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龍肝,又名灶心土,是以前農村燒柴草爐灶內久經燒過的黃土,「伏龍」指灶神,古人在砌灶時,納豬肝一具於灶土內,俟其日久,豬肝與灶土合而為一,所以把這灶心黃土起名作伏龍肝。現代使用的伏龍肝當然沒有古時講究,但終究是灶中土,以土補土(五行中脾胃屬土,脾為陰土,胃為陽土),臨症時若運用得當,一樣可起到很好的補中散寒,溫脾攝血的作用。
???或者嚴格地說,這只能叫灶心土,因為已經不是古時那個年深日久,豬肝與灶土合而為一的伏龍肝,但我還是喜歡用這個很中國的名字。
???伏龍肝最經典的應用莫過於醫聖張仲景「金匱要略」中的黃土湯。「遠血先便血續來,半觔黃土莫徘徊;术膠附地芩甘草,三兩同行血證該。」這是清代陳修園把仲景經方用七言詩的形式,將藥味組成、份量、功用主治一一概括於中。遠血,指先大便,後出血,血來自直腸以上的部位,離肛門較遠,故稱為「遠血」。這種情況中醫不是見出血就妄用止血藥,西醫有止血藥,我們也有,像蒲黃炭、艾葉炭、血餘炭、藕節或藕節炭等。但我們強調治病必求其本,通過四診,判定出血背後的根源,然後對症下藥,標本兼治。中醫認為脾主統血,統,指統率、統領。脾主統血,可以理解為脾像將帥一樣,統御血液在正常的脈道內運行;一旦中氣虛寒,脾陽不運,脾的統攝功能不足,氣不攝血,血便不循脈道而四處散溢。陳修園在黃土湯中對遠血的見解是,因脾虛陽陷生濕,血亦就濕而下行(濕如水,性趨下行),故方中主之以灶心黃土,溫燥而去寒濕。佐以生地、阿膠、黃芩,入肝以治血熱;白术、甘草、附子,扶陽補脾以治本虛。劑量很易記,除灶心土用半觔,半觔即八兩,經方中一兩為一錢,一錢為現代的三克,即24克;其餘諸藥均用三兩,即三錢,為9克。臨症中不但治療遠血,便血,即如吐血、衄血(即流鼻血)、婦人崩漏、小產後調治,都有很好的療效。這是古醫家的經驗,也是筆者切實的臨症體會。
???伏龍肝除治療脾胃虛寒不能統攝血液的各類出血症候,也可治療因脾胃功能虛弱、肝胃不和引起的各種問題,如便溏泄瀉、小兒夜啼、消化不良等。有次給一位朋友的兒子開藥方,少年人喜冷飲,常熬夜,讀書壓力大,我於健脾化濕方中加一味伏龍肝,朋友在外面抓藥,但很多藥舖沒有這味藥,最後朋友告訴我,她好不容易在某藥舖配到了,還引述那店員的說話:嗨,伏龍肝不就是地龍乾嘛!
地龍乾
???聽到此處,我不禁啞然失笑,我想那名店員誤將伏龍肝的肝,認作「乾」,又因為同時有個「龍」字,於是將兩者「想當然」地聯繫到了一起。地龍是泥土中的蚯蚓,古人言蜈蚣屬金,名曰天龍;蚯蚓屬水,名曰地龍。因為曬乾加工後再入藥,所以藥肆中又叫地龍乾。近代醫家黃傑熙這樣評說地龍:「既得龍名,說明此物變化莫測,最靈異,是一無須花錢投資建設的氣象台。」黃先生形容蚯蚓為氣象台,是十分形象貼切的,因古代術家言蚓可興雲,又知陰晴:天將雨時,則出土;天將晴時,則夜歌。因為牠長吟地中,江東一帶為牠起了個雅名,叫「歌女」。
???地龍乾是動物藥,氣腥味鹹,可治熱病癲癇、中風偏癱、急慢驚風、小便不通等症,現在最常用到的是治療中風後遺症的「補陽還五湯」,方中用地龍,望其善引屈曲之性可驅風通絡,但我個人不喜用地龍,一來味道不好,氣味腥臭;二來我尊孫思邈「殺生求生,去生更遠」之說,對於動物藥是不得已才隱忍而用之;三是治療中風偏癱有多種治法,根據病邪輕重(中絡、中經、中腑、中臟)之不同,又審寒、熱、虛、實、痰之異,而採取不同藥方,小續命湯、風引湯、地黃飲子、資壽解語湯、候氏黑散等等治療中風的名方驗方,都無須用到地龍或其他動物藥。除此之外,服藥再加針灸治療也有顯著效果,何必偏執於地龍一味?
???伏龍肝與地龍乾是兩種完全不同的藥,風馬牛不相及,這名糊塗伙記應該是沒有正式讀過中藥課程就上崗了,李時珍曾說過一句話:「一物有誤,便性命及之」。我那次處方了一兩伏龍肝,即三十克,他果真按地龍乾抓藥的話,便是給了三十克蚯蚓給客人,但朋友說味道並不腥臭,而且服完無甚大礙。無論如何,我慶幸友人的公子福大命大沒有出事。
???
???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