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的时候,曾听父亲给我们几兄弟讲的有关“鸭母捻”的故事,当时公私合营,很多潮州古城内的店铺都被充公为国营店。潮州小食店也多合并为国营饼食店,在新街头有一家专门做“鸭母捻”的店子,每天很多大妈级的工人在店里做“鸭母捻”。偏偏有一个顽皮的小孩在店边看她们做“鸭母捻”,可能看到这些好吃的东西舍不得离开吧!这些大妈就赶他走。这小孩就是不走,还口中念念有词:鸭母捻,鸭母啰捻;鸭母捻,鸭母啰捻。有一位大妈听到了,十分气愤,鸭母捻,鸭母啰捻,这不是说我们是鸭母,在(啰)捻这些“鸭母捻”吗?所以就冲出门外,照着小孩就打一个耳光,几乎把小孩打聋了。看到小孩呜呜大哭,小孩的父母不干了,找这打人的大妈算帐。但大妈也振振有词,干嘛骂我们是鸭母,附近的人也证实了小孩老念“鸭母捻,鸭母啰捻”, 他的父母只能不了了之。
一、“鸭母捻”为什么会引出这冤案呢?
为什么会引出上面打小孩的冤案呢?原来就在于“鸭母捻”在三个字,导致小孩大人均误解,产生了冲突。其实,潮州原来的汤圆应该是叫“鸭母”。
我舅舅有空总是收集有关潮州俗语,当他把写着“鸭母”的俗语给我看时,我就明白了,潮州的汤圆应该叫这个“鸭母”才对。因为这些用糯米包上一些馅的汤圆,把它放到滚烫的锅里,加上一勺白糖,搅拌均匀,待晶莹雪白的团子熟了,就像鸭蛋一样在水面上浮上浮下,即可出锅。所以以前潮州古城的“鸭母”是这样来的。
“鸭母”的写法并不是凭空想象的,我舅舅对潮州文化十分熟悉,家里有很多有关潮州音的字典,你看下面这本《新编潮州音字典》就有这样的描述。
(这是我舅舅提供的相片)
但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包括古城内的古老食店,也是写成“鸭母捻”。这样就使人以为这些东西是因为捻出来而得名的,却不知是由于煮熟后这些团子浮上浮下,十分好看而得名的。真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啊!
二、潮州汤圆的养生作用。
我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