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鸟昆虫纹样(九)、缠枝纹
缠枝纹,这一中国传统吉祥纹饰图案的瑰宝,以其独特的魅力在瓷器上绽放光彩。自元代以后,它逐渐成为瓷器上最常见的纹样,代表着中国古代纹饰的精髓。在明代,这种纹样又被称为“转枝”,其设计巧妙地以植物的枝杆或蔓藤为骨架,巧妙地向上下、左右延伸,形成如波线般的二方连续或四方连续图案,循环往复,变化多端。无论是缠枝莲、缠枝牡丹,还是缠枝草蔓,都展现了这种纹样的无穷创意与生命力。缠枝纹,这一被誉为“万寿藤”的纹样,不仅因其结构连绵不断而寓意着“生生不息”的吉庆之意,更以其独特的魅力在各种艺术品中绽放光彩。经过提炼变化的藤蔓卷草,使得缠枝纹展现出委婉多姿、富有动感的形态,优美生动,令人叹为观止。无论是雕刻、陶瓷,还是家具、漆器,甚至是编织、刺绣、玉器、年画、剪纸、碑刻等艺术领域,都可见到缠枝纹的广泛运用。可以说,这种纹样已经深深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艺术传统之中。缠枝纹,这一历经千年的艺术瑰宝,其历史可追溯至汉代,并在南北朝、隋唐、宋元及明清时期达到鼎盛。在明代,这种纹样甚至被赋予了新的名称——“转枝”。它巧妙地以植物的枝杆或蔓藤为骨架,向四周灵活延伸,无论是上下、左右,都形成了如波线般的二方连续或四方连续图案,循环往复,变化多端。其中,缠枝莲、缠枝牡丹和缠枝草蔓等都是其经典代表。而根据其组成元素的不同,缠枝纹又有着不同的名称,如以牡丹为主体的称为“缠枝牡丹”,以莲花和葡萄为元素的则分别称为“缠枝莲”和“缠枝葡萄”,还有融合了人物和鸟兽的“人物鸟兽缠枝纹”,更是将这种纹样的艺术魅力推向了新的高度。清宫戏服中,红色缎地彩绣的缠枝莲夔凤纹罗汉衣尤为引人注目。缠枝纹,这一源自藤蔓、卷草并经过艺术提炼的吉祥纹饰,以其独特的魅力在中国传统艺术中占据一席之地。它所表现的“缠枝”,常以常青藤、扶芳藤、紫藤、金银花等藤蔓植物为灵感,这些植物不仅美丽且富有深意,更被世人广泛赞誉。例如,金银花,又称“忍冬”,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被誉为“久服轻身,长年益寿”的神奇草药。再如凌霄,其勇于攀登、凌云直上的品质在宋代杨绘的诗中得到了生动的描绘,而清人李笠翁更是对其赞不绝口。缠枝纹正是这些藤蔓植物的生动再现,其婉转多姿、富有动感的形态,寓意着生生不息、万代绵长的美好愿望,因而成为中国吉祥文化中的重要符号。缠枝纹的历史可追溯至战国时期,那时漆器上的装饰纹样已展现出二方连续纹样与四方连续纹样的特点,尽管它们主要描绘的是“云气”,但其中反复、交替与穿插的艺术手法已初步显现出缠枝纹的独特韵味。至汉代,缠枝纹样逐渐成熟,不仅应用于漆器,更融入了丝织工艺,如“万事如意绵”与“鸟兽葡萄纹绮”等作品。唐宋时期,缠枝纹的应用更为广泛,不仅出现在工艺美术制品中,更融入了诗词之中,如唐李德裕的《鸳鸯篇》所描绘的“夜夜学织连枝锦,织作鸳鸯人共怜”,以及唐镜中的“海兽葡萄纹”等。此外,唐代出土的金银器上也直接展现了缠枝花纹饰的魅力。缠枝纹不仅在中国传统青花瓷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更是其最具特色的装饰纹样之一。这种纹样最早可追溯至元青花时期,此后在明清两代,无论是官窑还是民窑,都能见到其身影,已然成为青花工艺不可或缺的装饰元素。缠枝纹的应用远不止于瓷器,它还广泛出现在各类艺术品中,例如传统的插屏雕刻牙板就常以缠枝纹为饰。值得一提的是,“南京钟”这一计时器的造型,也深受缠枝纹的影响,其寓意着生生不息、万代绵延的美好愿景。缠枝纹的魅力在于其变化多端、婉转多姿的特性,它能与各种花卉相结合,衍生出如“缠枝莲”、“缠枝菊”、“缠枝牡丹”等多样化的纹饰形式。清中期青花缠枝牡丹纹大盘,展现了缠枝纹在明代独特的魅力和广泛的融合性。缠枝纹,作为那个时代的代表性植物纹样,不仅具有强烈的表现力,更在艺术上展现了极高的融合性。本文深入剖析了缠枝纹的基本概念,并详细论述了其两种最基础的构图形式:“S”形和“冏”形。这两种构图样式灵活多变,能够轻松适应各种主题花卉的呈现。此外,从吉祥文化的视角出发,本文进一步阐明了缠枝纹如何将人们的吉祥寓意通过独特的纹样,物化在日常生活用品上。尽管缠枝纹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异域的优秀纹样元素,但其始终坚守本民族传统艺术的主脉,使得吉祥的寓意得以世代相传。清宫戏服中的红色缎地彩绣缠枝莲夔凤纹罗汉衣,以及历代植物纹样的演变,都折射出我国丰富的文化内涵。从新石器时代的简单植物陪衬,到隋唐时期的大发展,再到宋元时期花鸟绘画的推动,直至明清吉祥寓意和世俗文化的深刻影响,植物纹样历经千年,逐渐展现出灵活生动、丰富多彩的装饰风貌。特别是在明代,吉祥文化高度发展,纹样在传统基础上凝练升华,达到了高度的样式化,为我国古代后期工艺文化的结晶。这种深厚的文化底蕴,不仅体现在清代的戏服上,更融入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