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水
热爱大自然
喜欢植物
学习植物并保护植物
年12日11日天气晴。刚学植物不久, 次跟朋友上山学认植物。我们同行四人,都是植物爱好者。早上九点约在湾里长廊集合,同行的朋友有一位男士和两位美妹。人到齐了就出发吧!
今天选的线路是梅岭郭家,我是第二次走这条路。以前玩户外时匆匆走过,没时间留意脚下花花草草,也不认识,即使拍下花草也无从知名。今天不一样了,来的几位朋友,都对植物有兴趣。有位同行比较熟悉梅岭植物,路边的植物基本认识,我好想为难他一次,可好象有点难度耶。好了,废话不多说。
冬天是一年中花最少的季节。进入树林,两边都是植物,抢眼的*色花朵是千里光和野菊花,还有开白花的三脉紫菀,都是很平常的植物。蕨类的有芒萁等,还有结红果的南天竹。同行朋友指着一个矮小植物看了看后说,这是乌饭树小苗,我瞟了一眼,没啥特别的,就看别处了。但两位美妹像是有兴趣,对着那棵不起眼的小苗拍了起来,边拍边问同行朋友什么,听同行朋友说着故事:乌饭树的果实到秋天成熟后是浆果、红紫或紫黑色,扁球形或球形,小的时候喜欢和小朋友跑山上摘乌饭果吃,一把一把的抓起来往嘴里塞,吃到 ,一个个吐着紫色的舌头相当的高兴。我回忆我小时候好像没有这种果实的印象。
大家继续往前走,接着又听同行朋友说:乌饭又称黑饭,是江南一带汉族民间风俗小吃,采集野生植物乌饭的叶子煮汤,用所煮的汤将糯米浸泡半天,然后捞出放入木甑里再加上瘦肉搅拌,经文火炊透便成乌饭,乌米饭油亮清香,其味清香可口,使人食欲顿增。听完关于乌饭的这两个故事,我开始对它有兴趣了,不是可以吃的原因,有趣的故事往往让人对植物记得更牢。
此时已走出些许路,想回头去拍已不可能了,以后等乌饭苗长大结果再来拍吧。回头望了一眼藏身于众植物中那不起眼的小苗后,跟着队伍继续向前了。
走过这片小树林拐上一条砾石路,山下汽车可以顺着这条砾石路直接到郭家。而我们是为了路两边的植物而来,砾石路两边植物对两位美妹来说挺熟悉,她们之前随同行朋友来过一次,而我刚入这行叫不出几个植物名,也不太爱说话。虽然以前我采过很多植物制作干花,但一直苦于叫不出它们的名字,没有人引导,就搁浅了。今天一个人先细细看,观察每个植物的叶片和枝条及花朵的结构与特征,发现这是一件很要记忆的事情。
好早压的干花标本我总走在 ,拍照也是让她们先拍。同行朋友说其实记植物不要急,你每天只需记一种,一年下来就认识好多植物了。
在这条曲折的砾石路上遇见了几种蔷薇科植物,如小果蔷薇、软条七蔷薇、粉团蔷薇,虽都不在开花季,但有刺的枝条还是一眼就能看出,同行朋友指着不同蔷薇教我们如何区分它们,边听边拿出手机把特征记在手机上,回家再细细看,先把它们都拍了下来,回家再慢慢比对了。
远处一棵红色檫木映入眼帘,同行朋友说,那是檫木早春开*色花,先花后叶,绿叶秋季变红,是很好的观赏植物。我习惯和喜欢的植物合影,并拍下来,回家慢慢看。
楤木(五加科楤木属),树杆上全是刺好吓人一路上见到好多新鲜植物,如樟科的乌药,土茯苓,还有钩藤,我记得小时候儿子吃过含这个成分的药,所以我只知其名不知其形。今天一见,像见到老朋友一样,它有弯钩一样的倒刺,名如其形啊。还有算盘子,地稔,金樱子,栀子花,乌蕨,周毛悬钩子,白背叶,白木乌桕,兰香草,蛇含委陵菜是5片小叶的,栝蒌,梨树,猕猴桃,化香树,野山药,南蛇藤,枸骨等等。
钩藤(茜草科钩藤属)在大岭头附近有几处老房子,真羡慕这些屋主,在山上有如此好的自家小院,竟都不来打理一下。
在一处围墙上,同行朋友指着牵藤的小苗说,这就是何首乌苗,我一听,扭过头来看,难道这就是鲁迅笔下写的何首乌啊?真不敢相信就这样不期而遇了,想起书中写的人形的根,同行朋友笑说,这你也信啊。好想带回一棵小苗种在自家小院,但这是同行朋友 不允许的行为,我们不光要热爱植物,更要保护植物,这种纯野生植物,搬回家生态环境的突然改变它是活不了的,即使是很有经验的人也最多成活五年,所以我们不要去 它。于是我跟何首乌合了个影就继续向前走了。
何首乌(蓼科何首乌属)虽然走得不急,但路程还是有的,又遇到了臭牡丹、紫花络石、杏香兔儿风、小叶女贞、轮叶蒲桃、薜荔、知风草、珊瑚樱、其中高梁泡,它是秋天的野草莓,满路边灌木上都是,同行朋友首先尝了一个,让我们也尝尝,味道虽然不及野草莓的汁多酸甜,但在这冬日满目枯山能有这个酸甜果尝尝,我己很知足。
珊瑚樱(茄科茄属)路过官溪村,又遇到了益母草、槐树、枇杷、苦楝树、扶芳藤、一棵几百年的樟树。苦楝树,记得小時候,一到放假父亲就会把我送乡下去,那时候小朋友们在一起爬树,摘苦楝子,打弹弓如常事,小学毕业就没送我去过乡下了,曾经的儿时伙伴和苦楝树也渐渐淡忘,一晃好几十年过去了,今天才知苦楝树其实一直就在我身边。
苦楝树(楝科楝属)晚上躺在床上翻看白天拍的植物照片,细数了下有47种之多,收获了这么多不认识的植物,很开心。学习植物真是件愉快的事情。
-END-
编辑
西遇
重拾自然
—让科普更加科学让科学更接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