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并热爱中医的人都了解,伤寒论这本几千年流传至今的医学经典,真的是太伟大了,记载了几百个用药经典处方,也就是我们今天常听到的“经方”。
书里面记载了,在什么样的病症的情况下,使用什么样的方剂,可谓是针对性很强的对症下药,为中医的辨证论治。
而且药的数量则是少而 ,大家知道,同种功效的药物太多了,那到底什么病使用什么药才是正确的呢,所以,了解药的药性就是最为基础和关键的所在,这里就包括了它自身的四性五味和归经方向。还有使用的剂量,这些都要拿捏得当,才能开出适合病症的处方。
当然,这些也都必须建立在对人身体的结构和医理(*帝内经)认知透彻的基础之上来综合运用的。
从今天开始就讲讲
治病如同行*打仗一样,药物就像是我们手中的武器,而处方就是战略,懂药性才不会被处方绑住,而不是说去死记那几个方子,万一,病人稍微有了些变化,那就完全迷失,而不知所措了,这叫没有学明白。
只有真正学懂了,才会看的懂伤寒论里面组方的用意,才会了解它的原理,才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首先,我们来说说关于药的名称:
比如,淮山,怀山,这些字里面是包含地名的,也就是指当地生产的道地药材,而怀山,是指的当时河南怀庆府的山药,使得其名。
再比如,红花,它分为两种,一种叫藏红花,它看上去,颜色很淡,没有任何气味,质地很轻,是向上走的药,你看,高原上的人,载歌载舞,根本不会有高原反应,为什么,就是因为当地那里盛产红花,所以,他们就去吃这些红花,就不会得到高原反应,所以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各地生产出的东西必然是对当地有益处的,只要你会用。
还有一种就是川红花,颜色很深,味道很臭,外像差异很大,所以,这种和上面说的红花在治病上就会有很大区别。
这种名字的不同代表的是药性不同。
还有不同名称却属于同一种东西的,比如,民间称为的“灶心土”,而药店有的,名字却叫“伏龙肝”,像这样的很多,那么就需要下一番功夫去了解一下,因为如果看错了,拿错了药,那可是对病人的极大不负责任,严重的那就是一条命啊。所以必须重视。
在古代,大夫们给人看病,都是专门有自己的药房的,统一管理,这样开出来的药方,从而能保证和掌握病人的安全和病情的恢复,为病人争取更多的生机。
但现在由于社会原因,利益纠葛,药房和医师都是分开的,这样就出现了很多问题和麻烦。
其实,在古代,这样做都是人们为了病人的方便,还体现在了很多方面,比如会根据病人切身需求,给他们量身定做出适合他们当下药品的类型。像,丸,散,膏,丹等。
据老师说,在美国这样做是允许的,毕竟,在美国,中医法规是由这些专业人士来指导制定的。
而在中国确没那么容易。
药丸,由蜂蜜炮制过,性缓,但药性很专一,比如,我们现在人上班都很忙碌,没有时间熬药,而且又赶上出差,所以,这种情况,大夫就会给病人做成药丸以便他外出使用。
而药汤,汤者,荡也,就是扫荡很快的意思,比如,感冒,就要马上将寒气发出来,使其快速发表;而当人便秘时,也是需要快速将大便排出体外,这些就都必须使用汤剂,才可事半功倍。
而散剂,就适合上体喉咙部位的病,当你咽的时候,就会立刻到至病灶,而不至于像汤剂一样,还没有治到喉咙就下到了肠胃里面去了。外伤也是适合散剂,这样速度都会很快。
像膏类,比如川贝枇杷膏,做成膏类的药到达肺部很容易被吸收,像何首乌熬成膏可内服,可外用涂抹在头发上当成染发剂。
在古代,丹药就是为了那些长期在外面行走之人,丹药被密封起来,把空气隔绝掉,所以药性会保存很久。
所以,如果是自己开药房,为了病人更多的着想, 是拥有自己的药房。
我们再来看一看计量单位:
我们在伤寒论这本书里了解到,汉朝单位为斗,两,升,和现在单位不同但是千万不要被这些字眼误导,因为这些只是代表容量不同,其实重量都是一样的。
重量都是一钱,相当于大概3.3克,伤寒论上面的一两便是现在的一钱。
再来看半夏,一升,其实就是古代喝酒的那种小酒杯,一小蛊,一寸而已,也是一钱的重量。
金银花,辛夷花,婵綐,这类药物比较轻,所以在称的时候都是用斗来装的,因为太轻的缘故,所以那时候的单位剂量,都是根据实际情况,以容量来区分,这些,老师已经做过了大量的考究,并且也用几十年治病入神的经验证明了这一点,大家,后期有兴趣,自己实践起来,就会明白了。
药物分为原生的和炮制过的。
有医师曾说,药,就要用生的,生的药效强,炮制过的药效就减弱了,其实,这种认识是错误的,不全面的。
生药和炮制过的药材,本质上来讲,他们的功效是完全不同的。就拿附子来说,例如生附子,是针对里寒病的,而炮附子是来治疗表虚,固表用的,作用完全不同。
大家想,如果连最基本的认知都不懂,怎么会用对药,怎么可能治好病呢。
还有一种,明明药方上面的药都是相同的,可是两个人喝出来的味道就有苦有咸,这也是针对不同的病情来区分是生用还是炮制后所产生的不同之处。
以后,大家可以慢慢来体会其中的奥妙。
所以说,药物就是子弹,看你怎么用,不懂,不 ,就对症不了。
至真药大论里面说,君二臣一奇之至也,君二臣四偶之至也,是说,如果用单数处方没有治好,那就改用双数处方。这是基本原则,但万事无 。
其实,我们不必太过拘泥,不用过于受限于此,如若,对药性很清楚,很有把握,那就可以大胆尝试加减。
因为每个人情况都不一样,哪怕相似度极高,也会因为饮食习惯,工作性质,生活条件的不同而造成万千变化,所以,对于现代人的现代病来讲,还是需要一人一方的来治疗才作为妥当。
所以一定要学活,不能墨守陈规,食古不化。要做到真正的辨证论治,这也是我们未来的趋势。
为什么一再强调一定要学好,这些看似不是很重要的基础,其实任何学问达到登峰造极的关键都是有着扎实牢固的基础。
如果基础认知不牢,甚至认知错误,就会造成,一步错,步步错,根基不稳,就无法循序渐进的达到高层次的认知,因为在一开始就错了,这样就会无形耽误自己有限而珍贵的一生。
话说回来,历代名家著作太多太多,很有名气的人,不一定会看病,所以著作的东西不一定准确,如果自己所学不对,很容易就会被误导。
经方被老师称为是 处方,因为,开出来,要么有效,要么无效,而这个无效并不是真的无效,而是你辩证错误,患者并不是该药的病症。
比如经方中两个大小青龙汤,三个承气汤,四个泻心汤,都是立竿见影的处方,但如果对病情辩证不准确,那么对身体也是有一定 ,所以,这些经典极好的处方,不被人使用和得知,实在是很多人学艺不精,根本不敢用。
经方的神效,就是神速,基本上是一剂知,二剂已。吃一剂已经有效果,第二剂就已经好了。这是对经方的 诠释,也是我们中华医学的宝贵遗产,对于真正的医家来说,这本是稀松平常的一件事,但是对于现代人来看,简直就是神仙般的存在,这一现象真的令人很痛心啊。
一组经方,也就是几味药,确能配伍的独到而巧妙。这其中蕴含了多少学艺之精华和智慧。真的还待我们后辈去发现和发扬啊,哪怕是一砖之功。
别说再创辉煌,如能将古时候的那种水平学成所归,也是难能可贵的,当然也不排除,后代中 的人才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而更貹从前。
说到这,大家应该能够知晓,这药性有多么的重要,做到真正的学以致用是该有多么的关键了吧。
例如,老师在学习和实践临床发现其中一个经方的药物疑似错误,并且根据自己真识所学,大胆改用,结果每每产生奇效,而后,老师说,这个错误是由于古时候学生抱竹简不小心摔跤而导致的错误。
由此看来,只有像老师这般对知识领悟极为透彻的水平,才会將错误之处,准确的质疑出来,并令之正确,而得以造福与后代苍生。让人无限敬仰。
这个经方就是有名的“乌梅汤”,要做到这样,就必须先学会正确的,才不会被迷惑。
伤寒论里面的经方,有两个补血名方,一个是小建中汤,一个是炙甘草汤。但是,如果说一个病人除了补血还有其他病症需同时处理,那么你就要在对药性了解的基础上加减药物,以达到 的效果,而不是生搬硬套,一定要学会自己真正的设立处方。
有大人学了一辈子,还始终在门外徘徊打滚,稀里糊涂,分不清楚。
所以学好正确的基础这个太重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