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吴茱萸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小茴香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丁香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高良姜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胡椒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花椒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荜拔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荜澄茄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陈皮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青皮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枳实、枳壳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木香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沉香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川楝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乌药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青木香、荔枝核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香附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佛手、香橼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玫瑰花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绿萼梅、娑罗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薤白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天仙藤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大腹皮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甘松、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九香虫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刀豆、柿蒂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山楂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神曲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麦芽、谷芽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莱菔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鸡内金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鸡矢藤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使君子、苦楝皮、槟榔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南瓜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鹤草芽、雷丸、鹤虱、榧子、芜荑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小蓟、大蓟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地榆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槐花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侧柏叶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白茅根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苎麻根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羊蹄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三七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蒲*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花蕊石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降香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白及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仙鹤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紫珠、棕榈炭、血余炭、藕节、檵木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炮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