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叶地锦丨莫高窟的红叶

秋天是我最喜欢的季节。北京的秋天有好看的红叶,在郊区有*栌和红枫装点秋山,可“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在城市里,也有爬山虎和五叶地锦变身朱红,一扇篱笆,一面高墙都可以成为风景。

五叶地锦与我们熟悉的爬山虎一样,是葡萄科地锦属的木质藤本。从外观上看,五叶地锦与爬山虎很像,如何区分二者?看叶子即可:五叶地锦为掌状5小叶,拉丁名中的加种词“quinquefolia”意为“掌状五小叶”;而爬山虎则以单叶为主,生于短枝上的通常3浅裂,加种词“tricuspidata”意为“三凸头的”。

与我们熟悉的爬山虎一样,五叶地锦是我国常见的垂直绿化植物,南北各地甚至大西北都有它的身影。

1五叶地锦在敦煌

十月中旬去敦煌,看完莫高窟后,重点去了九层塔斜对面常书鸿的故居。院子里有两棵梨树,靠近客厅的那棵树上披了一身红叶,亭亭如盖。走近细看,原来是五叶地锦!从来没有见过如此茂盛、如此粗壮的五叶地锦,藤本植物能长成这样,一定有些年头了,说不定也是当年常书鸿先生手植。

常书鸿是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现敦煌研究院) 任所长,青年时留学法国学习油画,在塞纳河畔偶然看到敦煌石窟的图录后被深深吸引,立志回国后追寻这门古老的艺术。从年9月举家迁至敦煌,到年离开,常先生在这里住了近40年。自常书鸿始,敦煌的莫高窟才正式得到研究、保护与弘扬。

据故居院子里的展板介绍:“东边的一棵叫酥木梨,西边的一棵叫长把梨。梨的品质很好,常先生勤于管理,年年果实累累,每当梨熟的季节,常先生把梨摘下来分给大家,享受丰收的喜悦。树下放一张小桌和几张小凳,常先生一家常在这里吃饭或招待客人。”解放前夕,莫高窟的条件极为恶劣,常书鸿落脚后的 件事便是植树造林,抵御风沙。 代石窟工作者从天南海北赶往这个贫瘠之所,他们自己种地,自己发电,生活艰苦自不必说,但从老照片上看,他们乐观昂扬、从容自得,脸上的笑容让后人振奋和感动。那是令人敬仰的一代人。

↑常书鸿故居中的五叶地锦

遥想当年,这两棵梨树,以及这一树的藤蔓,也曾在漫长的夏日给他们带来一片绿荫吧?也曾听过他们对这片石窟由衷的赞美吧?这里的草木,似乎也感染了他们的奋发与坚韧,历经数十年的风霜,如今依旧茂盛,依旧挺拔。

《中国植物志》载,五叶地锦见于我国的东北、华北、长江流域,殊不知,在敦煌这样干旱的地方也有,而且长势蓬勃。除常书鸿故居外,莫高窟纪念品商店门口有一条回廊,以五叶地锦铺成绿荫,吸引不少游客前往拍照。

↑五叶地锦

↑三叶地锦

2五叶地锦传入时间考

葡萄科地锦属下共有约13种藤本植物,分布于北亚和北美,我国就占了10种,其中 的外来种就是本文所写的五叶地锦,由北美引入。

五叶地锦是何时传入我国的?一说大约在20世纪80年代,一说20世纪50年代即引入中国东北,还有一种说法是19世纪就已传入。前两种说法与第三种说法相差较大,哪一种更接近事实?要解决这个问题,需查阅相关文献。

关于五叶地锦的传入时间,《中国外来入侵物种编目》中认为“大约在20世纪80年代。”[2]《中国外来植物》则认为“至迟20世纪50年代引入中国东北。”[3]还有一种说法是19世纪引入中国。[4]前两种说法与第三种说法相差较大,哪一种更接近事实?

明代的《本草纲目》及清代《植物名实图考》中均不见“五叶地锦”之名,但《植物名实图考》蔓草类中有“无名一种”,其配图极似五叶地锦,其文字描述如下:

江西、湖南多有之。长蔓缘壁,圆节如竹。对节发小枝,五叶同生,似乌蔹梅而长,叶头亦秃,深齿粗纹,厚涩如皱。节间有小须粘壁如蝇足,与巴山虎相类。[5]

↑植物名实图考“无名一种”

以上描述与五叶地锦完全相符。五叶地锦为藤本蔓生,叶片对节而生,五枚小叶伸展如乌蔹莓(葡萄科乌蔹莓属攀援藤本,叶片与五叶地锦一样同为五小叶,中间的小叶最长),边缘有粗锯齿,叶脉明显,其“卷须总状5-9分枝,相隔2节间断与叶对生,卷须顶端嫩时尖细卷曲,后遇附着物扩大成吸盘”,即吴其濬所描述的“小须粘壁如蝇足”。《植物名实图考》“蔓草”类的植物中,标为“无名一种”的植物共5种,其它4种与五叶地锦相去甚远。笔者推测,吴其濬此处的“无名一种”极有可能是五叶地锦。但为何吴其濬不知其名?写到此,有必要对吴其濬及其《植物名实图考》做一介绍:

吴其濬[jùn](-),字瀹[yuè]斋,号吉兰,别号雩[yú]娄农,河南固始人,生于书香门第,嘉庆二十二年()状元。有清一代河南一省的状元仅此一人。吴其濬在翰林院做过编撰,宦迹遍布湖北、湖南、云南、贵州、福建、山西等地,官至巡抚、总督(相当于现在的省长,省委书记)。做官之余留心植物,尤其重视植物的药用价值,“思以愈民之瘼[mò,病、疾苦]”、“为微生请命”,集毕生心血,著成《植物名实图考长编》及《植物名实图考》。范仲淹曾言:“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吴其濬可谓在这两个方面都取得了成就,完美地实现了一位儒生的理想抱负。

《植物名实图考长编》是植物相关的文献辑录,收录植物种。《植物名实图考》收植物种(比《本草纲目》多种),实际涉及植物约种。他广泛地参阅了前人的著作,所引书目达种,计次,涵盖经史子集,尤其偏重史部地理、子部医家和农家类。此外,本书配图达幅,其中近幅是作者据实物所写。

作者以实物观察为依据,以文献记载为印证,治学态度之严谨,使得本书在后世获得高度认可,例如现代植物学泰斗胡先驌先生推崇此书“着眼已出本草学范畴,而骎骎入纯粹科学之域”,吴征镒先生认为整理中国传统植物文化当从这部中国植物学史上承前启后的巨著开始。[9]汪曾祺先生曾在《葵·薤》一文中给予《植物名实图考》极高的评价:“他的著作是我国十九世纪植物学极重要的专著。直到现在,西方的植物学家还认为他绘的画十分精确。”[10]

↑常书鸿故居中的五叶地锦

介绍完吴其濬及其《植物名实图考》,再回到书中所载的疑似“五叶地锦”,作者说:“江西、湖南多有之。”吴其濬曾在此二地为官,完全有可能亲眼见过这种植物。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吴其濬所画的这幅配图十分接近实物,且作者未在以前的文献中见到相关记载,当时的人们亦不知其名。如此看来,这一“无名一种”,极有可能为外来传入之新种。笔者认为,它正是从北美传入的本篇的主角——五叶地锦。

《植物名实图考》初刻于作者逝世的第二年,即道光二十八年(),由时任山西巡抚的陆应谷(-)作序刊印。如果《植物名实图考》中所载确信是五叶地锦,那么可以推测这种植物至迟在19世纪40年代已传入我国,且距离这个时间不算太久,以至于还没来得及为它取名。因此,本节开头提出的五叶地锦为19世纪传入的说法更为可信。

五叶地锦在传入我国后,由于其枝叶形态与爬山虎相类,人们给它取名叫五叶爬山虎;又由于爬山虎已归于地锦属,故植物学家命其名为五叶地锦,与三叶地锦(小枝三叶)、异叶地锦(长枝上为单叶、短枝上为3小叶的异型叶种)的命名方法相同。

所以,五叶地锦虽然常见,但由于引入时间不久,它并没有爬山虎、常春藤、扶芳藤、五爪龙这样形象的民间俗名。不过这也没关系,每年秋天来的时候,天桥下,马路边,胡同口,庭院旁,它会准时换上鲜艳的红妆,成为你身边明媚的一角,也为遥远的莫高窟添上一抹亮。

?颖儿的博物手绘

致谢: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胡雪莹同学(绿色生命协会物候活动领队)在五叶地锦传入时间的文献检索、《植物名实图考》疑似“五叶地锦”的辨识等方面,对文本有较大帮助,特此感谢!

PS:关于《植物名实图考》的读书笔记,可参见《与寻常草木相遇相知》(点击阅读原文即可查看)

[1]《中国植物志》







































白癫疯能治好吗
云南 的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ufangtenga.com/fttp/275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