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皋水绘园景区是一个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交相辉映、相互补充、相互融合的园林杰作。景区总面积27公顷,现为南通地区 综合性景区。
它汇集了园林、寺庙、庭院建筑的文物精华而成。其南侧与历史保护街区相毗邻、北面与隋唐道观灵威观相接,明代古城贯穿其中。其间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建筑群,各成体系又相互连接,是游人乐而忘返的文化旅游景点。
古园林专家、同济大学教授陈从周先生赞誉此园为“天下名园”。提到天下名园,人们会立刻想到苏州拙*园、扬州个园、南京瞻园、上海豫园……也许您会觉得称如皋水绘园为天下名园有些言过其实。那么水绘园究竟有什么特色,以至于让园林巨擘陈从周先生都赞叹不已呢?
水绘园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距今有多年的历史,原为如皋冒氏九世祖冒一贯的别业,至其第四代冒辟疆,将旧园重整完善。
冒辟疆是“明末四公子”之一,明亡清兴,冒辟疆不愿为官,携“秦淮八艳”之一的董小宛隐居于此,寄情于园。毛泽东曾予以高度评价:“所谓明末四公子中,真正具有民族气节的要算冒辟疆。冒辟疆是比较着重实际的,清兵入关后,他就隐居山林,不事清朝、全节而终。”
水绘园,有人说这个名字好生雅趣。“水绘”是这个园子的一个独特风格,一般园林都会用各种各样风格各异的墙壁来隔景、造景,而水绘园中不设垣墉,以水绘景,将各个方向的水道连接,汇集到园子里,凭借水流隔景绘景。亭台楼阁、粉墙黛瓦、翠竹烟柳……倒映在水中,活脱脱就是一幅绝妙的水墨画。
进入水绘园大门,我们踏上“逸桥”。四周观望:脚下是碧波如烟,身后是粉墙黛瓦,面前是遍栽花草树木的土坡障景。这里就是“画中游”的入口处。
“逸”顾名思义,就是文人逸士隐居于此,也许还应该有闲逸洒脱之意吧。古园林就是一个梦,它将文人雅士无法实现的志向、心中梦想的美好,都借助园林表现出来。
站在桥上往右边观看,远处有一处貌似城墙的建筑,那是如皋城的东水关。这是明朝嘉靖三十三年所筑城墙遗构,迄今已有余年历史,曾为如城重要水上交通运输门户。该历史遗迹占地面积平方米,北侧连接城墙残垣,高8米,长21.9米,宽17.1米,呈东西走向,洞顶为尖收式,剖面呈莲瓣形,洞底由杉木排桩覆以城砖铺就,两侧帮以长麻石条,东口安装有木栅栏枢槽,并有“东水关”青石额一方,墙体原嵌有《平倭始末记》碑。年被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再来看这粉墙黛瓦,这是徽派建筑的“马头墙”,又叫“封火墙”。其实古时封火墙并不是徽派建筑特征。我国古代建筑主要是砖木结构,火灾发生后火势蔓延迅速,因此那时对防火特别重视。明清时期,封火墙作为一种新型的防火分隔设施在民居建筑中被广泛使用,而将封火墙推广至民间的是明朝弘治年间的徽州知府何歆。
当时徽州府城火患频繁,连带损失严重,何歆提出每五户人家共同出资,用砖砌成“火墙”,以*令形式在全徽州强制推行。后来人们看到封火墙真的能有效遏制火烧连片的大问题,每家每户都自发地独立建造起封火墙,徽州的建筑工匠们又对封火墙进行了美化,使其造型如高昂的马头,于是粉墙黛瓦的“马头墙”便成了徽派建筑的重要特征之一。
这条鸟语花香的石板路,曲径通幽处就是园中精华。园林中的道路一般都是蜿蜒曲折的,这是造景必不可少的手法,它的妙处在于制造“步移景异”的惊喜。“路因景曲,境因曲深”,大家可试着闭上双眼,闻着空气中的清香,往前慢慢跨出三大步,睁开眼,是不是景色的奇妙与方才不同了呢?
古人造园,道路和庭院地面用石块铺设,很是华丽整洁。花木间的小道、池水岸边用的是鹅卵石或是瓦片,日久生出苔藓,或是在缝隙里种上一些花草,自然天成,古色古香。这条路两边是瓦片,中间是石板,既考虑到了园中游人的安全,又达到古朴雅致的意境。前面这“天下名园”四个苍劲有力的金色大字就是陈从周教授为水绘园题写的,拓印在这大石上倒是浑然天成。
跨过逸桥,大家往左转,迎面而来的是一座古朴雅致的庭院建筑,原名叫“邻绘园”。如今已辟为如皋文化名人胡瑗纪念馆。胡瑗是北宋时期 教育家,被誉为“三吴木铎之鼻祖、百代帝师之工程”。他明道治学,名播天下,树“沉潜、笃实、敦厚、和易”之学风,创设“经义”和“治事”二斋,开我国教育分科教学之先河,成宋代理学先驱。胡瑗一生著述甚丰,有《易经口义》、《论语说》、《春秋口义》、《中庸义》等。先生的治学、办学、育才的理念对后世教育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今天,游人可以在此瞻仰先生的师德、师风。
往前行,眼前这座桥虽小、低、简,看似没有任何特色,却与这桥下的流水浑然一体,显得和谐古朴,有“凌波”之感。南方园林中造桥大多低矮,拱桥除外,为的就是这“凌波”的意境。
小桥左边是“洗钵池”。“洗钵池”原为唐代建造的中禅寺的放生池,曾有高僧洗钵于此而得名。后来,“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幼年随父亲曾易占来如皋,在此读书,常在池中洗钵,更添洗钵池之名。
小桥右边是一座修建于明代的古石桥。每到夏季,桥下一池碧绿的荷叶在微风中轻轻摇摆,那粉红打底的乳白色荷花,点缀在翡翠一般的荷叶中,婀娜多姿、亭亭玉立、清香四溢,登临桥上,环顾左右,沿岸柳丝如烟,淡雅清幽,如入仙境。
小桥的正前方,是一座叠石假山,山腰处伸出一株苍老遒劲的扶芳藤,蜿蜒缠绕至假山石顶端,形成山抱藤、藤缠山的奇特景观。如果细细品赏,就会看到恍如九只狮子追逐嬉戏,因此命名为“九狮图”。园林造景中,叠石假山好比创作写意的立体山水画,山不能写真,只能写意,过于写真便无韵味可言。假山源于自然,它使植物、水与建筑群巧妙结合,于人工中现自然,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使人在喧嚣的城市里,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与宁静。小型假山选石,当以米芾说的“美在瘦、皱、漏、透的太湖石为 ”,但大家都首推太湖石,以至现今太湖石几乎绝迹。宜兴石、散兵石因其形状和太湖石相近,所以近代多用此两种石。这座假山就是散兵石叠造,石抱藤、藤缠石,浑然天成,俨然一幅浓缩山水画。
三明堂是水绘园内一处日式风格的建筑,始建于年,初为如皋民众教育馆,陈列图片及动植物标本。匾额由我国晚清 书画家、篆刻艺术家吴昌硕先生题写。日式建筑继承7~10世纪的佛教寺庙和中国唐代建筑的特点,采用歇山顶、深挑檐、架空地板、室外平台、横向木板壁外墙等特点。
这个小型四合院,白墙、青砖、小瓦、敞窗,这里是范建华大师的摄影工作室。
桥的右后方是古瞻园,原是冒辟疆好友佘仪曾的“壶岭园”。清乾隆年间,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路过,他尊冒辟疆“澹泊明志”之情操,遂题字改园名为“古瞻园”。
古瞻园内珍藏着宋代以来大量的如派盆景代表作和珍贵的古盆景。如皋花木盆景栽培始于北宋,兴于明清,以“云头、雨足、美人腰”的独特造型享誉海内外。
这是北宋 教育家胡瑗先生亲自栽种的盆景,距今已经多年。
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如皋先后有多盆盆景在国内外盆景艺术大赛中荣获大奖。现在此园被开辟为盆景博物馆,是研究如派盆景发展与起源的珍贵资料库。进入园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具有多年历史的古盆景“龙腾虎跃”。该盆景在年参加了全国盆景博览会并获“一等奖”。从两棵百年桂树下穿过,可以看到五颗巨型五针松。这五棵树凝聚着如派盆景“云头”、“雨足”、“美人腰”的三大特色。在其右侧的盆景“灵山华盖”,树龄已有多年。不论从那个角度观赏,都能感受到它不同凡响的高贵气质。
漫步在清幽的盆景园还可以欣赏到造型奇特的盆景“蛟龙穿云”,树龄将近千年是整个盆景园的镇园之宝。由于树干形状酷似一条青龙,所以命名为“蛟龙穿云”。
这些盆景的造型非常讲究,其实艺术是相通的,书法家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豁然开朗,书法骤然精进。盆景艺术属于绘画艺术范畴,是“无声诗,立体的画”,盎尺之盆、竟尺之树,可藏天地,可抒胸臆。盆即画纸,树即笔墨。古人论画有“计白当黑”之说,那么盆中虚空处就是留白,植物的分枝之间互相呼应,左右前后伸缩挪让,和谐统一,又在和谐中变化,这样盆景才壮不肥、瘦而清、生机勃勃、宛若天成。
做盆景之前,盆景艺术家首先会在心中构出一幅画,然后按照构思所想慢慢用心培育,这培育的过程可不简单,如果是树桩盆景,有的得培育几十年才能成型呢!在盆景艺术家的精心培育下,盆景才能达到“形神兼备、风姿天然”,个中的艰辛与喜悦那是常人所无法体会的。
出古瞻园,穿过长廊,便来到壹默斋。
这里曾是当年冒辟疆会客的主要场所。明末,有志之士在苏州虎丘成立“复社”。复社是封建社会 的文人*治组织,有会员一万多人,他们和阉*余孽阮大铖之流作斗争,义正词严,浩气凛然,吓得佞臣不敢出门。后来阮大铖之流死灰复燃,复社被查封,冒辟疆险遭迫害,为避祸便退隐如皋。“壹默斋”的“壹”是专一之意,“默”是沉默。可以看出,冒辟疆的隐居并非消极避世而是淡泊明志,宁静志远,蓄养待时之举。当年,东林*后人创办复社,大江南北的士子相应云起,会集金陵桃叶渡,冒辟疆也积极投入到这场斗争之中。冒氏《同人集》中的“五子同盟”诗,可作为这批志士豪杰的 见证。
名士名园亦文亦史,半村半廓宜画宜诗。冒辟疆当年就在这如诗如画的水绘园接待八方来客。在壹默斋北侧的板壁上,陈设了冒辟疆的文章《水绘园修禊记》。这是仿效东晋王羲之等文人“兰亭”雅集的一次盛会。它记载了康熙四年“上巳节”水绘园举行的诗会,记录了明末清初之际一个文化群的文采风流,是一个值得人们铭记的里程碑。
这场诗会,到处都是流觞曲水的秀口锦心。它做成了水绘的江山,也做成水绘的繁华,从而使水绘名园的文气倍增。不久清兵南下,明王朝消亡。冒辟疆不肯为清庭之官,仿效陶渊明归隐水绘园,寄情于山水。斋中有一轴“俨成高士宅,半作老僧居。竹径通禅梵,花窗枕道书。龙蛇忽变幻,烟水定如何。苦忆来年事,飞沙卷白鱼”,将空有一腔报国之心却无奈隐居的悲愤之情抒发无余。
过“壹默斋”大厅,来到月台。此处是水绘园 赏景处。向北望去,一幅立体的画,无声的诗,尽收眼底。
最抢眼的是眼前的镜阁和小三吾亭,还有涩浪坡、悬溜峰、湘中阁、悬留山屋、因树楼、波烟玉亭、棋台十多处佳景都汇集在这里,让人留连忘返,兴趣盎然。
在诸多佳景中,以波烟玉亭最为秀美。亭名取自唐代诗人李贺诗卷四《月漉漉》“月漉漉,波烟玉”句,是冒辟疆为怀念董小宛而建。如果要说冒董私情,必然要提及冒辟疆的《影梅庵忆语》。冒辟疆情似江河滔滔不绝的表达了对亡妾董小宛绵绵不尽的哀思,虽是写个人遭遇,但也把自己经历容融于明清之际的大时代背景中,反映了明清文人所共有的情怀。他用饱含深情之笔写出了与董小宛从相识相知到相爱,患难与共相濡以沫的九年生活经历。
悬溜峰自东穿水而出,峰底是悬溜山房。
悬溜山房是个小小的财神庙。
峰下是因树楼。天然湖是月,阁回楼为云。因树楼,依树而造楼。是楼三面临水,一面依山。南向看去是一座二层楼,由北望来则由于山遮挡了楼的下部倒象是一层;东临水边竖一堵观音墙,西浮水上则宛如画舫。高低错落,于对称中隐有不对称。早在几年前,为觅因树楼之“因”,造园者颇费苦心,几番北上,访得*杨一株,其盖如云,冠径七米,甚为壮观。谈好价格,约好时日,甚至踏好了路径,却因原因种种而未果,以至于因树楼无古树可“因”。
悬溜峰峰腰处有一湘中阁。北部有波烟玉亭、小三吾亭,西边有镜阁。远处的古城墙更是将这幅生动的山水画定格成永恒。
悬溜峰本是湖南衡岳七十二峰之一,冒辟疆非常喜爱,特地请来叠石造园大师张南垣仿其形而堆之。这个悬溜峰是*石堆砌成的,*石质地坚硬,纹理古拙,中间可以挖洞,洞中空出少许地方,在里面贮上水,并且故意凿出漏隙,让涓涓滴水的声音从上而下叮咚作响,如音乐般空灵回响,为“水向下滴”之意。小假山容易造得精巧,大山却难造好。
悬溜峰在堆砌处巧妙地以树木花草点缀,树大叶茂,浑然一色,全然不见拼凑的痕迹。悬溜峰堆叠自然,气象雄浑,呈现自然真山水的神韵。堆叠出的假山洞采光过量会一览无余,失去趣味,太黑了又令人恐怖,悬溜峰则恰到好处,洞中采光柔和,石凳石桌有仙人居之感。绿树、奇峰、妙阁、山房,整个悬溜峰就是一幅绝妙的画卷。
在来壹默斋前,有一往左拐的长廊可通寒碧堂,因堂背林面池,堂后多种植白皮松,故名“寒碧”。寒碧堂在明清时期曾是冒氏家班演戏曲的场所。在此,游人可以一边品茶,一边欣赏市木偶剧团的非遗演出,悠扬的曲调,精彩的表演,会把您引入了园林美的 境界。
在寒碧堂西侧有一处障景,名为“妙隐香林”。这里翠竹弥漫,古木参天。穿行其间,有一种置身红尘外的清静,令人神往。当年冒辟疆挖土使园中水道相通,仿唐代诗人元结的“筑三吾亭于溪上”情趣,取名“小浯溪”,并在溪上仿建“小三吾亭”。挖出的土就近堆积成土坡,遍栽翠竹,既护坡,又成障景,取名“妙隐香林”,禅意无限。“妙隐香林”往北为“涩浪坡”,坡之延伸,余脉未尽,余情末了,故为“涩”。冒辟疆曾多次聚集当时的文人雅士于此,仿晋书法家王羲之在兰亭的“曲水流觞”之风流,吟诗作赋,谈古论今。
出妙隐香林,沿着长廊西去,就来到枕烟亭。枕烟之烟,更有说头。冒辟疆携董小宛游烟玉楼后说:“鸳鸯湖上,烟玉楼高。逶迤而东,则竹亭园半在湖内,然环城四面,名园胜寺,加浅渚层溪而潋滟者,皆湖也。游人一登烟玉楼,遂谓已尽其胜,不知浩瀚幽渺之致,正不在此。”
原来,才子、佳人、鸳鸯、烟雨,妙妙采真,披云携秀,情景至此,能不令人步步欲仙?
离开枕烟亭,过石桥向北折,便来到匿峰庐。清康熙十六年的春天(丁巳),族人谋夺家产,告发冒辟疆涉及清初三大案之一的“通海案”。
经历家难之后,更加坚定了冒辟疆终老田园。年近古稀的他在负葬九十老母之后,在此构筑匿峰庐苦度晚年。
《红楼梦》开篇云:“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癸酉本)载“本书至此告终,癸酉腊月全书誊清。梅村夙愿得偿,吾所受之托亦完。若有不妥,俟再增删之。虽不甚好,亦是尽心,故无憾矣。”据如皋红楼梦研究会钱祖荣先生考证,匿峰庐极有可能就是作者“批阅十载”之处。
历经数百年的沧桑,昔日的田园风光已经荡然无存。为缅怀这段历史,根据相关史料记载的内容,在原址上恢复了匿峰庐、求升庐、水槛草亭、容安草舍、罗树庵……诸景。
游人信步其中,这里土冈平缓,有茅屋草舍,有小桥流水;清代文人雅士皆称“匿峰庐”为伏虎、凤雏隐居之地。其东借水绘之景,与冒氏当年鼎盛时期所构的水绘园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沿匿峰庐北行,则是容安草舍。“容安”一名取自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以易安。”宋代大文豪苏东坡也同样取渊明“容安”一词作为小轩,但未能如愿,成为终身的遗憾。时隔几百年后,冒辟疆根据自己的人生经历,也用“容安”一词给自己匿峰庐中的草堂命名,可见他是非常欣赏陶公的。游人每至此草堂,俯仰之间,无不有今昔之感。
由容安草堂北望,雉堞俨然,罗树庵前的虞美人花田依偎其下,如带飘动,柔情万种,散发着幽古的芳香,成为一种奇观。
从匿峰庐诸景点穿行而出,就可到达古城墙脚下的碧落庐。
此庐是冒辟疆为纪念好友戴敬夫而建。戴敬夫,号碧落道人,曾来水绘园与冒辟疆诗词唱和,并打算在园内建一庐,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实现心中愿望。
后来南明王朝灭亡,戴敬夫就在家乡安徽休宁绝食而死。冒辟疆对戴敬夫的人品和气节深感钦佩,在园中建庐来表示景仰和纪念。
这小小的三间房屋则记录了那个时空的爱国志士如鹃啼,如猿哭,如寒蛩之幽鸣的泣血心态。铭刻了当年水绘园中的慷慨悲歌。
沿着石板路往前行,过了迎月亭,就来到园中精华之处:水明楼。
清乾隆二十三年(年),如皋盐运使汪之珩因敬仰冒辟疆的人品气节,建楼纪念。楼成之后,他夜间登楼赏景,见月光倒映于洗钵池,想起唐代诗人杜甫的名句:“残夜水明楼”,遂定名为“水明楼”。后如皋知县何廷模为之题匾额。水明楼临水而建,松柏苍劲,绿竹成林,满目青翠,四季如春,这里的景致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动为流水潺潺与风吹竹摇;静为古朴典雅清幽、肃穆的亭台楼宇。它自身又雕梁画栋,是不是像一画舫荡漾在水面呢?
水明楼南北长 2米,东西宽约5米,楼内九曲十八弯,用回廊相连接,信步进入,会有一下子成为画中人的美妙感觉。先从一排的临池漏窗往前走,隔窗望去,小桥流水、碧波烟柳、亭台楼阁、来来往往的醉翁游女,连人带马,全都收进画框中,令人心旷神怡,让人感觉“人在画中,画在水中”。沿着临池的漏窗观景,临池处处都是回廊,赏景之处都设在距离窗户稍远的地方。这是因为坐在窗边,势必把倚窗作为栏杆,身体能探出窗外,这样就会只见景、却不见画。离窗户远点儿,窗户的轮廓就成了画框,窗外的风景就尽收画中,难分彼此。这样漏窗的设计才有了意义。往前走有一很小的庭院,倚窗处栽植有芭蕉,雨夜在室内听雨打芭蕉是一种非凡的享受。
水明楼总体布局十分严谨,前轩内悬挂董小宛诗词和古琴台。中轩安置着红木竹罩,它是用整板红木雕刻而成的,竹叶细枝分明,逼真传神,如同真的一般,是难得的古代木雕艺术精品。登上阁楼,推窗而望,视线豁然开朗,游人仿佛置身画舫,不远处小桥流水,洗鉢池池面波光粼粼,轻风拂柳,令人遐思迩想,心荡神摇。眼前这红木竹罩最是引人注目,它是以四块整板红木雕刻镶成的立体竹石图,其叶片清晰分明,细枝镂空剔透,形态非常逼真,据说当年雕匠花了一千多个工作日才完成。前轩中悬挂着冒辟疆与董小宛的画像,各位在此可以感受冒、董当年才子佳人的浪漫情怀。
水明楼西侧是雨香庵,庵前植有一株古*杨,已有多年的历史。庵内自成天地,异常幽静,漫步其间似有超乎物外之感。由过道向西而行,可以直入隐玉斋。
隐玉斋曾经为宋代文人,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读书处,其父曾易占在北宋时任如皋知县,遂将儿子曾巩安置在隐玉斋读书。后曾巩三弟曾肇任泰州知府后,为怀念父兄,出资修建隐玉斋,并题“隐玉斋”石碑于此,并留有“宋曾文昭公隐玉斋故址”碑刻。
庭院内有古桧一株,俗称“六朝松”,距今已有多年,仍枝盛叶茂,生机蓬勃。
隐玉斋西侧墙面上有一关羽像石刻,石刻左上部的跋是由冒襄的父亲冒起宗撰文,冒襄以小楷亲自写成刻上去的。隐玉斋的后院是博物馆展厅。
水绘园里还有很多景点,需要你去仔细看,慢慢的发现。
唐代古井——玉涓井
准提庵
鲁班祠
中山亭
石灰窑
东水关(新建)
在一个春暖花开,姹紫嫣红的艳阳天,带上爱人,带上孩子,记住,小编与你有约,一定把这里看个够!
文定雉水赞赏
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