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繁方读记四middotldq

《删繁方》读记四·“三焦辨证”法

1三焦“有无”论

《删繁》中的三焦观点,与《难经》、《华佗中藏经》一脉相承,认为三焦“有名无形”;与《素问》《灵枢》持三焦为“有名有形”论,有本质区别。

笔者以前只是粗浅的认为,此是医家对三焦不同角度的看法。但在学习王风兰研究员《魏晋南北朝方书辑佚与研究》一文时,发现王老师从魏晋玄学家争论“本末有无”的角度,剖析三焦“有无”的深层原因。三焦“有名无形”的论点,极有可能是在王弼、何晏等人提倡“以无为本”的贵“无”思想影响下而产生。王老师将三焦的争议置于时代背景下考虑,提出深层次的思考,“发前人之所未发”,值得后辈学人借鉴学习。

值得留意的是,《难经》《华佗中藏经》《删繁》皆是扁鹊学派的代表医籍。三焦“有无”问题,或许是扁鹊学派与*帝学派的分歧之一。敦煌遗书·《明堂五脏论》亦持三焦“有名无形”论,《明堂五脏论》曰“人心以上至头为上焦,心以下到脐为中焦,脐以下到足是下焦。……三焦者,有名无形。内有五脏,以像五行,合于六腑,以应六律。”《明堂五脏论》亦或为扁鹊学派医家之遗论否?

2三焦“名称”论

《素问》《灵枢》《金匮要略》等医籍认为“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无专名;

《华佗中藏经》《删繁》《明堂五脏论》等医籍记载“上焦”“中焦”“下焦”等,有专属之名,即“上焦名三管(反射),中焦名霍乱,下焦名走哺”。此命名方式,是根据三焦的病症表现与病因病机。

“三管(反射)”者,是因为上焦病症变现为“食先吐而后下或精神不守,泄下便利,语声不出”;

“霍乱”者,是因为中焦病症表现为为“闭塞不通、上下隔绝或洞泄、便痢、霍乱”

“走哺”者,是因为下焦病症表现为“大小便不通利,气逆不续,吐呕不禁”。

这种病名方式,在中医典籍中,并不多见。

3仲景论三焦病症

三焦病症,《金匮要略》亦有记载。

《金匮要略》记载“师曰:吸而微数,其病在中焦,实也,当下之即愈,虚者不治。在上焦者,其吸促;在下焦者,其吸远,此皆难治。”“问曰。三焦竭部,上焦竭善噫,何谓也?师曰:上焦受中焦气未和,不能消谷,故令噫耳。下焦竭,即遗溺失便,其气不和,不能自禁制,不须治,久自愈。师曰:热在上焦者,因咳为肺痿;热在中焦者,则为坚;热在下焦者,则溺血,亦令淋闭不通。”“上焦有寒,其人多涎。”

《伤寒论》中亦有记载“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奈愈”“理中者,理中焦”“小便色白者,以下焦有寒”。仲景论述三焦病症制表如下:

仲景三焦病症表

上焦

咳为肺痿

其人多涎

中焦

下利?心下痞硬?

下焦

溺血,亦令淋闭不通

小便色白

4《中藏经》论三焦病症

《中藏经》有《论三焦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三十二》,专篇论述三焦病症。摘引如下:

上焦实热,则额汗出而身无汗,能食而气不利,舌干,口焦,咽闭之类,腹胀时时,胁肋痛也。寒则不入食,吐酸水,胸背引痛,嗌干,津不纳也。实则食已还出,膨膨然不乐。虚则不能制下,遗便溺而头面肿也。

中焦实热,则上下不通,腹胀而喘咳,下气不上,上气不下,关格而不通也。寒则不痢不止,食饮不消而中满也。虚则肠鸣鼓胀也。

下焦实热,则小便不通而大便难,苦重痛也。虚寒则大小便泄下而不止。

《中藏经》论三焦病症,制表如下。表2:

表2:《中藏经》三焦病症表

实热

上焦

额汗出而身无汗,能食而气不利,舌干,口焦,咽闭之类,腹胀时时,胁肋痛

不入食,吐酸水,胸背引痛,嗌干,津不纳

食已还出,膨膨然不乐

不能制下,遗便溺而头面肿

中焦

上下不通,腹胀而喘咳,下气不上,上气不下,关格而不通

不痢不止,食饮不消而中满

肠鸣鼓胀

下焦

小便不通而大便难,苦重痛

虚寒则大小便泄下而不止

可以看出,《中藏经》较仲景论多出“实”“虚”二证。

5《删繁》论三焦病症

谢士泰论三焦病症,亦是立足“实热”“虚寒”二端。总体言:

上焦:实热则肘掌痛,食先吐而后下;气不续,胸膈间厌闷。寒则精神不守,泄下便利,语声不出。

中焦:实则生热,热则闭塞不通,上下隔绝。虚则生寒,寒则洞泄、便痢、霍乱,主脾胃之病。

下焦:若实则大小便不通利,气逆不续,吐呕不禁,故曰走哺。若虚则大小便不止,津液气绝。

5.1上焦

在治疗上,谢士泰将上焦热细分为4个方证;上焦虚寒细分为5个方证;上焦病症如下:(若实则上绝于心,若虚则引气于肺。)

《删繁》上焦病症表

上焦病症

方剂

上焦实热饮食下胃,其气未定,汗出面背身中皆热

泽泻汤:泽泻、生地骨皮、甘草、半夏、石膏、柴胡、茯苓、生姜、竹叶、人参、桂心、莼心

上焦热腹满而不欲食,或食先吐而后下,肘胁挛痛

麦门冬理中汤:生麦门冬、生姜、白术、甘草、上*人参、茯苓、橘皮、竹茹、生姜根、莼心、萎蕤、廪粟

上焦气不续,膈膈间厌闷,所以饮食先吐而后下

半夏理中续膈破寒汤:半夏、生姜、麻*、前胡、泽泻、竹叶、细辛、枳实、杏仁

上焦热,牵肘挛心痛,喘欬短气,动而好唾,润肺止心痛

大枣汤方:大枣、杏仁、人参、紫菀、萎蕤、麦门冬、干百部、通草、石膏、五味子、羊肾、麻*

上焦虚寒,精神不守,泄下便利,语声不出

茯苓安心汤:茯苓、人参、干姜、桂心、远志皮、甘草

上焦虚寒,肠鸣不利,心下痞坚

半夏泻心汤:半夏、*芩、甘草、人参、干姜、*连、桂心

上焦虚寒,短气语声不出

*耆理中汤:*耆、桂心、丹参(人参)、桔梗、干姜、五味子、茯苓、甘草、杏仁、川芎

上焦冷,下痢,腹内不安,食好注下

*连丸:*连、干姜、榉皮、乌梅肉、附子、桂心、川芎、*柏、阿胶

上焦闭塞干呕,呕而不出,热少冷多,好吐白沫清涎,吞酸

厚朴汤:厚朴、吴茱萸、人参、茯苓、桔梗、生姜、玄参、川芎、白术、附子、橘皮

5.2中焦

中焦热细分为2个方证;中焦虚寒细分为2个方证与1个艾灸方。谢士泰对于中焦病症的治疗原则是:“若虚则补于胃,实则泻于脾,调其中和其源万不遗一也。”

《删繁》中焦病症表

中焦病症

方剂

中焦实热闭塞,上下不通,隔绝关格,不吐不下,腹满彭彭,喘息

大*泻热开关格通隔绝汤:大*、*芩、泽泻、升麻、羚羊角、栀子仁、生地*汁、生玄参、芒消

中焦热,水谷下痢

蓝青丸:蓝青汁、*连、*柏、白术、地榆、地肤子、阿胶、乌梅肉

中焦洞泄下痢,或因霍乱后泻*白无度,腹中虚痛

*连汤:*连、*柏、当归、厚朴、石榴皮、干姜、地榆、阿胶

中焦虚寒洞泄

人参汤补虚泄方:人参、甘草、*芩、当归、茯苓、干姜、厚朴、芎藭、粟米

霍乱洞泄不止,脐上筑筑,肾气虚

人参理中汤:人参、干姜、甘草、茯苓、橘皮、桂心、*耆

艾灸方:疗中焦虚寒,四肢不可举动,多汗洞痢方。

灸大横随年壮,大横侠脐傍行相去两边各两寸五分。

5.3下焦

下焦热细分为7个方证;下焦虚寒细分为5个方证。谢士泰对于下焦病症的治疗原则是“热则泄于肝,寒则补于肾。”

《删繁》下焦病症表

下焦病症

方剂

下焦热,大小便俱不通

柴胡通塞汤:柴胡、*芩、橘皮、泽泻、栀子仁、石膏、羚羊肉、生地*、芒消、香豉

下焦热,气逆不续,吐呕不禁,名曰走哺

止呕人参汤:人参、生芦根、栀子仁、萎蕤、*芩、知母、茯苓、白术、石膏、橘皮

走哺不止,或呕噎,热气冲心,满闷

香豉汤方:香豉、生地*、白术、甘草、竹叶、石膏、茯苓、葱白

下焦热,*痢鱼脑,杂痢鲜血,脐下少腹绞痛不可忍,欲痢不出

香豉汤:香豉、栀子、薤、*连、*蘗、*芩、地榆、白术、茜根

下焦冷不调,暴下赤白痢

香豉汤:香豉、白术、薤白、蜀升麻

下焦热,*痢血如鹅鸭肝不止

升麻汤方:升麻、犀角、地榆、绛草、蘘荷根、*芩、巴焦根、桔梗、栀子仁

下焦热,或痢下脓血,烦闷恍惚

赤石脂汤:赤石脂、乌梅肉、栀子仁、白术、干姜、廪米、升麻

下焦虚寒,大便洞泄不止

蘗皮汤止痢方:*蘗、*连、人参、茯苓、厚朴、艾叶、地榆、榉皮、阿胶

下焦虚寒,津液不止,气欲绝

人参续气汤:人参、橘皮、茯苓、乌梅皮、麦门冬、*耆、芎藭、干姜、白术、厚朴、桂心、吴茱萸

下焦虚寒损,腹中瘀血,令人喜忘,不欲闻人声,胸中气塞而短气

茯苓丸:茯苓、甘草、杏仁、人参、厚朴、干姜、*耆、桂心、当归、芎藭、干地*

下焦虚寒损,或先见血后便转,此为远血,或利或不利

伏龙肝汤:伏龙肝、甘草、干姜、*蘗、*芩、牛膝根、檞脉、烧头发屑、阿胶

下焦虚寒损,或先便转后见血,此为远血,或利下,或不利,好因劳冷而发

续断止利汤:续断、当归、干姜、蒲*、桂心、甘草、干地*、阿胶

以上诸方,甚难知其组方规律。笔者无意间发现,谢士泰部分药方似乎与《辅行诀》方的组方规律有别通处,即“五行生克制化”。以《辅行诀》“二十五味,诸药之精”的“五行互含”图,颇能解释一部分《删繁》方,同仁可自行研究之。

6总结

《删繁》之方与理,深奥难测。在一定程度上,与仲景《伤寒》之方与理,不相上下。正如一位同仁言:仲景《伤寒》,只是经方千年长河中的一个坐标或一个山峰,并不是经方的全部。仲景之前有经方与方论,仲景之后亦有经方与方论。辉煌一时的《删繁》虽亡轶,但其残留的片羽吉光,已彰显出不可量的价值。在面对愈来愈多的疑难顽症面前,中医工作人员,需要汲取诸多前贤的古老智慧,仲景是其一,士泰亦是其一。

怀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ufangtenga.com/ftpz/690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