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文
博学
慎思
笃行
刚正不阿卫矛树
作者:*光
国道两侧、公园里、小区住宅楼旁,卫矛树那些绿绿的小叶子都落开了。稍微比较一下,会发现落叶的情况很不相同,有的几乎落光了,有的才刚刚开始落。有的露出红红的小蒴果,微微张开樱桃小口,玲珑可爱;有的果实累累,把细枝拽得向下垂;而有的结果很少,更有的则是光秃秃的。近十几年,随着城市的绿化和美化,卫矛树栽植得越来越多了。叶绿花白,红果如玉,非常耐看,但许多人叫不上它的名字来。北方常见的卫矛科植物中,除了藤本的南蛇藤和扶芳藤外,绝大部分都是灌木,乔木只有冬青卫矛和桃叶卫矛两种。这两种卫矛许多方面都相似,共同的特点是都没有膜翅,膜翅是薄膜状的棱翅,附生在主干或侧枝,又被人们称为“箭羽”。桃叶卫矛的叶柄长1厘米以上,是现在城乡绿化多见的卫矛,它的叶子并不像桃叶,而是像桃。
桃叶卫矛,又名“白杜”,是一种过去不太多见的观赏树种。野生的桃叶卫矛,分布在省内南部、中部海拔至米的山坡,散生在林缘或疏林内,它在古代就已经被用作园林绿化。“白杜”,是因花色而名,杜是乔木。晚春或初夏时,它开出一树白底淡绿的4瓣小花,它的小花与合欢树的叶子有相同的特点,白天开放,夜晚闭合,所以,桃叶卫矛还有个特殊的雅称:“明开夜合”,别有一番情趣。小花飘落之后铺满地面,真如同“珠玑散地,落英缤纷”,令人怜惜。秋天,它结出粉红色的小小蒴果,有橙红色的小种皮半包着,在树上炫耀两个多月,长久悬挂枝头,红绿相映,鲜艳夺目,玲珑可爱,往往引来成群的鸟雀。桃叶卫矛还有个名字,据说是日本的叫法:“丝棉木”,无丝无棉,何以名之,难以理解,但日本的许多庭院里栽植这种树,与松、柏映衬,绿树红果,相偕成趣。
今年夏天,我到方山县来堡村,观瞻一代廉吏于*的纪念馆。于*故居的院内生长着一株巨大的古树,高10米余,胸围足有4米,树龄据说已有多年。这株树若果真生于北宋前期,那就比杨老令公稍迟些,似乎和包公同代。虽然已是千年古树,但并不显得老态龙钟,而是身躯直挺,枝干繁茂,叶色碧绿,与松、柏、楸、槐等长寿树种一样,还是那样雄姿勃勃,生机盎然!
这株与包公同时代降临 的乔木,很可能也有包拯那种刚正不阿的秉性,它植根的土壤就在明代末年养育了一位顶天立地的男儿——于*。
历代的乡人把这株树奉若神明,祭祀供献。乡人认为凡古老的树木都会有神灵附体,都应该敬畏,值得膜拜。现在,树下有石,石上刻字,称此树乃“*箭羽”。这就错了,试想,敬神或可理解,“*”则避之犹恐不及,此树果真是“*箭羽”?不妨查究一番。
*箭羽,卫矛科灌木,高2至3米,最突出的特征是小枝四棱形,有木栓质的条状扁翅,这是许多植物都不具备的,由于颜色暗灰,形如箭,翅若羽,故名之。
于*故居生长的这株树,不是灌木“*箭羽”,而是乔木桃叶卫矛,树形伟岸壮观,枝叶茂密葱茏,为珍贵的古树之一。从现有的资料比较,于宅卫矛的树高居于省内卫矛前列,胸围很可能居于全省卫矛之首位!
于公清廉一世,为封疆之大吏,股肱之名臣。宅院生长卫矛,卫心拒腐,利矛刺贪,名副其实。但实为“桃叶卫矛”,叶如桃形,果如桃色,桃李芬芳,泽被后世;而非“*箭羽”,令人毛骨悚然、不寒而栗!
作者简介*光,山西人。文学爱好者。
记得歌时平台用稿说明:
一、本平台作品全部由作者授权刊登,如有转载需求,请联系c,未得到平台授权者,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