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考倒计时10天考前知识点大放送中综核

治疗白癜风 的医院 http://m.39.net/pf/a_4331581.html
治疗白癜风 的医院 http://m.39.net/pf/a_4331581.html

一天一个执业药师考试小知识

执业药师考试倒计时10天,你是否为找不到核心考点而烦恼?快来和青医君一学习《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核心考点66条,看一条得一分,速来!

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

1.中药药学服务模式及转变

药学服务从“以药品为中心”转变为“以病人为中心”,从“以保障药品供应为中心”转变为“在保障药品供应的基础上,以重点加强药学专业技术服务、参与临床用药为中心”。

2.主要医学典籍

最早的一部中医典籍:《黄帝内经》。

侧重于经络理论和针刺方法:《灵枢》。

众方之祖:《伤寒论》。

开创了内伤杂病辨证论治的体系:《金匮要略方论》。

中医史上 部论温疫的专著:《温疫论》。

我国 本证候学专著:《巢氏诸病源候论》。

3.主要本草典籍

最早的本草学专著:《神农本草经》。

药物分类按自然属性进行区分:《本草经集注》。

现存最早的完整的古本草合刊本:《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明代李时珍著,古代载药最多:《本草纲目》。

4.主要方书典籍

急症手册、记载兽医学内容:《肘后备急方》。

妇婴专科,名篇“大医精诚”出处:《备急千金要方》。

首详诊脉辨阴阳法:《太平圣惠方》。

宋代官府颁行,是我国 部成药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中国古代收方最多的方书:《普济方》。

5.主要炮制典籍

我国 部炮制专著:《雷公炮炙论》。

为我国第三部炮制专著,全书共分为三部分的专著:《修事指南》。

6.症、病、证的区别

症:疾病的外在表现,即症状,例如发热、咳嗽、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腹泻、嗳气等。病:疾病的简称,指具有特定的致病因素、发病规律和病机演变的异常生命过程,具有特定的症状和体征,例如感冒、咳嗽、胸痹、消渴、厌食等。

证: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包括病变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能够反映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机变化的本质,例如外感风寒、肝胃不和、心脾两虚、肝气郁结、气虚血瘀等。

7.阴阳的相互关系

相互关系

意义

阴阳的对立制约

(1)阴阳对立,是指事物或现象中阴与阳两个方面,具有阴阳相反、相互制约的关系,

又称“阴阳对待”

(2)阴阳制约,阴与阳相反的两个方面,相互制约、相互约束,以维持事物或现象的动

态平衡。“阴平阳秘”

(3)“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体现阴阳的对立制约

阴阳的互根互用

(1)阴阳互根互用,是指阴阳具有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又称“阴阳互藏”。阴

阳互根,即“阳根于阴,阴根于阳,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阴和阳互为根

本。阴阳互用,即阴阳相互资生、相互促进的关系

(2)阴阳的互根互用,是阴阳转化的内在根据

(3)“阴中求阳,阳中求阴”、“阴损及阳,阳损及阴”体现阴阳的互根互用

阴阳的消长平衡

阴阳的消长平衡,其形式表现为:此消彼长;此长彼消;此消彼消和此长彼长

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体现阴阳的消长平衡

阴阳的相互转化

(1)阴阳转化,即由阴转阳,由阳转阴

(2)阴阳相互转化的条件,一般都表现在事物变化的“物极”阶段

(3)“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体现阴阳的相互转化

8.五行的生克乘侮及相生相克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五行的正常关系:相生、相克。

五行的异常关系:相乘、相侮。

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相乘:过克,和相克顺序一样,太过或不及所致。

相侮:反克,和相克顺序相反。

母病及子——次序与相生相同。

子病及母——次序与相生相反。

相生规律确定的治则治法:滋水涵木、金水相生、培土生金、益火补土。

相克规律确定的治则治法:抑木扶土、培土制水、佐金平木、泻南补北。

9..心、肺、脾、肝、肾的生理功能

主血脉

(1)心有推动血液在脉管内运行的作用。

(2)心对血液的生成有一定的化赤作用。

主神明

(1)心主宰生命活动和主宰意识、思维、情志等精神活动。

(2)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

(3)血液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

主通调水道

(1)肺气宣发,调节汗液的排泄。

(2)肺气肃降,将体内的水液向下输送,经肾和膀胱的气化作用,生成尿液而排

出体外。

(3)肺调节津液代谢的作用,亦称“肺为水之上源”和“肺主行水”。

肺朝百脉,

主治节

(1)肺朝百脉,全身的血液聚于肺,进行气体的交换,肺气具有辅心行血的作用

(2)肺主治节,一调节呼吸运动;二调节一身之气的生成和运动;三调节血液的

运行;四调节津液的输布代谢。

主运化

脾主运化,包括运化水谷精微和运化水液。

主统血

脾主统血,是指脾能统摄、控制血液而不逸出于脉外。

主疏泄

(1)调畅情志

(2)协调脾胃升降

(3)促进胆汁生成与排泄

(4)促进血液运行和津液代谢

(5)调畅排精行经

主藏血

(1)肝藏血: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和防止出血的功能

(2)肝调节人体各部分的血量分配

(3)肝具有防止出血的重要作用

肾藏精,主生长、发育和生殖

(1)肾所藏之精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

(2)主生长、发育。

(3)主生殖,肾藏先天之精是生命起源的物质基础;肾精能化生“天癸”。“天

癸”是指随着肾中精气不断充盈,所产生的具有促进人体生殖器官发育成熟和维持人体生殖功能作用的精微物质。

(4)肾中阴阳为各脏腑阴阳之根本。肾阴、肾阳又称为元阴和元阳、真阴和真阳。

主水

(1)主宰全身水液代谢。

(2)生成尿液。

主纳气

指肾有摄纳肺所吸入的清气,保持吸气的深度,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

10.气的分类及生理功能

生成

分布

功能

元气

“原气”、原动力

根于肾

推动和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温煦和激发各脏腑组织器官生理活动

宗气

肺吸入的清气和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结合而成

“气海”

“膻中”

上走息道以司呼吸,贯注心脉以行气血,连接心肺的中心环节

营气

水谷精微中精华的部分

脉中

营养人体和化生血液

卫气

水谷精微中彪悍的部分

脉外

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温养脏腑、肌肉、皮毛等;

调节控制汗孔开合和汗液排泄

11.督脉、任脉、冲脉、带脉的基本功能

(1)督脉的基本功能:调节阳经气血,故称“阳脉之海”,与脑、髓和肾的功能有关。

(2)任脉的基本功能:调节阴经气血,故称“阴脉之海”主持妊养胞胎。

(3)冲脉的基本功能:调节十二经气血,故称“十二经脉之海”冲为血海,有促进生殖之功能,并同妇女的月经有着密切的联系。

(4)带脉的基本功能:约束纵行诸经,主司妇女的带下。

12.六淫的性质

(1)风邪: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风性善行而数变;风为百病之长。

(2)寒邪: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主痛;寒性收引。

(3)暑邪: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多升散,耗气伤津,扰神;暑多挟湿。

(4)湿邪: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湿性重浊;湿性黏滞;湿性趋下,易伤阴位。

(5)燥邪: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易伤肺。

(6)火热: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火易伤津耗气;火热易生风动血;火热易发肿疡。

13.七情对气机的影响

(1)怒则气上:过怒可见头胀头痛,面红目赤,呕血,甚则昏厥猝倒等,故“过怒伤肝”。

(2)喜则气缓:暴喜或过喜,使心气涣散,神不内守。表现为精神不能集中,甚则神志失常,狂乱,或见心气暴脱。

(3)悲则气消:过度悲忧,可见精神不振、气短胸闷、乏力懒言等症。

(4)恐则气下:恐惧过度,可见二便失禁、骨酸痉厥、遗精等病症。

(5)惊则气乱:突然受惊可见精神不安,惊慌失措,或遇事犹豫不决等症。

(6)思则气结:思虑劳神过度可见心悸、健忘、失眠、多梦、食欲减退、脘腹胀满或腹泻便溏等症。

14.八纲

寒热:分辨疾病的属性。

表里:分辨疾病病位与病势的浅深。

虚实:分辨邪正的盛衰。

阴阳:区分疾病类别的总纲。

15.望神

得神——神志清楚,两目灵活有神,面色红润。

失神——循衣摸床、撮空理线。

假神——原来面色晦暗,忽然两颧红赤如妆。

神乱——(1)表情淡漠,哭笑无常——癫病。

(2)登高而歌,弃衣而走——狂病。

(3)猝然昏扑,不省人事,四肢抽搐——痫病。

16.望色

白色——虚寒证、失血证。

黄色——虚证、湿证。

赤色——热证。

青色——寒证、痛证、瘀血证、惊风证。

黑色——肾虚、水饮证、瘀血证。

17.望舌形

胖大舌——脾肾阳虚。

瘦薄舌——气血两虚。

裂纹舌——热盛津伤,阴精亏损。

齿痕舌(有齿印)——脾虚。

芒刺舌——热邪亢盛。

18.望舌苔

腻苔——湿浊、痰饮、食积。

腐苔——食积、痰浊。

花剥苔——胃之气阴两伤。

镜面舌——胃之气阴大伤。

19.脉象和主病

(1)浮——轻取即得,重取稍弱——表证

(2)沉——轻取不应,重按始得——里证

(3)迟——脉来迟缓,一息脉来不足四至——寒证

(4)数——一息脉来五至以上(脉搏每分钟90次以上)“去来促急”——热证

(5)滑——“往来流利,如盘走珠”——痰饮,食滞,实热等

(6)涩——往来艰涩不畅,有如轻刀刮竹——气滞、血瘀、精伤、血少

(7)弦——端直以长,如按琴弦——肝胆病,痛证,痰饮等

(8)代——脉来缓弱而有规律的歇止,间歇时间较长——脏气衰微

(9)促——脉来急数而有不规则的间歇——阳热亢盛、气滞血瘀或痰食停积等病证

(10)结——脉来缓慢而有不规则的间歇——阴盛气结,寒痰瘀血

20.脏腑辨证

肺——咳、哮、喘

心——心悸、心烦失眠、心胸疼痛、神志异常(神昏谵语、狂躁、痴呆)

肝——胁肋胀痛、情志因素发作或加重、急躁易怒、目涩目眩、脉弦

脾——食少纳差、便溏、腹胀

肾——腰膝酸软、呼多吸少、五更泄泻、阳痿早泄

胃——胃胀痛、呕吐、呃逆、嗳腐吞酸、纳呆

胆——胆怯、惊悸、胁肋胀痛不适

大肠——大便秘结、下痢脓血

小肠——小便赤涩灼痛、心烦、口舌生疮

膀胱——小便频急、涩痛、尿血或有砂石

21.治疗原则

(1)正治与反治

①正治(逆治)

寒者热之——实寒证。

热者寒之——实热证。

虚则补之——虚证。

实则泻之——实证。

②反治(从治)

热因热用(以热治热)——真寒假热证。

寒因寒用(以寒治寒)——真热假寒证。

塞因塞用(以补开塞)——真虚假实证。

通因通用(以通治通)——真实假虚证。

(2)调整阴阳

①损其有余(祛邪)

阳热亢盛的实热证——热者寒之。

阴寒内盛的实寒证——寒者热之。

②补其不足(扶正):

阴虚:阳病治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阳虚:阴病治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阳中求阴:补阴时,佐以补阳药。

阴中求阳:补阳时,佐以补阴药。

阴阳两虚:阴阳双补;阳损及阴者,以阳虚为主,在补阳的基础上辅以滋阴之品;阴损及阳者,

以阴虚为主,在滋阴的基础上辅以补阳之品。

阴阳亡失:亡阳,回阳固脱;亡阴,救阴固脱。

22.感冒

风寒感冒—荆防败毒散—荆防颗粒、感冒清热颗粒、感冒软胶囊、九味羌活丸、葛根汤颗粒

风热感冒—银翘散—银翘解毒丸、双黄连颗粒、桑菊感冒片、感冒清胶囊、柴胡口服液

时行感冒—清瘟败毒饮—清瘟解毒片、连花清瘟胶囊、维C银翘片、银翘伤风胶囊

气虚感冒—参苏饮—参苏丸、败毒散

23.咳嗽

风寒袭肺—三拗汤合止嗽散—通宣理肺丸、风寒咳嗽丸、杏苏止咳糖浆、三拗片

风热犯肺—桑菊饮—桑菊感冒片、急支糖浆、羚羊清肺颗粒、风热咳嗽胶囊

风燥伤肺—桑杏汤—蜜炼川贝枇杷膏、二母宁嗽丸、雪梨止咳糖浆

痰湿蕴肺—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二陈丸、橘贝半夏颗粒、蛇胆陈皮胶囊

痰热郁肺—清金化痰汤—清肺化痰丸、清肺抑火丸、复方鲜竹沥液

肺阴亏耗—沙参麦冬汤—养阴清肺膏、百合固金丸、二冬膏

24.喘证

风寒闭肺—麻黄汤合华盖散—小青龙胶囊、风寒咳嗽颗粒、苓桂咳喘宁胶囊、桂龙咳喘宁胶囊

痰热壅肺—桑白皮汤—清肺消炎丸、葶贝胶囊

痰浊阻肺—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橘红痰咳颗粒、祛痰止咳颗粒

肾不纳气—肾气丸合参蛤散—补金片

25.肺胀

痰浊阻肺—苏子降气汤合三子养亲汤—苏子降气丸、理气定喘丸

痰热郁肺—越婢加半夏汤或桑白皮汤—止咳平喘糖浆、清肺消炎丸

肺肾气虚—平喘固本汤合补肺汤—参茸黑锡丸、百令胶囊

26.心悸

心脾两虚—归脾汤—人参归脾丸(大蜜丸)、复方扶芳藤合剂、益气养血口服液、消疲灵颗粒

阴虚火旺—天王补心丹—天王补心丹(水蜜丸)、朱砂安神片、宁神补心片、安神补心丸

心阳不振—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参仙升脉口服液、心宝丸、芪苈强心胶囊

瘀阻心脉—桃红红花煎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血府逐瘀口服液、七叶神安片、稳心颗粒、参松养心胶囊

27.胸痹

气虚血瘀—补阳还五汤—芪参益气滴丸、参桂胶囊、心力丸、活心丸

气滞血瘀—血府逐瘀汤—血府逐瘀口服液、速效救心丸、复方丹参滴丸、冠心丹参滴丸、银丹心脑通软胶囊

痰浊痹阻—瓜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血滞通胶囊、丹蒌片、舒心降脂片、降脂通络软胶囊

寒凝心脉—枳实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汤—宽胸气雾剂、苏合香丸、冠心苏合滴丸、神香苏合丸(庆余救心丸)

气阴两虚—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益心胶囊、益心舒胶囊、益心通脉颗粒、冠心生脉口服液、洛布桑胶囊

27.不寐

肝火扰心—龙胆泻肝汤—泻肝安神丸、复方罗布麻颗粒

痰热扰心—黄连温胆汤—心速宁胶囊、礞石滚痰丸、补脑丸

心脾两虚—归脾汤—北芪五加片、眠安宁口服液、脑力静糖浆

心肾不交—六味地黄丸合交泰丸—乌灵胶囊、滋肾宁神丸

心胆气虚—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柏子养心丸(水蜜丸)

28.胃痛

寒邪客胃—良附丸—良附丸、安中片(素片)、仲景胃灵丸

饮食伤胃—保和丸—槟榔四消丸(大蜜丸)、开胸顺气丸、沉香化滞丸、加味保和丸

肝气犯胃—柴胡疏肝散—沉香化气丸、朴沉化郁丸、舒肝健胃丸、舒肝和胃丸(大蜜丸)、调胃舒肝丸

湿热中阻—清中汤—木香槟榔丸、中满分消丸、胃痛宁片

胃阴亏耗—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胃尔康片、胃乐新颗粒、胃安胶囊、阴虚胃痛颗粒

脾胃虚寒—黄芪建中汤—黄芪健胃膏、温胃舒胶囊、胃疡灵颗粒、虚寒胃痛胶囊

29.泄泻

寒湿内盛—藿香正气散—藿香正气水、五苓散

湿热伤中—葛根芩连汤—肠康片、香连片、痢必灵片(糖衣片)、泻痢消胶囊、连蒲双清片、白蒲黄片

食滞肠胃—保和丸—加味保和丸、枳实导滞丸、和中理脾丸

肝气乘脾—痛泻要方—痛泻宁颗粒、养胃颗粒

脾胃虚弱—参苓白术散—人参健脾丸(大蜜丸)、补中益气丸(水丸)、参苓健脾胃颗粒

肾阳虚衰—四神丸—四神丸、桂附理中丸、固本益肠丸、肠胃宁片

30.便秘

热秘—麻子仁—麻仁胶囊、麻仁润肠丸、麻仁滋脾丸、通幽润燥丸、清泻丸、复方芦荟胶囊

气秘—六磨汤—四磨汤口服液、厚朴排气合剂

冷秘—温脾汤合半硫丸—小建中合剂与四磨汤口服液联合

虚秘—黄芪汤—便秘通、便通胶囊、芪蓉润肠口服液、苁蓉通便口服液

31.头痛

风寒头痛—川芎茶调散—川芎茶调颗粒、天麻头痛片、都粱软胶囊

风热头痛—芎芷石膏汤—清眩片、芎菊上清丸

肝阳头痛—天麻钩藤饮—天麻钩藤颗粒、天麻首乌片、清脑降压片、脑立清丸

血虚头痛—加味四物汤—益血生胶囊、养血清脑颗粒、天麻头痛片

瘀血头痛—通窍活血汤—血府逐瘀口服液、通天口服液、逐瘀通脉胶囊、丹七片

32.眩晕

肝阳上亢—天麻钩藤饮—天麻钩藤颗粒、松龄血脉康胶囊、复方罗布麻颗粒

气血亏虚—归脾汤—归脾丸(大蜜丸)、益中生血片、参茸阿胶

肾精不足—左归丸—左归丸、古汉养生精

痰湿中阻—半夏白术天麻汤—半夏天麻丸、眩晕宁颗粒、晕复静片

33.胁痛

肝郁气滞—柴胡疏肝散—柴胡舒肝丸、四逆散、舒肝止痛丸

肝胆湿热—龙胆泻肝汤—龙胆泻肝丸(水丸)、利胆片、胆石清片

瘀血阻络—血府逐瘀汤或复元活血汤—血府逐瘀口服液、元胡止痛片、和络舒肝胶囊、肝达康颗粒

肝络失养—一贯煎—复方益肝灵片、慢肝养阴胶囊中公教育学员专用资料

34.中风

风痰入络—真方白丸子—大活络丸、再造丸、豨蛭络达胶囊

风阳上扰—天麻钩藤饮—心脑静片、松龄血脉康胶囊、全天麻胶囊

气虚血瘀—补阳还五汤—脉络通颗粒、软脉灵口服液、脑安颗粒、消栓胶囊、复方地龙胶囊

35.汗证

肺卫不固—玉屏风散—玉屏风颗粒、复芪止汗颗粒、虚汗停颗粒

心血不足—归脾汤—归脾丸、健脾生血颗粒、参茸卫生丸

阴虚火旺—当归六黄汤—知柏地黄丸、心脑舒口服液

邪热郁蒸—龙胆泻肝汤—龙胆泻肝丸(水丸)

36.消渴

阴虚燥热—玉女煎—降糖胶囊、消渴平片、消糖灵胶囊

脾胃气虚—参苓白术散—参苓白术散、益津降糖口服液

气阴两虚—七味白术散—参精止渴丸、参芪降糖胶囊、消渴丸

肾阴亏虚—六味地黄丸—六味地黄丸(水蜜丸)、麦味地黄丸(水蜜丸)

阴阳两虚—肾气丸—金匮肾气丸

37.淋证

热淋—八正散—八正胶囊、复肾宁片、分清五淋丸

石淋—石韦散—复方金钱草颗粒、净石灵胶囊、五淋化石丸

血淋—小蓟饮子—肾炎灵胶囊、五淋丸

气淋—沉香散—柴胡舒肝丸

膏淋—程氏萆薢分清饮—萆薢分清丸、前列泰片

劳淋—无比山药丸—前列回春胶囊、男康片

38.癃闭

膀胱湿热—八正散—八正合剂、清淋颗粒

湿热瘀阻—代抵当丸—癃清片、前列通瘀胶囊、前列通片、癃闭舒胶囊

肾阳衰惫—济生肾气丸—济生肾气丸、金匮肾气丸

39.水肿

风水相博—越婢加术汤—肾炎解热片

水湿浸渍—五皮散合胃苓汤—肾炎消肿片

湿热壅盛—疏凿饮子—肾炎灵胶囊、肾炎四味片

脾阳虚衰—实脾饮—肾炎温阳片

肾阳衰微—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肾炎舒颗粒、肾炎康复片、肾康宁片

40.腰痛

肾虚腰痛—肾阴虚者选用左归丸,肾阳虚者选用右归丸—左归丸、鱼鳔丸、七宝美髯丸、腰痛片、杜仲补天素丸、桂附地黄丸(水蜜丸)、济生肾气丸(水蜜丸)、杜仲颗粒

瘀血腰痛—身痛逐瘀汤—瘀血痹颗粒、舒筋活血定痛散、腰疼丸、腰痹通胶囊

湿热腰痛—四妙丸—三妙丸、四妙丸、湿热痹颗粒、豨莶丸、风湿圣药胶囊

寒湿腰痛—甘姜苓术汤—附桂风湿膏、狗皮膏、风寒双离拐片、祛风舒筋丸

41.郁证

肝气郁结—柴胡疏肝散—逍遥丸(水丸)、丹栀逍遥丸、越鞠丸

痰气郁结—半夏厚朴汤—舒肝平胃丸

心神失养—甘麦大枣汤—脑乐静、脑力静糖浆

心脾两虚—归脾汤—归脾丸、人参归脾丸

42.虚劳

气虚—四君子汤—十一味参芪胶囊、参芪十一味颗粒

血虚—四物汤—归芪口服液、再造生血片、薯预丸

阴虚—沙参麦冬汤—人参固本丸(大蜜丸)、河车大造丸

阳虚—附子理中汤—补白颗粒

43.痹症

行痹—防风汤—九味羌活丸

痛痹—乌头汤—风湿定片、寒湿痹颗粒

着痹—薏苡仁汤—风湿痹康胶囊、痹痛宁胶囊、四妙丸、湿热痹颗粒

尪痹—桃红饮合独活寄生汤—独活寄生合剂、尪痹颗粒、天麻丸、益肾蠲痹丸

44.中暑

阳暑—白虎汤—清暑解毒颗粒、暑热感冒颗粒

阴暑—香薷饮—暑湿感冒颗粒、暑症片、藿香正气水中公教育学员专用资料

45.内伤发热

气虚发热—补中益气汤—补中益气丸(水丸)

阴虚发热—清骨散—知柏地黄丸

气郁发热—丹栀逍遥散—丹栀逍遥丸

血瘀发热—血府逐瘀汤—血府逐瘀口服液

46.积聚

肝气郁结—逍遥散合木香顺气散—逍遥丸、木香顺气丸、宽胸舒气化滞丸

气滞血阻—柴胡疏肝散合失笑散—中华肝灵胶囊、肝脾康胶囊、阿魏化痞膏

瘀血内结—膈下逐瘀汤合六君子汤—鳖甲煎丸、化癥回生片

正虚邪结—八珍汤合化积丸—和络舒肝胶囊、慢肝养阴胶囊

47.月经先期

脾气虚—补中益气汤或归脾汤—人参归脾丸(大蜜丸)、当归丸

肾气虚—固阴煎或归肾丸—女金丹丸

肝郁血热—丹栀逍遥散—丹栀逍遥丸

48.月经后期

肾虚—归肾丸—春血安胶囊、天紫红女金胶囊

血虚—大补元煎—复方益母草膏、四物益母丸

气滞—乌药汤—益母丸、得生丸、调经丸、调经活血丸

痰湿—芎归二陈汤—二陈丸

49.月经前后无定期

肾虚—固阴煎—鹿胎胶囊

肝郁—逍遥散—妇科调经片、香附丸、妇科十味片

脾虚—归脾汤—归脾丸、薯预丸

49.月经过少

肾虚—归肾丸—妇宁康片、调经促孕丸、巴戟口服液

气血亏虚—滋血汤—驴胶补血颗粒、八珍益母丸、十二乌鸡白凤丸、养血当归糖浆

痰湿—六君子加归芎汤—益母丸(注:与二陈丸联合使用)、二陈丸

血瘀—桃红四物汤—益母草颗粒、复方益母草膏、调经活血片、加味八珍益母膏

50.月经过多

气虚—举元煎合安冲汤—当归丸、益气养元颗粒、八珍颗粒、十全大补丸

血热—保阴煎—宫血宁胶囊、断血流片、止血灵胶囊

血瘀—失笑散—宫血停颗粒、坤宁口服液、宫宁颗粒

51.痛经

气滞血瘀—膈下逐瘀汤—调经丸、元胡止痛片、益母丸、舒尔经颗粒

寒凝血瘀—少腹逐瘀汤—温经丸、少腹逐瘀丸、妇科万应膏

湿热瘀阻—清热调血汤—当归芍药颗粒、潮安胶囊

气血虚弱—圣愈汤—妇科养血丸、参茸白凤丸、八宝坤顺丸

肝肾亏虚—调肝汤—安坤赞育丸、复方乌鸡口服液

52.崩漏

气血两虚—归脾汤去当归、茯神、远志,加党参、茜草、乌贼骨、仙鹤草—定坤丹、乌鸡白凤丸、养血饮口服液

脾不统血—固本止崩汤加升麻、山药、大枣、乌贼骨—人参归脾丸、阿胶三宝膏、山东阿胶膏

肝肾不足—左归丸合二至丸,加黄芩、夏枯草、仙鹤草、制首乌—妇科止血灵丸、安坤赞育丸、春血安胶囊

瘀血阻络—逐瘀止血汤或将军斩关汤—宫血停颗粒、四物胶囊、茜芷胶囊

53.绝经前后诸证

阴虚火旺—百合地黄汤—更年安片、更年宁心胶囊、灵莲花颗粒

脾肾阳虚—右归丸合四君子汤—龙凤宝胶囊

肝郁肾虚—一贯煎合逍遥散—女珍颗粒、坤宝丸

54.带下过多

脾虚湿盛—完带汤—除湿白带丸、妇科白带膏

肾阳亏虚—内补丸—金樱子膏、参茸卫生丸

湿热下注—止带方—妇炎净胶囊、妇炎康片、盆炎净颗粒、宫炎平片

55.部分重要常用藏药方剂

七十味珍珠丸—安神,镇静,通经活络,调和气血,醒脑开窍

二十五味珊瑚丸—开窍,通络,止痛

八味沉香散—清心热,养心,安神,开窍

萨热十三味鹏鸟丸—消炎止痛,通经活络,醒脑开窍

志嘎汗散—清热解毒,消炎

六味安消散—和胃健脾,消积导滞,活血止痛

十味黑 丸—温胃消食,破积利胆

二十九味能消散—祛寒化痞,消食,调肝益肾

坐珠达西—疏肝,健胃,清热,愈溃疡,消肿

洁白丸—健脾和胃,止痛止吐,分清泌浊

大月晶丸—消炎解毒,和胃止酸,消食化痞

仁青常觉—清热解毒,调和滋补

仁青芒觉—清热解毒,益肝养胃,明目醒神,愈疮,滋补强身

二十五味松石丸—清热解毒,疏肝利胆,化痰

七味红花殊胜丸—清热消炎,保肝退黄

十一味金色丸—清热解毒,化瘀

五味渣驯丸—清肝热,利胆退黄

五味麝香丸—清热解毒,凉血消肿

十三味菥冥丸—清热,通淋,消炎止痛

二十五味小叶莲丸(原二十五味鬼臼丸)—祛风镇痛,调经血

降脂丸—清血除脂

三十五味沉香丸—清瘟泻热,宽胸益肺,祛风通痹

56.服药时间

滋补药:饭前服

驱虫和泻下药:空腹服

:睡前服

抗疟药:发作前1~2小时服用

健胃药和对胃肠刺激性较大的药物:饭后服

57.部分毒性中药的用量

0.3~0.6g:洋金花、 、 粉

3~6g:罂粟壳、山豆根、香加皮、白附子、全蝎、丁公藤、苦楝皮、牵牛子(汤)

1.5~3g:硫黄、京大戟、芫花、制草乌、制川乌、红大戟、牵牛子(丸散)

3~9g:北豆根、艾叶、重楼、商陆、蕲蛇、半夏、制天南星、小叶莲、南鹤虱、鹤虱

0.03~0.06g:斑蝥

0.~0.03g:蟾酥

58.中成药之间的配伍应用

(1)协同增效:附子理中丸与四神丸、归脾丸与人参养荣丸、脑立清胶囊(片)与六味地黄丸。

(2)一主一辅:二陈丸与平胃散、乌鸡白凤丸与香砂六君丸。

(3)抑制或消除偏性或副作用:舟车丸与四君子丸,金匮肾气丸与麦味地黄丸、生脉散和参蛤

散。

(4)不同治疗方法:艾附暖宫丸与十香暖脐膏,六神丸与冰硼散。

59.中成药与药引的配伍应用

(1)生姜、大枣与通宣理肺丸、藿香正气水、附子理中丸。

(2)酒与三七粉、云南白药、三七伤药片、七厘散、大活络丸、再造丸、醒消丸、跌打丸、独活寄生丸、腰痛宁胶囊。

(3)蜂蜜水与麻仁丸。

(4)米汤与更衣丸、麻仁丸、消渴丸、四神丸;十全大补丸、人参养荣丸。

(5)淡盐水与六味地黄丸、大补阴丸。

(6)焦三仙汤与至宝锭。

(7)鲜芦根汤与银翘解毒丸。

(8)清茶与川芎茶调散

60.中成药联用的配伍禁忌

(1)十八反、十九畏

十八反

含附子:大活络丸、尪痹冲剂、天麻丸、人参再造丸

含川贝:川贝枇杷露、蛇胆川贝液;含半夏:通宣理肺丸

含甘草:橘红痰咳颗粒、通宣理肺丸、镇咳宁胶囊

含海藻:心通口服液、内消瘰疬丸

含甘遂:祛痰止咳颗粒

十九畏

含郁金:利胆排石片、胆乐胶囊、胆宁片

含丁香:六应丸、苏合香丸、妙济丸、纯阳正气丸、紫雪散

(2)有毒药物联用

附子:大活络丸、天麻丸。

朱砂:朱砂安神丸、天王补心丹。

:复方丹参滴丸、速效救心丸。

(3)不同功效联用

附子理中丸

牛黄解毒片

附子理中丸

黄连上清丸

金匮肾气丸

牛黄解毒片

(4)相互作用

含麻黄的中成药忌与降血压的中成药如复方罗布麻片、降压片、珍菊降压片、牛黄降压丸并用。

含麻黄的中成药忌与扩张冠脉的中成药如速效救心丸、山海丹、活心丹、心宝丸、益心丸、滋心

阴液、补心气液等联用。

含朱砂较多的中成药(磁朱丸、更衣丸、安宫牛黄丸)忌与含较多还原性溴离子或碘离子的中成

药如消瘿五海丸、内消瘰疠丸等长期同服,会导致药源性肠炎,赤痢样大便。

61.中药饮片的不良反应

香加皮的不良反应表现为心率减慢、早搏,解救禁用钙剂、肾上腺素药。

蓖麻子潜伏期4~8小时。

雷公藤的不良反应为生殖系统障碍、急性肾功能衰竭,粒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

黄药子主要为肝毒性,一般常见症状为乏力、纳差,尿黄、头晕、厌油腻,巩膜、皮肤黄染,严

重者表现为急性肝炎等,有的患者伴有胆囊炎。

吴茱萸不良反应表现为腹痛、腹泻、视力障碍、错觉、脱发、胸闷、头痛、眩晕或皮疹、流产等

症状。

鸦胆子不良反应表现为便血、胃肠道充血、抽搐、双肾刺痛等。

白矾的不良反应为口腔、喉头烧伤(急性);阿尔茨海默症,痴呆和认知功能障碍(慢性)。

胆矾的不良反应为口涎、呕吐物、粪便蓝绿色,可用依地酸二钠解救。

蜈蚣的不良反应为酱油尿、黑便。

细辛的不良反应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最终可因呼吸中枢麻痹而致死。

苍耳子的不良反应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重者可见黄疸、肝肿大、消化道出血等。

苦杏仁的不良反应为瞳孔散大,最终呼吸中枢麻痹而死。

罂粟壳的不良反应为针尖样瞳孔,解救用烯丙吗啡。

何首乌的不良反应为全身乏力、消化道症状(食欲不振、厌油等)、黄疸表现(尿黄、目黄、皮

肤黄染等)、实验室检查异常(胆红素及转氨酶升高等)。

62.引起肝损伤的中药及其主要化学物质

(1)黄药子是目前公认的肝脏毒性中药。

(2)苍耳子的主要毒性靶器官为肝脏,苍术苷是苍耳子的毒性成分之一。

(3)川楝子是含萜类肝脏毒性中药中最典型的一类药物,能引起急性中毒性肝炎,出现转氨酶升高、黄疸、肝肿大。

(4)可致肝损伤的常用中成药:复方青黛丸、壮骨关节丸、克银丸、雷公藤制剂、追风透骨丸、天麻丸、昆明山海棠片、腰痛宁胶囊、尪痹冲剂(片)、通络开痹片、复方雪莲胶囊、大活络丹、鼻炎康片、千柏鼻炎片、荷丹片、华佗再造丸等。

(5)肝功能不全者禁用的中成药:仙灵骨葆胶囊、鼻渊片、活血壮筋丸、白蚀丸、伸筋活络丸、雷公藤片等。

(6)肝功能不全者慎用的中成药:麝香通心滴丸、通痹胶囊、小儿肺热平胶囊、脑静片等

63.中成药不良反应

壮骨关节丸不良反应为胆汁淤积型肝炎;用药建议30天一个疗程,中间间隔10~20天。

雷公藤制剂对于儿童、育龄期有孕育要求者、孕妇和哺乳期妇女禁用。

维C银翘片含 那敏(不能驾驶车船)、对 酚(肝、肾损害)。

珍菊降压片含 可乐定、氢氯噻嗪;代谢和营养障碍表现为低钾血症、低氯血症、低钠血症。

64.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

中药注射剂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过敏性反应。

清开灵注射液的不良反应以过敏反应为主。

参麦注射液对于新生儿、婴幼儿禁用;含人参,不宜与藜芦、五灵脂合用。

红花注射液对于凝血功能不正常及有眼底出血的患者禁用;开始注射30min内重点监测。

65.医疗用毒性中药的中毒反应和基本救治原则

含乌头类药物的中毒表现为四肢抽搐、牙关紧闭、四肢麻木;解救可用阿托品。

含 药物的中毒表现为角弓反张、伸肌屈肌同时收缩、面部肌肉紧张;解救可用苯巴比妥钠。

含蟾酥药物的中毒表现为心律失常、脉缓慢无力、心电图显示房室传导阻滞;解救可用阿托品。

含雄黄药物的中毒表现为口中金属味,各种出血;解救可用二巯基 。

含朱砂、轻粉、红粉药物的中毒表现为口中金属味,口腔黏膜充血,牙龈肿胀;解救可用二巯基 、 钠。

66.老年人联合用药不良反应举例

麝香保心丸与地高辛等强心类药物联合用药,诱发强心苷中毒;

含黄酮类的中药(复方丹参片、复方丹参滴丸、银杏叶制剂等)与抗酸类西药如法莫替丁同时服用,可产生络合效应,形成螯合物;

含有甘草、人参、鹿茸等成分的中成药(培元通脑胶囊、益心通脉颗粒、活血通脉片等)与降糖药二甲双胍、消渴丸、阿卡波糖和胰岛素联用产生拮抗作用,导致降糖效果降低。

甘草、鹿茸与阿司匹林联合应用加重对胃黏膜的损伤。

今天你学会了嘛? 10天千万不要松懈,留给大家复习的时间也没多少了,十年磨一剑,一朝试锋芒,在临近考试的时间里,望所有考生一定要掌握核心考点,旗开得胜!加油~

快快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ufangtenga.com/ftpz/539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