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瑶族医药发展,打造神州瑶都新名片
江华瑶族自治县瑶医药研究所
引言:年6月17日,即端午节前一天,江华瑶族自治县在县城沱江成功举办了“中国●江华第二届瑶医药节”活动。这次活动的成功,主要体现在,一是群众参与度普遍提高,从请盘王令到开幕式,大部分群众顶着烈日全程参与,参加义诊人数若有余人次。很多人意犹未尽说“象这样的活动*府应该多搞几次”。二是组织召开了学术座谈会。参加座谈会的专家学者,不乏国内知名医药学专家、教授、瑶学研究专家、 医药企业负责人,规格之高前所未有。这些专家学者在座谈会上,对江华瑶医药研究和发展提出了许多中肯的意见,寄予了厚望。三是吸引了周边广西恭城瑶医药学会、广西桂林**等自行组团前来观摩,并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这次活动的成功,同时也说明,民族医药的发展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符合新时代发展的需要。江华瑶族医药的发展正处于一个关键时期,不仅是众多专家学者的期望,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期盼。
一、瑶族医药的发展前景
1、瑶族医药是普惠大众的医药,是实施“治未病”健康工程的 项目。张仲景说:“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这是中医对病机的最朴素的解释。因此他主张“养慎”。“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帝内经》)。“治未病”是中医治则学的基本法则,其主要内容包括“未病防病、已病防变、已变防渐”等多方面内容。瑶医是历史上最早期的一种医术,是人们长期以来战胜野兽虫蛇、木石刀伤、跌打损伤所致外伤内疾的智慧结晶。瑶医药的医疗体系与中医是一脉相承的,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形成了其独特的更为质朴的医疗体系。把药物归纳为“五虎、九牛、十八钻、七十二风”,瑶医治疗方法,分内治、外治两类,方法简便多样,归纳为一十六种:即内服、外洗、气熏、火灸、针刺、刺刷、冷麻、火罐、挟瘀、刮痧、推拿、敷药、贴药、药手、割治、寄治,方便群众直观理解和接受。瑶族群众认为“百草皆是药”,在周密的《齐东野语》中,有这样的记载:“方春时,瑶女数十,歌啸山谷,以寻药挑菜为事。”可见,在宋代瑶族先民用药已相当普遍,不仅习医之士,就是普通的平民妇女,都能“以寻药挑菜为事”。每年端午节,家家户户都能备有诸如大风艾、石菖蒲、不出林、鱼腥草、观音茶、九节风、钻骨风、夏枯草、路边荆等几种草药,或药浴,或煮鸡蛋服用,以祛百病,这是瑶族群众长期以来“治未病”的具体实践,是成就瑶族长寿之乡的重要因素。因为历史的原因,这些好的传统在逐渐流轶。实施“治未病”健康工程,重拾这些传统,普及瑶族医药知识,是最简便而有成效的方法。
2、瑶医药产品产业化。经广西民族医药机构的多次调查,广西瑶族医药归纳“五虎、九牛、十八钻、七十二风”用药品种达种,其中植物药种(隶属于科属),动物药43种(隶属32科37属),矿物药4种,其他类9种;湖南瑶医用药达种,其中植物药种科,动物药53种,矿物药2种。广泛的用药品类给瑶医药产品开发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为瑶医药产业化发展提供了资源保障。据资料记载,目前属于 中药保护品种41个,其中从壮、瑶医验方中研发的制剂占90%以上。如:广西玉林制药厂研制的“正骨水”“云香精”所用原料九龙川、大红钻、过江龙、入山虎、五味藤、横经席、枫荷桂等,桂林三金药业集团生产的“三金片”,所用原料金樱根、金沙藤、金刚兜,桂西制药厂生产的“妇血康”,所用原料大风艾,广西中医学院生产的“百年乐”,所用原料扶芳藤,等等,均为壮、瑶医常用药物。医院、黑龙江省德坤瑶医药研究院,根据 验方采用大瑶山特色药材救必应、九龙胆、青蛙腿、水田七、八角芝、臭耳根、金梢匙、刺连、山慈姑、蛇不过、七嘴林、六月雪等,研制出“瑶宝克癌灵(1-8号)”、“瑶宝狼疮平(1-7号)”、“瑶宝消瘤胶囊”等40医院制剂用于临床治疗各种“石痈(癌症)”“蝴蝶瘟(红斑狼疮)”,取得很好的效果。瑶医药验方开发价值潜力巨大。3、药材种植产业发展。据统计,年我国中药材产量达到.2万吨,产量较上年同期增长10.0%;消费量为.9万吨。我国中药材种植主要分布在云南、湖南、湖北、甘肃、辽宁等几个省市。年我国中药材种植面积约万亩,其中湖南万亩。随着中药材产业市场规模的增长,我国中药材种植行业销售收入从年的亿元增长至年的亿元。50余种濒危野生中药材实现了种植养殖或替代,余种常用大宗中药材实现了规模化种植养殖。据分析,中药种植的发展趋势主要是四个方面:(1)药食两用中草药主要是定位于保健药品的中草药、国家卫生部公布的药食同用的天然中草药及一些被国家中草药管理局列入名贵紧缺中草药推荐发展“菜单”的中草药如藏红花、天麻、*芪、牛膝、药枣、细辛、蔓荆子、泽泻、石斛、射干、菟丝子、柴胡、半技莲、板蓝根、草果、乌梅、五倍子、杜仲、厚朴花、*柏、辛夷花、*连、贝母、千年健、银杏等品种。(2)提炼天然香料如台芦荟、灵香草、荆芥、益母草、薄荷、大茴、玫瑰、茉莉花、皂角、何首乌等中草药品种(3)抗癌中草药如天仙子、红豆杉、瓜萎(果)、天花粉、山豆根、沙棘、高良姜、银杏叶等都是制造防癌、治癌药物的重要原料。(4)生物农药将加速开发和利用,如苦参、苦瓜、苦楝子、狼*、莽草、鱼藤、半边莲、柠檬等品种,有着解*功效,也将带来更大的需求。药材种植产业的发展,必将助推林业经营体制的改变。在生态资源环境保护的格局下,林下药材种植养殖业经济将取代单纯的林木生产经营而成为林业经营的主体,成为林区林农主要经济支柱产业。诸多药材品种适宜于荒山荒坡种植,不仅是荒山荒地绿化的 品类,如果规模化种植,也将成为旅游产业的一个重要内涵,同时,也是实施 扶贫具有可操作性和具有长期效益的优质项目。 “健康中国”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颁布实施,中医药产业迎来重大的发展机遇。国务院先后发布了《关于开展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的意见》、《关于促进医药产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年)》等*策,通过“中药现代化”和“创新”等核心原则指导中成药行业的现代化生产与技术创新,到年中药工业总产值占医药工业总产值的30%以上。《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年)》强调:“加强民族医药传承保护、理论研究和文献的抢救与整理。推进民族药标准建设,提高民族药质量,加大开发推广力度,促进民族药产业发展。”这些*策措施对药材资源保护和促进优质种植、为民族医药产业化提供了重要的*策保障。
二、我县瑶族医药发展瓶颈
1、瑶医药验方的权益保障问题。瑶族医药的传承以师承为主,一般家族内父传子、母传媳,传道授业过程较长,以言传身教、自我感悟为方式,很少以文字传授。囿于历史原因,其医疗方法、制药方式和用药配方很少外传。在知识产权和专利权涉及医药配方保护还不完善的情况下,其贡献验方的自觉行为较少。同时,验方是否可以转化为医药产品,还需要权威机构的检验、审核认可, 个环节,都需要保障验方贡献者的权益。我县瑶医药产品开发能力不足,主要是验方开发应用不足,验方的取得和产业化利用需要解决好权益保障问题。2、人才资源问题。瑶医集医师药师于一身,学医必先识药,识药必不断地翻山越壑采药。十几年或更长的时间,才能出师行医。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很少有年轻人抵得住山外的诱惑,耐住寂寞跟随师傅认真修行。随师学医的年轻人普遍未接受系统专业培训,知其然而不知期所以然的较多。学了一点皮毛,治了几个病人,就觉得了不起,什么病人都敢收治,治不好,医院去。这是影响传统瑶医声誉的最主要因素,对传统瑶医药文化传承、挖掘、整理及为不利,也是传统瑶族医药亟待解决的人才困乏的重大问题。3、自然资源保护性开发问题。我县森林面积广,山壑纵横,气候适宜,为药材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药材种类多,适合各等级海拨生长的药材,在我县境内基本上都有发现。但目前为止,县境内药材资源保护性开发问题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一是没有进行全面的药材资源普查,确立我县境内独特的道地药材品类,加以保护和培殖。二是在各类项目建设中,对毁损区药材资源没有实施抢救性保护措施。三是对药材采挖没有实施规范化管理。4、*策引导林下种养产业建设和旅游产业开发建设的问题。我县是我国南方重点林业县,全县总面积平方公里,林区达到80%,全县森林覆盖率76.7%。改革开放初期,林区以林木经营为支柱产业,林业经营税费收入曾经占全县财*收入的三分之一强,林木采伐和加工销售是林区群众的主要收入来源。近几年来,国家实施生态资源保护,作为湘水源头的江华林区,已列为重点水源保护区,我县林区林木经营优势已经消退,保护林木资源,发展林下种植和养殖的经营模式必将取代单纯的林木采伐经营模式。林下药材种植和野生动物驯养繁殖是林区产业发展、林区 扶贫的 项目。我县健康旅游资源比较丰富,空气负氧离子含量最多处每立方厘米达10万个,素有“天然氧吧”、“华南之肺”的美誉;湖泊景观独特迷人,涔天河水库扩建后将形成70多平方公里的湖泊、形成多个岛屿和半岛;冬暖夏凉,气候宜人,适合康养中心、健康旅游中心开发建设,融入瑶族医药文化,必将丰富旅游资源内涵。做好林区林下药材种植产业、野生动物驯养繁殖产业、瑶族医药文化融入旅游产业这篇文章,关键在于各级各部门加以*策引导,制定规划,落实措施,完善制度。
三、我县瑶族医药发展目标
1、打造一个品牌。在“瑶族博览园”中开辟“瑶族医药文化博览”专区。利用、两届“中国(江华)瑶医药节”的影响力,乘势而上,打造“中国(江华)瑶医药之乡”,打造成为神州瑶都新名片。2、融入瑶族文化建设体系。(1)瑶医药康复疗养中心建设。医院增设“瑶医药科”和“瑶医药康复疗养中心”。选聘和培训相关管理人才和康复护理人才,举办康复养生保健学术活动。普及瑶医药知识和康复护理知识,制定瑶医养生保健服务规范,开发和推广特色瑶医药膳、瑶医保健食谱、康体养颜食谱,促进瑶医保健产品进入家庭,服务大众,形成产业。为群众提供健康咨询评估、干预调理、随访管理等治未病服务。加强健康风险评估,提供与商业健康保险产品相结合的疾病预防、健康维护、慢性病管理、养生保健等瑶医特色健康管理服务。(2)瑶医药特色健康体验中心。在旅游规划中,融入瑶医药养生保健体验、瑶医药种植、加工方式、功效普及,瑶医药健康饮品、药膳、保健食品,推介瑶医药养生理念、长寿文化。充实健康旅游内涵,建成瑶医药特色健康体验中心。3、加强瑶医药材基地建设。(1)优质瑶药材种植基地。利用林地、山地、荒山荒坡,连片开发种植适合当地土质气候条件的优质药材。建立药材种苗繁育基地、林下种植、生态种植示范基地。(2)瑶族医药资源保护基地。对县境内药材资源开展普查,对照《中国中医药典》,确立县境内道地药材资源,建立瑶药资源保护区。对珍稀、濒危、再生周期长的物种进行野生抚育和培育,通过人工干预,提升该类物种的丰度。4、健康产业园区建设。在县境内选择适宜区域,完善基础设施,以建设健康产业园区为目标,聚集境内现有医药加工企业入园区。开展制药项目招商引资,引进国内医药生产企业及医疗集团,把园区建设成为瑶药、中药生产加工基地,特色瑶医药及健康产品研发基地。5、特色瑶医一条街建设。在县城沱江选择适宜区域,按照瑶药成品区、瑶药鲜药材交易区、瑶药材种子种苗交易区、瑶医药保健体验区、瑶医药药膳体验区、瑶医药诊疗区、瑶医药加工区、仓诸物流中心和服务中心等,建设-个商铺,建成独具特色的江华瑶医一条街。
四、发展瑶族医药的几点建议。
1、按照《民族区域自治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条例》,制定《江华瑶族自治县瑶医药管理条例》。2、加强瑶族医药人才培养。针对瑶医药人才大部分属师承,普遍未接受医药理论系统性培训,县医疗主管部门、医院、县瑶医药研究所应积极与医药科研机构、医药院校建立合作关系,组织瑶族医药从业者,分学历(大专以上)进行脱产教育、参加瑶医师承班、短期培训班,确保瑶医药发展所需人才。同时,定期组织举办县域范围内瑶医执业资格证考试规范化培训班,对参加培训并经考试考核合格的确有专长的民间瑶医医生发放县域范围内《江华自治县瑶医医师资格证书》、《江华瑶族自治县瑶医执业医师证书》,把瑶医药人才教育培养和使用管理规范化。3、建立县、乡、村三级瑶医药服务网络,加强对瑶医药知识的宣传和普及,有效使用瑶医药为群众健康服务,在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中,充分发挥瑶族医药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在重大疾病治疗中的协同作用、在疾病康复中的核心作用。4、实施瑶医药资源抢救性挖掘整理工程。瑶医药资源包括诊疗方法、诊治手法、用药配方、口诀秘技等,民间名老瑶医师一般都掌握了一门或几门绝技,是瑶医药的宝贵财富资源。因为多种原因,存在很大失传风险。实施抢救性挖掘整理工程很有必要。要组织技术力量,对确有一技之长、在当地有影响的名老瑶医师建立档案,影像留存。对年满七十周岁以上民间名老瑶医探索建立福利保障机制。发挥名老瑶医师在相关专科诊疗过程中的顾问作用、对瑶医药验方的鉴审作用、对瑶医药产品创新开发的指导作用。探索建立瑶医药 验方的权益保障机制,让瑶医药验方贡献者在瑶医药产业发展中获得收益。5、建立制度,推动林下经济、旅游资源和瑶医药资源的融合开发。结合林业经济结构调整,把药材种植与林下经济发展、荒山荒地绿化改造结合起来,建立激励机制,探索新的经营模式,推动林区林业资源向药材产业化转化,让广大林区群众在保护森林生态资源的同时获取药材产业利益。在我县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开发中,在原有的瑶族服饰元素、瑶族饮文化、瑶族民风民俗的基础上融入瑶族医药文化元素,丰富瑶族地区自然生态旅游内涵。参考文献:《瑶族医药发展现状及其前景》(戴斌丘翠嫦)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