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濠河的导游词
什么地方位于江北却有江南之秀,什么地方城在水中座,人在画中游?各位游客让我们在这充满画意的“濠河漫咏”声中开始今天濠河的夜游。
“濠”在字典里有许多种解释,这里它指“护城河”的意思,在现在市区一带,后周显德五年(公元年)筑城,定名通州,濠河就是古通州的护城河,随着时间的迁移,斑驳的城墙已经不存在了,而作为护城的河流却完整保留下来,整个濠河弯曲迂回,绕古通州城流动,形成今天看到的"水包城,城包水"的独特景观。目前濠河全长10千米,最宽处15米,形同湖泊,最窄处仅10米,若丝带飘流。
你看,这边有一座楼,它曾经的主人叫沈寿。早年为张謇所创建的我国最早的刺绣艺术学校“女红传习所”。这座楼青砖小瓦、粉墙朱檐,古色古香、精巧雅致,它承载着人杰地灵、隽永深厚的文化积淀,沈寿以她的美丽,她的智慧和她的名字都化入了一个永不磨灭的名词,叫“沈绣”。百年前作为女工传习所所长的沈寿,就是在这座楼里,与一群贫苦的女子日夜相伴,不仅教给她们生活的技能,而且培养她们对美的感受。
大家请看,在你们的右手边也有一座楼,这座英式建筑叫濠南别业,是张謇的故居。由张謇的学生孙支厦仿慈禧太后的畅观楼所建的,它具有外形自由,追求动态,色彩强烈等特点。根据当时社交活动的需要,其造型气派富贵,但又有英式别墅简洁浪漫典雅的一面,同时也不乏清新明快的感觉。这座建筑作为吸收西方建筑艺术的典范,被载入《中国建筑史》。
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提一个人,那就是张謇。
张謇是我国近代爱国实业家、教育家,他是中国 一位恩科状元。张謇一生为民着想,为民操劳,是中国“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提出者与尝试者。他独立开辟了无数新路,做了三十年的开路先锋,造福于一方,而影响及于全国。
与濠南别业隔路相望的就是南通 家五星级大酒店——有斐大酒店。它的前身是张謇于年创建的有斐馆。取名有斐,源自诗经中“有斐君子”的诗句,意思是说天下所有的有学之士都来这里,一起建设南通。整个建筑,以根爱奥尼式罗马柱为依托,富丽堂皇,看起来气势非凡。象征着南通现代化前行的步伐。
游船徐徐前行,月光下的濠河,风袅袅、柳依依,夜沉沉、水静静,在万千霓虹灯装饰下的大厦璀璨晶莹;横跨于两岸的桥,也被灯光装饰成一道亮丽的孤形,像雨后的彩虹悬挂在黑色的天幕上,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如诗如画。
月光下的濠河,水清波平与亭台楼阁交相辉映,历史人文与自然风光融为一体,倘佯在濠河中,我们就像穿梭在时光隧道里,过去的是这样的亲近,一位位的历史名人款款走来,一件件的传说轶事历历在目。濠河与其说是一条河,还不如说它是一条融合了历史与文化的走廊,它连接着南通的过去与未来,濠河,南通的母亲河,依偎着濠河水长大的人,将深爱着与之相伴的生命之河。
写濠河的导游词大家好!
欢迎光临国家5A级旅游区——南通濠河风景区。
现在我们所处的是濠河边一处闹中取静的景点——濠滨小道。站在濠滨小道的尽头,放眼望去濠河近在眼前。他是南通的护城河,史载“筑城即有河”。濠河周长10公里,水面有亩,最宽处达15米,形如湖泊;最窄处仅10米,状若丝带。
凝望濠河,满目苍翠,穿过波面,濠河北岸傍水崛起的有斐大酒店,赋予了濠河生机勃发的时代风采。
眼前的这座青砖小瓦、红漆门窗的两层小楼,就是沈寿艺术馆。它是在我国最早的刺绣艺术学校——女工传习所的基础上所建的。现在我们抬头便可见在八角形大门上,镌有“绣园”二字。步入小院,这座庄园式的建筑坐北朝南,东西一字排开,二层木楼,两边都建有南北走廊。小院里遍植长青树木,显得十分幽静。在我们右手边有一块花岗岩石匾,上面的“神针”二字为 书画家刘海粟所书,这是对中国近代刺绣大师沈寿的至高赞誉。步入门厅,国务院原副总理邹家华亲笔题写的“沈寿艺术馆”匾额高悬于门厅之上。门厅中央,沈寿半塑像正被两盆素洁的兰花映衬着。凝望这座塑像,面庞清秀、庄严文静,给人以亲切之感。胸襟上的那一枚奖章,正诉说着她辉煌的成就。沈寿是苏州吴县人,年应张謇的邀请,来到南通担任女工传习所所长,在南通执教八年,培养了大批刺绣人才。
沈寿艺术馆展示了刺绣大师一组组历史照片和刺绣实物,其中一幅沈寿亲自设计绣制的真品——《马头》,可谓是镇馆之宝。《马头》完成于年,代表了仿真绣最成熟、 超的技艺。仿真绣继承了苏绣的精髓,又大胆创新,它在有形有色中增光添影。她绣线色彩多样,绣法灵活多变,就这幅《马头》而言,为了使得整幅作品更加写实,沈寿将一根根细细的丝线劈成八丝、九丝,这顺风飘拂的马鬃则是用十二丝四种颜色来完成的,使人一眼看过去便觉格外空灵、飘逸;为了表现眼球的立体感,马眼则采用长短针法,掺杂深浅不一的数种黑白丝线,由外眶往内圈逐渐收拢,从而使得瞳孔显得炯炯有神。沈寿用手中的针线将马头的每一个部位都表现得惟妙惟肖,看这缰绳都好似动了起来。人们常说老马识途、马通人性,这匹马眼光流闪、生动传神,其神韵无以名状。 表演艺术家王刚在观赏之后啧啧称赞,“看,它活了,会说话!”整幅绣品采用满绣的手法,远观过去,整个绣面显得愈加厚重。《马头》原画的作者已经不可考,但是经过沈寿以针代笔的再创造,这匹马重获新生。今年是马年,在此我也祝各位游客学习一马当先、工作马到成功、身体神龙马壮、好运万马奔腾、人生快马加鞭。
如皋水绘园导游词
水绘园是年6月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 古园林专家、同济大学教授陈从周先生赞誉此园为“天下名园”。提到天下名园,大家会立刻想到苏州拙*园、扬州个园、南京瞻园、上海豫园、北京颐和园……大家也许会觉得称如皋水绘园为天下名园有些言过其实。那么水绘园究竟有什么特色,以至于让园林巨擘陈从周教授都赞叹不已的呢?
水绘园位于江苏如皋市,是江海平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是园以水为贵、倒影为佳,既秀且雅;而其以园言志,以园为忆、并融诗、文、琴、棋、书、画、博古,曲艺等于一园的特色,又足以说明它原来是一座富有书卷气的“文人园”。
水绘园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距今有多年的历史,原为如皋冒氏九世祖冒一贯的别业,至其第四代冒辟疆时将旧园重整完善。冒辟疆是“明末四公子”(另为侯方域、陈贞慧、方以智)之一,明亡清兴,冒辟疆不愿为官,携“秦淮八艳”之一董小宛隐居与此,寄情与园。毛主席曾予以高度评价:“所谓明末四公子中,真正具有民族气节的要算冒辟疆。冒辟疆是比较着重实际的,清兵入关后,他就隐居山林,不事清朝、全节而终。”水绘园,有人说这个名字好生雅趣。“水绘”是我们这个园子的一个独特风格,一般园林都会用各种各样风格各异的墙壁来隔景、造景,而水绘园中不设垣墉,以水绘景,将各个方向的水道连接,汇集到园子里,凭借水流隔景绘景。亭台楼阁、粉墙黛瓦、翠竹烟柳……倒映在水中,活脱脱就是一幅绝妙的水墨画。各位游客,现在就请大家跟随我“画中游”。
进入水绘园大门,我们踏上“逸桥”四周观望:脚下是碧波如烟,身后是粉墙黛瓦,面前是遍栽花草树木的土坡障景。这里就是“画中游”的入口处。“逸”顾名思义,就是文人逸士隐居于此,我想还应该有闲逸洒脱之意吧。古园林就是一个梦,它将文人雅士无法实现的志向、心中梦想的美好,都借助园林表现出来。大家请看这粉墙黛瓦,这个屋顶是不是很特别、很熟悉?这就是徽派建筑的“马头墙”,又叫“封火墙”。其实古时封火墙并不是徽派建筑特征。大家都知道,古代建筑主要是木质结构,火灾发生后蔓延迅速,因此古代对防火特别重视。明清时期,封火墙作为一种新型的防火分隔设施在民居建筑中被广泛使用,而将封火墙推广至民间的是明朝弘治年间的徽州知府何歆。当时徽州府城火患频繁,连带损失严重,何歆提出每五户人家共同出资,用砖砌成“火墙”,以*令形式在全徽州强制推行。后来人们看到封火墙真的能有效遏制火烧连片的大问题,每家每户都自发地独立建造起封火墙,徽州的建筑工匠们又对封火墙进行了美化,使其造型如高昂的马头,于是粉墙黛瓦的“马头墙”便成了徽派建筑的重要特征之一。
大家请看前面这土坡障景,它还没有取名字哦,各位可以根据意境发挥自己的想象,给它取个名字吧!原先水绘园是从西大门进,那里的土坡障景是个绝妙佳境,待会儿我带大家一同去感受。前面这条鸟语花香的石板路,曲径通幽处就是园中精华。园林中的道路一般都是蜿蜒曲折的,这是造景必不可少的手法,它的妙处在于制造“步移景异”的惊喜。“路因景曲,境因曲深”,大家可试着闭上双眼,闻着空气中的清香,往前慢慢跨出三大步,睁开眼,是不是景色的奇妙与方才不同了呢?喜爱拍照的人感受应该更深刻一些吧!古人造园,道路和庭院地面用石块铺设,很是华丽整洁。花木间的小道、池水岸边用的是鹅卵石或是瓦片,日久生出苔藓,或是在缝隙里种上一些花草,自然天成,古色古香。我们这条路两边是瓦片,中间是石板,既考虑到了园中游人的安全,又达到古朴雅致的意境。
前面这“天下名园”四个苍劲有力的金色大字就是陈从周教授为水绘园题写的,拓印在这大石上倒是浑然天成,只可惜这颜色用得媚俗了,不知苍绿是否更有韵味呢?
眼前这座桥虽小、低、简,看似没有任何特色,却与这桥下的流水浑然一体,显得和谐古朴,有“凌波”之感。南方园林中造桥大多低矮,拱桥除外,为的就是这“凌波”的意境。小桥左边是“洗钵池”。“洗钵池”原为唐代建造的中禅寺的放生池,曾有高僧洗钵于此而得名。后来,“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幼年随父亲曾易占来如皋,在此读书,常在池中洗钵,更添洗钵池之名。
大家请看小桥的正前方,是一座叠石假山,山腰处伸出一株古老而苍劲的扶芳藤,蜿蜒缠绕至假山石顶端,形成山抱藤、藤缠山的画面。园林造景中,叠石假山好比创作写意的立体山水画,山不能写真,只能写意,过于写真便无韵味可言。假山源于自然,它使植物、水与建筑群巧妙结合,于人工中现自然,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使人在喧嚣的城市里,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与宁静。小型假山选石,当以米芾说的“美在瘦、皱、漏、透的太湖石为 ”,但大家都首推太湖石,以至现今太湖石几乎绝迹。宜兴石、散兵石(也叫巢湖石,因产于张良“四面楚歌”典故中散兵之地而得名。现散兵石作广义的太湖石)因其形状和太湖石相近,所以近代多用此两种石。我们面前的这座假山就是散兵石叠造,石抱藤、藤缠石,浑然天成,俨然一幅浓缩山水画。
桥的右后方是古瞻园,原是冒辟疆好友佘仪曾的“壶岭园”。清乾隆年间,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路过,他尊冒辟疆“澹泊明志”之情操,遂题字改园名为“古瞻园”。古澹园内珍藏着宋代以来大量的如派盆景代表作和珍贵的古盆景。
如皋花木盆景栽培始于北宋,兴于明清,以“云头、雨足、美人腰”的独特造型享誉海内外。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如皋先后有多盆盆景在国内外盆景艺术大赛中荣获大奖。大家看看这盆景的造型非常讲究,其实艺术是相通的,书法家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豁然开朗,书法骤然精进。盆景艺术属于绘画艺术范畴,是“无声诗,立体的画”,盎尺之盆、竟尺之树,可藏天地,可抒胸臆。盆即画纸,树即笔墨。古人论画有“计白当黑”之说,那么盆中虚空处就是留白,植物的分枝之间互相呼应,左右前后伸缩挪让,和谐统一,又在和谐中变化,这样盆景才壮不肥、瘦而清、生机勃勃、宛若天成。
因此做盆景之前,盆景艺术家首先会在心中构出一幅画,然后按照构思所想慢慢用心培育,这培育的过程可不简单,如果是树桩盆景,有的得培育几十年才能成型呢!在盆景艺术家的精心培育下,盆景才能达到“形神兼备、风姿天然”,个中的艰辛与喜悦那是常人所无法体会的。
如派盆景以蟠扎为主,辅以修剪,工艺精细,造型多为“两弯半”,其姿态用“云头、雨足、美人腰”来描述恰到好处,所以有“云头雨足美人腰,左顾右盼两弯半”的说法。
出古瞻园,过长廊,便来到壹默斋。壹默斋旁的土坡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西大门处的障景。当年冒辟疆挖土使园中水道相通,仿唐代诗人元结的“筑三吾亭于溪上”情趣,取名“小浯溪”,并在溪上仿建“小三吾亭”。挖出的土就近堆积成土坡,遍栽翠竹,既护坡,又成障景,取名“妙隐香林”,禅意无限。“妙隐香林”往北为“涩浪坡”,坡之延伸,余脉未尽,余情末了,故为“涩”。冒辟疆曾多次聚集当时的文人雅士于此,仿晋书法家王羲之在兰亭的“曲水流觞”之风流,吟诗作赋,谈古论今。
壹默斋的“壹”为专一之意,“默”有缄默之义。明末,有志之士在苏州虎丘成立“复社”。复社是封建社会 的文人*治组织,有会员一万多人,他们和阉*余孽阮大铖之流作斗争,义正词严,浩气凛然,吓得佞臣不敢出门。后来阮大铖之流死灰复燃,复社被查封,冒辟疆险遭迫害。不久清兵南下,明王朝消亡。冒辟疆不肯为清人之官,仿效陶渊明归隐水绘园,寄情于山水。斋中有一轴“俨成高士宅,半作老僧居。竹径通禅梵,花窗枕道书。龙蛇忽变幻,烟水定如何。苦忆来年事,飞沙卷白鱼”,将空有一腔报国之心却无奈隐居的悲愤之情抒发无余。一旁的寒碧堂,背林面池,因为堂后多种植白皮松,故名“寒碧”。西北角有碧落庐。冒辟疆的好友戴敬夫,号碧落道人,曾想在水绘园内建庐。明朝灭亡他在浙江绝食而死。冒辟疆敬仰他的气节,完成他未了的心愿,在园中建碧落庐以纪念戴敬夫。
赏景 处是壹默斋后面的月台,这里视野开阔,一览无余:悬溜峰自东穿水而出,峰底是悬溜山房,峰腰处有湘中阁。北部有波烟玉亭、小三吾亭,西边有镜阁。远处的古城墙更是将这幅生动的山水画定格成永恒。
悬溜峰本是湖南衡岳七十二峰之一,冒辟疆非常喜爱,特地请来叠石造园大师张南垣仿其形而堆之。这个悬溜峰是*石堆砌成的,*石质地坚硬,纹理古拙,中间可以挖洞,洞中空出少许地方,在里面贮上水,并且故意凿出漏隙,让涓涓滴水的声音从上而下叮咚作响,如音乐般空灵回响,为“水向下滴”之意。小假山容易造得精巧,大山却难造好。悬溜峰在堆砌处巧妙地以树木花草点缀,树大叶茂,浑然一色,全然不见拼凑的痕迹。悬溜峰堆叠自然,气象雄浑,呈现自然真山水的神韵。堆叠出的假山洞采光过量会一览无余,失去趣味,太黑了又令人恐怖,悬溜峰则恰到好处,洞中采光柔和,石凳石桌有仙人居之感。绿树、奇峰、妙阁、山房,整个悬溜峰就是一幅绝妙的画卷。
现在我们来到园中的精华之处:水明楼。清乾隆二十三年(年),如皋盐运使汪之珩因敬仰冒辟疆的人品气节,建楼以纪念。楼成之后,他夜间登楼赏景,见月光倒映于洗钵池,想起唐代诗人杜甫的名句:“残夜水明楼”,遂定名为“水明楼”。后如皋知县何廷模为之题匾额。如画般的水明楼让陈从周教授叹为观止:“水明楼之妙,实为海内孤本。”大家看,这水明楼临水而建,自身又雕梁画栋,是不是像一画舫荡漾在水面呢!水明楼南北长 米,东西宽约5米,楼内九曲十八弯,用回廊相连接,信步进入,会有一下子成为画中人的美妙感觉。我们先从一排的临池漏窗往前走,隔窗望去,小桥流水、碧波烟柳、亭台楼阁、来来往往的醉翁游女,连人带马,全都收进画框中,令人心旷神怡,让人感觉“人在画中,画在水中”,李渔在《闲情偶寄》中就有凭窗借景之法。
大家沿着临池的漏窗观景时,不知细心的朋友有没发现,临池处都是回廊,赏景之处都设在距离窗户稍远的地方。这是因为坐在窗边,势必把倚窗作为栏杆,身体能探出窗外,这样就会只见景、却不见画。离窗户远点儿,窗户的轮廓就成了画框,窗外的风景就尽收画中,难分彼此。这样漏窗的设计才有了意义。往前走有一很小的庭院,倚窗处栽植有芭蕉,雨夜在室内听雨打芭蕉是一种非凡的享受呢!风水学中有“角冲犯煞”,所以芭蕉在这里也起着“镶隅化煞”的作用。眼前这红木竹罩最是引人注目,它是以四块整板红木雕刻镶成的立体竹石图,其叶片清晰分明,细枝镂空剔透,形态非常逼真,据说当年雕匠花了一千多个工作日才完成。前轩中悬挂着冒辟疆与董小宛的画像,各位在此可以感受冒、董当年才子佳人的浪漫情怀。
董小宛(~),名白,字小宛,一字青莲,南京人,因父母离异生活贫困而沦落青楼。她16岁时,已是芳名鹊起,与柳如是、陈圆圆、李香君等同为是明末清初“秦淮八艳”。年乡试落第的冒襄与小宛偶尔在苏州半塘相遇。她对冒襄一见倾心,连称:“异人!异人!”虽然她多次向冒襄表示过倾慕,均未得到他的首肯。因为冒襄早已属意吴门名妓陈圆圆,并于1年“订嫁娶之约”。次年冒襄第六次乡试途经苏州,重访陈圆圆时,已是人去楼空,加上科场失意,情绪沮丧到了极点。就在这年冬天,在柳如是的斡旋下,由钱谦益出面给小宛赎身,然后从半塘雇船送到如皋。次年春,冒董结成伉俪。小宛才艺出众,能诗善画,尤其擅长抚琴。今水明楼内的古琴,就是她当年心系之物。
小宛入如皋冒氏之门后,与冒家上下相处和谐。马恭人(冒辟疆母亲)和苏元芳(冒辟疆妻子)特别喜欢小宛,而小宛也很恭敬顺从。闲暇时,小宛与冒辟疆常坐在画苑书房中,泼墨挥毫,赏花品茗,评论山水,鉴别金石。小宛最令人心折的,是把琐碎的日常生活过得浪漫美丽,饶有情致。小宛天性淡泊,不嗜肥腻甘甜的食物,一小壶芥茶温淘米饭,再佐以一两碟水菜香豉,就是她的一餐。冒辟疆却喜欢甜食、海味和腊制熏制的食品。小宛为他制作的美食鲜洁可口,花样繁多。她不仅在中间加上适量的食盐和酸梅调味,还采渍初放的有色有香的花蕊,将花汁渗融到香露中。这样制出的花露入口喷鼻,世上少有。其中最鲜美的是秋海棠露。海棠本无香味,而小宛做的秋海棠露则是露凝香发。酒后,用白瓷杯盛出几十种花露,且不说用口品尝,单那五色浮动,奇香四溢,就足以消渴解酲。
小宛和冒辟疆都喜欢静坐香阁,细品名香。小宛最珍爱东莞人视为绝品的“女儿香”。小宛使用沉香的方法和俗人不同。俗人是把沉香放在火上烧,烟扑油腻,须臾即灭。不仅体察不到香的性情,而且烟气沾染上襟袖还带有焦腥味。小宛采用的是隔纱燃香法,讲究品香时的情调。寒夜小室,玉帏四垂,点燃三两支红烛,在宣德炉内点上沉香,静参鼻观,就好像进入了蕊珠众香深处。
小宛经常研究食谱,看到哪里有奇异的风味就去访求它的制作方法。现在人们常吃的虎皮肉,即走油肉,就是她的发明,因此,它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名字叫“董肉”,和“东坡肉”相映成趣。小宛还善于制作糖点,她在秦淮时曾用芝麻、炒面、饴糖、松子、桃仁和麻油作为原料制成酥糖,切成长五分、宽三分、厚一分的方块,这种酥糖外*内酥,甜而不腻,人们称为“董糖”。
宁静和谐的家庭生活刚刚过了一年,国家出现了轰轰烈烈的战乱,李自成攻占北京,清兵入关南下,江南一带燃起熊熊战火。清*肆虐无忌,冒家险遭涂*,幸亏逃避得快,才得以保住了全家的性命,然而家产却在战乱中丢失得一干二净。
战乱过后,冒家辗转回到劫后的家园,缺米少柴,日子变得十分艰难,多亏董小宛精打细算,才勉强维持着全家的生活。此时,冒辟疆却三次病倒,小宛紧伴枕边,悉心伺候,冒辟疆的病终于好转,而原本身体虚弱的小宛,加上接连三次照料丈夫的病痛,冒辟疆病愈后,她却病倒了。冒家多方请来名医诊治,由于体质已极度亏虚,终难奏效。
顺治八年正月,在冒家做了九年贤妾良妇的董小宛过早地离开了人世,年仅7岁。41岁的冒辟疆痛不欲生,含泪写下《亡妾董小宛辞》和《影梅庵忆语》,说自己一生的“清福”都在和董小宛共同生活的九年中享尽。
楼西是隐玉斋,“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幼年随父亲曾易占来如皋,曾在此读书。后曾巩三弟曾肇任泰州知府后,为怀念父兄,出资修建隐玉斋,并题“隐玉斋”石碑于此,并留有“宋曾文昭公隐玉斋故址”碑刻。庭院内有古桧一株,俗称“六朝松”,距今已有多年,仍枝盛叶茂,生机蓬勃。隐玉斋西侧墙面上有一关羽像石刻,石刻左上部的跋是由冒襄的父亲冒起宗撰文,冒襄以小楷亲自写成刻上去的。
历尽沧桑,水绘园几兴几落,修建后的水绘园再现当年风华。上海复旦大学喻蘅教授游园后赋诗:“三白追忆画水村,迦陵雅记剩朝墩;时贤能续文明史,再现风流水绘园”。
水绘园导游词
在我国众多的名园之中,有一个出类拔萃的佼佼者,那就是明末清初江南才子冒辟疆与秦淮佳丽董小宛栖隐过的如皋水绘园。水绘园是苏北平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是园以水为贵、倒影为佳,既秀且雅;而其以园言志,以园为忆、并融诗、文、琴、棋、书、画、博古,曲艺等于一园的特色,又足以说明它原来是一座饶有书卷气的“文人园”。
水绘园位于如皋县城东北隅,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原是邑人冒一贯的制业,历四世至冒辟疆时始臻完善。冒辟疆将旧园重整,赋予思想,精心增饰,在园中构筑“妙隐香林”,“壹默斋”,“枕烟亭”,“寒碧堂”,“洗钵池”,“小语溪”,“鹤屿”,“小三吾”,“波烟玉亭”,“湘中阁”,“涩浪坡”,“镜阁”,“碧落庐”等十余处佳境。清初名士陈维崧在《水绘园记》中写道“绘者,会也,南北东西皆水绘其中,林峦葩卉块扎掩映,若绘画然。”
冒辟疆营造的水绘园不设垣墉,环以碧水,园中凭借水流于地面,自然地形成了一幅幽美的画图。这里,有画堤的两岸夹镜,涪溪的窈窕,香林的妙隐,似镜浮的茅亭,洗钵池的空明和屿地的不羁,水中倒映着冬季的“碧落”,早春的“寒碧”,夏日的“悬露”,爽秋的“泼烟玉”,更有那迟疑的涩浪坡和怡淡的枕烟亭。园中以洗钵池为中心,池水四方分流,把园分为数块。再加上水中洲,在其回环的水道上,疏疏落落地建有一堂、一房、一斋、一庐、二阁、三亭剩下来的就全是水景了,这正好点出了地处长江三角洲水网平原上的造园特色。
明朝灭亡后,冒辟疆心灰意冷,于是把水绘园改名为水绘庵,决心隐居不仕。当时名士钱搛益、吴伟业、王士祯、孔尚任、陈维崧等纷纷前来如皋相聚,在园中诗文唱和。时人说:"士之渡江而北,渡河而南者,无不以如皋为归。"水绘园盛极一时。年06月5日,水绘园作为清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水绘园是苏北平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是园以水为贵、倒影为佳,既秀且雅;而其以园言志,以园为忆、并融诗、文、琴、棋、书、画、博古,曲艺等于一园的特色,又足以说明它原来是一座饶有书卷气的“文人园”。
以水为贵 是园以水为贵,倒影为佳,而其以园言志,以园为忆,并融琴棋书画,博古曲艺于一园的特色,更是以显示它是一处饶有书卷气的“文人园”。当时,水绘园高雅瞩目,引一代名士吴伟业、王士禛、陈维崧、戴本孝等游觞啸咏其中,极一时之盛,清初文人刘体仁说:“时,士之渡江而北,渡河而南者,无不以如皋水绘园为归。”历尽沧桑,水绘园一度中落,几于池塞流干。然而园出文思,园以文存,经过整修,复建后的水绘园已再现当年风华。上海复旦大学喻蘅教授赋诗一首:“三白追忆画水村,迦陵雅记剩朝墩;时贤能续文明史,再现风流水绘园。”如果你登上古城墙俯瞰园景,但见水绘园垣墉不设,碧水如绘,这里有画堤的“两岸夹镜”,小浯溪的窈窕,洗钵池的空明,与屿地的不羁,水中倒映着冬季的“碧落”、早春的“寒碧”、夏日的“悬霤”,爽秋的“波烟玉”,更有那迟疑的涩浪坡和怡淡的枕烟亭……妙隐香林——于自然中见人工。
石桥横跨
信步入园,但见石桥横跨清渠修然,竹木扶疏,有土坡障景,这里遍栽翠竹,竹影浯溪,名“妙隐香林”。园中既然是自然的水道,那么就有些地方是互不通连的,当年园主人在这里挖土相通,名小浯溪,就近推积,遍栽翠竹,形成障景,使之竹影浯溪,名“妙隐香林”,富有禅意。经过这样的处理,客观上形成了三道通道,一自小浯溪南东近古刹中禅寺,可觅隐玉斋遗踪,一自小浯溪北东近寒碧堂处,又一自西绕过障景可北通壹默斋。前人有诗:避世墙东好,名园此足休。小桥通绿水,残夏似深秋。竹树丛三径,歌钟四散愁。堤边青雀舫,日夕恣遨头。赏景佳处在月台。
悬霤峰 枕烟亭边,小浯溪出入雀苇,野趣盎然;因树楼前,郁郁葱葱,栏绕廊转,也别有一番风韵。但赏景 处还是壹默斋后的月台处,这里水面洋洋,远处,一道古城墙巧妙地隔开水天,将一幅“名园依绿水,野竹上青霄”的美丽图画收拢在你的眼前:悬霤峰自东边穿水而出,山脚是悬霤山房,山腰是湘中阁;悬霤峰对面有镜阁,秀美隽逸,北部有波烟玉亭、小三吾亭点缀成趣,西北隅更有石纹如织的涩浪坡与悬霤峰相映成画。悬霤峰本是湖南衡岳7峰之一,冒辟疆爱其景,仿而堆之,“假山悬霤一重重,南垣妙手无多让”,这是前人对造山师张南垣巧堆悬霤峰的赞美。水绘园中的悬霤峰虽不似湖南衡岳那样石蹬垂接,摩霄插云,但也有悬崖巨壑,森奇列戟之味。那日照下的悬霤峰山石,*一块,紫一块,好像是画家的彩笔染过似的实在诱人。峰顶湘中阁,采用十字交叉歇山卷棚顶,下出斗拱,四面回廊,画窗雕栏。有诗:“推窗忽忆三湘景,米家画里听秋猿”,整个悬霤峰景犹如北宋书画家米芾画的风景画一般。悬霤山房与湘中阁参差相衬。霤者,为水流滴下之意。每逢“山”中一夜雨,置身悬霤山房,可闻清绝悦耳的泉水叮咚声。
波烟玉亭
从悬霤峰下稍折而北,有波烟玉亭,亭名取自唐代诗人李贺“月漉漉,波烟玉”。娄然,在月明之夜来游波烟玉亭会觉得更美。冒辟疆曾忆述:“董小宛每诵此三字,则反复回环,日月之精神光景尽于斯矣。人以身入波烟世界之下,眼如横波,气如湘烟,体如白玉,人如月矣”于是在此建亭以寄托怀念董小宛之情。悬霤峰西边的镜阁,四面是月洞门,黛瓦、粉垣、朱栏亭立于平池阔水中,倒影 。阁中应陈列古琴台一座,其瓦制而中空,饰纹古朴,琴置台上,弹之,发金石之音。当年,董小宛曾在此垂眸吟唱:“病眼看花愁思深,幽窗独坐抚瑶琴。*鹂亦似知人意,柳外时时弄好音”,如今睹物思人,真令人感慨不已。小三吾亭 小浯溪那边的小三吾亭,是文人唱和的 去处。“浯溪,源出于湖南祁阳西南松山,那里水清石峻,唐代诗人元结在道州任上时,爱其景胜,构筑浯亭于溪上。冒辟疆十分崇尚元结的意趣。于是在故乡仿造了小浯溪和小三吾亭。亭前有峿石,数块傲立水中,就像瞿塘峡中的滟滪,时跃白鱼。附近,又有月鱼基孤峙中流。遥想当年,冒辟疆于夕阳裹柳中,与三两文友,驾扁舟登小三吾,吟诗作赋,那是何等的潇洒风流。 自妙隐香林向北为涩浪坡,其坡广十余丈,冒辟疆曾仿“兰亭修禊”于此作“曲水流觞”之戏。清康熙四年(),官任扬州司理的王士祯来到如皋水绘园,在修禊日与通州诗人邵潜夫并陈维崧、许嗣隆、冒辟疆父子共解春衫,坐涩浪坡,饮酒赋诗,甘高雅之风。 一股关怀感古今壹默斋 壹默斋之“壹”为专一,稳定之意,“默”有缄默、静观之味,为什么会取上这么奇怪的堂名?这当年园主人遭受残酷的迫害之后,他们的后人前仆后继在苏州的虎丘成立了“复社”、复社是中国封建社会 的文人*治组织、有会员一万多人,他们欲担负起天下的兴亡起来跟南京的阉*余孽阮大铖之统继续斗争,在留都南京,由吴应萁起草了《留都防乱揭》,历数阉*余孽阮大铖诸般罪状、义正词严,浩气凛然,吓得佞臣不敢出门。后来,阮大铖之流死灰复燃,复社受挫,冒辟疆险遭迫害。不久,清兵南下南明王朝莺花一笑顷刻消亡。而吴应萁抗清殉国,方密之隐匿乡间陈贞慧足不出户,侯朝宗则降清名试,屡经坎坷的一介书生冒辟疆空怀报国之心,只得仿效阮籍陶渊明归隐皋邑,更园为庵,寄情于山水了斋中有一首轴引人注目:“俨成高士宅,半作老僧居。竹径通禅梵,花窗枕道书。龙蛇忽变幻,烟水定如何。苦忆来年事,飞沙卷白鱼。”堂内布置抓佳义,情二字,有冒董书画作品陈列。
寒碧堂,背林面池,因堂后多植白皮松,故名寒碧。当年,冒辟疆与友人在堂上品茗,欣赏由昆剧泰斗苏生排练的《牡丹亭》、《邯郸记》、《紫钗记》、《南柯记》,琴声、笛声、歌声,扣人心弦……及夜,则置等于山岭,水涯,冒辟疆曾在观剧之夜指童子而言:“时人知我哉,风萧水寒,此竹也,月楼秋榻,刘琨笛也,览云触景感古今,谢竹如意也,故予以教此”。
水绘园西北土冈有碧庐。冒辟疆的好友戴敬夫,号碧落道人,曾游水绘园,在此建庐来果。明亡他在浙江吴兴(今湖)绝食而死。冒辟疆景仰他们的气节,特为之建庵。是的,戏曲、诗文,书画、景观无不寄予了园主人慷慨、悲凉的爱国情怀。毛主席常予以高度评价:“所谓明末四大才子中,真正具有民族气节的要算冒辟疆。冒辟疆是比较着重实际的,清兵入关后,他就隐居山林,不奉清朝,全节而终”。
戴敬夫子戴本孝有诗:溪雪随来兴不孤,海桑阴拂小三吾。赤藤杖底毫偏见,碧落庐前泪已枯。东皋之酒徒图轴,海内孤本水明楼。作为后人景仰冒辟疆人品气节的见证,无疑,水明楼已成为现今水绘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水明楼丹飞,鳞次拼比,错落有致,恰似一舫亭立于碧波之上,倒映于烟柳之中。水明楼 水明楼南北长 米,宽不超过5米,由南而北,依次构筑有前轩、中轩和楼阁。它们之间以九曲之弯的回廊相衔,轩阁之间以蕉石竹树,显空美之气。信步入内,使人有咫尺之间有境界无穷之感。前轩内悬冒辟疆与董小宛的画像,游人至此,不免对他们的爱情故事浮现联翩。中轩部分凭借隔景窗,巧妙地分隔成内室,内道与外廊3个虚空间。内室安置的红木竹罩最引人注目,它是以4块红木整板雕绣的竹石图立面,其叶叶清晰,刀刀分明,细枝楼空剔透,形态逼真,据说,当年工匠花了1千多个工日始成。透过临池漏窗和花墙,可见池水、小船、池岸,让你似咸“人在舟中,舟行水上“。小桥流水,碧波柳荫,亭台楼阁……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陈从周教授观之赞叹不已,说:“此一区建筑之妙,实为海内孤例。”
清朝乾隆二十三年(),盐运副使汪之珩恢复水绘园故楼。楼成之后,他夜间登楼赏景,见月光倒映于洗钵池水面,不禁想起唐代诗人杜甫的名句:“残夜水明楼”逐定名为“水明楼”,知县何廷模特为之题额。
楼西隐玉斋,因宁代文昭公曾肇幼年读书于此而得名。庭院内有古桧一株,相传为曾肇与其父亲于所植,距今已有多年,仍枝盛叶茂。
水绘园宛若一幅淡雅高洁,意境幽远的山水画,冒、董的轶事珍闻,前人的诗赋词章,使得这里的亭台楼阁,花木池石无不具有空灵脱俗的神韵。年元月5日如皋水绘园被国家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化旅游院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