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典丨城市河道岸坡生态治理技术指南

  1、总则

  1.0.1为在城市河道岸坡生态综合治理过程中,做到技术可行、安全适用、经济合理、确保质量,满足防洪、排涝、生态及景观方面的要求,制定本指南。

  1.0.2本导则旨在为设计、施工和管理人员提供城市河道生态护坡技术有关规划、设计、施工、运行管理,以及生态护坡及景观综合评价的基本原则和要求。

  1.0.3本导则适用于城市河道生态护坡技术的设计、施工、运行管理,以及生态护坡及景观综合评价。

  1.0.4城市河道生态护坡技术的设计、施工、运行管理以及生态护坡及景观综合评价,除应符合本导则的要求外,尚应符合国家和地方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2.术语、符号和代号

  2.1术语

  2.1.1生态混凝土Ecologicconcrete又称为生物相容型混凝土,是指能与动、植物等生物和谐共存的混凝土。

本指南中生态混凝土主要指植物相容型混凝土,是指能够适用绿色植物生长、进行绿色植被的混凝土及其制品,又称为绿化混凝土。

  2.1.2孔隙率Porosity构成材料空隙体积与颗粒实体体积之比。

  2.1.3化学需氧量ChemicalOxygenDemand指用化学氧化剂氧化水中有机污染物时所需的氧量。

化学需氧量值愈高,表示水中有机污染物愈多。

常用的化学氧化剂主要是重铬酸钾和高锰酸钾。

  2.1.4碱度Alkalinity指水中所含能接受质子的物质的总量,是水中吸收质子的能力。

天然水中碱度的形成主要是由于重 盐、 盐及氢氧化物的存在;混凝土护坡材料在环境中能释放碱度,导致环境的pH值上升。

碱度过高会影响植物的生长。

  2.1.5侵蚀性 化碳ErosiveofCarbonDioxide侵蚀性 化碳是指水中能引起混凝土材料中 钙溶解的 化碳的量,以CO2mg/L计。

  2.1.6污染物去除质量QualityofPollutantsRemoval由于河道采用生态护坡后,使河流水中污染物减少的质量。

反映护坡材料对河流的净水效果。

  2.1.7污染物-面积负荷率Pollutants-AreaLoadingRate与河水接触的单位面积护坡材料在单位时间内能够降解污染物的质量。

  2.1.8COD-面积负荷率ChemicalOxygenDemand-AreaLoadingRate与河水接触的单位面积护坡材料在单位时间内能够降解有机物(COD)的质量。

  2.1.9TN-面积负荷率TotalNitrogen-AreaLoadingRate与河水接触的单位面积护坡材料在单位时间内能够降解总氮(TN)的质量。

  2.1.10TP-面积负荷率TotalPhosphorus-AreaLoadingRate与河水接触的单位面积护坡材料在单位时间内能够降解总磷(TP)的质量。

  2.1.11总硬度TotalHardness水中的钙、镁离子总量,当水中Fe2+、Fe3+、Sr2+、Mn2-、Al3+等离子含量较高时,也应记入硬度含量中。

单位用度(d。)表示,1d。=10mg/LCaO。

  2.1.12流量Discharge单位时间内通过河道的某一过水断面的水流体积,称为该过水断面的体积流量,简称为流量。单位为m3/s。流量标志着河流的过水能力,是防洪、灌溉、水电、航运等工程的规划、设计的重要数据。

  2.1.13水位Stage水位是河流的自由水面相对于某一基面的高程。其单位为m。我国水位观测通常采用的基面有*海基面、吴淞基面和假定基面。

  2.1.14流速Velocity流速是指水流质点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距离。河道里的水流各点的流速是不相同的,靠近河底、河边的流速较小,河道中心近水面处的流速 。通常用断面平均流速来表示该断面水流的流速。

  2.1.15泥沙含量SedimentConcentration单位体积浑水中所含干泥沙的重量,计量单位为kg/m3,它是衡量由于水土流失使河水含沙量增加程度的指标。

  2.1.16层次分析法analyticalhierarchyprocess该方法是美国运筹学家匹茨堡大学教授萨蒂于本世纪70年代初,提出的一种层次权重决策分析方法。

  2.1.17判断矩阵judgmentmatrix一系列下层对上一层因素两两相对重要性的判断,通过1~9数值来反映其重要性,以实对称矩阵来表达。

  2.1.18层次单排序single-levelsequence上一层次某元素有关联的本层次诸元素之间重要次序的排序,一般采用计算判断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方法进行。

  2.1.19一致性指标consistencyindex各判断指标之间协调一致,避免出现相互矛盾的结果。

  2.1.20层次总排序hierarchygeneralordering依次沿递阶层次结构由上而下逐层计算,即可计算出 层相对于 层的相对重要性的排序值,即为层次总排序。

  2.1.21水土流失程度thedegreeofsoilerosion根据水土流失量B=MS(M为坡面土壤侵蚀模数;S为影响面积),取相应的模数M,直接以被扰动岸坡土地面积作为计算值。

  2.1.22河道冲淤状况变化率changerateofscouringandsilting河道冲淤状况变化率是指当前河道泥沙冲淤量与多年平均(或天然状况下)的泥沙冲淤量的比值,它表示河道的冲淤变形和稳定状况。

  2.1.23调节径流能力指数thecapabilityindexofrunoffregulation调节径流能力指数用河流上中下游现有的各类水利工程设施的调节库容与河流多年平均的径流总量的比值来表示。

  2.1.24河岸水土流失程度theextentofsoilerosiononriverbank河岸水土流失程度是考核区域内发生冲淋沟河岸长度与河岸总长度之比,它是衡量河岸由于雨水冲蚀程度的指标。

  2.1.25河水含沙量(固体径流)sedimentconcentrationofriver单位体积浑水中所含泥沙的数量,计量单位为kg/m3,它是衡量由于水土流失使河水含沙量增加程度的指标。

  2.1.26硬质岸坡比率ratioofrigidriverbank该区域内采用硬质护坡材料的护岸长度与护岸总长度之比。

  2.1.27植被覆盖率vegetationcoverage植被覆盖率是指植被覆盖面积占总面积的比例。

  2.2符号

  Wa--砌块平面面积比率,为砌块使用工作面面积与砌块实体接触面积之比;

  Wv--砌块空间体积比率,为砌块砌成体积与块体体积之比;

  N1--砌块模数指标,为砌块砌成单位体积所需要的砌块数;

  Na--单位面积砌块数指标,为砌块砌成挡墙工作面的*委面积使用的砌块数;

  Ny--砌块咬合指标,为单位砌块咬合面积与接触面积之比;

  Pa--坡面植物覆盖容积率,为坡面结构工作面积与所留植物生长面积之比;

  Pw--坡面水环境指标,为坡面土体环境的土体饱和含水量与可留含水之比;

  Ph--坡面土质融合指标,为坡面土体环境满足植物生长的深度与坡面基土深度之比;

  η——污染物的去除率,%;

  η净——污染物净去除率,%。指扣除实验水体本身的自净作用后,反映护坡材料对水质净化作用;

  ——污染物的面积负荷率,g污染物/(m2?d);

  ——COD-面积负荷率,gCOD/(m2?d);

  ——TN-面积负荷率,gTN/(m2?d);

  ——TP-面积负荷率,gTP/(m2?d);

  值——水中氢离子浓度的负对数;

  ——混凝土材料与清水按体积比1:1浸水后释放碱度达到平衡时,水中氢离子浓度的负对数的值;   ——侵蚀性 化碳。指水中能引起 钙溶解的 化碳的量,以CO2mg/L计;

  ——氨态氮。水中的NH3和NH4+总和;

  TN——总氮。水中的有机氮、氨态氮、硝态氮、亚硝态氮的总和;

  TP——总磷。水中有机磷和无机磷总和;

  CODCr——化学需氧量。

用重铬酸钾为强氧化剂,在强酸性条件下氧化水中还原性物质的量,用O2mg/L表示,代表水中有机污染物质的相对含量,是水中有机物污染综合指标之一;

  UV——紫外吸光度。代表水中具有苯环和共轭双键结构有机物的相对含量,是水中有机物污染综合指标之一。紫外吸光度值越高,水中有机污染物含量相对较高;

  mg/L——毫克/升,物质浓度单位;

  g/L——克/升,物质浓度单位;

  L——升,体积单位;

  ml——毫升,体积单位;

  Q——流量,单位时间内通过河道的某一过水断面的水流体积,单位为m3/s;

  Z——水位,河流的自由水面相对于某一基面的高程,其单位为m;

  V——平均流速,通过河道断面的流量除以该断面的过水面积,其单位为m/s;

  Cs——含沙量,通过单位体积的浑水内所含干沙的质量,其单位为kg/m3;

  Fs—边坡稳定安全系数,等于抗滑力/滑动力;

  —抗剪强度,单位为kPa;

  e—孔隙比,等于土体孔隙体积/土体总体积;

  k—渗透系数,单位为cm/s;

  H—物种多样性指数,采用Shannon多样性指数:,其中,S—群落中的总物种数;Pi—第i个物种的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

  p—本地物种比例,本地物种数占总物种数的百分比B-IBI—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S—居民满意度,等于问卷调查中居民满意人数/调查总人数

  3、护坡材料

  3.1生态混凝土

  3.1.1生态混凝土的功能

  1生态混凝土首先要具有护岸功能,其本身具有一定的强度和力学性能,可以阻止护岸土壤受河水浸泡软化后,在水力和土力作用下的坍塌移动,以起到护岸作用。

  2生态混凝土用于城市河道护坡、道路两侧及中央隔离带、楼顶、停车场等部位,可增加城市绿色空间,调节人们生活情绪,吸收噪音和粉尘,改善城市气候的生态平衡,是与自然协调、具有环保意义的混凝土材料。

  3.1.2生态混凝土的分类   生态混凝土可分为现浇式和预制构件式(砌块)。

现浇生态混凝土适宜岸坡较为平整,能提供较大的施工作业场地,并有养护条件的场合,可采用液压喷播或铺草皮等绿化方式。

生态混凝土预制构件式预留有较大的孔洞,用于栽植植物。

砌块可采用多种方式组合,应能互相镶嵌成一个整体。

  3.2生态护坡混凝土材料

  3.2.1基本规定

1生态混凝土应具有一定的强度和力学性能。

  2生态混凝土的孔隙率要求较大,并且孔隙要求是连通的。

  3生态混凝土河道护岸的强度、孔隙率等性能,需考虑河道特性、护岸形状、护岸种类及植被目标等因素予以确定。

强度与孔隙率需要综合考虑。

  4生态混凝土碱度要求较低。

必须采取相应的方法,降低碱度,保证生物适应性。

  5生态混凝土表面必须足够粗糙,,便于植物的繁衍生长。

  3.2.2具体设计技术要求

  3.2.2.1原材料要求

  生态混凝土由水泥、粗骨料和水拌制而成,可以掺加一定量的混合材料。

  1水泥可采用通用 盐水泥系列的各种水泥,宜采用掺加较多混合材料料的水泥,如矿渣水泥、粉煤灰水泥、火山灰质水泥和复合水泥等。

水泥的技术性质应满足GB--《通用 盐水泥》的要求。

  2粗骨料可采用普通混凝土骨料、轻骨料等。

还可以采用再生骨料。

  3建筑物拆除后将废弃物分类、筛选、破碎、分级、清洗并按国家标准对骨料级配进行调而得到的混凝土骨料称为再生骨料。

采用再生骨料配制生态混凝土的生态效益更高。

  4生态混凝土孔隙的直径与粗骨料粒径有关。

粗骨料粒径大于13.2mm时,可满足草本类细根进人孔隙,因此,对于草本类植被的生长是充分的。

最小粗骨料粒径小于13mm时,混凝土孔隙直径变小,粗的植物根系难以进人绿化混凝土内部。

粗骨料粒径宜大于13.2mm(方孔筛)。

  5在满足混凝土材料基本力学要求条件下,选用孔隙率较高的混凝土护坡材料,可提高护坡材料对水质净化作用的程度草皮发育更充分,草皮的糙率值也会相应的得到提高。

  6混合材料可采用粉煤灰等工业废渣,以节约水泥,也可以降低混凝土的碱度,对配制混凝土有技术和经济两方面的意义。

  7粉煤灰等混合材料的技术性质应满足相应的国家标准要求。

生态混凝土对强度要求不高,可用较低品质的粉煤灰。

但粉煤灰等混合材料应对环境无副作用。

  3.2.2.2生态混凝土技术指标   1孔隙率   孔隙率大小和连通状态是实现生态功能的关键指标。

水、空气和植物根系可自由地通过连续的孔隙,进人或贯通多孔混凝土,使植物生长繁茂,形成绿色的覆盖,确保生物赖以生息的空间,促进泥沙堆积,修复自然生态。

在骨料粒径为25~40mm时,孔隙率一般为20%~40%。

  2强度   生态混凝土强度和孔隙率呈反比关系,因此,需要考虑两者关系确定结构标准。

通常强度要求在3.5~10MPa。

一般抗压强度为8-l0MPa,并确保孔隙率不低于25%。

  3碱度   一般混凝土的碱度高(pH值在10.5以上),影响植物的生长。

考虑到生物适应性,生态混凝土必须采取相应的方法,降低碱度。

常见观赏性植物适宜生长的pH值范围见表3.1,pH为7~7.5时,适宜多数生物生长。

  表3.1 常见观赏性植物适宜的pH值

名称

适应pH值范围

最适pH值范围

黑麦草属

5.2~8.2

6.0~7.0

紫羊茅

5.2~7.5

5.5~7.0

白三叶

4.5~8.0

6.0~6.5

狗牙根

5.0~7.0

5.0~7.0

  3.3护坡材料与水环境关系   3.3.1护坡材料释放碱度对种植植物的影响   3.3.1.1混凝土护坡材料在环境中释放碱度的强弱对种植植物有影响。

为保证植物的成活率,护坡材料应进行实验后,再决定植物播种时间。

  表3.2护坡材料浸水后释放碱性程度的分类

碱性程度

护坡材料值

对种植植物的影响

弱碱性

<9.5

覆土后可以种植植物

较强碱性

9.5—10.5

对一般耐碱性植物影响较小,覆土后可以种植耐碱性植物;对不耐碱性的植物种类必须通过试验确定种植方式和种植时间

强碱性

>11

对植物有 ,需进行碱度释放处理后,再种植植物。

  3.3.1.2护坡材料浸水实验测定方法按照生态护坡指南附录一第1.1~1.3条进行。

  3.3.2环境水对护坡材料的侵蚀性影响   3.3.2.1某些环境水对混凝土护坡材料可能会产生一定侵蚀性作用。

环境水对混凝土材料侵蚀作用程度参见表3.3。

  表3.3环境水对混凝土材料的侵蚀性作用程度

项目

无侵蚀性

弱侵蚀性

强侵蚀性

极强侵蚀性

pH值

>6.5

6.5-5.5

5.5-4.5

<4.5

侵蚀性CO2/mg/L

<15

15-30

30-60

>60

NH4/mg/L

<15

15-30

30-60

>60

总硬度(d。)

>3

3-0

  3.3.2.2当环境水对混凝土护坡材料可能产生侵蚀性作用时,确定护坡材料种类应适当考虑优先选择耐侵蚀性混凝土护坡材料。

  3.3.2.3普通天然水体如,河水、湖水等含有一些氧化钙(CaO),具有一定硬度,对混凝土材料中Ca(OH)2的溶解作用很小。

但纯水或雨水、冰雪融化的软水对混凝土有一定侵蚀作用。

  3.3.3护坡材料对水体的净化作用

  3.3.3.1混凝土护坡材料对环境水质有一定改善和净化作用。

在满足混凝土材料基本力学要求条件下,选用孔隙率较高的混凝土护坡材料,可提高护坡材料对水质净化作用的程度。

  3.3.3.2衡量护坡材料对河水的净水程度,可采用“污染物去除质量(W)”、“污染物-面积负荷率(F污染物)”和“污染物去除率(η污染物)”等指标。

  1污染物去除质量按下式计算:

  W=F污染物×A/(3-1)

  式中,W——河水流经生态护坡河段后,河水中污染物的去除质量,单位:污染物kg/d;F污染物——污染物-面积负荷率,单位:g污染物/(m2?d);A——河水在流经生态护坡河段时,河水与河道中生态护坡材料接触的面积,单位:m2。

  2污染物-面积负荷率计算方法

  3污染物去除率按下式计算:

  4一个实验周期中护坡材料的污染物净去除率(η净)计算方法

  5在选择护坡材料时,根据护坡材料对污染物去除率和护坡材料的“污染物-面积负荷率”等指标科学合理地选择护坡材料种类。

护坡材料对污染物去除率越高,面积负荷率值越大,单位面积护坡材料净化水质作用能力越强。

  3.3.3.3各种护坡材料的“污染物净去除率”和“污染物-面积负荷率”应按照生态护坡指南附录2第2.1~2.4条实验方法确定。

  4、护坡型式及选择

  4.1基本规定

  4.1.1生态护坡设计的形式应遵循满足河道功能、坡体安全稳定、结构适应耐久、维持生态平衡的原则。

  4.1.2生态护坡的坡体安全稳定符合现行规范的相关安全稳定的要求。

  4.1.3生态护坡的结构形式应满足现行规范工程结构使用年限的要求。

  4.1.4生态护坡应就地取材、利于施工和维修。

对不同河段或同一坡面不同部位可选用不同的护坡形式。

  4.1.5临水侧护坡的形式应根据风浪大小、近坡面水流、坡后土质等情况,结合护坡的等级确定。

通航河流船行波作用较强烈的河段,护坡设计应考虑其作用和影响。

  背水侧护坡的形式应根据当地的暴雨强度、浪高要求,并结合护坡高度和土质情况确定。

  4.1.6挡墙和护坡均应该设置基座,挡墙处基座埋深不宜小于0.5m,能够满足挡墙和护坡的安全要求。

  4.1.7坡面高度大于4m后,宜设置排水设施。

坡面竖向排水沟可每隔50~m设置一条,并应与平行河堤走向的排水沟相连通。

  4.1.8护坡生态防护的设计形式与使用措施,应具有对维持生态平衡的功能,宜遵循、符合和满足物质交换原则、水土连续原则、植物生长及多样性原则。

  1交换原则:组成体系具有满足如水、气等能量与物质不断流动、交换的型式。

  2连续原则:坡面防护组成不得隔断坡面土层深度信息联系的原则,满足坡面植物存活、发育、生长的自然条件。

  3多样性原则:坡面生成结构满足多样性植物相对调节、生长的环境,使得组成体系具有一定的自动适应、相调节的生物生存与生长环境。

  4.2生态护坡与生态护坡的基本形式

 4.2.1生态护坡有自然护岸、人工护岸和生态护岸三种基本形式。

  1自然型生态护岸形式为河道天然(自然)形成的驳岸防护体系。

  2人工护岸形式是按河道防洪排水、灌溉输水、航运交通、水生养殖等功能而进行工程需要建设相结合的各类护岸防护形式。

  3生态护岸形式是按自然驳岸形式和人工护岸功能体系、实现生态功能的无缝融合、“天人合一”的统一形式。

  4.2.2生态护坡的生态功能表现在具有实现水土保持、物质交换、环境空间等三方面的具体实施措施。

  4.2.3组合形式的生态护坡的基本形式可有直立(挡土墙)、坡形、多极、平台及相互组合并与景观相结合的具体型式。

  4.2.4生态护坡应注意平面、空间的构成形式与周边环境的协调和统一。

  4.2.5生态挡墙是指具有各种平面、空间的正形体、异型体,具有透水、渗水、保水、过滤功能的砌块,并在结构、材料上具有一定的适应强度和在砌筑组合、咬合功能,施工上安全、方便的各类块体砌筑成不同高度、截面的挡土结构物,具有构成一定空间、满足生物生存范围和水、土、气物质交换条件,有利于生态环境培育和适应的人工构造物的形式。

  4.2.6生态挡墙的型式应根据材料、河道及周边情况取,并满足地基、结构安全、生态环境等方面的要求,参照生态功能指标综合确定。

  4.2.7河道驳岸自然适应形式。

基于对河道流向特点、边坡土质力学特征,融合两岸城市建筑形式、道路交叉形式,区位地形特征,体现自然生态驳岸特点,与天然河道边坡安全相适应的驳岸天然自成形式。

  4.2.8对河道流向稳定、边坡土质较好、坡度延缓,周边区位特征适宜,应体现自然生态驳岸特点,采用天然河道边坡安全相适应的天然驳岸自成形式。

  可采用抛石插枝、梢料类排捆、织物袋、植活木桩、块石石笼等、格室结构、低挡墙等符合自然的形式要求和功能要求。

  4.3生态护坡的技术指标

  4.3.1砌块的生态功能指标及参照范围。

  4.3.2采用各种材料的组成结构护坡所具有的生态功能,应参照以下指标进行设计。

  1植物覆盖容积率   边坡防护的工程措施是通过工程设计边坡工程构件来实现。

通过边坡组件单体形成生态的重要条件,是具有植物生长的可能空间,在防护坡面上,即坡面的植物覆盖容积率(平面指标)。

  2坡面水环境指标   构成边坡物质交换的环境条件,边坡防护的坡面水环境指标。

  该指标参照范围:在0-1之间。

  3坡面土质融合指标   坡面土质融合指标(深度指标),不割断土体深度联系,实现植物生长的渗透性。

  一般地,该指标参照范围:在0-1之间。

  4.4生态护坡型式的选择

  4.4.1以河道的水势、河势、地势、区位、功能为基本背景,结合生态景区、景观、景点的设计和布局,体现河道水流流向为主导,以防淤、防冲为目标,融合水系生态、环境生态、人文生态的理念,实现环境生态的目标和要求,结合实际河势、水势、地势,融合设计、施工的实际,进行各种生态护坡形式的不同要求进行不同的选择。

  4.4.2当边坡土质条件一般或较好时、坡高高度小于3米,坡度较缓的一般边坡,河道水流速度不大,周边环境许可,宜考虑选择自然形生态护坡形式。

  4.4.3当边坡土质条件一般或较好时、坡高高度小于5米,坡度较缓的一般边坡,宜考虑生态挡墙结合生态护坡的综合形式。

  4.4.4当边坡土质条件一般或较好时、坡高高度大于5米,坡度较缓的一般边坡,宜考虑生态组合防护结构。

  当土质条件不好需要进行处理时,应注重选择对水体无污染浸蚀的处理方法。

  4.4.5对河道岸坡的中、高边坡,在边坡稳定分析的基础上,确保边坡安全稳定的工程结构的实用性形式。

  4.4.6对河道岸坡的中、高边坡,应首先考虑边坡防护的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新工艺的综合应用。

  5、护坡景观设计

  5.1基本规定

  5.1.1治理目标:生态护坡的设置并非为了单一的水利防洪功能,而是通过此工作使河流成为能够承载生物多样性的“生命之河”;拥有自我修复、净化功能的“可持续之河”;城市中体现特有的自然线性开敞空间的“景观之河”;便捷市民休闲娱乐,享受生活的“乐活之河”。

  5.1.2在进行景观设计的过程中,重点   5.1.3护坡景观设计时应考虑保留足够的过渡区域,确保不会对水体产生不利的干扰。

河道生态护坡必须保证河道的水质达到水功能区划的要求,满足安全、资源、航运、景观、文化、休闲等方面需要。

  5.1.4对城市已硬质化的衬砌断面和护坡宜进行生态修复与生态化工程改造。

  5.1.5护岸处理应结合河道周边景观及地域特点,并适度考虑河道景观的自然化倾向,统一协调护岸和河道的形态,塑造有地方特点的河道景观。

  5.2生态护坡功能定位   5.2.1安全功能。

河道生态护坡必须保障河道安全功能建设,包括防洪排涝和水体生态安全两个方面,应采取以下措施:   河道的过水断面必须符合防洪要求。

两岸用地条件允许的城市化地区河道宜建设斜坡型护岸,非城市化地区河道宜推广斜坡型自然护岸,通过扩大河流过水断面,确保防洪排涝功能的实现;   通过河岸绿化造林、借助生态工程技术和生态恢复方法修建自然生态护岸等,逐步优化河道范围内的水生态系统,并充分利用水体调节区域小气候,调节温湿度等生态功能改善区域生态环境。

在生态护坡的建设中,严禁采用具有侵害性或蔓延性等危害水体生态安全性质的生物种类,避免使用干扰水体水质特征的护坡工程材料。

  5.2.2景观功能。

应加强景观功能建设,发掘河道的景观功能,建设宜人、生态的亲水环境。

城市化地区的河道景观应能反映出城镇发展风貌;非城市化地区河道应以保持和重建具有传统纯朴自然风光特色的河道景观、体现乡村原味风情为主。

  根据景观建设的需要,要求水体应无明显臭味;对于亲水平台等景观单元,考虑到人体接触的可能性,对水质标准要求应符合《景观娱乐用水水质标准》(GB-91)。

  在防汛通道建设的同时,应注意建设具有地域特色的景观单元,如观赏型、科普型群落以及亲水景观小品,同周边重要的建筑单元、文化设施相协调。

  河道绿化设计应点、线、面交织,平面与立体绿化结合,色彩和造型兼顾,植物和景观小品互相映衬,既保证沿河绿化面积,又增强景观美感。

  5.2.3文化功能。

应发掘和保存 的中国传统文化,保留合肥沿河的历史文化遗迹,发挥水文化的科普教育功能。

  可在规划设计中通过适当改线、调整护岸宽度、绿地布局等方法,保护河滨历史文化遗迹。

围绕文化遗迹的主题建设特色景点,发展和弘扬水文化。

  对具有重大文化意义的河滨历史文化遗迹必须制定专项保护办法,严格管理。

  充分利用河道与人类的亲密关系,通过实地参观、展板、实物演示、科普园地等项目的合理设计,同步实现河道科普和文化教育的功能。

  5.2.4休闲功能。

河道生态护坡应建设环境宜人的滨水地带,并满足人们的亲水需求,为居民保留适宜的休闲娱乐空间。

  河道两岸可建设滨河步道、水榭、座椅、凉亭、路灯、护栏等设施,为人们的亲水、近水需求创造适宜的基础条件。

  对于临近生活小区、城市中心地带、主要旅游景点或其他重要城市功能单元的河道,应结合周边环境的需要,因地制宜开展景观建设:在护坡区或护坡影响范围内建设临水和水面设施,如滨水市民广场、水景观主题公园或功能绿地,游艇码头、休闲垂钓区等水上娱乐设施,为城市居民提供充足的亲水空间。

  对浅水河道的改造应强调其景观功能。

宜通过设置汀步、叠水、曲折河道等,营造富有情趣和动态美感的水体景观。

对于已经裁弯取直的河道,可利用原河道空地,建设兼具景观游憩和蓄洪滞洪双重功能的自然湿地公园。

  5.3生态护坡景观设计要素

  5.3.1生态护坡形态:护坡平面形状宜弯曲自然,避免单调使用直线;护坡横截面形状,宜对应其平面形状与自身特征,不拘泥于左右对称的形态。

  5.3.2生态护坡规模:护坡与水面的高度差,其量化控制点宜设定为2米左右,景观垂直方向视角,其量化指标控制点宜为4度左右;护坡的坡度,根据亲水性要求宜设定为1:2.5左右;护坡长度避免统一形状产生单调感,建议规模小的河段,护坡高度与分段间隔比,设定为1:25左右。

  5.3.3生态护坡材料:生态护坡材料,宜采用透水性高的自然材料;生态护坡材料明度,与其周围环境明度差不应过大,宜控制在1.5左右,避免护坡材料生硬单调。

  5.3.4生态护坡景观处理:生态护坡宜通过顶端部位培土与绿化手段,抑制护坡的视觉规模;护坡肩部宜做倒圆处理或插入绿化槽,软化肩部生硬感;水际部分宜通过设置宽度变化的台阶或坡角固槽处理,丰富水边形态,缓解单调感;生态护坡台阶部分在保证安全性的同时,宜采用毛石等铺装材料,营造舒适宜人的亲水空间并抑制其醒目程度;在坡度很陡的情况下,考虑局部设置台阶,柔化生态护坡之间的衔接,宜插入适当的景观亲水平台等景观节点,保证生态护坡景观整体序列感。

  5.4生态护坡景观类型与选择

  5.4.1生态护坡景观的主要类型:自然生态型、亲水平台型、生态混凝土砌块型、现浇透水—植生高强生态混凝土型和景观挡墙型。

生态护坡景观分类详见附录三附图3.1-3.5。

  5.4.2城市河道生态护坡的选择:

  1可根据土壤特性与边坡形式选择。

  根据土壤特性,进行岸坡稳定性分析和适宜种植植物类型分析,选择适宜的生态护坡形式;对于直立边坡,可选择矩形护坡和双层护坡;对于倾斜边坡,可选择梯形护坡;   2可根据河道尺度选择。

  1)大尺度城市河道,宜选用安全性和稳定性高的护坡形式,对于流速较缓的河段,应选用生态价值高的自然土坡,避免采用直立型护坡;

  中尺度城市河道,宜采用具有一定强度材料的生态型护坡形式。

位于城市中心地区的河段,自然土坡则使用较少,应根据城市布局与地方特点,采用适宜的直立式生态护坡;

  2)小尺度城市河道宜采用天然缓坡形式。应避免采用非生态的硬质护坡和全断面衬砌式工程做法,   3可根据水动力条件选择。

  对于山区性河流设计时宜选择稳定性好、适用于坡度较大的材料;

  对于平原型河流设计时宜采用天然材料来构建生态护坡。

  4根据河道周边土地利用与空间布局条件选择。

  对于周边用地紧张、空间布局比较狭小的河道,宜选择结构比较紧凑的矩形护坡和双层护坡;对于空间布局较为宽敞的河道,宜选择梯形护坡;对于河滩开阔的河道,宜选择复合型护坡。

  5.5生态护坡绿化目标与原则

  5.5.1河道植物的选择首先满足护坡需要。

必须建立在满足行洪排涝要求的基础上,保证岸坡的稳定,防止水土流失;同时应以丰富的植物群落为基础,逐步使河流具有 限度的生物多样性,恢复其承载生命的意义,使其成为“生命的河流”。

具体应遵从以下原则:兼顾生态与美化、乡土与外来植物相结合、适地选树。

  5.5.2生态护坡立体绿化的布置必须符合水文和水动力学的功能、生态功能、景观功能与游憩等功能需求。

  5.5.3应充分利用陆生、湿生、水生(浮水、挺水、沉水)等植物的生态效果,实现堤岸绿化向水体优化发展。

  5.5.4城市河道生态护坡植物的选择原则:

  非城市化地区河道,应选择持水能力强,根系发达,固土能力强,有较强的渗滤吸污防污能力的植物。建成应河道生态修复为主导,兼具乡土景观特色与观赏游憩功能、生态稳定安全的河道防护绿地系统。

  城市化地区河道,宜选择耐水湿,根系固土能力强的植物,能形成亲水型、观赏型、保健型、文化科普型相结合的滨水绿地系统。

  在植物配置上,宜注意季相色彩的协调。

  应优先考虑吸污、治污、净水能力强的水生植物的恢复,同时加强管理,防止过度繁殖和生物入侵。

  岸线建设应坚持植被自然性、物种多样性,坚持乡土植物优先选择,非入侵性外来植物合理搭配的原则,结合河道所处的实际条件,建设生态功能突出的护岸林带。

  5.6生态护坡植物搭配

  5.6.1合肥地区生态护坡立体绿化主要植物见表5.1,区域分类标准见附录三附图3.6.生态护坡类型及适用范围见附录三附表3.1。

  

表5.1合肥地区生态护坡立体绿化主要植物搭配表

适用区域

类型

名称

备注

常绿

落叶

乔木

龙柏、蜀桧、香樟、女贞

栾树、*山栾树、无患子、乌桕、国槐、枫杨

可结合坡顶的道路绿化。

小龙柏、小蜀桧均指灌木状工程苗。

灌木

桂花、(红叶/椤木)石楠、火棘、南天竹、(金边/瓜子)*杨、小蜀桧、红花檵木

乔木

女贞、龙柏、棕榈

垂柳、旱柳、池杉、水杉、枫杨、刺槐、香花槐、合欢、乌桕、银杏(雄株)、杨树、苦楝、榆树、榉树、重阳木、柿

可利用的野生植物有:构树(雄株)。

坡面的乔木配置应结合具体的护坡工程。

灌木

桂花、(红叶/椤木)石楠、火棘、南天竹、杜鹃、小龙柏、小蜀桧、红花檵木、夹竹桃

紫玉兰、紫叶李、紫穗槐、木槿、连翘、金钟花、木芙蓉、绣线菊、

可利用的野生植物有:枸杞、艾草

藤本

野蔷薇、云南*馨、迎春、中华常春藤、扶芳藤

迎春

从丰富植物多样性的角度可适当配置迎春,但不宜单处大面积应用,可作为辅材。

草本及地被

白三叶、(细叶)麦冬、金边阔叶麦冬、沿阶草、玉龙草、八角金盘、熊掌木

(杂交)狗牙根、矮生百慕大、马尼拉、结缕草、小冠花

可利用的野生植物有:狗尾草、牛筋草、莎草、*花苜蓿、小巢菜、打碗花、野老鹳草、野豌豆、鸡眼草、地榆、酢浆草、绵枣儿、求米草、蛇莓、米口袋

水生及湿生

鸢尾、花菖蒲、千屈菜、美人蕉、香蒲、水烛、茭白、五节芒、芦苇、(花叶)芦竹、荻、水葱、(拟)灯心草、石/水菖蒲、鱼腥草

可利用的野生植物有:白茅、芒草、羊蹄、水蓼、水芹、半边莲、铜钱草、老鸭瓣、蛇莓、鸭跖草

挺水

荷花、*花鸢尾、美人蕉、千屈菜

除荷花外均为人工浮床备选植物。

浮水

菱、大薸、葑草、浮萍

浮叶

睡莲、萍蓬草、荇菜、莼菜

沉水

菹草、苦草、金鱼藻、虎尾藻

5.7.1水域部分植物种植必须按照设计定位

  5.7护坡植物种植与维护

5.7.1水域部分植物种植必须按照设计定位图放样,布置安装水下种植装置、填充基质和播种繁殖体或苗木;水生植物的种植深度应遵循其生态生物学特性,在施工整个过程中应注意保水保湿;种植后要预防植株倒伏。

  5.7.2边坡部分植物种植应与护岸建设同时进行,并根据护岸类型、水位变化等情况选择适合的植物种类;按设计定位图铺设种植床或挖掘合适的种植穴;做好临时保护措施,控制扬尘和水土冲刷。

  5.7.3陆域部分植物种植应根据设计定位图挖掘合适种植穴,避开地下管线和地下设施;为防止表层水土的流失,应及时进行表层覆盖。

  5.7.4对河道绿化中新引入的国内外其它地区的植物种类或品种,必须监测其生态生物学习性,确保其生长繁殖的安全性。

  5.7.5河道绿化养护宜要按照‘春播夏管、秋收冬藏’的要求,开春及时播种水生植物,入夏经常进行管理,秋冬及时清理枯死、倒伏的水生植物,保护根、茎安全越冬。

  5.7.6定期检查河道种植床、生物浮岛的完整性,发现破损应及时修缮或更换;对繁殖较快的植物,必须采用适当措施控制其数量,以免因植物体扩散影响正常航运及排水泻洪的功能。

  6、生态护坡及景观综合评价

  6.1基本规定

  6.1.1生态护坡及景观综合评价主要包括确立评价目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指标定性和定量化、选择评价方法进行计算并对结果进行检验。

  6.1.2城市河道生态护坡及景观综合评价工作的重点是评价指标的确定和指标值的获取。

  6.1.3应全面、准确的把握生态护坡的基本内涵,对生态护坡的基本功能、护坡材料、景观效益,社会效益等内容进行综合评价。

  6.1.4根据不同地区评价的地域差异性和不同时间的尺度差异性,可对评价内容进行局部调整。

  6.1.5生态护坡及景观综合评价工作流程如图6-1所示。

  6.1.6加强对生态护坡工程的跟踪监测或工程分析,以获得准确合理的评价指标量化数据。

  6.1.7若采用评价软件进行评价,则应选择技术成熟的软件,并及时对其进行改进,以便适应新问题。

  6.1.8城市河道生态护坡及景观的实地考察。

包括收集专家和非专家对评价对象的评价意见、护坡类型的记录工作等。

  6.1.9评价指标与评价标准见6.4和6.6部分。

  6.1.10定性指标需要进行指标的调查,调查可以通过专家或公众打分、设计问卷等形式进行;定量指标需按公式进行计算。

  6.1.11权重的计算可以采用ExpertChoice软件进行计算。

ExpertChoice是建构在AHP理论上的软件,它容易操作的图形化界面让使用者易于上手。

因为判断的层次标准都表现在软件的层次结构(hierarchicalstructure)上,决策者可结合评价对象的层次做出重要的判断。

软件计算结果简单易懂,是一款应用较为普及的评价软件。

  6.1.12给出评价结果及影响评价结果的主要因素,指导实践。

  6.2指标体系   6.2.1应结合合肥市河流生态护坡实际情况,征求专家意见,构建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可操作性强并具有一定层次结构的评价指标体系。

  6.2.2应按国家、行业和地方规定的相关标准或规范,确定生态护坡及景观综合评价指标标准,拟定合肥市河道生态护坡指标体系的标准值。

  6.2.3通过对所研究的生态护坡进行综合调查,结合其历史及现状,为评价指标赋予确定的特征值。

  6.2.4合肥市河道生态护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划分为四个一级指标,即护坡类型及材料(B1)、护坡稳定性(B2)、功能评价(B3)和社会经济效益评价(B4);其中B1又分材料可取程度C1、施工难易程度C2;B2又分结构稳定性C3、生态稳定性C4;B3又分基本水利功能C5、生态功能C6、景观美学功能C7;B4又分工程造价费用C8、管理维护费用C9、社会公众认可度C10二级指标。

此指标体系涵盖面广、考虑周全,可以作为城市河道生态护坡的评价指标体系。

  6.3评价指标含义

  6.3.1材料可取程度—主要反映出护坡材料的来源、丰富程度、制取、施工运输等情况。

  6.3.2材料环保性—指材料本身是否具有环保性能,因为所选用的护坡材料本身可以直接反映出生态环保效果。

  6.3.3施工难易程度—指护坡施工工艺是否简单方便,是否便于工人施工。

  6.3.4类型适宜性—指护坡类型的选择是否适合当地地形条件,是否满足施工条件等。

  6.3.5抗剪强度—根据剪切应力的大小,研究人员可以针对流失坡段选择合适的生态护坡技术与方法。

  6.3.6孔隙比e—目前国内外在制作绿化混凝土时,以孔隙率作为衡量植物能否生长的指标。

生态护坡的护坡材料具有较大的孔隙率,则透水性好;反之透水性不好。

  6.3.7渗透系数k—渗透系数是衡量渗透稳定性的重要指标。

  6.3.8边坡系数m—边坡系数是衡量岸坡形态的主要指标,与造景要求有直接关系,其大小应根据土的种类或护面情况综合而定。

  6.3.9水土流失程度—根据水土流失量B=MS(M为坡面土壤侵蚀模数;S为影响面积),取相应的模数M,直接以被扰动岸坡土地面积作为计算值。

  6.3.10河道冲淤状况变化率—河道冲淤状况变化率是指当前河道泥沙冲淤量与多年平均(或天然状况下)的泥沙冲淤量的比值,它表示河道的冲淤变形和稳定状况。

  6.3.11调节径流能力指数—调节径流能力指数用河流上中下游现有的各类水利工程设施的调节库容与河流多年平均的径流总量的比值来表示。

  6.3.12物种多样性H—物种多样性是生物及其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包括数目众多的动物、植物、微生物以及它们与生存环境形成的复杂生态系统。

  6.3.13本地物种比例p—在护坡评价中,不能单独考虑物种多样性,因为盲目地扩大物种多样性,有可能某些外来物种并不适应当地环境,还有可能带来生物入侵造成严重的后果。

  6.3.1 落结构—反映护坡中各物种配置及结构合理程度,有水平空间配置和垂直空间配置之分。

  6.3.15河岸水土流失程度—河岸水土流失程度是考核区域内发生冲淋沟河岸长度与河岸总长度之比,它是衡量河岸由于雨水冲蚀程度的指标。

  6.3.16河道水含沙量—河道水含沙量又称固体径流。

指单位体积浑水中所含泥沙的数量,计量单位为kg/m3,它是衡量由于水土流失使河水含沙量增加程度的指标。

  6.3.17稳定安全系数Fs—指抗滑力与滑动力之比。

  6.3.18硬质岸坡比率—该区域内采用硬质护坡材料的护岸长度与护岸总长度之比。

通过实际调查获取资料。

  6.3.19植被覆盖率—植被覆盖率是指植被覆盖面积占总面积的比例。

通过调查现有河道植被情况获取相关资料。

  6.3.20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B-IBI指数是溪流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常用指标之一。

  6.3.21浊度—它是衡量河水浑浊程度的指标,浊度应符合生活杂用水水质标准中城市绿化用水水质。

可用浊度仪测定获取相关资料。

  6.3.22教育文化价值指数—教育文化价值指数主要体现在对文明、文化的创造和传承上,属于定性指标。

  6.3.23休闲娱乐价值指数—休闲娱乐价值指数是指河流实际径流量和适宜于娱乐活动的 径流量的比值来表示。

  6.3.24公众对环境满意率(S)—公众对环境满意率是指对景观满意人数与被调查人数之比。

通过调查河流周边的居民和游人获取数据,体现公众对河流生态护坡的满意程度。

居民满意度=问卷调查中居民满意人数/调查总人数。

  6.3.25单位河道管理经费—单位河道管理经费是该城市应用于河道管理经费与全市河道长度之比,它是衡量河道管理经费落实程度的指标。

  6.4评价方法

  6.4.1评价方法多种多样,宜选择 代表性的主成分分析法或模糊综合评判法等。

在数据计算时,模糊综合评价法部分计算设计到层次分析计算,因此宜采用使用层次分析法进行评价。

  6.4.2层次分析法(AHP)是将与决策总是有关的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指标等层次,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决策方法。

其基本原理包括:①层次结构的建立;②判断矩阵的构造;③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④层次总排序。

  6.4.2.1层次结构的建立。

生态护坡综合评价涉及到很多评价指标,这些指标具有明显的层次结构。

根据生态护坡综合评价层次结构模型,评价指标体系分为三层: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

  6.4.2.2判断矩阵的构造。

本着客观实际的原则,进行下一层次对上一层次因素两两相对重要性的比较,比较通过数值1~9来量化,数值越大,对上一级层次的重要性越大。

  6.4.2.3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层次单排序一般采用计算判断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方法进行,为计算简便,可以利用专业计算软件(如Matlab等)计算。

  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指各判断指标之间协调一致,避免出现相互矛盾的结果,通过式CI=计算(n为判断矩阵的 特征值),数值越大,一致性就越差。

  6.4.2.4层次总排序。

依次沿递阶层次结构由上而下逐层计算,即可计算出 层相对于 层的相对重要性的排序值,即为层次总排序。

  6.4.3模糊综合评价法是应用模糊关系合成原理,从多个因素对被评价对象隶属度等级进行综合评价的一种方法。

其基本理论包括:①确定因素集;②确定评价集;③建立模糊关系矩阵;④确定评价因素的模糊权向量;⑤选择合成算子,将权向量与模糊关系矩阵合成,达到评价结果;⑥对评价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得到最终评价结果。

  6.4.3.1因素集的确定。

影响生态护坡评价的基本因素主要有:材料可取程度C1、施工难易程度C2、结构稳定性C3、生态稳定性C4、基本水利功能C5、生态功能C6、景观美学功能C7、工程造价费用C8、管理维护费用C9、社会公众认可度C10等。

  6.4.3.2评语集的确定。

城市河道生态护坡及景观综合评价的评语结构分为总目标评价等级和子目标评价等级。

河道生态护坡综合评价的总目标评价等级分为A:理想、B:良好、C:一般、D:较差四个等级。

子目标评价等级包括护坡类型及材料评语等级(B1)、护坡稳定性评语等级(B2)、功能评语等级(B3)和社会经济效益评语等级(B4),子目标评语集又分为优、良、中、差四个级别。

  6.4.3.3隶属度模型。

①对指标值越大,评价越差的指标采用“降半梯形”分布函数;

②对指标值越大,评价越好的指标采用“升半梯形”分布函数;

③对于离散型指标,采用构造隶属度函数确定;④正态分布函数计算隶属度。

  6.4.3.4利用B=R(、R分别为权重向量和隶属度矩阵)进行模糊复合运算,根据模糊数学 隶属度原则,可从评价向量B评定隶属等级。

  6.5护坡及景观生态评价等级划分

  6.5.1生态护坡及景观综合评价等级标准采用“理想”、“良好”、“一般”以及“差”四个等级,分值分别对应于“90~”、“70~90”、“50~70”、“0~50”。

  6.5.2定性指标量化的等级标准(分值)采用“ ”、“良好”、“一般”以及“差”四个等级,分值分别对应于“90~”、“70~90”、“50~70”、“0~50”。

  6.5.3定量指标的等级标准划分如下:

  6.5.3.1边坡土体稳定系数

  ①稳定边坡:Fs≥1.2;

  ②基本稳定边坡:1.1≤Fs<1.2;

  ③欠稳定边坡:1.0≤Fs<1.1;

  ④不稳定边坡:Fs<1.0。

  6.5.3.2土体密实度

  ①e<0.70,密实,隶属于“理想”等级;

  ②0.70≤e<0.85,中密,隶属于“较好”等级;

  ③0.85≤e<0.95,疏密,隶属于“一般”水平;

  ④e≥0.95,松散,隶属于“较差”等级。

  6.5.3.3土体透水率

  ①10-3≤k<10-1,属“理想”等级;

  ②6.0×10-5≤k<10-3,属“较好”等级;

  ③1.2×10-6≤k<6.0×10-5,属“一般”等级;

  ④k<1.2×10-6,属“较差”等级。

  6.5.3.4坡面形态

  ①坡面平缓(坡角<15°):边坡系数m≥3.5,属“ ”等级;

  ②坡面缓倾(15°≤坡角<30°):2.0≤m<3.5,属“较好”等级;

  ③中等坡度(30°≤坡角<45°):1.0≤m<2.0,属“一般”等级;

  ④坡面陡倾(坡角≥45°):m<1.0,属“较差”等级。

  6.5.3.5物种多样性

  ①高度适宜:H>1.2,属“ ”等级;

  ②中等适宜:0.8<H≤1.2,属“较好”等级;

  ③勉强适宜:0.4<H≤0.8,属“一般”等级;

  ④不适宜:H≤0.4,属“较差”等级。

  6.5.3.6本地物种比例

  ①高度适宜:p>0.7,属“ ”等级;

  ②中等适宜:0.5<p≤0.7,属“较好”等级;

  ③勉强适宜:0.2<p≤0.5,属“一般”等级;

  ④不适宜:p≤0.2,属“较差”等级。

  6.5.3.7社会公众认可度

  ①满意:S≥0.85,属“ ”等级;

  ②较满意:0.60≤S<0.85,属“较好”等级;

  ③勉强满意:0.40≤S<0.60,属“一般”等级;

  ④不满意:S<0.40,属“较差”等级。

  7、护坡管理及试验河道检测

  7.1基本规定

  7.1.1护坡植被的选择应本着以当地的自然环境为依据的原则,综合考虑环境条件,因地制宜,合理种植。

  7.1.2苗期应注重除杂、施肥、浇水等养护工作,以便植物的定植与生长。

对缺苗的地方应及时进行修复和补播。

  7.1.3植被应定期修剪、除杂等。

秋冬季节应及时清除落叶植被的落叶等。

  7.1.4应及时修复被毁坏的护坡。

  7.2日常管理

  7.2.1护坡植被的养护。

及时修剪植被、观察病虫害情况、做好除杂工作等。

  7.2.2观察并记录河水水质的情况。

包括水质的污染情况,检测等,查找污染源并控制,并及时捕捞落叶、枯死水生植物及垃圾等。

  7.2.3做好护坡的安全检查工作,发现护坡破坏应及时修补或替换。

  7.3试验河道检测

  7.3.1试验河道应进行流量、水位,流速、泥沙含量的检测,具体的检测方法应按照《河流流量测验规范》(GB-93)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水文巡测规范》(SLl95-97)有关规定进行。

  7.3.2试验河道应进行地下水的检测,具体的检测方法应按照《地下水监测规范》(SL-)有关规定进行。

  7.3.3每年枯水期应进行特设断面测量,以测定河床冲淤程度。

  7.3.4断面监测数据应能反映河床冲刷、淤积变化等情况,为河床养护提供依据。

  7.3特别管理

 7.3.1应加强护坡植被的病虫害与防治工作。

  7.3.2应加强护坡植被的杂草控制。

  7.3.3冬季应加强抗冻害控制,可以采用地表覆盖技术等实现。

  免责声明:本







































白癜风能根治
公益中国援助定点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ufangtenga.com/ftyf/324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