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从南大鼓楼到仙林十年踪迹十年心

北京治疗白癜风 的专科医院在哪 http://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匠心Fri.

10年,南大人的点滴心意,

最终汇聚成了我们的仙林校区。

不失文化气场,不失善师大家,

他们都在,

这里就是我们 的大学.

7

本文由“编辑器”提供技术支持

从故园到新苑

15级外院陈昱姝

15级文院谭栩睿

四月份的时候,外国语学院侨裕楼院子里的藤本月季开的正好,娇艳的花朵攀满一楼的每扇窗檐,簇拥着盛放,在午后的春风里轻轻摇曳,显得很凝实。

侨裕楼对面的文学院杨宗义楼前,两个大大的石狮子如往矗立。这两只在最初并没有出现在文院楼设计图纸上的狮子,在文院老师们“希望有个中国式门楼”的坚持下,最终还是落成。

十年仙林,百年学脉

从年11月仙林校区破土动工算起,南京大学的仙林之路已经走了快要十年了。曾经只有工地一般的一组团组成的南大仙林校区,现在已然真正具备了一所大学的应有气质。恍然间,伴着南大人诚意建设新仙林的十年真心,已是这般的十年踪迹。一栋栋院楼,也在这十年之间各自带着自己院系长短不一、气质各异的历史,逐步落户仙林。从故园到新苑,流转于鼓楼浦口的南大学风学脉在院系楼的细致建设之中,一点点融入了仙林,濡染着仙林。

年的时候,现任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主编的徐百柯先生曾经写过《大学氛围不存大学精神焉附》一文,文章里提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年),北京大学曾一度让文科一年级的学生迁入昌平校区就读,那几年中,学生们普遍反应就像是读了一遍“高四”,“根本摸不着燕园的脉搏”。而今,昌平校区已经不再接收本科生,成为了学校的成人教育基地。

在很多学校的老校区里,都有着一个学校的文化地标,比如南大鼓楼校区的北大楼和隐藏在楼角的“”石牌,在过往的岁月里面见证了不知多少变迁,它们背后代表的一些东西,是无可替代,是很多学人一路守护不愿割舍的。搬离老校区再寻他处,很麻烦的一件事就是如何才能够延续老校区那种文化气场,不至于出现北大昌平校区那样的尴尬。

庭院·四季皆有好颜色

在仙林的十年,南大的独特文化氛围一直在逐渐凝聚,这一过程之中,院楼扮演了一个十分独特的角色。

年9月,仙林校区迎来 批六千多人的学生;年7月,外院侨裕楼投入使用。彼时,在校园管理中心和外院老师们的努力下,侨裕楼内庭的园子已经是郁郁葱葱、很有模样了。在几个月之后的毕业季,级的同学们即将告别南大,而在离开之前,他们想要为学院留下些什么。

最终,这些 批进入仙林、在侨裕楼学习过的级的同学们在小院子里种下了三株枇杷树。枇杷每年五月结果,恰在每年的校庆季节和毕业季节硕果累累。由侨裕楼里走出的 批毕业生种下这样的果树,寓意深远,实在是再合适不过了。正是从这三棵枇杷树开始,外院的小庭院逐渐变得缤纷。

在鼓楼校区,外国语学院的老楼庚子楼前有好几株八九十年的紫薇,从庚子楼的办公室望出去,不远处就是北大楼外墙风情万种的爬山虎。于是在仙林,年的8月,一种四季常绿的爬藤植物雪藤攀上了侨裕楼朝东的庭廊,后来的两年里,外院办公室的老师们每隔一段时间都会亲手为雪藤牵丝,牵引它的藤蔓一层楼一层楼、一扇窗一扇窗地攀援。这样,哪怕是寒冬,也能为庭院带来绿意。那一个夏天,与雪藤 进侨裕楼庭园的还有一株九十多年的紫薇、一棵夏天会倚墙开花的凌霄和一树石榴。紫薇几乎与外院同龄,树形好似盆景,古意深深。就在距紫薇与石榴不远处,草坪上立了一块别致的木牌,上书“一砖一瓦皆是史、一草一木总关情”。

园子里的花儿

五月份的庭院里,枇杷的果子已经很诱人了,那棵最早种下的雪藤也已铺展到四楼,凌霄的嫩芽正穿过二楼院图书室的窗框往三楼奔,今年6月,凌霄花想必就能开在三楼的红墙上。在园子里,我们又看见后来陆续种进来的爬山虎、藤本月季、桃树、柿子、橘子,还有返校的校友们种下的茶花、丹桂与红枫。好几棵树下都留着校友们亲手挂上的牌子,庭院中间的那棵红枫上挂的牌子尤其让人感动,那是毕业40年的老校友们返校时培土栽下的枫树。

藤本月季

40年,是我们在今天的年龄难以想象的时空——当日学堂的风华少年,隔着40年的光阴重聚首,回到母院的新楼里,栽下一棵红枫,那是多么美好的一幕。

侨裕楼的庭院很特别的地方可能还在它是平整通透的。从院楼门厅望出去,整块草坪伴着石板小道,还能望见后山,开阔的视野、葱葱的绿意,让人心生春风。除了爬藤和果树,一年四季,木兰、海棠、樱花、桃花、茶花、紫薇、桂子、腊梅渐次开放,草坪和地面也很美,迎春、合欢、月季、杜鹃、绣球、荷花、栀子花、茶梅与草坪上不知名的小野花接续盛开、斗艳争妍。

庭院西边,柿子树和橘子树之间,还有一颗吉祥果,细细密密的果子从春到秋都是绿色的,秋天里转红,一直红到隆冬。一年四季,妙不可言。

院子里的花儿

庭院·浸润点滴温情

年6月,学院在庭园为本科毕业生们举行了一场特别的毕业典礼。紫色的院旗从二楼垂挂下来直铺地面,简简单单的舞台,面着草坪和天空,感动了那一年所有的毕业生和一些远道而来的家长。第二年,研究生与他们的导师们也一起加入了这场典礼,挽起导师的手 一段红毯。这场典礼,老师们都会尽可能的来,为即将启程扬帆的毕业生们送行。春风化雨、弦歌一堂,那些从这样一场典礼走出去的学生们,无论走到哪里,应当都会很难忘怀那一天的侨裕楼庭院、那一天空气里洋溢的毕业的庄重、欢喜和感动。

年学院毕业典礼上学生代表的发言中有这么一段话,情意浓稠:

某个清晨学院图书馆的那缕阳光、舒服的阅览室沙发上棉布温柔的质感、还有庭院里陪伴我们成长的,春天的海棠、夏天的凌霄、秋天的桂花和冬天的腊梅,毫无疑问就像那些已经离开校园的学长们传说的那样,很多年以后乔裕楼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将成为我们梦里的温柔乡,而此间的生活早已令我们成为南大外院的模样,沾染上他的精神气质,走的再远都是这里的孩子

■■■■■

外国语学院的*委书记王靖华老师在接受采访时跟我们说,她常常觉得:大学是始终都充满朝气的,老师们在这里终究将一年年年岁渐长,但校园、校园里的树与花,跟在其间穿行的学生一样,都会永远年轻、温暖明媚。所以希望很多年以后,从这里走出去的同学们回想起自己的大学生活,回忆就像这个园子一样通透明媚,而这个园子也能成为大家温暖的精神故乡;此外,日积月累,一代代的老师和学生都会在校园里留下各自的痕迹,每个学院也都会积累形成一些无形的文化和传统,这些学院文化也会透过老师的一言一行、学院的一草一木传递给学生。所以,在这些历史悠久的的学院里,每一个学生都会有自己学院文化的痕迹。

庭院·“壶天自春”——启园

这样的观点和文学院的院长徐兴无老师不谋而合。文学院杨宗义楼的小庭院,在年文院百年院庆的时候,拥有了自己的名字——“启园”。为“启园”写下了启园记的徐老师介绍这个名字说“ 个我们教师主要是负责启蒙的,第二个我们这个地方,仙林校区在南京城的东面,诗经里面说东有启明,而尚书里面说启迪后人。”这点点滴滴,何尝不是为了让文学院的每个人,沾染上文院独有的文化痕迹。

启园的南面搭着一个紫藤架,西面是一池清水,水里游着上百尾的锦鲤,“也有几分庄子的味道”;水池边上是文学院的报告厅,报告厅的外檐上爬着爬墙虎,顶部则是“浴乎沂,风乎舞雩”的“舞雩台”,学生们上去,读读书,畅谈天地;而在报告厅和院楼的交界处,还有一座假山立在那里。这些都是在文院迁入仙林之后一点点建设起来的。在这个现在看起来初具形状的中国式小园林里,常常能看到穿戴民国衣饰的同学们在这里拍照,七分袖的蓝色上衣、过膝的黑色裙,衬着文院青砖灰瓦的墙,古色古香,毫不违和。

■■■■■

徐老师说,中国的建筑正房住房循儒,而园林花园循道。文学院的小庭院并不大,但在徐兴无老师看来却是颇有几分“壶天自春”的味道。“壶天”是道家的说法,小院子里天地很小像一把壶那么大,但是里面自己要有春夏秋冬。这里面要有山水、要有蓬莱岛。院楼门前有南大教授们自己写的对联,包括“舞雩台”、“启园”这样的匾额也是,徐先生不无得意的说:“不需要请外面的人,我们学中文的,如果没有这方面的才华,你教学生什么。”这个简简单单的园林,着实渗透了很多的心思,点点滴滴之中,文院的气场就凝聚了出来。

始于庭院,而不止于庭院

庭院之外,外院楼和文院楼中,还有很多匠心独运之处。外院长长的走廊里挂着一些设计感很强的相框,走到英语系和法语系,相框里是法语和英语国家的美景;走到德语系,一张张先贤们的肖像静静凝望着你;西语和俄语系的门前,风格迥异的油画让人不免沉思;日语系老师们自己拍下的东亚风情十分温暖,鼓楼校区的老院楼和四季美景也频频上镜。长长的走廊采光不免弱一些,但这些画框带来的温暖却成功的让人在院楼里感受到浓浓的外院风。

走进文院的院楼,迎面的是一扇古色古香的屏风,而墙上黑白交替的云纹也让人感觉到来自文院亲切的问候。在进门右手边的台子上,放着文院为同学们订阅的报纸,任同学们来往读取。

位于侨裕楼的外院图书室里,暖色调的台灯、简雅的闹钟、独特的羽毛笔以及7种语言写下的各国古谚……在这样的地方,你很难不驻足静立,或者干脆坐下来安安静静翻开一本外国文学,参加一场常常在这里举办的阅读沙龙,隐隐约约去触摸一下百年院系给我们的文化熏陶。

十年仙林路,每个院系的楼背后都有很多说不尽的故事,所有的故事背后,都是对于给予每一个生活于此、学习于此的人归属感的不懈追求。在外院楼那间小小的接待室里,靖华老师轻靠在沙发上,偶尔微微抬起脸,下午四点钟的光透过窗户打进来,真的很温暖,我们也真的在那一刻,深深感受到南大老师的用心。在文院楼的院长室,敲门进入,就找得到那个坐在桌前的徐先生,桌上放着笔墨纸砚。听闻来意便和记者轻松开聊,这样的时刻会让人觉得,南大“办中国 的本科教育”的行动,一直在路上。所有的老师,就在那里,都可以找得到,有他们在,仙林校区就是我们的大学,就是我们有传统有氛围的大学。

采访结束前,靖华老师说了这样的一段话,我们在想,这肯定也是那些在仙林十年建设中努力的人们共同的想法,记录下来与大家分享:

20多年在南大学习和生活,让我和同事们对鼓楼校区都有了很深很深的感情。明年就是外院的百年院庆了。我们很多老师其实都希望现在在外院学习的同学们,在条件这么好的新楼里面学习的时候,也还是能有机会感受到一个有百年历史和丰厚传统的院系的濡染。

你一样是在图书馆学习,或者一样在这个楼的楼道里走,如果你知道一点学院的历史,想到过去90多年曾经在这里走过的那些 的或者是普通的人们,晓得眼前的这个东西有绵长的故事和来历的话,那是不一样的,我们作为一个后辈或者是学生是会有历史感的。

原来我是在这样的学院、这样的集体当中学习,这会让你觉得有绵延漫长的学脉,那么一些使命感或者一些责任感就会自然而然的产生了。所以我们就很希望在鼓楼校区里面有的那种历史的感觉,在新楼里也能够有,同学们也能够感受到。

图/王靖华等谭栩睿刘瀚鸿网络

美编/王莉莉赵敏

责编/王莉莉

点击查看“匠心”更多文章

南大

女神老师披上校庆礼服, 揭秘背后设计团队

校庆

南京表白大学,我们结婚啦!(多图虐狗预警)

匠心

除了《百鸟朝凤》的唢呐,我们还有昆曲

匠心

南大音乐故事——一个人和一群人

匠心

春天,一场关于独立电影的播种

周五

用故事下酒,以匠心会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ufangtenga.com/ftpz/750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