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医院哪家 http://m.39.net/pf/bdfyy/bjzkbdfyy/
红楼梦里茶事多,全书写到茶的有处,茶出现的品种有:六安茶、老君眉、普洱茶、女儿茶、(也是普洱茶的一种)龙井、一款暹(xiān)罗(泰国)进口的茶。一款梦幻茶:“千红一窟”。“出自放春山遣香洞,并以仙花灵叶上所带宿露烹”。还有一款枫露茶。
关于枫露茶也有几种不同的看法和观点,有观点认为这是作者杜撰出来的茶,为写作的需要而特意安排的。书中第八回载:“宝玉吃了半碗茶,忽又想起早起的茶来,因问茜雪道:‘早起沏了一碗枫露茶,我说过,那茶是三四次才出色的,这会子怎么又沏了这个来?意思是这茶汤色未出怎么就换了新茶?书中再次提到枫露茶是在宝玉写的“芙蓉女儿诔(lěi)”:维太平不易之元,蓉桂竞芳之月,无可奈何之日,怡红院浊玉,谨以群花之蕊,冰鲛之縠,沁芳之泉,枫露之茗,四者虽微,聊以达诚申信,乃致祭于白帝宫中抚司秋艳芙蓉女儿之前曰。宝玉用枫露茶祭祀晴雯。有可能是此茶珍稀,晴雯生前也很喜欢这茶。“枫露之茗”庚辰双行夹批:奇名。基于这两处对枫露茶的描述,我更倾向于现实中是有这款茶的,但目前这茶没有留下什么资料也没法考证。红楼梦里最让人感慨及疑惑的一场茶事就是第四十一回“栊翠庵茶品梅花雪怡红院劫遇母蝗虫”。这次我们以一个茶人的视角来看看这场茶事。我们按照文章的顺序慢慢看来。
书中写道:当下贾母等吃过茶,又带了刘姥姥至栊翠庵来.妙玉忙接了进去.至院中见花木繁盛,贾母笑道:“到底是他们修行的人,没事常常修理,比别处越发好看。”一面说,一面便往东禅堂来.妙玉笑往里让,贾母道:“我们才都吃了酒肉,你这里头有菩萨,冲了罪过.我们这里坐坐,把你的好茶拿来,我们吃一杯就去了。”妙玉听了,忙去烹了茶来.宝玉留神看他是怎么行事.只见妙玉亲自捧了一个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里面放一个成窑五彩小盖钟,捧与贾母.
贾母一行人带着刘姥姥来到栊翠庵妙玉处讨杯茶喝,妙玉忙去煮茶奉于贾母,这里写到了两件茶器, 件是: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小茶盘。海棠花式是指这件茶盘的造型,雕漆,是指茶盘的材质工艺,填金云龙献寿,是指图案。
海棠花式雕漆茶盘,雕漆为中国古代大漆工艺的一种,又叫“剔犀”或“剔红”。是在胎体上层层髹漆,少则几十层多则百层以上,然后在漆上雕刻花纹。其胎以木制居多。
天然大漆是我国的土特产之一,来自於森林中自然漆树。是用人工从漆树割取的天然漆树液提纯而成。漆液内主要含有高分子漆酚、漆酶、树胶质及水分等。天然生漆涂装应用源远流长,古今中外闻名,中华民族沿古至今,我国发现和使用天然生漆可追溯到公元前七千多年前,据史籍记载“漆之为用也,始於书竹简,而舜作食器,黑漆之,禹作祭器,黑漆其外,朱画其内。”《庄子·人世间》就有“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的记载。生漆具有防腐蚀、耐强酸、耐强碱、防潮、绝缘、耐高温、耐土抗性等。天然生漆具有世界公认的“涂料 ”美名。大漆还有一个优点就是无*,可做食器。我在大学里学过漆画,现在因为做金缮修复也常要接触大漆。没有干的大漆很容易使人过敏,会得漆疮,生漆皮炎。主要是生漆里的漆酚物质引起的。建议一般人不要接触生漆。在野外遇到漆树也不要去触碰。金缮是运用 大漆修补残缺器物的工艺名称,金缮是源自中国的一门传统修复技术,日本也广泛应用此修复技术,金缮修复有很广的适用范围,用作于瓷器和紫砂器居多,除此以外也可以用作于竹器,象牙,小件木器,玉器等。
我们看看漆树是什么模样的,生漆的采集和过滤。
大漆采集后的过滤
第二张图片是成熟的漆树籽。我记得我在看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有一集就讲到居住在怒江峡谷的傈僳族,采集漆树籽榨油。榨好的油就是他们平时饮食烹饪中所用。这个就是漆树籽油。漆籽油炖鸡是当地人喜欢的美食
据说漆树籽油很香口感粘黏,对漆过敏的人 不要食用。
剔犀工艺。一般情况下都是两种色漆(多以红黑为主),在胎骨上先用一种颜色漆刷若干道,积成一个厚度,再换另一种颜色漆刷若干道,有规律地使两种色层达到一定厚度,然后用刀以45度角雕刻出回纹、云钩、剑环、卷草等不同的图案。由于在刀口的断面显露出不同颜色的漆层,与犀牛角横断面层层环绕的肌理效果极其相似,故得名“剔犀”。这种独特的效果灿然成纹,流转自如,回旋生动,取得了比纯色雕漆更富于变化的装饰效果。明代剔犀印泥盒
云龙献寿指漆器的花纹,为云纹和龙纹衬托着寿字,呈群星拱月状。应该是以雕漆的方式呈现的花纹。填金指在雕漆及花纹的凹处,用金漆填满。海棠花式指该茶盘的形状,截面似秋海棠花状。大漆工艺繁琐费时费工,做这样的一个茶盘估计要一年以上的时间。可见此物不俗。这里妙玉用了一个云龙献寿图案的茶盘,图案寓意很好。很多学者觉得妙玉奉茶这段是居人屋檐下的献媚讨好。我认为以妙玉的个性根本不屑去讨好任何人。此处的体贴是作为一个修行者一个茶人对客人的用心和尊重。日本茶道中有“一期一会”这个词。意思是指,一生只能遇到一次的 的人或事物。在茶道中主人会在心里怀着“一生只相遇一次”的心情来诚心礼遇面前每一位来品茶的客人。
日本茶室的壁龛,里面挂着“一期一会”的书法卷轴。
这是日本茶道中,给客人奉茶。
第二件茶器是:成窑五彩小盖钟。成窑五彩就是明朝的成化斗彩。斗彩始于明宣德,在成化时期最受推崇。它的技法是先用青花在白色瓷胎上勾勒出图案的轮廓,上釉高温烧成后,再在釉上按图案的不同部位填入不同的彩色,然后二次入炉低温烧成。这种技法使“青花”与“彩绘”产生变化、统一的装饰效果,上下斗合,构成全体,故名“斗彩”。明代《万历野获编》一书中写道:“本朝窑器,用白地青花间装五色,为古今之冠,如宣窑品最贵,近日又贵成窑,出宣窑之上”。“至于窑器最杯琖(zhǎn)之属,初不过数金,……顷来京师,则成窑洒杯每对博银百金,予为吐舌不能下。
87版电视剧里的成窑五彩小盖钟
年4月8号香港苏富比拍了一只成化斗彩鸡缸杯,上海藏家刘益谦用2.8亿港币买了回来。
我只想问问刘先生用2.8个亿的杯子喝茶是啥感脚。
接下来我们继续看书:妙玉将茶奉于贾母,贾母道:“我不吃六安茶。”妙玉笑说:“知道.这是老君眉。这时文章提到两个茶,一个是“六安茶”,一个是:“老君眉”
我们先来说说六安茶。3六安茶产于安徽六安市裕安区以及金寨、霍山两县之毗邻山区和低山丘陵。中华传统历史名茶,中国十大名茶之一,简称瓜片、片茶,唐称“庐州六安茶”,为名茶;明始称“六安瓜片”,为上品、 茶。清为朝廷贡茶。
六安瓜片,为绿茶特种茶类。
在世界所有茶叶中,六安瓜片是 无芽无梗的茶叶,由单片生叶制成。去芽不仅保持单片形体,且无青草味;梗在制作过程中已木质化,剔除后,可确保茶味浓而不苦,香而不涩。六安瓜片每逢谷雨前后十天之内采摘,采摘时取二、三叶,求“壮”不求“嫩”。明朝三位名人李东阳、萧显、李士实联手写了七律赞六安瓜片,《咏六安》“七碗清风自六安,每随佳兴入诗坛。纤芽出土春雷动,活火当炉夜雪残。陆羽旧经遗上品,高阳醉客避清欢。何日一酌中泠水?重试君谟小凤团”。“七碗清风”,来源于唐代卢仝(tóng)的《七碗茶诗》: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这首诗有点意思,前面都是在夸六安茶, 两句,却追忆一下宋代的小凤团。君谟就是蔡襄字君谟。庆历六年(年)秋,任福建路转运使。在建州时,主持制作贡茶“龙团凤饼”。明朝写诗的这三位的时间点,看起来宋代的沫茶都已成过去了,这也符合了朱元璋废龙团凤饼改散茶的事实。公元年,朱元璋下旨“罢造龙团,惟采芽茶以进”。也就是废除龙团凤饼等紧压茶,全部改成制作工艺相对简单的散型茶。同时,也一并撤销北苑贡茶苑,不再设皇家茶园。我们现在的品饮方式基本上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这是中国茶叶史上的一次大变革。我们今天就不在这说了,要不就跑远了。讲到六安茶清代为朝廷贡茶,有想了解的朋友可以看看这篇文章:三联周刊曾发表过一篇文章《御碗佳茗中的六安茶》。作者是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有权威一手的清宫资料,比较详细地阐述了六安茶作为贡茶在当时清宫的一种状态。第二个提到的茶是“老君眉”。关于红楼梦里提到这种茶的来源一般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其是湖南洞庭湖君山所产的白毫银针茶,属于绿茶。另一种解释认为其是福建武夷山的名枞。属于乌龙茶。目前更多的证据证实书中所说的“老君眉”因该是产自福建武夷山。清代时确有“老君眉”茶名。据清·郭柏苍《闽产录异·货属·茶》载:“老君眉(光泽乌君山前亦产老君眉——原注),叶长味郁,然多伪”。年,在几经迁徙的正兴德茶店店堂里(当时店址在天津北门外针市街东口转角处),见到当作文物悬挂的30年代价目表。其中有铁山白毫类,品名和价格如下所列:“金贡银毫每斤六元四角,金贡寿毫每斤四元八角,老君眉每斤三元二角,君眉每斤二元四角,大寿眉每斤一元六角,寿眉每斤八角。”这里显示的是一组品质高低的老君眉茶类的不同价格。30年代老君眉每斤三元二角是什么概念。《银元时代生活史》中,作者陈存仁则毫无顾忌地说自己在上海当见习医生时,每月薪资虽只8元,但袋中常有铿锵的银元撞击声,使他气概为之一壮,外表飘飘然,“ 个月,吃过用过,口袋中还剩下五块钱。也就是说他一个月的生活花销要用三个银元。老君眉一斤就要三元二角,他一个月工资也就买一斤茶,看来30年代老君眉就不便宜呀“老君眉”,属于半发酵的乌龙茶,其品质特点是汤色深色鲜亮,香馥味浓。
贾母和妙玉的对话简单利落,但却是一次老茶客的高手过招。
贾母酒足饭饱来到妙玉处,讨口茶喝,她深识茶性,知道吃了酒肉之后油腻太重,倘若饮了绿茶容易停食、闹肚子。所以直接告诉妙玉,她不喝六安茶,妙玉知道她们一行是吃饱了来的,所以直接给的就是“老君眉”乌龙茶能消食,解腻。这种烫贴的理解,不是献媚讨好,是两位懂茶人的心照不宣。
你以为就这么完了吗?,这只是刚开始。
贾母接了,又问是什么水.妙玉笑回"是旧年蠲(juān)的雨水。”贾母便吃了半盏,便笑着递与刘姥姥说:“你尝尝这个茶。”刘姥姥便一口吃尽,笑道:“好是好,就是淡些,再熬浓些更好了。”贾母众人都笑起来.然后众人都是一色官窑脱胎填白盖碗.
贾母果然是行家,问完茶后并不是端了就喝,马上就问泡茶的是什么水,妙玉笑回“是旧年蠲的雨水”。一问一答无需多语。妙玉温婉滴水不漏,贾母也满意的笑了。
这里说到了水,“旧年蠲的雨水”。许次纾在《茶疏》中说:“精茗蕴香,借水而发,无水不可与论茶也。喝茶岂能不谈水。古人喝茶对水的要求已到令人发指的地步。唐宋时期的茶书中择水多以江、河、瀑、溪泉,为主。明代茶书中开始出现天泉(雨,雪水)的使用,处理及饮用方式。明罗廪《茶解》中载:“梅水须多置器,于空庭中取之,并入大瓮,投伏龙肝两许,包藏月余汲用,至益人。伏龙肝,灶心中干土也”。收集雨水一年要在梅雨季节,还要投伏龙肝来处理雨水,以利于存放。清代袁枚的《随园食单》载:“然天泉水、雪水力能藏之。水新则味疏,陈则味甘。”新收之雨雪水味清淡,如能储藏陈水之味则甘甜。清代苏州文士顾禄的《清嘉录》,记述了苏州及附近地区的节令习俗,其卷五有“梅水”一节,记载:“居人于梅雨时备缸瓮收蓄雨水,以供烹茶之需,名曰梅水。对此景象,清人徐士铉在《吴中竹枝词》作了生动的描绘:“阴晴不定是*梅,暑气熏蒸润绿苔。瓷瓮竟装天雨水,烹茶时候客初来。
南京人自古就有喝“梅雨茶”的习俗。
清陈作霖撰《金陵物产风土志》记载:惟雨水较江水洁,较泉水轻,必判分昼夜,让过梅天,炭火粹之,叠换缸瓮,留待三年,芳甘清冽,车研诗所谓“为忆金陵好,家家雨水茶”是也。我们来看看明代的钟惺是如何采集雨水的:“雨连日夕,忽忽无春。采之瀹(yuè)茗,色香可夺惠泉。(伯敬兄认为梅雨季此时收集的雨水比惠山泉都好)其法用白布五六尺,系其四角,而石压其中央,以收四至之水,而置瓮中庭受之;避霤者,(霤(liù)屋檐流水)恶其不洁也。终夕偲偲焉,虑水之不至,则亦不复知有雨之苦矣。以欣代厌,亦居心转境之―道也。作采雨诗。”诗为:
连雨无一可,不独梅柳厄。
可助茶神理,此事差有益。
置瓮必中庭,义不傍檐隙。
岂不速且多,污滥亦堪掷。
志士羞捷取,先难而后获。
网罗仗匹素,承藉敢言窄。
取盈亦人情,反喜溜声积。
遣婢数持灯,验其所受迹。
用蠲苦雨情,听之遂终夕。
即使是雨水也有高低好次之分。
明屠隆撰《茶笺》载:天泉秋水为上,梅水次之。秋水白而冽,梅水白而甘。甘则茶味稍夺,冽则茶味独全,故秋水较差胜之。春冬二水,春胜于冬,皆以和风甘雨,得天地之正施者为妙。惟夏月暴雨不宜,或因风雷所致,实天之流怒也。龙行之水,暴而霪者,旱而冻者,腥而墨者,皆不可食。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我们来看一下。天泉水质以秋天时 ,其次为梅雨时。秋天的水色白且冷,梅雨时水白而甜。水甜多少会使茶味失色,水冷则能保持茶味,所以秋水 。春水又胜冬水。但不论何者均以和风甘雨中自然运行而得之水 ,夏季暴雨不佳,风雷时亦差。龙行所致之暴雨或甘霖,亦不宜饮。雨水的主要成分是水(化学式H2O),有少量 化硫(化学式SO2)、 化氮(化学式NO2),通常雨水的PH值约为5.6,PH值小于5.6的雨水为酸雨,如遇雷雨,雨水中会含有少量臭氧分子(因闪电造成),还有空气中各种各样的杂质和浮尘。这里提到了如遇雷雨,雨水中会含有少量臭氧分子。古人也说到:惟夏月暴雨不宜,或因风雷所致,实天之流怒也。龙行之水,暴而霪者,旱而冻者,腥而墨者,皆不可食。梅雨季节长时间的降雨,空气中的杂质和浮尘都会减少。古人采集这时的雨水也是非常科学的做法。我在想古人没有现代的检测分析手段,他们是如何达到这样一个高度的认识?我觉得应该是感官的评测加日常的生活经验。
我曾碰到过一位“大师”竟能喝出哪个山头那个坑涧的茶,喝出茶园阳面阴坡之分,他口若悬河,眉飞色舞。席间迷妹们面色绯红,目光闪烁。不知他是否也能喝出秋雨和春雨的不同,或是秋高气爽,春光晓色的玄妙。他行不行我不知道,但古人里有行的。我这讲一两个段子。唐张又新《煎茶水记》载:元和九年春,予初成名,与同年生期于荐福寺。余与李德垂先至,憩西厢玄鉴室,会适有楚僧至,置囊有数编书。余偶抽一通览焉,文细密,皆杂记。卷末又一题云《煮茶记》,云代宗朝李季卿刺潮州,至维扬,逢陆处士鸿渐。李素熟陆名,有倾盖之欢,因之赴郡。抵扬子驿,将食,李日。陆君善于茶,盖天下闻名矣。况扬子南零水又珠绝。今日二妙千载一遇,何旷之乎!。命*士谨信者,挈瓶操舟,深诣南零,陆利器以俟之。俄水至,陆以杓扬其水日。江则江矣,非南零者,似临岸之水。使曰。某棹(櫂)圆舟深人,见者累百,敢虚给乎?。陆不言,既而倾诸盆,至半,陆遽止之,又以杓扬之日。自此南零者矣。使蹶然大骇,驰下圆曰。某自南零赍(jī)至岸,舟荡覆半,惧其鲜,挹岸水增之。处士之鉴,神鉴也,其敢隐焉!。李与宾从数十人皆大骇愕。意思如下:李季卿到扬州遇到陆鸿渐(即陆羽,后人称其谓茶圣)说:“陆君,茶以扬州的出名,南零泉水又特别好。现在以南零泉水泡扬州的茶,二妙合一,真是千载难遇啊!”于是命令谨慎的士兵深入南零取水。不久水就取来了。陆鸿渐用杓舀起水说:“这水是江水,却不是南零(河流的地方名)泉水,好像是江边的水。”他把水倒至盆里,倒至一半时,忽然停了下来。他用杓舀起水尝了一点儿,说:“这剩下的是南零泉水了。”那个被派去取水的人惊呆了,说:“我从南零取水回来船行靠岸时,因船摇晃水已洒了一半多。我怕水少,捧了一些岸边的水加进去。处士(指陆鸿渐)的眼力真神了,怎么敢隐瞒你呢?”不愧是一代茶圣呀这个妥妥地献上我的膝盖。
还有一折小故事我们来看一下。明冯梦龙《警示通言》载:苏东坡赴四川*州为官,王安石对苏东坡说:“如果你和你的家人来往于京城和四川之间,那么在途中,当经过三峡时,请你帮忙为我在瞿塘峡的中峡中取一瓮水,带给老夫。”苏东坡自然赶快应承下来。一年后,苏东坡回京,想着要为王安石带水。当时所谓的瞿塘三峡就是今天的长江三峡,瞿塘峡依次为:西陵峡、巫峡、归峡三峡,西陵峡为上峡,巫峡为中峡,归峡为下峡。王安石要的水就是中峡巫峡的水。想不到苏东坡在三峡中欣赏两岸美丽的风景,又想做诗赋,想的头晕脑涨,不知不觉竟睡着了,等到他醒来,船已经过了中峡。苏东坡急忙要水手掉转船头再往中峡去,无奈水急如瀑布,根本无法逆水行舟,再加上水手们对他说:三峡前后相连并无阻隔,都是一样的水,为什么非要到中峡去取呢?于是,苏东坡就让人就近取了下峡水带回。苏东坡到了京城,急忙将水送往王安石家。王安石命人将水瓮抬进书房,然后亲自用衣袖拂拭水瓮上的积尘,再打开上面的纸封,同时他命家中的童仆在灶中升火烧水。在烧水时,王安石撮了一把阳羡茶茶叶先放入杯中,等到水刚一沸腾,他立刻将水冲入杯中。等了半晌,杯中的水才见一点茶色。王安石问:“你这水是从哪里取来的?”苏东坡答:“巫峡。”王安石问:“那么是中峡了?”苏东坡答:“正是。”王安石笑道:“欺骗老夫了!此水是下峡之水,如何假装是中峡之水?”苏东坡大惊,只得据实以告。东坡不解其意,问道:“三峡相连,一样是水,老太师怎么能够分辨呢?”王安石道:“读书人不可轻举妄动,必须细心观察,认真思考才对。
这瞿塘峡的水性,在《水经补注》上有明确记载:上峡的水,水性太急,下峡的水,水性又太缓,只有中峡的水是缓急相半,中和相当。太医院的医官是名医,他知道老夫得病是由于中脘变症,所以必须用中峡水来做牵引,药才可能见效,用三峡水烹阳羡茶,用上峡的水泡,茶味太浓,用下峡的水泡,茶味太淡,如果用中峡的水来泡,那茶味就在浓淡之间,最为合适了。刚才冲泡,茶色半晌才开始出现,故老夫知道是下峡水了。”苏东坡心服口服,离席谢罪。我只想说:不管你们相不相信,我反正是信了。
妙玉笑回“是旧年蠲的雨水”。说明这雨水最少放了一年了。这时作为有格调的老茶客贾母来说,已非常满意。所以她也拿给刘姥姥让她一同品尝感受一下。这里要说一下“蠲”这个字,是清洁清除的意思。旧年蠲的雨水,就说明雨水是要经过一番清洁处理才可以存放的。
我想到郑板桥曾写过一副对联:从来名仕能评水,自古高僧爱斗茶。想必曹公也是识水之人。
明永乐甜白暗花忍冬纹盖碗
这一段又有一件茶器出现:官窑脱胎填白盖碗。“官窑”,是始于宋徽宗时期朝廷设置的瓷器烧制机构。宋代顾文荐《负暄杂录》说:“(宋)宣、*间,京师自置烧造,名曰‘官窑’。”明代洪武三十五年始,也在景德镇设“御器厂”,即“官窑”。“官窑”之制,至清代犹存。古代脱胎器的制法为:先将陶土制成瓷器胚胎,将瓷胚修薄到蛋壳一般的厚度,然后在瓷胚里面挂釉;等到器内釉汁干涸,再将未挂釉的那面瓷胎刮掉,刮得几乎只剩一层釉, 在刮削面上涂上釉汁,入窑烧制。由于两层釉之间的瓷胎已被刮掉,故有“脱胎”之说。烧成的瓷器,手感温润,晶莹洁白,器壁可透光见影,甚至可透见手指的颜色和纹路;因此,有人用“薄如纸、白如玉、明如镜,声如磬”来描写脱胎瓷器的精美。所谓填白,也称甜白,指其釉面白而透明,温而甜润;在甜白瓷上还可填以彩绘,因此又名“填白”。根据有关历史记录,甜白瓷多为明代宫廷御用,永乐年间制品最为著称。
甜白釉暗花「四季花卉」图撇口碗明永乐成交价格:万港币年苏富比
那妙玉便把宝钗和黛玉的衣襟一拉,二人随她出去,宝玉悄悄的随后跟了来。只见妙玉让她二人在耳房内,宝钗坐在榻上,黛玉便坐在妙玉的蒲团上。妙玉自向风炉上扇滚了水,另泡了一壶茶来。这里出现了一个有意思的茶器:风炉。
唐·陆羽《茶经》之器篇写到:风炉以铜铁铸之,如古鼎形,厚三分,缘阔九分,令六分虚中,致其圬墁,凡三足。古文书二十一字,一足云“坎上巽下离于中”,一足云“体均五行去百疾”,一足云“圣唐灭胡明年铸”。其三足之间设三窗,底一窗,以为通飚(biāo)漏烬之所,上并古文书六字:一窗之上书“伊公”二字,一窗之上书“羹陆”二字,一窗之上书“氏茶”二字,所谓“伊公羹陆氏茶”也。置墆(zhì)[土臬(niè)]于其内,设三格:其一格有翟焉,翟者,火禽也,画一卦曰离;其一格有彪焉,彪者,风兽也,画一卦曰巽;其一格有鱼焉,鱼者,水虫也,画一卦曰坎。巽主风,离主火,坎主水。风能兴火,火能熟水,故备其三卦焉。其饰以连葩、垂蔓、曲水、方文之类。其炉或锻铁为之,或运泥为之,其灰承作三足,铁柈(pán)台之。
译文:风炉,用铜或铁铸成,像古鼎的样子,壁厚三分,炉口上的边缘九分,炉多出的六分向内,其下虚空,抹以泥土。炉的下方有三只脚,铸上籕文,共二十一个字。一只脚上写"坎上巽下离于中",一只脚上写"体均五行去百疾"。一只脚上写"圣唐灭胡明年铸"。在三只脚间开三个窗口。炉底下一个洞用来通风漏灰。三个窗口上书六个字的籕文,一个窗口上写"伊公"二字,一个窗口上写"羹陆"二字,一个窗口上写"氏茶"二字,意思就是"伊公羹,陆氏茶"。炉上设置支撑锅子用的垛,其间分三格。一格上有只野鸡图形。野鸡是火禽,画一离卦。一格上有只彪的图形。彪是风兽,画一巽卦。一格上有条鱼的图形。鱼是水虫,画一坎卦,"巽"表示风,"离"表示火,"坎"表示水。风能使火烧旺,火能把水煮开,所以要有这三卦。炉身用花卉、流水、方形花纹等图案来装饰。风炉也有用熟铁打的,也有用泥巴做的。灰承(接受灰炉的器具),作一个有三只脚的铁盘,托住炉子。
我们来看看古诗词中对风炉使用的描述:
*庭坚《奉同六舅尚书咏茶碾煎烹三首》
风炉小鼎不须催,鱼眼长随蟹眼来。
深注寒泉收 ,亦防枵(xiāo)腹爆乾雷。
《初夏杂兴》陆游
老子今朝不用扶,雨凉百病一时苏。
扇题杜牧故园赋,屏对王维初雪图。
把钓溪头蹋湍濑,煎茶林下置风炉。
个中莫谓无同赏,逋客能从折简呼。
《寄怀二十首》赵蕃楝(liàn)
树层层细著花,日薰香暖蜜蜂卫。
富来傥有论文兴,活火风炉自煮茶。
陆游看来是个老茶客。他的诗有十几首都写到用风炉煎茶。
这是日本抹茶道的风炉,和陆羽描述的一样不?
在风炉上煎水的器具叫“铫(diào)子”
这是泥风炉,叫“凉炉”日本现在煎茶道使用的道具。
古诗词里说到煎茶铫子的也不少。
《题白沙驿》张至龙
雾裹峰头薄似巾,路逢水后误行人。
山泉酿酒力偏重,石铫煎茶味最真。
燕不传家犹教子,梅才有肉便生仁。
枕边学梦人方悟,未到钟声梦更频
诉衷情·闲中一盏建溪茶》张抡
闲中一盏建溪茶。香嫩雨前芽。砖炉最宜石铫,装点野人家。三昧手,不须夸。满瓯花
这是玳瑁牙柄炉扇,玳瑁做的扇面,象牙做的扇柄,这件炉扇有一百多年的时间了。玳瑁和象牙都是国际上禁止贩卖运输的物品。
竹制炉扇
我们接着往下看。
宝玉便走了进来,笑道:“偏你们吃体己茶呢。”二人都笑道:“你又赶了来飺茶吃。这里并没你的。”妙玉刚要去取杯,只见道婆收了上面的茶盏来。妙玉忙命:“将那成窑的茶杯别收了,搁在外头去罢。”宝玉会意,知为刘姥姥吃了,他嫌脏不要了。又见妙玉另拿出两只杯来。一个旁边有一耳,杯上镌着“分瓜瓟斝”三个隶字,后有一行小真字是“晋王恺珍玩”,又有“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一行小字。妙玉便斟了一斝,递与宝钗。那一只形似钵而小,也有三个垂珠篆字,镌着“点犀?”。妙玉斟了一?与黛玉。
这段出现了两个非常特殊的茶具:“分瓜瓟斝”(banpaojia)“点犀?”(qiao)。很多研究红楼梦的学者,和红学家,都对这两件东西做过猜测。沈从文先生和周汝昌先生都写过文章及争论过这两件器物。搞名物认证的学者认为“分瓜瓟斝”是匏器所制,“点犀?”应为犀角所制。从书中器物的名称,我觉得这个观点应该是对的,也符合文中器物描写的珍稀程度。
有兴趣了解的朋友可以看看这两篇文章:《“分瓜爮斝”和、“点犀喬”——关于红楼梦注释一点商榷》,《文学遗产》年第期沈从文;《也谈“分瓜爮斝”和“点犀乔”》,《文学遗产》年第期周汝昌。
这是87版电视剧红楼梦里的两件器物。这是10版红楼梦里的两件器物。基本是按照书中形制所做。
斝(jiǎ)盛行于商晚期至西周中期,是中国古代先民用于温酒的小型容酒器,行祼(guàn)礼时所用,或兼作温酒器。源于同形陶器。《诗经·大雅·行苇》曰:“或献或酢(cù),洗爵奠斝”。斝初见于夏代晚期,盛行于商,斝的侈口较同类的爵要宽。口沿有柱,一侧置鋬,(pàn)长足,有盖和无盖的形制并存。通常有青铜铸造,三足,一鋬(耳),两柱,圆口呈。这里提到了祼礼,这里简单地介绍一下:在我国古文字史料中,“灌”,即“祼”,两个字是可通用的。所以,灌礼也叫祼礼。因“祼”与“裸”字形极为相似,因此,常人极易混淆并望文生义,视其为古人的裸身之礼。具体地说,祼礼就是以酌郁鬯(chàng)酒献尸,不饮而灌地的节仪。“郁”,在古代指为郁金香草,“鬯酒”,就是祭祀专用之酒。而“尸”,就是在祭祀的过程开始时,由扮作已故先灵的一个人担任。这个“尸”接受祭祀的人们所敬献上来的用郁金香草熏制、浸泡过的酒,此后,“尸”将香酒灌(洒)于地下以告先灵。由此看,我们当代人经常所见甚至在特定场合下用酒浇于地下,祭奠先祖、功烈的仪式,与古代周人的灌礼是极为相似的。
??的解释是:古代碗盂一类的器皿。书中的描述是:形似钵而小。
瓟同匏,就是葫芦,这两个是用葫芦做的小杯,一个杯里髹漆,一个嵌金胆。"匏器"的制作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成熟后的葫芦加工成形态各异的器物,工艺技法主要有圆雕、深浅浮雕和镂雕等,其中还包括拼贴、镶嵌等技艺。另一种是将模具套在正在生长的嫩葫芦上、使其长成与模子完全相同的样子,有人称其为"范制葫芦器"。现存的匏器实物和款识,以清康熙时期为早,有杯、盘、碗、壶、盒、瓶、笔筒、鼻烟壶、蝈蝈笼和乐器等器具。其中康熙年间的匏器以六瓣碗、缠莲寿字纹盒、八方形笔筒、蒜头瓶和四弦琴等物为最精。
这两个是犀角杯。古时候犀角杯都是作为酒具
犀角即为犀牛之角,是世界上非常名贵的牙角料之一。犀角比象牙更为稀有,在古代它与夜光璧、明月珠相提并论。《战国策·楚策》曾载,楚王“遣使车百乘,献鸡骇之犀,夜光璧于秦王”;《汉书》记“南越王赵陀献文帝犀角十”;道教文化中的八宝之一就有犀角,然而宋元以前的犀角雕刻极为罕见。在古代,以犀角杯盛酒而饮是当时达官贵人的一种时尚生活方式。因犀角有清热解*、定惊止血的功能,工匠把犀角做成酒杯,希望犀角的药性能溶于酒中,在饮酒的同时,达到治病强身的目的,因此历史上传下来的多为犀角杯。此外由于年代久远犀角会被侵蚀,所以流传下来的犀角雕刻品少之又少,全国存世的还不足件,而且基本都是明清时期的作品。
接下来我们继续看:妙玉仍将前番自己常日吃茶的那只绿玉斗来斟与宝玉。宝玉笑道:“常言‘世法平等’,他两个就用那样古玩奇珍,我就是个俗器了。”妙玉道:“这是俗器?不是我说狂话,只怕你家里未必找的出这么一个俗器来呢。
“绿玉斗”很好解释,就是绿颜色玉石的斗型杯。中国传统的绿色玉石有,和田的碧玉,南阳玉,蓝田玉,岫岩玉等,清代从缅甸入关的翡翠主要也是绿色的。我觉得书中描写的最有可能的会是和田的碧玉或翡翠。清朝翡翠为朝廷所喜爱,尤其是慈禧太后。后翡翠又称“皇家玉”。清代纪昀晚年所作的笔记小说集《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五姑妄听之中载:“物之轻重,各以其时之好尚,无定准也。记余幼时,人参珊瑚青金石,价皆不贵,今则日昂;绿松石碧鸦犀,价皆至贵,今则日减;云南翡翠玉,当时不以玉视之,不过如蓝田乾*,强名以玉耳,今则以为珍玩,价远出真玉上矣。从老纪的这段描述来看,翡翠当时的价值已超出和田玉了。
两个电视版本的绿玉斗。两个版本的红楼梦我都看了,87版看人,10版看物。10版的“绿玉斗”是不是更美?
这是一个清代和田碧玉斗,是我的收藏品。我当时见到这件东西时, 反应就是妙玉的碧玉斗。我哪天拿它来喝茶看看是啥感觉。
继续看,宝玉笑道:“俗说‘随乡入乡’,到了你这里,自然把那金玉珠宝一概贬为俗器了。”妙玉听如此说,十分欢喜,遂又寻出一只九曲十环一百二十节蟠虬整雕竹根的一个大{台皿}出来,笑道:“就剩了这一个,你可吃的了这一海?”宝玉喜的忙道:“吃的了。”妙玉笑道:“你虽吃的了,也没这些茶糟踏。这里的这件器物,九曲十环一百二十节蟠虬整雕竹根大海皿。
这是10版电视剧里的九曲十环一百二十节蟠虬整雕竹根大海皿。我认为还原的很好。
这里说到的这件器物,九曲十环一百二十节蟠虬整雕竹根大海皿。利用天然竹根,错节扭曲天然之势雕虬龙态。这是茶具吗?有人会问。这不是茶具。这类的古物我有见过些,有些是用天然树木的根瘤或是竹根,做成,都取材料天然之势雕作而成,主要用于盛放各色香果。这里妙玉其实是拿此物调侃宝玉。
妙玉说:岂不闻‘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你吃这一海便成什么?
这里说到了一个品饮问题,怎样才是喝茶。我们常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我想说这里的茶只是寻常百姓家的茶。妙玉的茶已脱离大众茶的范畴。进入到文人茶的精神领域。她的茶是古佛青灯的陪伴,还是这空灵静寂的一丝温暖。
妙玉调侃宝玉,说的宝钗,黛玉,宝玉都笑了。妙玉执壶,只向海内斟了约有一杯。宝玉细细吃了,果觉轻浮无比,赏赞不绝。妙玉正色道:“你这遭吃的茶是托他两个福,独你来了,我是不给你吃的。”宝玉笑道:“我深知道的,我也不领你的情,只谢他二人便是了。”妙玉听了,方说:“这话明白。”
宝玉细细吃了,果觉轻浮无比。这里轻浮并不是指轻率浮躁。宋代皇帝赵佶的《大观茶论》说到:水以清轻甘洁为美。轻甘乃水之自然,独为难得。古人品水,虽曰中泠惠山为上,然人相去之远近,似不常得。但当取山泉之清洁者。其次,则井水之常汲者为可用。若江河之水,则鱼鳖之腥,泥泞之污,虽轻甘无取。凡用汤以鱼目蟹眼连绎并跃为度。过老则以少新水投之,就火顷刻而后用。这里的“轻”就是指自然界中低矿化度的软质水,雨水和雪水都是软质水的范畴。好水“质地轻,浮于上”,劣水“质地重,沉于下”。所以宝玉虽不懂茶,但公子哥从小珍馐美馔,练的一副好味蕾,还是懂得品的。水的硬度是指水中钙、镁离子的含量。这里有个水的软硬度表:以 钙浓度表示的硬度大致分为:0~75mg/L极软水75~mg/L软水~mg/L中硬水~mg/L硬水~mg/L高硬水~mg/L超高硬水mg/L特硬水每升水中 钙的含量(毫克)
清陆以《冷庐杂识》写到:玉泉雪水高宗纯皇帝巡跸所至,制银斗,命内侍精量泉水。京师玉泉山之水斗重一两,塞上伊逊之水亦如之。其余诸水,济南珍珠重逾二厘,扬子江金山下中泠重逾三厘,惠山、虎跑各重逾四厘,平山重逾六厘,清凉山、白沙、虎丘及西山之碧云寺各重逾一分,遂定玉泉为 ,作《玉泉山天下 泉记》。又量雪水,较玉泉轻三厘,遇佳雪必收取,以松实、梅英、佛手烹茶,谓之“三清”。尝于重华宫集廷臣及内廷翰林等联句,赋《三清茶》诗,天章昭焕,洵为升平韵事。乾隆饶有兴致用银斗称水,得出玉泉山泉水 ,又量雪水,比玉泉还轻。后遇佳雪必收集。
黛玉因问:“这也是旧年的雨水?”妙玉冷笑道:“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共得了那一*脸青的花瓮一瓮,总舍不得吃,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才开了。我只吃过一回,这是第二回了。你怎么尝不出来?隔年蠲的雨水那有这样轻浮,如何吃得。”黛玉知他天性怪僻,不好多话,亦不好多坐,吃完茶,便约着宝钗走了出来。
5年陈放梅花上的雪水。我想这晶莹的雪水必偷得梅花一缕香。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记载:“腊雪密封阴处,数十年亦不坏;用水浸五谷种,耐旱不生虫;洒几席间,则蝇自去;淹藏一切果实,不蛀蠢”;“煎茶煮粥,解热止渴”。
清刘源长辑《茶史》中写道:雪水雪者,天地之积寒也。《汜(sì)胜书》雪为五谷之精。取以煎茶,幽人清况。陶谷取雪水烹团茶。丁谓《煎茶》诗:“痛惜藏书箧(qiè),坚留待雪天”。李虚己《建茶呈学士》诗:“试将梁苑雪,煎动建溪春”。是雪尤宜茶也。又云雪水虽清,性感重阴,不宜多积。腊雪解一切*,春雪有虫易败。这里提到陶谷取雪水烹团茶,也是趣事一件。明代蒋一葵著:《尧山堂外纪》中写到:陶谷得*太尉家姬,遇雪,取雪水烹茶,谓姬曰:“*家儿识此味否?”姬曰:“彼粗人,安知此?但能于销金帐中浅斟低唱,饮羊羔酒尔!”陶默然。陶谷本想以此雅致清趣,调侃取笑一番。怎奈却败给了销金帐中的浅斟低唱。当然也有人替陶谷鸣不平。宋代诗人方凤写的《怀古题雪十首·陶谷茶雪》
冯夷翦水飞九垓,琼花万树先春开。
玉堂学士爱清味,取雪烹茶真快哉。
堪笑娇娥*家妓,歌舞但知趋富贵。
岂知吾儒俭素心,不夸文绮膏梁味。
文人不屑富贵乡中的浅斟低唱。因是對月只應頻舉酒,臨風何必理搔頭的豪放不羁。这位哥们曾赠送艳词《春光好》给歌妓秦弱兰。朝野上下一时传为笑谈。这又纳*太尉家姬。陶学士果然对美色无抵抗力呀。
古诗词中也常有雪水煎茶煮茗之事。
白居易在《晚起》中写到:
烂熳朝眠后,频伸晚起时。
暖炉生火早,寒镜裹头迟。
融雪煎香茗,调酥煮乳糜。
慵馋还自哂,快活亦谁知。
酒性温无*,琴声淡不悲。
荣公三乐外,仍弄小男儿。
雪煎茶[元]谢宗可
夜扫寒英煮绿尘,松风入鼎更清新;
月圆影落银河水,云脚香融玉树春。
陆井有泉应近俗,陶家无酒未为贫;
诗脾夺尽丰年瑞,分付蓬莱顶上人。
“闲来松间坐,看煮松上雪”,陆龟蒙煮松上雪。“竹上松间敲玉花,最宜石鼎荐灵芽,”邹浩敲竹上冰。“我喜踏探梅溪畔月。君爱扫煮枝上雪。”刘敏中扫枝上雪。“白玉壶中翻碧浪,紫金杯内喷清香。”吴月娘集石上霜。“沁梅香可嚼,妙玉梅花雪”。都被古人玩过了,我只能残荷盛雪烹绿芽了。或许各位有更好玩的方法都可以试试。
连黛玉这般冰雪聪明的人这会也遭妙玉奚落,这更显示出妙玉的孤傲个性,和高深莫测的品味。看到这我都懵圈了。*脸青的花瓮,这是啥东西?“*脸青”这个名称是俗语,它是宋、元时钧窑所烧、窑变釉瓷器,是一种特殊现象。因窑内火候温度不匀,釉有薄厚,火大处便把表面的釉烧流了,这样就形成一块块大斑,五颜六色异常美丽,因是青瓷系列,斑块如*脸一般,因此得名。钧瓷从在宋代时名列五大瓷系之首(钧,定,哥,汝,官),当时钧瓷是 皇宫使用,个人是不能拥有的,再加之烧制上的困难,古代是柴烧,气温很难控制,十窑九不成,就是说烧十窑的钧瓷,未必出一窑的好货,所以名贵。古玩行里有句话叫:家有千财万贯,不如钧瓷一件。可见钧瓷的名贵。我们妙玉妹子拿它装水埋地里。这都不是事。隔年蠲的雨水,五年陈放的梅花雪水。这里招待宝玉他们的水档次又上了一层,显然和招待贾母的不同呀。为啥?为了招待宝玉,妙玉知道不会浪费这茶水,宝玉不仅能品出好坏,也能感受到她的情愫。她懂宝玉,宝玉识她,这就是知己。她和宝玉的谈话言语之间温情脉脉,精神上的价值观已高度统一。接下来的事我去办就好,哪能玷污了冰清玉洁的你, 连地我都给你洗了。我懂不懂你。
宝玉和妙玉陪笑道:“那茶杯虽然脏了,白撂了岂不可惜?依我说,不如就给那贫婆子罢,他卖了也可以度日。你道可使得?”妙玉听了,想了一想,点头说道:“这也罢了。幸而那杯子是我没吃过的,若我使过,我就砸碎了也不能给他。你要给他,我也不管你,只交给你,快拿了去罢。”宝玉笑道:“自然如此,你那里和他说话授受去,越发连你也脏了。只交与我就是了。”妙玉便命人拿来递与宝玉。宝玉接了,又道:“等我们出去了,我叫几个小幺儿来河里打几桶水来洗地如何?”妙玉笑道:“这更好了,只是你嘱咐他们,抬了水只搁在山门外头墙根下,别进门来。”宝玉道:“这是自然的。”说着,便袖着那杯,递与贾母房中小丫头拿着,说:“明日刘姥姥家去,给他带去罢。”交代明白,贾母已经出来要回去。妙玉亦不甚留,送出山门,回身便将门闭了。不在话下。
这段看完,“栊翠庵茶品梅花雪”就全部结束了。 这段有个关键的对话:妙玉说:这也罢了。幸而那杯子是我没吃过的,若我使过,我就砸碎了也不能给他。很多人认为这是妙玉个性孤僻,有洁癖的原因,我觉得这里还有对身份认同上的不可逾越的等级因素。茶,器,水,品。茶事中的几个重要的元素在这回中都讲到了。这也是红楼梦中篇幅最多的一场茶事,这场以妙玉为主导的茶事中基本是全程高能。给红学家们留下了宽广的想象空间,也给茶人们留下了典范。看完这章后我除了感叹,也有个很困惑的问题。妙玉到底是谁?上好的剔红茶盘,明代成化年的斗彩小盖盅,永乐甜白盖碗,钧窑瓮子,绿玉斗,让人瞠目的古董珍玩。小姑娘,这些只有皇室才能拥有的东西你哪来的?贾府都如你所说未必找的出一件来。还有上好的学识修养和品饮层次,对贾母来时的周到体贴。对水的处理要求,对茶性的了解,你哪学的?刘姥姥喝过的成窑杯子马上要扔掉,是洁癖所为,还是这些器物对她来说只是稀松平常之物,这种从容大气,哪里的范?不是就这么简单的仕宦人家小姐吧。我看定是钟鸣鼎食之家才有这般气魄。
嗜玉堂赞赏将用于讲座、征文等公益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