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芬书苑诗词散文故地重游南京市

北京那个医院治疗白癜风比较好 http://pf.39.net/bdfyy/tslf/

作者:静思敏行

(年1月1日当日,南京市机关大院举行 “公众开放日”活动,位于南京市北京东路41、43号的市委市*府大院,向市民免费开放。开放日以实地参观、展板展示、信息发布、广场活动、报告工作、*策咨询解答等多种形式,加强群众与**机关的交流互动,内容分为主题展示、便民服务和观光旅游三类。从年起,每年的1月1日、5月1日、10月1日共三天为“公众开放日”。)

随着时光的流逝,不知不觉退休离开(南京)市*府大院己五年了,年隆冬,因参加一个会议,我又来到久别的市*府大院。这天天气阴冷,没有一絲阳光,但映入眼帘的依旧是粉饰一新的一群仿古建筑,一排排硕大的梧桐树、挺拔的水杉和花团锦簇的苗圃给人以亲切感。市*府许多部门虽在前几年迁至(南京)河西新城大厦,但这里仍是市委、市*府和市人大、市*协以及*委部门集中办公的场所。我曾经在这里工作22年,对这里的一切还算比较熟悉。星移斗转,物是人非,睹物思情,颇多感慨。

市*府牌坊式的大门面貌依旧,但门口多挂了几块招牌,原来只有市人大和市*府两块招牌,如今将市委、市*协、市纪委和市监察委的招牌也挂上了,全方位的展示权力机关所在地,增加了透明度。

市*协的大门古色古香,它始终掩映在绿荫丛中,不显山露水,沉着端庄。这间“资*堂”原是武庙,是大院内 也是不多的木结构大型建筑,是市级文物保护建筑。

进入正门,道路两侧的树木虽己枯*萧瑟,但迎面蓬勃的大雪松依然傲然挺立。雪松后面正中是市级机关大礼堂,西边是会议室,市里的许多会议都在这里召开,平时会议多,会议室内始终灯火通明。东边是接待外宾的场所,平时使用率并不高。

这是市委大楼,过去是民国名人所居,原是砖木结构的小楼,以后重新建造,建筑的规模和面积比十多年前大了许多。睹物思人,一些重要人物在这座楼里的来往浮沉,使人沉思和感叹不己。

市*府办公厅大楼与市委大楼建筑风格相似,原来是一幢民国建筑洋楼,后面还有一座小凉亭,以后重新翻建。它与鸡鸣寺一街相隔,从画面上看,府寺相邻,和谐共处,已经共同走过几十年了。

市人大常委会办公楼背靠古城墙,前望市*府,从立法和重大决策方面,给*府行*决策实施提供了重要依据和保障,每年都要出台几部地方性法规。

武庙的两侧,东边是市级机关工委,西边是市*府办公厅(研究室),我在研究室工作了十年,对这座小楼情有独钟。研究室是市领导的参谋与助手,主要任务是给市领导写讲话稿和进行调查研究。

这间房屋就是我曾经工作过的地方,现在已是面目全非,过去是一座破旧的小木楼,那种工作环境虽清苦却不乏淳朴优雅,也是值得留恋的。我特别感谢领我入门的钟章润副秘书长和王佶嫄主任,感谢帮助我进步的陈胜利副秘书长。

大院西边是一组大屋顶的四层楼,分别是市委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纪委等部门办公场所。出于文物保护需要,过去在大院盖楼都不允许超过四层,因此大部分建筑保持了明清建筑风格。

现在大院后面几座楼己改变了建筑风格和谐的初衷,有的高达七八层,有的建筑风格与大院整体不协调,这主要是部门多了,房屋不够用所致,在设计和建设中没有从大院的整体形象和文物保护来考虑。我在市*府法制办这座大楼工作了十二年。在这个岗位上学了不少法律知识,参与了许多立法工作,办理了许多行*复议案件等,应当感谢同仁们对我工作的帮助和支持。如今市*府法制办与市司法局合二为一了,在年先后都搬到了河西新城大厦办公了。现在这幢楼是市委*法委、综治办(后来整合了)、参事室所在地。

这里曾是市委工交部、农工部办公场所,这两大部曾经门庭若市,十分繁忙,以后又归并了其他部门,现在这里是市委社事委和市委研究室办公的地方。

这条古色古香的走廊在大院里不多见了,它的存在可以使人们追溯大院的历史文化,可以印证一些历史故事。

这座临街的小楼还保留民国时期的建筑风貌,它现在成了市*府办公厅的文件收发站。

大院里的花园四季如春,始终有绿荫的草地,盛开的花卉。大院北面紧靠台城,绿网如织的爬墙虎给墙体和房屋增添了不少生机。

市级机关食堂几经改造,硬件设施今非昔比,现在又增加了第二食堂。原来市级机关食堂招牌还是己故的老市委书记汪冰石题写的,如今人去字也去了。

顺坡而上是过去的市统计局和市农委一部分办公地点,现在也不知哪个部门在这小山坡上落户了。

这座楼是正宗的民国时期的建筑,敦实厚重。

一条小河从大院穿流,两侧的杨柳在夏日迎风飘拂,别有情趣。

这座小楼还保持民国时期建筑原貌,原来市委宣传部在这里办公,以后又变成市级机关事务管理局,可现在又回归市委宣传部。

这里曾经是市体改委的办公地。想当初,八九十年代,改革浪潮涌,市体改委内十分红火,热气腾腾,如今市体改委完成了历史使命,其职能已分散到有关部门了。

一般来说,机关人员离开工作岗位,很少有人会经常到原机关转转,这可能一方面不愿打扰在职的工作人员,一方面是有"人走茶凉”的规律。一个人的工作变化,也随着观念和生活带来新变化,大都喜欢在新的环境去适应新的生活,但曾经在长时间工作过的地方,总是有抹不去的记忆和眷恋。

(作者“静思敏行”,系南京市级机关一名多部门工作的“老笔杆”领导,年退休后转行“诗词、文学、书法、绘画”等创作,目前是南京家和文化中心宁芬书苑名誉会长。年隆冬,他“意外”重游南京市*府大院故地,所见、所感、所写的文稿及所拍的图片,经过一段时间修辞,终于年11月22日在朋友圈发布。现将他的文稿及图片摘编于此,与大家分享这位“老机关”干部的“岁月实地”感文。)

编者:翁永丙

南京家和文化中心

“宁芬书苑”“法务部”供稿

主任编委:俞荣华

统稿:孙秋中

责任编辑:何瑞秋[家和法务团队]

执行采编:仲天晓[南农大人文学院(法律系)志愿者团队]

配图:宁灵团队

校对:衣婧[南审大法学院志愿者]

编辑/排发:翁程清

宁灵采编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ufangtenga.com/ftyf/613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