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语文,诗意相伴
今日教学叶圣陶先生的经典文章《爬山虎的脚》,班级孩子们小手伸出来,模拟爬山虎的叶子一顺儿朝下,均匀铺开,还有一阵风拂过漾起波纹的样子——看,他们握起小拳头,体验着爬山虎爬墙过程的生机与活力。伴随着视频和音乐,在课堂上我看到了孩子们的情感被自然地带入文本的情境,真实,快乐,轻松,自由……没有用教师的权威解读代替学生的个性感悟,没有用程式化的教学模式浇灭学生的探究热情,这不正是我多年期待和向往的充满语文味的课堂吗?
这是一堂常态课,却焕发出意想不到的惊喜光亮。课后我在思考: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看着办公室外的爬山虎,我若有所思,那就是教育与教学的思想和主张。老师教学的思想决定了教学行为的发生,对于语文教学,我想自己是有一些思考的。上午忙碌批阅孩子们的考试本,利用中午休息时间,自己简略记载如下。
,寻情:用教师的学科素养和学科热爱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
近段时间,我在研读大连教育家冷冉的教育思想,其中重要的理念是“情知教学”,他倡导不仅教知识,还要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让学生爱学习,进而会学习。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叶圣陶,他不仅是作家、出版家,还是教育家。年我就购买了《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在上节课我把这本厚厚的书带入教室,让孩子们读目录的章节:《认真学习语文》《关于识字课本的编辑》《开头和结尾》《论写作教学》《谈文章的修改》……孩子们感受到叶圣陶真的对语文很有研究!于是我顺势讲解作家肖复兴去叶圣陶家做客,叶先生为他细致修改作文的故事,“你知道吗?叶圣陶的家一进门就长满了爬上虎,绿油油的,特别好看!”伴随着我的讲解,孩子们眼前仿佛出现了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出现了叶圣陶先生朴实亲切、和蔼善良的形象。在作者背景介绍上,我摒弃了枯燥的“作家简介”,而是以讲故事的形式为孩子们呈现一个立体的叶圣陶形象,我想这就为这篇文章整体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感情基调。
第二,入境:语文的教学需要情感的浸润,好的语文课堂应该有一种气场,有一种意境,文本、老师和学生之间真情投入,随着文字走进作者所描述的那个世界。
在本课的教学中,除了语言的情境创设外,我重视利用信息技术的力量,图片特别是视频的运用把我和孩子们带入了爬山虎的世界:孩子们仿佛被施了魔法,一个个变成小爬山虎,我也一样,我变成了风——“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我走到哪里,“叶子孩子们”就轻轻地摆动小手,伴随着音乐,我真的看到了层层波纹在荡漾,这样的课堂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种好玩的游戏,也是一种诗意的享受。
第三,得法:以学生为主体,用课文教语文。
1.用开放、多元的教学形式让学生站在课堂正中央。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如果学生站在讲台上当“小老师”会是怎样一番体验?在教学爬山虎脚叶子的位置、样子和颜色特点时,学生小组讨论后我出示幻灯图片,让赵婧伊同学上台讲解,她有些紧张,后来经过大家的掌声鼓励,她表达流畅,还说出了自己对爬山虎脚样子的巧妙比喻。在教学爬山虎爬墙的过程时,我引导学生抓关键词,进而梳理抓关键词的方法,学生郑煜芯又充当了小老师,她深刻指出要抓连续的动词,其他学生并不十分理解,这次我站到台前,继续解读动词的精妙,播放视频,示范动作,孩子们饶有兴致地变身爬山虎,体验着爬墙的过程。看,教师隐身,学生才能发挥学习的积极性,成为课堂的主人。
2.聚焦表达方式,渗透语文学习方法。
语文的学习,应该突出两个转变,即从教课文到用课文教,从教知识到教方法。转变教育思想,我们一线教师要在课堂中落实语文核心素养。孩子们处在四年级,正是学习习惯和方法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堂课的教学设计上,我不仅是教这篇课文,而是要聚焦表达方式,把语文学习的方法教给孩子。因此,在自主阅读问题的设置上,我增加了方法的要求:“运用抓关键词和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体会叶子的特点。学习过程中,孩子们抓住了“一顺儿”“铺”“漾”等词,我们联系“铺被子”“铺地毯”“泛舟湖上”等生活实际,感受到作者用词的精妙。在汇报过程中,孩子们聚焦比喻修辞,思维开阔,闭上眼想象画面。于是,在归纳学习方法时,我又补充上“抓修辞,想象画面”的方法,在学习爬山虎脚的特点时,继续让孩子们实践这样的学习方法。结合单元语文要素“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课上我提出了要抓“不几天”等时间词汇,这部分遗憾没有展开,等着在观察日记的习作教学中再来补充吧,课后我留了爬山虎的小练笔,不知孩子们明天完成得如何。我想,习得方法,拓展实践,读写结合对于语文学习是至关重要的。
爱上语文,游于语文,我愿和孩子们在文字的山水中收获诗意人生。
年10月12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