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湖畔尽显古典园林韵致济南第一庭院

记者程凌润通讯员聂晶7月8日,记者从济南天下第一泉风景区获悉,在综合改造提升后,大明湖遐园片区全新“亮相”。通过对绿化、山石、廊亭、广场道路等的提升改造及修缮,遐园重现山石嶙峋、溪水环绕、池塘入境,石桥横卧等景观,尽显古典园林韵致。提升改造“济南第一庭院”遐园位于大明湖南岸,是一处久负盛名的园林。它的前身为始建于年的山东省图书馆,由时任山东提学使的罗正钧仿照宁波天一阁修建。在当时就被称为“济南第一庭院”,拥有“南阁北园”“历下风物,以此为盛”的美誉。由于遐园片区衔接曲水亭街、百花洲游线纽带,是大明湖对外形象展示的重要节点。然而,先前的遐园却存在空间局促,人流量大,分流空间不足,临水道路无法满足人流疏散等问题。为彻底改变这一现状,济南天下第一泉风景区决定对该片区进行整体改造提升。据了解,济南天下第一泉采用传统园林设计手法,将历史人文的解读、空间形态的重塑与自然环境的梳理结合在一起,加强历史文化的可识别性,形成独一无二的场所精神,让遐园成为一个可触摸历史、传承文化的魅力空间。改造提升过程中,济南天下第一泉风景区微调了遐园交通流线,增加了出入口导引作用,增强遐园的空间围合。遐园原东侧主入口正对大明湖南门,周边游客众多,游廊通透,不能起到空间划分的作用,其入口局促且不突出,题名石碑隐没在绿地中,使得多数游人难以识别。同时,本次提升改造运用传统园林的手法对主入口进行改造,将入口两侧游廊外侧封闭。保留原有石柱,在石柱间增加了带有花窗的隔墙,花窗纹案均提取自原有建筑。门外场地进行扩大,将清朝末年的“遐园”石碑设置于门前一侧,提升隔墙前的植物种植,由此形成了一处精巧别致的入口景观。此外,此次改造提升进一步打通了扇面泉与遐园的空间联系,打开封闭的月洞门,将扇面泉的景致引入园内,同时连通奎虚书藏,明确四个不同方向的主次出入口,从而恢复了建园之初的空间格局,让建筑和园林相融合。整合遐园南侧园路,减少市*道路交通给遐园带来的干扰,园内保留的道路铺装进行整修,修旧如旧。复建遐园碑廊优化植物配植据了解,济南天下第一泉风景区还对遐园园区的文化提升,主要包括碑廊的恢复和部分园林建筑楹联匾额的增设。在遐园西北角,原建有碑廊,供人品读临摹。后来,这些碑刻被取下放入省博物馆进行保存。此举虽保护了老碑,但于遐园而言却少了一些“文化味”。在此次遐园改造提升中,恢复碑廊成为一项重要工作。最终,在景区、文化专家的努力和省博物馆的大力配合下,遐园碑廊得以复建。为提升园林建筑的文化属性,根据历史资料及专家意见,济南天下第一泉风景区为明漪舫、苍碧亭、浩然亭和连通扇面泉的月洞门增设楹联、匾额,极大增强遐园的文化内涵。另外,这次也对遐园西侧稼轩祠的门前环境进行了改造提升。之前,稼轩祠门前道路较窄,现已完成加宽,能较好满足参观游览需要。两侧*杨球与紫薇向外侧移植,保证了视线通透,提升了景观效果,加强了对游客的引导作用,整体环境实现了美化、优化。在这次改造提升工作中,植物配植优化也是一项重要工作。济南天下第一泉风景区首先对主要构筑物周边的灌木进行修剪,打开视线通道,使人们在此停留能有安全舒适的心理感受;其次,增加麦冬、扶芳藤、玉簪等多种耐阴植物,丰富林下空间;结合园路分段配置不同的植物组合,在游廊转角以及建筑门前增加芭蕉、造型榔榆等植物点缀,让游人随位置变换,看到不同的景观,实现“步移景异”的园林造景效果。改造提升以后,一处生态自然、功能完备、人文浓郁且极具地域特色的景观展现在广大市民游客面前。漫步其中,市民游客可以尽享旖旎风光,全面感受园林文化、名士文化、泉城文化之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ufangtenga.com/ftzy/1254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