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千百年的古树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一棵古树,就是一段历史的见证与一种文化的记录;一棵古树,就是一部自然环境发展史。透过一棵棵古树,我们可以重温这些“活文物”的博大精深。
古树的价值很多。今天我们要挖掘的是适地适树方面的价值,即从这些古树所处的土壤类型,分析这些古树(树种)都适合种植在胶州的哪些土壤类型中。这对于今后的造林绿化工作中做到适地适树、科学种植,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胶州古树基本情况
先了解古树名木的概念。所谓古树,就是指树龄年以上的树木。名木,指树种稀有、名贵,或在历史上、社会上有重大影响的历代名人、 人物所植或具有极其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纪念意义的树木。目前我市只有古树,没有名木。
年,原胶州市林业局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胶州古树进行了普查,按树种分,胶州古树共有18科、24属、28种、棵。
二、胶州市土壤概况
棕壤:是胶州市分布最广、面积 的一个土类。主要分布在胶州市南部、西南部的荒坡岭、岭坡梯田、坡麓梯田以及与沿河平地交接的地带,胶北街道的牛泉岭至胶莱街道的崔家庄南岭及王珠岭和胶东街道葛埠岭亦有零星分布。总面积.8万亩,占全市可利用面积的52.2%。土壤特征:通体以棕色为主,有较粘重的心土层,土体厚度随地形的起伏而不一,由高到低逐渐加厚,岭体中上部30厘米左右,而沟谷的潮棕壤可达厘米以上。其中从东南部九龙街道的原东营村往西包括高庄岭、九龙山、朱诸路两侧一直到铺集的黔陬、高家庄、范家庄、范家屯等大片土壤中还分布着圆形、椭圆形的砂砾石,当地群众称为“蘑菇蛋子岭”。土壤比较肥沃的潮棕壤面积15.3万亩,占全市可利用面积的7.8%
粗骨土:主要分布在洋河以南的丘陵中,洋河镇占大多数,其他分布在里岔镇山洲水库以西的庙子山周围。总面积21.7万亩占全市可利用面积的11%。土壤特征:土体中残留粗骨状碎石渣,土层厚度10—20厘米,当地群众称为“?面石土”。地上植被多为灌草型植被。
砂姜黑土:主要分布在老胶济铁路以北的胶北、胶莱等大片微斜平地和浅平洼地,里岔甘沟庄周围也有少量分布,总面积37.3万亩,占全市可利用面积的18.9%。土壤特征:大部分在60厘米以上出现黑土层,60—厘米之间出现砂姜(甘沟石)。主要特点:⑴所处地势低洼,保水保肥,但遇大雨易积涝成灾;⑵粘结性大,湿时泥泞,干时坚硬,透气性差;⑶耕层较薄。
潮土:主要分布在大沽河、胶河、墨水河、洋河、店子河两岸。总面积21.4万亩,占全市可利用面积的10.9%。主要特点: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土质疏松易耕作。
滨海盐土:主要分布在大沽河、洋河下游的滨海地带。总面积13.7万亩,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7%。
三、胶州古树对土壤的适应性分析
胶州市棵古树,分布在棕壤土类棵,占75%;河潮土44棵,占18%;砂姜黑土11棵,占4.5%;粗骨土6棵,占2.5%。
按树种分:
从表中可以看出,国槐和银杏的适应性最强,在棕壤土、河潮土和砂姜黑土均能正常生长。粗骨土树种最少,共6株,其中扶芳藤3株,毛梾、小叶朴和桑树各一棵;砂姜黑土地11株,除银杏和国槐外,只有柘树、丝棉木、白蜡和皂角各一棵。其余树种全部分布在棕壤土类中。
粗骨土和滨海盐土立地条件差,不适合树木生长,不用赘述。棕壤土类中除潮棕壤外,大都比较瘠薄、粘重;砂姜黑土虽然比较保水保肥,但粘重、透气性差;相比较,河潮土的立地条件 。古树在棕壤和砂姜黑土中能够正常生长,在河潮土中肯定生长更好。但为什么河潮土中保留的古树很少呢?首先应该了解古树长寿的几个原因。
1、古树的生物学特点:
⑴根系发达;⑵萌发力强;⑶生长缓慢;⑷树体结构合理;⑸起源于种子繁殖。
2、古树生长环境:
⑴土壤条件对古树适宜;
⑵水分条件较为充足;
⑶生长空间对古树生长没造成影响影;
⑷大风、雷电、冰雹、地震等自然灾害和病虫害等没有造成大的影响。
3、人为活动的影响:
⑴受到人们的刻意保护。比如银杏、国槐、臭椿等都是比较好的用材树种,如果没有刻意保护就会被采伐使用了;
⑵没有环境污染。由于河潮土地势平坦,易于耕作,所以历史上都以种植农作物和速生用材林为主,用材林定期轮伐,树龄一般不长;还由于濒临河道,地势偏低,很难在百年不遇汛涝,所以,河潮土中古树较少。
古树的存在都有其偶然性和必然性,对于当前所处的土壤,是已经被数百年检验的适宜的土壤类型,同一树种可以大胆栽植,这是古树留给我们的财富。科学技术不断进步,良种培育迅猛发展,近几年国内外培育了很多优良树种,我市在引种繁育推广中能否取得成功?最重要的是做到适地适树。与古树相同的科属、或生态习性相近的树种,在种植过程中参考古树生存的立地条件,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撰稿人:王建刚、赵吉臣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