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农业大学专升本专业课考试大纲

甘肃农业大学00年专升本专业课考试科目汇总表

《林学概论》考试大纲

章绪论

考试内容:林业、林学的概念、中国林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考试要求:掌握林业和林学的概念及中国林业的的现状,了解中国林业的发展趋势。

第二章森林的概念与特征

考试内容:森林的概念;森林的特征;森林的植物成分;林分的特征;标准地和标准林分的定义;标准地设置与测量的方法;林分环境因子调查;林分蓄积量测定。

考试要求:掌握森林的概念和特征;了解森林的植物成分,掌握立木层中的树种分类;掌握林分的概念;掌握常见的林分调查因子;掌握平均胸径、平均高的测算方法;掌握标准林分和标准地的定义,掌握标准地的设置与境界测量方法;了解林分蓄积量的测定方法;掌握一元材积表测定林分蓄积量的方法,掌握角规测定林分每公顷胸高断面积的方法。

第三章森林植物

考试内容:植物的分类系统、分类单位与分类学术语;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内涵及评价指标。

考试要求:了解植物的基本类群,掌握植物的分类单位及命名法;了解种子植物分类学形态术语;掌握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含义及评价指标;了解我国生物多样性的特点、生物多样性危机的原因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方式。

第四章森林与环境

考试内容:森林环境因子;森林与环境因子的作用规律;森林分布的地带性规律。

考试要求:掌握森林环境的概念、主要的森林环境因子及其对森林的影响;;了解林内光照的变化规律,掌握喜光树种、耐阴树种、中性树种的区别,掌握极端温度对林木的影响;掌握森林涵养水源的原因;了解土壤理化性质对森林的影响,了解森林对土壤的影响;掌握风对林木的影响以及森林对风的影响;掌握森林植物之间直接作用、间接作用的作用种类;掌握森林分布的地带性规律,了解我国的森林植被区。

第五章森林的功能与效益

考试内容:我国生态环境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森林主要功能与效益及其评价方法。

考试要求:了解我国主要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掌握森林资源的特点、功能和效益;了解森林功能和效益计量和评价指标体系;了解森林直接效益的种类;森林间接效益的种类;了解森林功能和效益计量和评价的方法。了解通过生态效益评价森林效益的主要指标参数。

第六章林木种子与苗木培育

考试内容:林木种子生产、采集与调制的理论与技术;种子品质检验方法与鉴定指标;苗木培育的理论与技术;苗木培育的主要类型。

考试要求:了解林木结实周期性及产生的原因;主要的林木种子生产场地;了解种子的生理成熟和形态成熟;掌握林木种实采集的方法;调制技术以及林木种实的类型;掌握林木种实生命力的影响因素;掌握种子的贮藏方法;掌握种子品质检验的相关指标及操作方法;了解种子催芽的概念和作用;掌握苗木培育的方法;掌握种子催芽的机理和作用掌握扦插成活的机理、促进扦插成活的物理和化学方法;了解种苗培育的新技术;掌握移植育苗是苗木质量评价的指标和评价方法;掌握苗木施肥的原则、施肥量、施肥时期和施肥方法;掌握苗木密度确定的原则;掌握常规的种子催芽方法,消*方法以及苗期管理工作。

第七章森林植被恢复与重建理论

考试内容:森林类型划分;森林立地因子;森林立地质量评价;适地适树的涵义、途径和方法;树种选择的原则和方法;造林密度作用规律;树种混交的基本理论。

考试要求:掌握森林的划分方法;掌握森林立地分类时采用的主要立地因子;理解适地适树的含义;掌握适地适树的评价标准、途径和方法;掌握造林树种选择的原则;掌握不同林种对树种选择的要求;了解集中常见的种植点配置方法;了解造林密度的作用规律;掌握混交林的特点;了解树种混交的类型及混交林中种间关系的表现形式、作用方式以及种间关系的主要类型。

第八章人工植被调控技术

考试内容:人工植被调控技术类型及特点;引种的意义、依据与成功标准;选择育种的途径;造林整地的作用、方式及特点;人工幼林抚育的措施;造林密度控制;混交林的营造。

考试要求:了解人工植被调控技术类型;理解引种的意义;了解引种中考虑的主要生态因子及对书中的影响;掌握引种中南树北移、北树南移以及低纬度和高纬度之间引种时树种在生长上的表现,以及通过栽培措施如何促进引种成功。理解引种的依据和引种成功的标准;了解选择育种的途径,掌握种源试验的目的,和种类;了解林木良种繁育基地类型;了解种源变异的规律和趋势;掌握无性系选择、家系选择的概念;掌握杂交卿本选择的原则,常见的杂交方式以及杂交技术;掌握母树林建立的主要步骤;掌握种子园的分类以及建园步骤;了解采穗圃的建立步骤;理解造林整地的作用,掌握整地方式及特点;掌握人工幼林抚育的主要措施;了解造林密度确定的原则和方法;了解混交树种选择、混交方法及混交比例确定等混交造林技术。

第九章森林可持续经营

考试内容:森林经营与可持续经营的内涵;森林结构调控技术;森林采伐更新方式。

考试要求:理解森林经营与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含义、基本任务;掌握抚育采伐的目的、方法、特点,采伐强度确定的依据;掌握森林更新采伐的特点、方式。

第十章城镇园林绿化

考试内容:城镇园林绿地规划设计的原则与基本理论。

考试要求:掌握园林和绿地的概念、城镇园林绿地的类型;了解园林绿地系统布局的原则及园林绿地植物系统布局的形式;掌握城镇园林树种选择的原则。

第十一章森林健康与维护

考试内容: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与评价指标;林木病虫害类型与防治措施;森林火灾的种类与控制。

考试要求:理解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掌握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评价的指标;了解常见的林木病虫害的类型及防治措施;了解森林火灾的种类、林火发生的条件、预防措施以及森林火灾的扑救方法。

第十二章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理论与技术

考试内容:林业生态工程的基本概念与内容;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布局与重点。

考试要求:理解林业生态工程的概念与内涵;掌握林业生态工程的主要内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基本原理;了解我国六大林业生态工程;掌握了解主要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技术。

参考书目:

陈祥伟.胡海波.林学概论[M].中国林业出版社.

徐小牛.林学概论[M].中国农业出版社.

《森林生态学》考试大纲

一绪论

考试内容:生态学、森林生态学等基本概念;学科分类;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历史发展。

考试要求:掌握生态学、森林生态学学科定义、生态学研究方法,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内涵。

二森林与环境

考试内容:

1.森林、环境的概念与类型森林、环境的概念;环境的类型。

.生态因子作用分析生态因子的概念;生态因子的类别;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特征。

3.光因子光谱成分的生态作用;太阳辐射随着纬度、海拔高度、坡向变化及其实际变化;林内光照的主要特点;光合作用;光补偿点;光饱和点;光对植物生长和形态结构的影响;叶子的适光变态;阴生叶、阳生叶在形态结构上的主要区别:光周期现象;日照生态类型;光周期的影响;阳性植物、中性植物、耐阴植物;树种耐阴性的鉴别与影响因素;阳性植物和耐阴植物的区别。

4.温度因子温度的时空变化对植物分布的影响;植物群落内温度的特点;温度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温度对生理活动的影响;植物对温度要求的三个基点温度: 温度、最适温度、 温度;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节律性变温对植物的影响;温周期现象;昼夜变温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物候的概念;非节律性变温对植物的影响;低温 和高温 类型:寒害、冻害及发生的生理机制;树种对极端温度的生态适应性;温度与树种分布。

5.水分因子水对植物的生态作用;植物水分的生态类型;植物对水分不足和水分过剩的适应;林内的水分状况的主要特点;耐旱植物主要特点;中生植物;湿生植物的主要特点;森林对水分的影响林冠截流;森林减少地表径流、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主要原因。

6.大气因子大气的组成及生态意义; 化碳的生态作用;温室效应;氧气对植物的作用;大气污染对植物的危害;利用植物监测大气污染;森林对环境污染的净化效应;风对植物形态和解剖构造的影响;风对植物生理活动的影响;风对植物生长的影响;风对植物繁殖的影响;风对植物的机械损害;森林群落的防风效应。

7.土壤因子土壤物理性质(土壤质地、结构、孔隙度、水分、空气、温度)与林木生长,土壤化学性质(土壤酸碱度、无机元素、有机质)与林木生长;不同植物适应生长的土壤PH范围;土壤养分条件;常见的耐贫瘠树种、不耐贫瘠树种。土壤生物与林木生长;森林土壤的形成与剖面构造;森林凋落物和死地被物对森林土壤的影响;森林经营对土壤的影响。

8.地形因子地形的类型;地形因子的生态意义;地形对森林的影响。

考试要求:掌握环境的概念与类型;生态因子的概念、类别与作用特征。掌握光对植物的生态作用、植物的生态类型,林内光照特点,阳性植物和耐阴植物的主要区别,阳生叶、阴生叶在形态结构上的主要区别,光周期现象。掌握温周期现象,物候,生理干旱,林内温度特点,温度对植物的生态作用、生态类型,低温 ,高温 。掌握水对植物的生态作用、生态类型、森林水源涵养作用,植物适应干旱的方式。掌握常见的大气污染物,温室效应, 化碳对植物的生态意义,利用植物监测大气污染,森林对环境污染的净化效应,风对植物形态和解剖构造的影响,森林的防风效应。掌握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对植物生长影响,森林土壤的形成与剖面构造,森林凋落物和死地被物对森林土壤的影响,森林经营对土壤的影响。掌握不同地形对森林的影响。

三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考试内容:

1.种群的基本概念种群的概念及其数量变化;单体生物和构件生物。

.种群的基本特征种群的 密度与相对密度;影响种群密度和大小的主要因素;种群的分布格局类型及成因;集群分布的利与弊;种群的年龄结构;性比的概念;种群增长率和内禀增长率。

3.种群的数量动态指数式增长与逻辑斯蒂增长模型;自然种群的数量动态;生态入侵概念。

考试要求:掌握种群的概念;单体生物和构件生物。影响种群密度和大小的主要因素;种群的分布格局类型及成因;集群分布的利与弊;种群增长率和内禀增长率。掌握指数式增长与逻辑斯蒂增长模型;生态入侵概念。掌握林分密度调节;自然稀疏。

四群落种内与种间关系

考试内容:

1.竞争密度效应;最终产量恒定法则;自然稀疏法则;生态型概念;他感作用;种间竞争类型;竞争排斥原理

.捕食作用捕食者与猎物的协同进化;食草作用。

3.寄生与共生寄生;连体互利共生;非连体互利共生;防御性互利共生。

4.种间协同进化种间协同进化概念与实例。

考试要求:种间关系及类型;总产量( 产量衡值法则)和死亡率(自疏和他疏)的影响;生态型的概念;他感作用;共生、附生关系、攀援植物寄生于半寄生、攀援植物对植物的危害、低等真菌的寄生对植物的危害;竞争及竞争排斥原理。

五森林群落结构特征

考试内容:

1.森林群落的概念森林群落的概念;森林群落的基本特征。

.森林群落的组成群落样地调查的基本程序;群落植物种类组成;群落表现面积(最小样地面积);种一面积曲线调查方法(巢式样方调查法);优势种、亚优势种、建群种、伴生种、偶见种;单优群落、共优群落。多度、显著度、盖度、频度、重要值。

3.森林群落的结构和外貌生活型概念;陆生植物的5类生活型类型;森林成层现象和年龄结构;叶的特征和叶面积指数;层片;森林群落的基本层次;季相。

4.影响群落组成和结构的因素环境因素;生物因素;干扰。

考试要求:掌握森林群落;群落最小样地面积;多度、显著度、盖度、频度、重要值;优势种、建群种、季相、生活型等基本概念;群落特征;群落种类数量特征;重要值的统计;生活型分类。

六森林群落演替

考试内容:

1.森林群落发生、发育的一般过程森林群落发生进程;群落发育时期的基本特征

.森林群落演替的主要类型森林群落演替的的定义及方向;演替的原因;演替的分类;森林群落的原生演替与次生演替及二者的区别;旱生演替系列的原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水生演替系列的原生演替的一般过程。

3.演替 学说演替 ;群落单元 学说;多元 学说; 格式假说。

考试要求:掌握植物群落的发生过程;植物群落发育时期的基本特征。掌握群落演替;进展演替、逆行演替、原生演替、次生演替;举例说明群落的原生演替、次生演替过程; 学说的3种理论。

七森林生态系统组成与结构

考试内容:

1.生态系统及森林生态的基本概念:系统、构成系统的条件、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生态系统的组成,非生物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各自的功能。

3.食物链和食物网: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食物链的类型。

4.营养级和生态金字塔:营养级和生态金字塔的概念,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规律。

5.生态效率:生态效率的概念、摄食量、同化量、呼吸量、生产量、同化效率等概念,同化效率、生产效率、消费效率。

考试要求:掌握生态系统、食物链、营养级、食物网、摄食量、同化量、呼吸量、生产量、同化效率、生产效率、消费效率等概念;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和功能。

八森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

考试内容:

1.生态系统养分循环:植物体内的养分元素,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概念和类型。

.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类型与机制:地球化学循环(气态循环和沉积循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植物对养分的吸收、植物体内养分的分配和损失、凋落物的分解、林下植被的作用)、生物化学循环。

3.生态系统中的分解:分解过程的性质、影响凋落物分解速率的因素。

4.氮、磷、硫循环:氮、磷、硫的种类及循环过程。

考试要求:掌握植物体内的养分元素,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概念和类型,地球化学循环(气态循环和沉积循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植物对养分的吸收、植物体内养分的分配和损失、凋落物的分解、林下植被的作用)、生物化学循环的概念和过程。掌握氮、磷、硫的种类及循环过程。

九森林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考试内容:

1.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初级生产量、总初级生产量的概念、关系、表示,生产力、生产量的异同;初级生产力的测定方法;

.生态系统的次级生产:次级生产过程,次级生产量的测定、次级生产的生态效率。

3.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特点,10%定律。

考试要求:掌握初级生产量、总初级生产量的概念、关系、表示,生产力、生产量的异同;初级生产力的测定方法。掌握次级生产过程,次级生产量的测定、次级生产的生态效率;掌握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特点,10%定律。

十森林生态系统类型及其分布

考试内容:

1.森林生态系统的分布规律:森林生态系统分布的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规律。

.主要森林生态系统的类型及其分布:针叶林、落叶阔叶林、硬叶常绿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热带雨林区。

3.中国的植物群落分类

《中国植被》分类系统

植被型组针叶林

植被型寒温性针叶林

植被亚型寒温性落叶针叶松林

群系组落叶松林

群系兴安落叶松林

亚群系

群丛组

群丛

亚群丛草类兴安落叶松林

考试要求:掌握森林生态系统分布的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规律;掌握森林生态系统的类型及我国森林群落的分布规律;掌握中国植被分类系统。

参考书目:

薛建辉.森林生态学.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李景文.森林生态学.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园林规划设计》考试大纲

章园林规划设计的依据与原则

考试内容:园林规划设计的有关概念:园林、绿地、绿化、造园、园林规划、园林设计、园林规划设计;园林规划设计的作用和对象;园林规划设计的依据和园林规划设计的原则;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内容。城市园林绿地的分类,各类城市园林绿地的特征,城市园林绿地用地选择的要求、方法,城市园林绿地的指标及其计算。

考试要求:掌握园林规划设计的有关概念:园林、绿地、绿化、造园、园林规划、园林设计、园林规划设计;了解园林规划设计的作用和对象;熟悉园林规划设计的依据和园林规划设计的原则。城市园林绿地的分类,掌握各类城市园林绿地的特征,城市园林绿地用地选择的要求、方法,城市园林绿地的指标及其计算。

第二章园林规划设计艺术原理

考试内容:园林美的概念,园林美的表现内容和形式;园林构图的概念和特征、园林构图的要求和内容;园林空间布局的基本形式;园林空间艺术构图的类型;静态空间艺术构图和动态空间艺术构图;景的含义;园林景的特征;园林景的欣赏;园林的造景手法;色彩给人的感觉;园林色彩的特征;园林色彩的处理方法。

考试要求:了解园林美的概念,掌握园林美的表现内容和形式;掌握园林构图的概念和特征;理解园林构图的要求和内容;掌握园林空间布局的基本形式;理解园林空间艺术构图的类型;掌握静态空间艺术构图和动态空间艺术构图;掌握景的含义;了解园林景的联系和特征;园林景的欣赏;重点掌握园林的造景手法;掌握色彩给人的感觉;掌握园林色彩的特征;重点掌握园林色彩的处理方法。

第三章园林构成要素的设计

考试内容:园林地形的概念,园林地形设计的原则,园林中地形设计的内容;园路的作用,园路的分类,园林的规划设计要求;园林广场的概念、分类,园林广场布局设计与设计原则;园林建筑的作用与分类,园林建筑的园林规划设计的原则,掌握常见园林建筑和园林小品的设计;园林植物的类型和园林植物的作用,园林植物种植设计的原则,各类园林植物的种植设计(乔灌木、花卉、攀缘植物、水生植物和草坪植物)。

考试要求:了解园林地形的概念;掌握园林地形设计的原则;掌握园林中地形设计的内容;掌握园路的作用;园路的分类;掌握园林的规划设计要求;掌握园林广场的概念、分类;掌握园林广场布局设计与设计原则;了解园林建筑的作用与分类,掌握园林建筑的园林规划设计的原则,掌握常见园林建筑和园林小品的设计;掌握园林植物的类型和园林植物的作用;掌握园林植物种植设计的原则;掌握各类园林植物的种植设计(乔灌木、花卉、攀缘植物、水生植物和草坪植物)。

第四章道路、广场绿地规划设计

考试内容:道路绿化的断面布置形式、道路绿地规划设计、行道树树种选择要求、高速公路绿地规划设计;城市广场的类型及规划设计要点。

考试要求:了解城市街道绿化的作用,掌握道路绿化的断面布置形式、道路绿地规划设计、行道树树种选择要求、高速公路绿地规划设计;了解城市广场的定义、城市广场的作用,掌握城市广场的类型及规划设计要点。

第五章工矿企业绿地规划设计

考试内容:工矿企业绿化的特点、工厂绿地系统的布局形式、工矿企业各类绿地规划设计要点、工矿企业绿化植物的选择。

考试要求:了解工矿企业的组成及平面布局、工矿企业绿化的意义、工矿企业绿地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工厂绿地规划设计的主要指标,掌握工矿企业绿化的特点、工厂绿地系统的布局形式、工矿企业各类绿地规划设计要点、工矿企业绿化植物的选择。

第六章居住区绿地规划设计

考试内容:居住区绿地的类型、居住区各类绿地的规划布局、居住区各类绿地设计、居住区绿地植物配置和选择。

考试要求:了解居住区绿地的作用,居住区绿地规划的基本要求、居住区绿地的定额指标,掌握居住区绿地的类型、居住区各类绿地的规划布局、居住区各类绿地设计、居住区绿地植物配置和选择。

第七章城市公园的规划设计

考试内容:综合性公园的活动内容和设施、综合性公园规划设计,儿童公园规划设计,植物园的组成、植物园的规划设计,动物园的组成、动物园的规划设计,运动公园的组成、运动公园的规划设计。

考试要求:了解城市公园的发展类型、城市公园的分类、综合性公园的用地选择、综合性公园的类型,掌握综合性公园的活动内容和设施、综合性公园规划设计;了解儿童公园的类型,掌握儿童公园的规划设计;了解植物园的任务、植物园的类型、植物园的用地选择,掌握植物园的组成、植物园的规划设计;了解动物园的性质与任务、动物园的类型,掌握动物园的组成、动物园的规划设计。

参考书目:

1.《园林规划设计》,宁妍妍、赵建民主编,中国林业出版社.01

.《城市园林绿地规划》,杨赉丽主编,中国林业出版社,.08

3.《园林设计》,唐学山、李雄、曹礼昆编著,中国林业出版社,.08

《园林植物》考试大纲

一、园林植物部分

(一)考试内容:考试内容将涉及园林植物学的如下内容:(1)园林植物基本知识;()园林植物的分类;(3)园林植物的功能;(4)园林植物各论。并考查学生运用上述知识的综合和分析能力。

(二)考试要求:园林植物学考试旨在考查考生对园林树木学\园林花卉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并在考察考生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的基础上,注重考查考生运用园林植物学基础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具体内容

1.园林植物基本知识

(1)园林植物学的研究内容

()植物分类学的发展概况

(3)植物分类学的各发展阶段及其特点

(4)我国园林植物种质资源的特点及利用概况

.园林植物的分类

(1)按照植物生长类型的分类

()按照植物对环境因子的适应能力分类

(3)按照植物的观赏特性分类

(4)按照植物在园林绿化中的用途分类

(5)按照植物在园林结合生产中的主要经济用途分类

(6)按照施工及繁殖栽培管理的需要分类。

(7)园林树木的园林建设分类原则

3.园林植物的功能

节园林植物的美化功能的意义及特点;

(1)形态及其观赏特性

()叶及其观赏特性

(3)花及其观赏特性

(4)果实及其观赏特性

(5)枝、干、树皮、刺毛、根等及其观赏特性

第二节园林植物的意境美

(1)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植物意境

()西方园林中的植物意境

第三节园林植物的生态功能

(1)参与自然界物质循环

()提供人类生存基础

(3)净化环境

(4)改造环境

第三节园林植物的生产功能

(1)食用植物资源

()药用植物资源

(3)工业用植物资源

(4)保护与改造环境植物资源

4.园林植物各论

节乔木类

(1)识别特征

()生物学特性

(3)观赏特性

(4)园林应用

第二节灌木类

(1)识别特征

()生物学特性

(3)观赏特性

(4)园林应用

第三节藤本和匍匐类

(1)识别特征

()生物学特性

(3)观赏特性

(4)园林应用

第四节丛木类

(1)识别特征

()生物学特性

(3)观赏特性

(4)园林应用

第五节1-年生花卉类

(1)识别特征

()生物学特性

(3)观赏特性

(4)园林应用

第六节球根花卉类

(1)识别特征

()生物学特性

(3)观赏特性

(4)园林应用

第七节草坪植物类

(1)识别特征

()生物学特性

(3)观赏特性

(4)园林应用

第八节水生花卉类

(1)识别特征

()生物学特性

(3)观赏特性

4.园林应用

二、园林树木部分

章绪论

概念:

1.园林植物:其根茎叶或其个体、群体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植物的植物种类。

.其中木本习性的种类、传统习惯上称为观赏树木或园林树木.

3.草本习性的称为花卉.

4.园林植物学是研究园林植物的分类,特征,产地,繁殖,管理及应用等内容的一门学科。

园林植物对人类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1.生态作用城乡园林绿化,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材料。

.美观作用人类美化生活空间,丰富精神文化生活不可缺少的内容。

3.经济效益园林植物生产是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

种:个体间有极为近似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生态习性,个体之间可以自然交配产生正常的后代延续,并在自然界中占有一定的分布区域。

变种:在形态结构上有显著的变化,但是没有明显的地带性分布区域的种内变异类。

亚种:在形态构造上有明显变化,在地理分布上有较大范围的地带分布区域的种内变异。

变型:是指在形态特征上变异较小的类型。

学名:植物的任何一级分类等级,均需按照国际植物命名法出现,用拉丁文进行命名。

双名法:植物的名称用两个拉丁词或拉丁化的词组成, 个词为属名,必须大写,第二个词为种加词, 个字母必须小写。

学名:国际上采用的植物学名,是林奈创立的“双命名法”,并统一用拉丁文。

依照树木的生长习性分类:

1.乔木类

.灌木类

3.铺地类

4.藤蔓类

依照气候因子分类:

1.热带书种

.亚热带树种

3.温带树种

4.寒带树种

依照对水分的要求分类:

1.湿生树种

.旱生树种

3.中生树种

依据对空气因子分类:

1.抗风树种

.抗污染树种

3.防尘树种

依据树木的观赏特性分类:

1.观形树木

.观花树木

3.观叶树木

4.观果树木

5.观枝干树木

6.观根树木

树木在园林中的用途分类

1.孤赏树

.庭荫树

3.行道树

4.防护树木

5.花灌类

6.木质藤本类

(缠绕类:紫藤猕猴桃五味子

卷须及叶攀类:卷须的有葡萄叶攀的有铁线莲

钩攀类:悬钩子

吸附类:爬山虎五叶地锦常春藤)

7.植篱类

植篱类树木在园林中主要用于分隔空间,屏蔽视线,衬托景物。

按照特点分为:花篱果篱刺篱彩叶篱

按照高度分为:高篱中篱矮篱

8.地被类

根据耐阴程度分类:

极耐阴类

耐阴类

半耐阴类

喜光类

9.盆栽及造型类

10.室内装饰类

第二章园林植物的园林特征一、园林植物的美学特征

1.园林植物的自然特征

.园林植物的时空特征(季相生长)

3.园林植物的延伸特征

自然特征:植物在生长期间,会呈现出不同的、自己所特有的外部形态,会产生不同的观赏效果,这就是植物所表现出来的自然特征。

时空特征:园林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受环境条件的影响和年龄季节的影响,各种美的表现形式会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一种是季相的变化,一种是跟随植物整个生长过程,个性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延伸特性:园林植物的美,除了通过人体器官直接感受之外,还能通过人的思维器官加以比拟联想,使园林植物的美得到了更进一步的拓展、延伸。

牡丹——繁荣兴旺

松竹梅——岁寒三友,象征坚贞、气节和理想

紫荆——兄弟和蔼

含笑——表示深情

红豆——相思、思念

桑梓——故乡

桃李——门生

——光荣

油橄榄——和平

一、园林植物的树形和观赏特性

乔木类

1.圆柱形:塔柏

.圆锥型枇杷柏木

3.尖塔性南洋杉

4.卵圆形梧桐平婆

5.伞形合欢

6.倒卵形桑

7.扁球形油茶

8.钟形欧洲山毛榉悬铃木

9.倒钟形槐

10.棕榈形大王椰子假槟榔

11.芭蕉形芭蕉鹤望兰

1.盘伞形油松

13.苍形高山区老年树木

14.垂枝形垂柳

15.自然性木麻*柠檬桉

16.圆球形*皮

17.风致形自然环境因子的影响形成的各种富有艺术风格的体形*山上的迎客松

18.馒头性台湾相思

灌木类

1.丛生型:玫瑰

.球星

3.倒卵形:刺槐

4.半圆形:金露梅

5.匍匐形:铺地蜈蚣南迎春

6.偃卧形鹿角

7.拱枝形连翘

8.悬崖形松树

二、园林植物的叶及观赏特性

1.叶子的大小和形状

(小针叶类中型叶类大型叶类)

.叶的颜色

叶子的基本色:浓深绿色

浅淡绿色

特殊夜色:春色叶秋色叶常色叶

春色叶:因季节和气候叶色发生周期性的变化,早春叶色变化明显。

秋色叶:叶子在秋季有显著差异的变化。

常色叶树:树木常年出现特异颜色而具观赏价值的树木

彩叶植物:叶子颜色以绿色为基调,上面分布有各色各样规则或不规则的斑纹和线条。

春色叶植物:石楠山麻杆臭椿香椿五角枫*连木柳树

秋色叶植物:*色系:银杏水杉鹅掌楸梧桐悬铃木金钱松

红或者紫红:乌桕枫香南天竹岭南槭

常色叶植物:红叶李、红枫红花檵木紫叶小檗(红色系)

金叶鸡爪槭金叶雪松(*色)

彩叶植物:变叶木金边吊兰洒金东瀛珊瑚金边虎尾兰花叶万年青

3.叶的质地

三、园林植物的花及观赏特性

花相:是指花或花序在树冠上表现整体状貌。园林树木的花相分为:纯式和衬式。

外生花相:花序或花朵着生干枝的顶端,并分布集中于植株表层,整个植株被花所覆盖,远距离花感强烈。

(杜鹃、牡丹、月季、绣球、九重葛)

内生花相:花或花序主要集中于植株内部,花被叶片遮住,外观花感较弱。

(挂花、含笑)

纯式花相:先叶开放的花(在开花时叶片尚未展开,全树只见花不见叶)

衬式花相:后叶开放的花(展叶后开花,全树花叶相衬)

花相类型:

1.干生花相:花生于茎干上,(槟榔可可鱼尾葵紫荆)

.线条花相:花排列于小枝上,形成长形的花枝,由于生长习性的不同,花枝表现的形态各异。(纯式:连翘,金钟花、衬式:珍珠绣球、三丫绣球)

3.星散花相:花朵或者花序数量较少,且散布于全树冠各部。(白兰花含笑山茶茉莉花鹅掌楸)

4.团簇花相:花朵或者花序形大而多,花感较强烈,每朵花或者花序的花簇仍能充分表达其特色。(玉兰、木兰)

5.覆被花相:花或者花序着生在树冠表层,形成覆伞状。(广玉兰、合欢、珍珠梅、接骨木)

6.密满花相:花或花序密生全树各小枝上,使树冠形成一个整体大花团,花感最为强烈。(只有纯式:樱花、榆叶梅、毛樱桃)

7.独生花香:苏铁

花色的观赏特征

白*红是花色的三大主色调

白色系:

茉莉花白丁香白牡丹白茶花玉兰白兰花栀子花梨花白玫瑰白杜鹃绣线菊刺槐

*色系:

迎春连翘云南*馨金钟花*刺玫*蔷薇*牡丹金丝桃腊梅栾树鹅掌楸

红色系:

海棠花桃花杏花梅花樱花蔷薇玫瑰月月红贴梗海棠石榴山茶杜鹃合欢紫薇榆叶梅凤凰木木槿

蓝色系:

紫薇紫丁香木兰泡桐八仙花

果形的观赏特征:

奇巨丰

奇:形状奇特。佛手、罗汉松、腊肠树、猫尾树

巨:体形大。菠萝蜜、柚子、榴莲

丰:多。荔枝、*皮。

果色的观赏特征:

红色:石榴、草莓、柿子、山楂、南天竹

*色:银杏、杏子、梅、柚子、甜橙、木瓜、梨

紫色:葡萄、桂花、杨梅、十大功劳

黑色:女贞、金银花、常春藤

树皮、枝干、刺毛等的观赏特征:

1.光滑树皮梧桐、桉树

.横纹树皮:山桃、桃、白桦

3.片裂树皮:白皮松、悬铃木

4.丝裂树皮:柏树

5.纵裂树皮:

6.纵沟树皮

7.长方块裂纹树皮

8.疣突树皮山皂荚树楸

第三章园林树木的功能与作用

一、园林树木改善环境的功能

二、园林树木保护环境的功能

三、园林树木美化环境的功能

第四章园林树木的配置

节园林树木配置的原则

1.生态适应的原则

.美观原则

多样与统一对比与调和节奏与韵律均衡与稳定

3.满足功能要求原则

4.经济的原则

适地适树:

乡土树种:

林缘线:

林冠线:

框景:

公园绿地:

步移景异:

第二节园林树木配置的方式

规则式配置:选用树形美观,规格一致的树种,按固定的株行距配置成整齐一致的几何图案,称为规则式配置。

对植:在公园和广场的入口、建筑物钱等处、左右各植一株或多株树木

列植:在工厂和居住区的建筑物前,规则式道路和广场边缘或围墙边缘,树木以固定的株行距呈单行或多行行列式栽植。

三角形种植:树木以固定的株行距按等边三角形或等腰三角形的形式栽植。

中心植:一般在广场、花坛的中心点种植单株或单从树木的种植形式。

环植:按一定的株距,把树木栽成圆形的一种方式。

多边形:包括正方形栽植、长方形栽植、和固定行距带状栽植。

自然式配置

多选择树形美观的树种,以不规则的株行距配置成各种形式。是一种师法自然的配置方式。

孤植:指在一定的空间只种植一株树,主要表现植物的个体美。

丛植:以一两种乔木为主,与树种乔木和灌木搭配,组成0-30株或更多的较大面积的树木群体。群植体现的是群体美。

林植:较大规模成片的树林状的种植方式。

散点植:

混合式配置

园林植物的意境美及运用:

1.意境美是指中国传统园林造园中讲究意境的创作,赋予情义境界,寓意于景,情景交融,联想生意,运用植物来抒发情怀。

.例如松柏比拟坚贞不屈,万古长青的气概,竹象征虚心,有节,清高雅洁的风尚,梅比喻不畏严寒,纯洁坚贞,兰象征居静而芳,高风脱俗的情操,荷花象征链接,朴素,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利用人们公认的植物象征的特点,创造出有诗情画意的园林景观。

3.完美的植物尽管设计必须具备科学与艺术性两方面的统一,既满足植物与环境的生态上,适应性的统一,又要通过艺术构图园林,体现竹及群体的形式美及人们在观赏时所产生的意境美。

第五章园林树木各种用途树种的选择与应用

绿荫树类包括:庭荫树、远景树和行道树

行道树种植分为树池式和种植带式

庭荫树:园林绿地中以其绿荫供游人纳凉防晒为主要目的的兼具观赏价值的树木。

庭荫树选择标准:

1.树冠宽大、整齐美观

.枝叶浓密

3.花果香艳,无恶臭

4.树干光滑,无棘刺

南方常以落叶阔叶树为主:蝴蝶果、人面子、榕树

北方以针叶树和落叶阔叶树为主:银杏、刺槐

园景树:园景树又称为独赏树、孤植树。指栽植于园林绿地中常独立成为中心景物。主要表现树木体形之美的树种。

园景树选择标准:

1.树体高大雄伟

.树形优美而具有特色

3.寿命较长的树种

行道树:栽植于园林绿地道路系统中以美化、遮荫、防护和保护路面为主要目的的树木。

行道树的选择标准:

1.深根性

.分枝点高

3.冠大浓荫

4.生长健壮

5.适应城市道路的环境条件,且落叶、落花和落果对行人不会造成危害,不污染街道环境

6.若为落叶树,则要求发芽早、落叶迟而且落叶延续期短的树种。

7.耐修剪

风景林木类

风景林木类:指栽植于风景名胜区,水源保护区,郊野公园,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林地,城市绿化隔离等地的一类乔木树种。

生活习性:

1.适应性强

.抗病虫能力强

3.生长快,寿命长

园林用途:在风景名胜区、郊野、公园等地栽植这些种类,不仅可营造多样的植物景观,更可提高生物的多样性,对维护陆地生态系统的平衡作出贡献。

绿篱类

绿篱:成行或成列地栽植,或人工修剪以形成一定的外形,充当篱笆,屏障、防风固沙等功能的植物。(灌木或乔木成行或成列地栽植而形成规则式绿带。)

雕塑植物:对孤植、列植或群植的植物进行整形修剪,以形成各种几何形状或动物外形,用以美化环境,工人们观赏的植物。

再造景中的作用:

1.围护绿地,防止入侵,屏障视线,遮蔽强光,降低气温,减弱风速,降低噪音,彰显庭院美景,遮蔽建 础,增加绿色景观。

.在现代城市的道路绿地中,常在中央分隔带栽植绿篱,以阻挡对面车辆的眩光,增进行车安全,在人行道与车行道之间的绿篱起到安全与绿化作用。

选择标准:

1.生势强健,萌发力好,可塑性好,易移植。

.叶子小,枝叶稠密

3.耐修剪,生长较慢,下枝与内膛枝不易凋落

4.对病虫害,烟煤和城市污染抗性强

分类:高篱:H≥.0M防风,遮挡(垂叶榕、罗汉松、侧柏)

标准篱:1.6米≤H≤.0M遮挡视线(珊瑚树、蚊母树)

中矮篱:0.4米≤H≤1.6M栽植于庭院内或四周边境(福建茶、海桐、驳骨丹)

矮篱:H≤0.4M主要应用于花镜,花坛镶边。(六月雪、雀舌*杨、金叶假连翘)

依据绿篱植物的观赏特性

叶篱(海桐、红背桂)

花篱(杜鹃花、叶子花)

果篱(枸骨、棱果蒲桃)

藤蔓类:

定义:滕蔓植物就是拇指藤本和草质藤本的总称。

植物细长,不能直立,只能依附别的植物或者支持物缠绕或攀援向上生长的植物。

特点:生长迅速,具深扎的根系和细长而坚韧的茎蔓,依靠特殊的攀援器官和本身的缠绕特点向上或四周生长。

分类:

攀援类:以攀援器官向上或向四周生长的滕蔓植物

1.卷须类具有也卷须或枝卷须的植物,靠卷须攀缘向上生长的植物(炮仗花葡萄)

.叶攀类借助叶柄缠绕他物向上生长的植物。(铁线莲属)

3.吸附类借助吸盘或者气生根吸附其他物向上生长的植物。(爬山虎常春藤)

4.钩刺类植物具刺或倒钩,借此攀附其他物上升。

匍匐类:植物体不产生攀援器官,多匍匐于地面或者于岩石。

缠绕类:植物体不产生攀援器官,以幼经缠绕其他植物,向上或向四周生长的藤蔓植物。

攀援植物:凌霄花爬山虎扶芳藤洋常春藤炮仗花葡萄

匍匐类:天门冬、迎春、软质*蝉

缠绕类:牵牛紫藤茑萝金银花

园林用途:主要应用1花架、棚架以及庭石。、实体墙3、高架桥4、护坡5、篱笆栅栏矮墙等的垂直绿化,也可栽植于立杆,立柱的顶部,让其悬挂生长。

草坪和地被植物类:

草坪定义:指一些利用适应性强的矮性禾草进行人工栽培,经过一定管理养护后形成块状或片状密集似毛毡的园林植物景观。

例如:狗牙草、假俭草、紫羊茅。早熟禾、结缕草

地被植物定义:指出草坪以外,紧贴地表生长的低矮植物。(指植株低矮,铺展力强、常覆盖于地面的一类植物)。

例如:海芋、红绿草、大叶仙茅、沿阶草、龟背竹、花叶荨麻。

草坪植物分类:冷地形草坪和暖地性草坪

冷地形草坪的主要特征:春夏秋冬常绿,夏季呈休眠状态。

特征:耐寒性强,不耐炎热,高温易死亡。

暖地性草坪:春夏秋保持绿色,冬季呈休眠状态。

特征:不耐霜雪,严寒时易死亡。

地被植物分类:

1.蕨类地被植物:低矮的蔓生性或从生性蕨类植物。

(特点:具有匍匐茎或地下茎,耐阴性强,适作荫下地被植物)

.多年生草本地被植物:分枝力强,枝叶浓密,具有丛生、蔓生等特点。

3.藤本与匍匐地被植物:分枝匍匐贴地生长,易萌生不定很,容易形成整体层面效果。

4.矮灌木地被植物:株型小,枝叶茂密,耐修剪,具有匍匐性枝条,能在地表形成良好的覆盖层面。

植物种类选择:

草坪:

1.容易繁殖

.生长迅速,覆盖面大

3.绿色期长

4.耐修剪,耐践踏,再生力强

5.生命力旺盛,适应性强,抗逆性强

6.株矮叶细,生长一致,叶色美观

7.寿命长(应为多年生),与杂草竞争力强。

参考书目:1.《园林树木学》,陈有民,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植物造景》,苏雪痕主编,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园林花卉》,张建新,许桂芳主编,科学出版社,。

《管理学原理》考试大纲

一、考核要求

《管理学原理》是农林、经济、管理、金融等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通过学习,使学生全面了解管理科学的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和知识,掌握计划、组织、协调、激励、控制、创新的基本概念、基本内容和体系。主要任务:全面了解管理科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重点掌握管理科学的主要职能、培养学生通过学习,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二、考核评价目标

《管理学原理》考核以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为出发点,使学生具有广泛的管理基础知识,掌握常用管理方法,了解管理学前沿发展方向,具有一定的管理能力,为学生管理实践能力的提高打下基础。

《管理学原理》考核评价目标:

1.掌握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管理的各种职能、以及相关管

理方法。

.能正确运用所学的管理学知识,有效地指导管理实践。能正确认识和掌握科学管

理的本质和规律,提高从事管理的水平和能力。

3.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农林、经济、管理类学生对管理知识和技能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和掌握。

三、考核内容

章管理概述

考试要点:

1.管理的定义、管理的必要性、管理的职能、管理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管理者的角色与技能,1世纪管理者面临的挑战。

.泰罗科学管理理论的基本思想和基本内容;法约尔的六项经营活动、五项管理职能和管理十四条原则;韦伯的行*组织体系理论的主要内容;梅奥的霍桑试验结论;人际关系学说的基本内容;行为科学理论的基本内容;现代管理理论各学派的基本要点;中国当代管理思想的演进。

3.几种相关的道德观、改善企业道德行为的途径、企业的社会责任。

第二章计划

考试要点:

1.管理的内部环境(文化环境与非文化环境)与外部环境(一般环境与具体环境);

.计划的概念、类型及其内容;计划工作四大原理的内涵计划编制过程与方法。

3.目标管理的内涵、特征及其优缺点。

第三章决策

考试要点:

1.决策的概念、分类;决策的原则与步骤。

.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法等定性决策方法的内涵;确定型决策方法、不确定型决策方法、风险型决策方法的内涵与计算。

第四章组织

考试要点:

1.组织的含义、组织工作的基本内容及原则。

.直线制、职能制、事业部制、矩阵制等组织结构各自的特点与优缺点。

3.组织设计的程序;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的基本内容;职权的含义与种类、授权的内涵及原则;集权与分权的内涵及其影响因素。

4.团队建设与团队管理的基本内容。

5.企业再造、学习型组织的基本内涵。

第五章领导

考试要点:

1.领导的含义、构成要素及功能; 的素质、权力的实质:领导特质理论的主要内容;领导行为理论(俄亥俄理论、管理方格理论)的内容与应用;菲德勒的领导权变模式、情景领导理论及路径一目标理论的内容。

.领导艺术的基本内涵与应用。

3.激励的内涵和过程;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的内容与观点;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的内容与观点;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论的内容与观点;期望值理论和亚当斯的公平理论的内容与观点;强化理论、归因理论及挫折理论的内容与观点;

4.激励原则与方法应用。

5.沟通概念、方式与过程;正式沟通的类别、优缺点及其渠道、沟通网络形式的选择;非正式沟通的特点及其如何管理;有效沟通的障碍与如何实现有效沟通的方法手段。

第六章控制与协调

考试要点:

1.控制的内涵、类型。

.前馈控制、现场控制和反馈控制的内涵。

3.控制的过程;控制的方法及技术;协调的含义、原则及内容。

4.冲突管理。

第七章创新

考试要点:

1.创新的内涵及实现方式。

.管理创新的内涵与内容、过程。

3.创新实现方式。

参考书目:

1.《管理学原理》陈彤,章喜为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年7月。

.《管理学》周三多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年月。

《经济法》课程专升本考试大纲

章经济法基础理论

考核要点:1、经济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经济法的产生与发展;经济法的概念;经济法的调整对象。、经济法律关系:经济法律关系的概念、构成要素及经济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及终止。3、经济法律责任:经济法律责任概念、形式。

第二章个人独资企业法

考核要点:1、个人独资企业的概念和特征。、个人独资企业的设立、变更和解散:个人独资企业的设立条件、设立程序;个人独资企业的变更、解散和清算。3、个人独资企业的投资人及事务管理。

第三章合伙企业法

考核要点:1、合伙企业的概念和特征。、普通合伙企业:普通合伙企业的概念;普通合伙企业的设立;普通合伙企业的财产;普通合伙企业事务的执行;普通合伙企业与第三人的关系;普通合伙企业的入伙与退伙;特殊的普通合伙企业。3、有限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企业概念;有限合伙企业的设立;有限合伙企业的财产;有限合伙企业事务执行;有限合伙企业入伙与退伙;合伙人性质转变。

第四章外商投资企业法

考核要点:1、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设立;合营企业的组织形式和组织机构;合营各方的出资方式;企业的期限、解散和清算。、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中外合作经营企业的设立、出资、组织形式和组织机构;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收益分配、亏损风险分担及投资回收。3、外资企业法:外资企业的设立、出资、组织形式和组织机构。

第五章公司法

考核要点:1、公司法的概述:公司的概念及特征;公司的种类;公司的名称、住所;公司的章程。、有限责任公司:有限责任公司设立的方式、条件及程序;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资格的取得、股东的权利与义务;公司的股权转让;公司的组织机构;一人有限公司与国有独资公司的特别规定。3、股份有限公司:股份有限公司设立的方式、条件及程序;公司股东资格的取得及股东的权利与义务;公司的组织机构;公司的股份发行与转让;上市公司。4、公司债权和财会制度:公司债券的发行与转让;可转换公司债的具体规定;公司的财务、会计制度;利润分配。5、公司的合并、分立及终止:公司的合并;公司的分立;公司的解散;公司的清算。

第六章企业破产法

考核要点:1、破产的概述:破产的概念、特征;破产界限。、破产的申请与受理:破产申请;破产管辖与受理。3、管理人及债务人财产4、债权申报与债权人会议5、重整与和解;6、破产宣告与破产清算。

第七章合同法

考核要点:1、合同法的概述:合同的概念、特征;合同的分类。、合同的订立:合同订立的程序;合同订立的内容与形式;合同成立的时间与地点;缔约过失责任;3、合同的效力:合同成立与生效的关系;合同生效的要件;无效合同;可撤销合同;效力待定合同。4、合同的履行:合同履行的概念与原则;合同履行的基本规则;抗辩权的行使;合同的保全。5、合同担保:担保的概念;保证;抵押;质押;留置;定金。6、合同的变更、转让及终止:合同变更的要件;合同变更的效力;债权让与;债务承担;合同终止的原因。7、违约责任:承担违约责任的方式;违约责任的免除。

第八章知识产权法

考核要点:1、著作权法:著作权的概念;著作权法律关系;著作权取得和保护期限。、商标法:商标的概念与特征;商标注册的原则与条件;商标注册的申请;注册商标的保护期限及续展;商标专用权的法律保护。3、专利法:专利权的概念;专利权法律关系;授予专利权的条件;专利权的申请与审批;专利权的实施与保护。

第九章反不正当竞争法

考核要点:1、反不正当竞争法:不正当竞争的概念及特征;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种类。、反垄断法:垄断的概述;反垄断法中规定的垄断行为;反垄断调查机制。

第十章产品质量法

考核要点:1、产品质量法的概述:产品及产品质量的概念;产品质量法的概述。、产品质量监督。3、产品质量责任:生产者、销售者产品质量义务;产品瑕疵责任;产品缺陷责任。

第十一章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考核要点:1、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概述:消费者的概念、特征;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适用范围。、消费者的权利与经营者的义务。3、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保护的类型;责任的承担。

参考书目:

1.新编经济法教程(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精品规划教材)韦静主编.南开大学出版社..1

.《经济法基础》.张小*、张莹等主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考试大纲

章绪论考试内容:信息、数据、地理信息、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及地理信息的特征;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及拟解决的问题;地理信息系统构成及所具备的功能;地理信息系统的现状、未来的发展趋势以及应用领域。考试要求:掌握与地理信息系统相关的基本概念;熟知地理信息系统的构成和功能;了解GIS的现状、发展趋势及应用领域。

第二章空间信息基础

考试内容:地球表面几何模型的分类及各模型的概念;地图和遥感影像对地理空间的描述方式及地理信息数字化的描述方式;空间数据所具备的基本特征及类型,元数据的基本概念及空间数据元数据的应用和使用原因。

考试要求:掌握地球表面几何模型的分类及各模型的概念;了解地图和遥感影像对地理空间的描述方式和地理信息数字化的描述方式;掌握空间数据所具备的基本特征及类型;熟知元数据的基本概念;了解空间数据元数据的应用和使用原因。

第三章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结构考试内容:拓扑的概念、拓扑关系的类型;矢量数据结构的基本概念、基本内容、特征以及常用编码方法;栅格数据结构的基本概念、特征以及常用编码方法以及编码特点;矢量数据和栅格数据的比较与转换。考试要求:掌握拓扑的概念和类型;掌握矢量数据结构的概念、特征及与链式双重独立式编码方法并了解其他编码方法;掌握栅格数据结构的概念、特征及链式编码、游程长度编码、块码和四叉树编码方法;掌握矢量数据结构与栅格数据结构特点比较,了解矢量数据和栅格数据的转换。第四章空间数据的获取与处理考试内容:GIS的数据来源;空间数据和图形数据的采集;空间数据录入后的处理,包括图形坐标变换、图形拼接、投影转换、图幅拼接、拓扑关系的自动生成、数据转换、拓扑错误处理、属性数据和空间数据的连接接;空间数据质量基本概念、评价指标和误差来源。考试要求:掌握GIS的数据来源;了解空间数据和图形数据的采集;掌握空间数据录入后的处理,包括图形坐标变换、图形拼接、投影转换、图幅拼接、拓扑关系的自动生成、拓扑错误处理、数据转换、属性数据和空间数据的连接;掌握空间数据质量基本概念、评价指标;了解空间数据的误差来源。第五章空间数据库考试内容:数据库定义、数据库的主要特征;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及功能;数据组织方式;数据库的传统数据模型;GIS空间数据库的概念与特点;GIS中空间数据库的数据模型。考试要求:掌握数据库定义及数据库的主要特征;了解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及功能;掌握数据组织方式;了解数据库的传统数据模型;掌握GIS空间数据库的概念与特点;掌握GIS中空间数据库的组织方式。第六章空间数据的查询与分析考试内容:空间数据的查询方式以及查询结果的显示;空间数据的量算、缓冲区分析、叠加分析、网络分析、空间插值、空间统计分类分析;数字地面模型以及地形分析。考试要求:掌握空间数据的查询方式以及查询结果的显示;掌握空间数据的量算、缓冲区分析、叠加分析、网络分析、空间插值以及空间统计分类分析;掌握数字地面模型基本概念;了解各类地形分析。第七章地理信息系统与地图制图考试内容: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表现、地图语言和地图符号、制图综合;专题信息和专题地图设计;地理信息系统的可视化技术;电子地图的基本特征;电子导航地图的定义;虚拟现实技术。考试要求:了解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表现、地图语言和地图符号、制图综合;掌握专题信息和专题地图设计与专题地图内容的表示方法;了解地理信息系统的可视化技术;了解电子地图的基本特征;了解电子导航地图的定义;掌握虚拟现实技术的基本概念。

第八章地理信息系统应用技术考试内容:3S集成技术与应用,地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和开发的基本步骤;网络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原理、设计理念及特点与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在测绘、国土等行业中的应用。考试要求:掌握GIS与GPS的结合、GIS与RS的结合、GPS与RS的结合以及3S的集成意义;掌握地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和开发的基本步骤;了解网络地理信息系统的原理、设计理念及特点与应用;了解地理信息系统在测绘和国土行业中的应用。第九章MAPGIS及ArcGIS软件应用考试内容:MAPGIS软件概述,图形输入、图形编辑、MAPGIS地图制图与输出;ArcGIS软件概述,地图配准、矢量化、投影转换、拓扑生成及拓扑错误处理、属性数据编辑、数据表挂接、专题地图的制作与输出。

考试要求:了解MAPGIS软件概述,掌握MAPGIS图形输入与图形编辑;掌握MAPGIS地图制图与输出。了解ArcGIS软件体系结构,掌握地图配准、矢量化、投影转换、拓扑生成及拓扑错误处理、属性数据编辑、数据表挂接、专题地图的制作与输出。

参考书目:

1.张东明.地理信息系统原理[M].*河水利出版社01

.汤国安.《地理信息系统》,科学出版社出。

《遥感测量》考试大纲

章绪论

考试内容:遥感概念;遥感系统、遥感的发展历史和发展趋势;遥感和其他学科的联系。

考试要求:掌握遥感的基本概念和特性;掌握遥感的分类;了解遥感的发展历史和发展趋势;了解遥感和其他学科的联系。

第二章遥感平台与信息获取

考试内容:遥感的物理基础;遥感平台;遥感数据获取的基本过程;遥感数据的特点及遥感数据存储格式;辐射定律;辐射传输过程中的大气影响。

考试要求:掌握遥感物理基础、电磁波特性、地物波普曲线;了解陆地卫星、气象卫星、海洋卫星等;掌握遥感数据获取的基本过程及成像特征;掌握遥感数据的特点及遥感数据存储格式。

第三章遥感图像处理基础

考试内容:数字图像基础知识;遥感数字图像处理到应用的过程;遥感数字图像处理系统;遥感图像处理软件简介。

考试要求:掌握数字图像和图像数字化,掌握遥感数据的处理过程;了解遥感数字图像处理系统的特点;了解国内外常见遥感软件;掌握ERDASIMAGINE软件使用。

第四章遥感图像预处理

考试内容:图像校正;图像融合;图像拼接。

考试要求:掌握几何校正的基础知识和方法;了解辐射校正的基础知识和方法;掌握图像融合的方法;了解图像拼接基础知识;掌握利用ERDASIMAGINE软件完成图像校正、图像融合、图像拼接的流程。

第五章遥感图像增强处理

考试内容:空间域增强;频率域增强;彩色增强;ERDASIMAGINE软件图像增强实验。

考试要求:掌握辐射和空间增强;了解傅里叶变换、频率域平滑、频率域锐化;掌握真彩色、假彩色增强;掌握利用ERDASIMAGINE软件进行图像增强实验的步骤。

第六章遥感图像目视判读

考试内容:遥感图像目视判读原理;目视判读的原则与方法及基本步骤;目视判读举例。

考试要求:掌握目视判读原理;掌握直接解译标志;了解目视判读原则;掌握目视判读步骤;了解土地利用判读流程;掌握主流遥感扫描影像的判读。

第七章遥感图像自动识别分类

考试内容:分类原理和过程;非监督分类;监督分类;分类后处理和误差分析;ERDAS遥感图像分类的实践操作步骤。

考试要求:掌握分类原理和过程;掌握非监督分类概念;了解聚类分析;掌握监督分类概念;掌握监督分类样区的选择;了解分类后处理;掌握误差分析方法;掌握利用ERDAS遥感软件进行监督分类与非监督图像分类的实践操作步骤。

第八章遥感测量技术的应用

考试内容:遥感技术在测绘上的应用;地质遥感;水体遥感;植被遥感;农业遥感;城市遥感;灾害遥感。

考试要求:掌握遥感技术在测绘上的应用;了解地质遥感调查方法及解译内容;掌握水域变化、水体污染检测;掌握植被遥感植被指数计算、植被覆盖度计算;掌握农业遥感的主要措施;掌握灾害遥感技术。

参考书目:

1.吴华玲.王坤.遥感测量.*河水利出版社.01

.彭望琭.遥感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3.梅安新等.遥感导论(面向1世纪课程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

4.*安荣等,ERDASIMAGINE遥感图像处理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

《环境工程学》考试大纲

篇水质净化与水污染控制工程

章水质与水体自净

考试内容:水体污染的概念,污染源及污染物的分类、性质;水质指标的分类及常用的主要水质指标含义;水体的自净作用与水环境容量。

考试要求:掌握水体污染的概念及污染物的分类;掌握水质指标体系;掌握水体自净作用机理及水环境容量的概念。

第二章水的物理化学处理方法

考试内容:水中悬浮物和胶体物质去除的方法及机理;水中溶解物质去除的方法及机理;水的其他物理化学处理方法。

考试要求:掌握水中悬浮物和胶体物质的去除机理;掌握吸附法和离子交换法的基本原理;熟悉其他物理化学处理方法及原理。

第三章水的生物化学处理方法

考试内容:微生物的生理学特性;好氧悬浮生长处理技术;好氧附着生长技术;厌氧生物处理技术;生物脱氮、除磷工艺;污泥的性质及污泥浓缩。

考试要求:掌握污水生物处理的基本原理;掌握活性污泥概念及评价指标、活性污泥降解污水中有机物的过程;掌握曝气反应池的基本形式;掌握脱氮、除磷活性污泥法工艺;掌握生物膜的结构及净化机理;熟悉生物滤池、生物转盘、生物流化床的构造与工艺与运行;掌握厌氧消化机理、产 菌的特点及厌氧过程影响因素;掌握污泥的性质及污泥浓缩技术。

第四章水处理工程系统与废水最终处置

考试内容:污水回用标准体系;水再生处理工艺流程;废水最终处置的途径。

考试要求:典型废水处理工艺及水的回用与最终处置。

第篇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第五章地球大气圈的结构和大气污染

考试内容:大气环境的结构、组成,大气污染的概念,大气污染源及污染物的类型。

考试要求:了解大气环境的结构、组成,掌握大气污染的概念,掌握大气污染源及污染物的类型以及我国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及类型。

第六章颗粒污染物控制

考试内容:粉尘的粒径及粒径分布、粉尘的物理性质、净化装置的性能;颗粒污染物控制技术(重力沉降室、旋风除尘器、布袋除尘器、湿式除尘器及静电除尘器)的工作原理、特性及影响其性能的主要因素。

考试要求:掌握粉尘的粒径及粒径分布,熟悉粉尘的物理性质及如何选择除尘设备,掌握净化装置的技术性能指标及其计算;掌握颗粒污染物控制技术(重力沉降室、旋风除尘器、布袋除尘器、湿式除尘器及静电除尘器)的工作原理、特性及影响其性能的主要因素,了解除尘器的选择与发展。

第七章气态污染物控制

考试内容:吸收法、吸附法、催化转换法的原理与装置, 化硫的控制方法(燃烧前、中、后),氮氧化物的形成机理及控制技术(低氮燃烧技术与烟气脱硝)。

考试要求:掌握吸收法、吸附法、催化转换法净化气态污染物的方法原理与主要装置,区分物理吸收与化学吸收,掌握常用吸附剂种类及如何选择吸附剂,掌握催化剂的组成与性能;掌握燃烧前和燃烧中脱硫技术与工艺、以及燃烧后的烟气脱硫技术;掌握氮氧化物的形成机理,以及低氮氧化物燃烧技术和烟气脱硝技术;了解影响大气污染扩散的主要气象要素;掌握气温直减率及干绝热直减率的含义,掌握温度层结、大气稳定度及其判断,掌握逆温对大气污染扩散的影响,掌握高架点源污染物浓度估算的高斯模式,熟悉烟气抬升。

第八章机动车污染控制技术考试内容:汽油发动机排气主要污染物及其净化;柴油发动机排

气主要污染物及其净化。

考试要求:掌握汽油发动机排气主要污染物及其净化措施;了解柴油发动机排气主要污染物及其净化措施;了解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现状。

第三篇固体废物污染控制工程及其他污染防治技术

第九章固体废物管理系统

考试内容:固体废物的定义、分类、来源;城市垃圾的物理化学性质;危险废物的性质与鉴别;城市垃圾的收集、储存与运输。

考试内容:掌握固体废物的定义、分类、来源;掌握城市垃圾的物理化学性质;掌握危险废物的性质及其鉴别方法;掌握城市垃圾的收集、储存与运输。

第十章城市垃圾处理技术

考试内容:城市垃圾的预处理技术(压实、破碎、分选、脱水、干燥、固化及稳定化等方法)。

考试要求:掌握压实、破碎、分选、脱水、干燥、固化及稳定化等具体内容。

第十一章固体废物资源化、综合利用与最终处置

考试内容:固体废物资源化的意义;固体废物的生物处理技术(好氧堆肥、厌氧消化);固体废物的热处理技术;固体废物最终处置的定义与处置途径。

考试要求:掌握固体废物资源化的意义;掌握固体废物的生物处理技术(好氧堆肥、厌氧消化);掌握固体废物的资源化、综合利用与最终处置技术。

第十二章噪声、电磁辐射、放射性、与其他污染防治技术

考试内容:噪声、电磁辐射、放射性污染及其它物理性污染的概念、特点、危害及防治技术。

考试要求:理解噪声、电磁辐射、放射性污染、振动、光污染的概念;了解噪声、电磁辐射、放射性污染、及其它物理性污染的特点及对人体和周围环境的危害;掌握噪声、电磁辐射、放射性污染、及其它物理性污染的防治及控制技术。

《环境监测》考试大纲

章绪论

考试内容:环境监测、环境标准的概念,环境监测的目的、特点和分类,水质标准和大气标准的简介。

考试要求:掌握环境监测、环境标准的概念;了解监测的目的、特点和分类;掌握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水排放标准,掌握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及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第二章水和废水监测

考试内容:水质污染的类型,水质监测方案的制定,水样的采集和保存,水样的预处理,物理指标检验,金属化合物的测定,非金属无机物的测定,有机污染物的测定,底质监测。

考试要求:掌握水质污染的类型;掌握地面水质监测断面和采样点的设置,明确采样时间和采样频率;了解地下水和水污染源监测方案的时制定;掌握水样的类型,学会地表水和废(污)水的采集;掌握水样保存的要求和方法;掌握水样预处理的目的和要求,了解水样消解、富集和分离的方法;掌握物理指标检验的原理和方法(臭和味、色度、浊度、残渣、电导率);掌握金属化合物测定的原理和方法(铝、汞、镉、铬、砷);掌握非金属无机化合物的测定原理和方法(酸度和碱度、溶解氧、 物、含氮化合物、磷);掌握有机物的测定原理和方法(、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挥发酚、苯系物);掌握底质监测的意义和目的,了解底质样品的制备、分解和提取。

第三章空气和废气监测

考试内容:空气中的主要污染物及其存在状态;污染物浓度的表示方法、监测点的布设、空气样品的采集方法;总悬浮颗粒物的测定。

考试要求:了解空气中的主要污染物及我国大气重污染成因和来源;熟悉污染物浓度之间的转换,标准状况下采样体积的换算;了解监测点的布设、几种主要的采样方法;掌握总悬浮颗粒物的测定。

第四章固体废物监测

考试内容:固体废物的定义、分类;固体废物样品的采集、制备、处理及有害特性分析;危险废物的鉴别依据及特性;热值的定义。

考试要求:掌握固体废物的定义、分类;掌握固体废物样品的采集、制备、处理及有害特性分析方法;了解危险废物的鉴别依据;掌握危险废物的特性;掌握热值的定义。

第五章土壤质量监测

考试内容:土壤组成、土壤背景值;土壤样品的采集和制备;土壤中污染物的测定。

考试要求:掌握土壤的基本组成、土壤背景值的概念;掌握土壤样品的采集和制备方法;掌握土壤中污染物的测定方法。

第六章环境污染的生物监测

考试内容:生物监测、生态监测的概念,水环境污染生物监测和大气污染生物检测的方法。

考试要求:掌握生物监测、生态监测的概念;明确水环境污染生监测的目的,掌握生物群落监测和细菌学检验(细菌总数和总大肠菌群的测定)的原理和方法;掌握空气污染物生物监测的原理和方法。

第七章噪声监测

考试内容:噪声的概念、危害、来源、特点;噪声物理量的含义;噪声测量仪器;我国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噪声监测的方法;振动及振动的测量。

考试要求:了解噪声的概念、危害、来源、特点;理解噪声响度和响度级、计权声级等物理量的含义;掌握噪声测量仪器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熟悉我国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掌握城市环境噪声、工业企业噪声等不同环境噪声相应的监测方法;掌握振动的测量方法。

第八章环境中放射性污染监测

考试内容:放射性的基础知识;放射性污染的来源;放射性污染的危害;我国制定的放射性辐射防护有关标准;放射性测量实验室和检测仪器;放射性监测方法。

考试要求:了解放射性及放射性衰变的概念;了解放射性的来源及几种放射性核素;熟悉我国放射性辐射防护标准《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及放射性测量实验室的作用及要求;掌握放射性检测仪器的工作原理;掌握放射性定期监测和连续监测方法。

第九章环境监测质量保证

考试内容:质量保证的意义和内容,监测数据的统计处理和结果表达,实验的质量控制。

考试要求:了解质量保证的意义和内容;掌握真值、误差和偏差的概念,掌握误差的分类;掌握标准偏差和相对标准偏差的计算方法;掌握总体、样本和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明确数据修约规则和可疑数据的取舍(Dixon和Grubbs检验方法);掌握准确度、精密度、灵敏度和空白试验的定义,以及加标回收率的计算方法。

参考书目:

1.奚旦立.环境监测(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蒋展鹏.环境工程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森林生态学》考试大纲

(一)绪论

考试内容:生态学、森林生态学等基本概念;学科分类;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历史发展。

考试要求:掌握生态学、森林生态学学科定义、生态学研究方法,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内涵。

(二)森林与环境

考试内容:

1.森林、环境的概念与类型森林、环境的概念;环境的类型。

.生态因子作用分析生态因子的概念;生态因子的类别;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特征。

3.光因子光谱成分的生态作用;太阳辐射随着纬度、海拔高度、坡向变化及其实际变化;林内光照的主要特点;光合作用;光补偿点;光饱和点;光对植物生长和形态结构的影响;叶子的适光变态;阴生叶、阳生叶在形态结构上的主要区别:光周期现象;日照生态类型;光周期的影响;阳性植物、中性植物、耐阴植物;树种耐阴性的鉴别与影响因素;阳性植物和耐阴植物的区别。

4.温度因子温度的时空变化对植物分布的影响;植物群落内温度的特点;温度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温度对生理活动的影响;植物对温度要求的三个基点温度: 温度、最适温度、 温度;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节律性变温对植物的影响;温周期现象;昼夜变温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物候的概念;非节律性变温对植物的影响;低温 和高温 类型:寒害、冻害及发生的生理机制;树种对极端温度的生态适应性;温度与树种分布。

5.水分因子水对植物的生态作用;植物水分的生态类型;植物对水分不足和水分过剩的适应;林内的水分状况的主要特点;耐旱植物主要特点;中生植物;湿生植物的主要特点;森林对水分的影响林冠截流;森林减少地表径流、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主要原因。

6.大气因子大气的组成及生态意义; 化碳的生态作用;温室效应;氧气对植物的作用;大气污染对植物的危害;利用植物监测大气污染;森林对环境污染的净化效应;风对植物形态和解剖构造的影响;风对植物生理活动的影响;风对植物生长的影响;风对植物繁殖的影响;风对植物的机械损害;森林群落的防风效应。

7.土壤因子土壤物理性质(土壤质地、结构、孔隙度、水分、空气、温度)与林木生长,土壤化学性质(土壤酸碱度、无机元素、有机质)与林木生长;不同植物适应生长的土壤PH范围;土壤养分条件;常见的耐贫瘠树种、不耐贫瘠树种。土壤生物与林木生长;森林土壤的形成与剖面构造;森林凋落物和死地被物对森林土壤的影响;森林经营对土壤的影响。

8.地形因子地形的类型;地形因子的生态意义;地形对森林的影响。

考试要求:掌握环境的概念与类型;生态因子的概念、类别与作用特征。掌握光对植物的生态作用、植物的生态类型,林内光照特点,阳性植物和耐阴植物的主要区别,阳生叶、阴生叶在形态结构上的主要区别,光周期现象。掌握温周期现象,物候,生理干旱,林内温度特点,温度对植物的生态作用、生态类型,低温 ,高温 。掌握水对植物的生态作用、生态类型、森林水源涵养作用,植物适应干旱的方式。掌握常见的大气污染物,温室效应, 化碳对植物的生态意义,利用植物监测大气污染,森林对环境污染的净化效应,风对植物形态和解剖构造的影响,森林的防风效应。掌握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对植物生长影响,森林土壤的形成与剖面构造,森林凋落物和死地被物对森林土壤的影响,森林经营对土壤的影响。掌握不同地形对森林的影响。

(三)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考试内容:

1.种群的基本概念种群的概念及其数量变化;单体生物和构件生物。

.种群的基本特征种群的 密度与相对密度;影响种群密度和大小的主要因素;种群的分布格局类型及成因;集群分布的利与弊;种群的年龄结构;性比的概念;种群增长率和内禀增长率。

3.种群的数量动态指数式增长与逻辑斯蒂增长模型;自然种群的数量动态;生态入侵概念。

考试要求:掌握种群的概念;单体生物和构件生物。影响种群密度和大小的主要因素;种群的分布格局类型及成因;集群分布的利与弊;种群增长率和内禀增长率。掌握指数式增长与逻辑斯蒂增长模型;生态入侵概念。掌握林分密度调节;自然稀疏。

(四)群落种内与种间关系

考试内容:

1.竞争密度效应;最终产量恒定法则;自然稀疏法则;生态型概念;他感作用;种间竞争类型;竞争排斥原理

.捕食作用捕食者与猎物的协同进化;食草作用。

3.寄生与共生寄生;连体互利共生;非连体互利共生;防御性互利共生。

4.种间协同进化种间协同进化概念与实例。

考试要求:种间关系及类型;总产量( 产量衡值法则)和死亡率(自疏和他疏)的影响;生态型的概念;他感作用;共生、附生关系、攀援植物寄生于半寄生、攀援植物对植物的危害、低等真菌的寄生对植物的危害;竞争及竞争排斥原理。

(五)森林群落结构特征

考试内容:

1.森林群落的概念森林群落的概念;森林群落的基本特征。

.森林群落的组成群落样地调查的基本程序;群落植物种类组成;群落表现面积(最小样地面积);种一面积曲线调查方法(巢式样方调查法);优势种、亚优势种、建群种、伴生种、偶见种;单优群落、共优群落。多度、显著度、盖度、频度、重要值。

3.森林群落的结构和外貌生活型概念;陆生植物的5类生活型类型;森林成层现象和年龄结构;叶的特征和叶面积指数;层片;森林群落的基本层次;季相。

4.影响群落组成和结构的因素环境因素;生物因素;干扰。

考试要求:掌握森林群落;群落最小样地面积;多度、显著度、盖度、频度、重要值;优势种、建群种、季相、生活型等基本概念;群落特征;群落种类数量特征;重要值的统计;生活型分类。

(六)森林群落演替

考试内容:

1.森林群落发生、发育的一般过程森林群落发生进程;群落发育时期的基本特征

.森林群落演替的主要类型森林群落演替的的定义及方向;演替的原因;演替的分类;森林群落的原生演替与次生演替及二者的区别;旱生演替系列的原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水生演替系列的原生演替的一般过程。

3.演替 学说演替 ;群落单元 学说;多元 学说; 格式假说。

考试要求:掌握植物群落的发生过程;植物群落发育时期的基本特征。掌握群落演替;进展演替、逆行演替、原生演替、次生演替;举例说明群落的原生演替、次生演替过程; 学说的3种理论。

(七)森林生态系统组成与结构

考试内容:

1.生态系统及森林生态的基本概念:系统、构成系统的条件、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生态系统的组成,非生物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各自的功能。

3.食物链和食物网: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食物链的类型。

4.营养级和生态金字塔:营养级和生态金字塔的概念,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规律。

5.生态效率:生态效率的概念、摄食量、同化量、呼吸量、生产量、同化效率等概念,同化效率、生产效率、消费效率。

考试要求:掌握生态系统、食物链、营养级、食物网、摄食量、同化量、呼吸量、生产量、同化效率、生产效率、消费效率等概念;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和功能。

(八)森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

考试内容:

1.生态系统养分循环:植物体内的养分元素,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概念和类型。

.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类型与机制:地球化学循环(气态循环和沉积循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植物对养分的吸收、植物体内养分的分配和损失、凋落物的分解、林下植被的作用)、生物化学循环。

3.生态系统中的分解:分解过程的性质、影响凋落物分解速率的因素。

4.氮、磷、硫循环:氮、磷、硫的种类及循环过程。

考试要求:掌握植物体内的养分元素,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概念和类型,地球化学循环(气态循环和沉积循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植物对养分的吸收、植物体内养分的分配和损失、凋落物的分解、林下植被的作用)、生物化学循环的概念和过程。掌握氮、磷、硫的种类及循环过程。

(九)森林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考试内容:

1.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初级生产量、总初级生产量的概念、关系、表示,生产力、生产量的异同;初级生产力的测定方法;

.生态系统的次级生产:次级生产过程,次级生产量的测定、次级生产的生态效率。

3.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特点,10%定律。

考试要求:掌握初级生产量、总初级生产量的概念、关系、表示,生产力、生产量的异同;初级生产力的测定方法。掌握次级生产过程,次级生产量的测定、次级生产的生态效率;掌握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特点,10%定律。

(十)森林生态系统类型及其分布

考试内容:

1.森林生态系统的分布规律:森林生态系统分布的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规律。

.主要森林生态系统的类型及其分布:针叶林、落叶阔叶林、硬叶常绿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热带雨林区。

3.中国的植物群落分类

《中国植被》分类系统

植被型组针叶林

植被型寒温性针叶林

植被亚型寒温性落叶针叶松林

群系组落叶松林

群系兴安落叶松林

亚群系

群丛组

群丛

亚群丛草类兴安落叶松林

考试要求:掌握森林生态系统分布的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规律;掌握森林生态系统的类型及我国森林群落的分布规律;掌握中国植被分类系统。

参考书目:

薛建辉.森林生态学.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李景文.森林生态学.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土壤侵蚀原理》考试大纲

章绪论

考试内容:

1.了解我国土壤侵蚀概况及造成的危害

.水土保持学科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考试要求:

土壤侵蚀的危害。

第二章土壤侵蚀类型

本章概念较多,是考试的重点,需掌握土壤侵蚀、水土流失、水土保持等基本概念,掌握土壤侵蚀类型及类型划分的方法、各种土壤侵蚀类型的表现形式等。

以下为各节的考试内容和考试要求。

.1土壤侵蚀基本概念及导致土壤侵蚀的基本营力

1.掌握土壤侵蚀、土壤侵蚀量、土壤侵蚀速度、流域产沙量、水土流失、水土保持的概念。

.掌握内营力的表现形式、外营力的表现形式、外营力作用的各环节的概念及特点。

.土壤侵蚀类型及类型划分

土壤侵蚀类型划分的方法,常用的有三种,即按导致土壤侵蚀的外营力种类、按土壤侵蚀发生的时间、按土壤侵蚀发生的速率来划分。

1.按导致土壤侵蚀的外营力种类划分

按导致土壤侵蚀的外营力种类进行土壤侵蚀类型的划分,是土壤侵蚀研究和土壤侵蚀防治等工作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引起土壤侵蚀的外营力主要有水力、风力、重力、水力和重力的综合作用力、温度(由冻融作用而产生的作用力)作用力、冰川作用力、化学作用力等,因此土壤侵蚀类型就有水力侵蚀类型、风力侵蚀类型、重力侵蚀类型、冻融侵蚀类型、冰川侵蚀类型、混合侵蚀类型和化学侵蚀类型等。

.按土壤侵蚀发生的时间划分

按人类在地球上出现的时间为分界点,将土壤侵蚀划分为古代侵蚀和现代侵蚀。

3.按土壤侵蚀发生的速率划分

按照土壤侵蚀发生的速率划分,将土壤侵蚀划分为正常侵蚀和加速侵蚀。掌握正常侵蚀和加速侵蚀的概念,两者如何区分。

.3土壤侵蚀形式

土壤侵蚀形式的概念,土壤侵蚀形式划分的依据。

1.水力侵蚀

水力侵蚀的概念,常见的水力侵蚀形式有雨滴击溅侵蚀(简称溅蚀)、面蚀、沟蚀、山洪侵蚀等。

掌握:(1)面蚀的概念、各种面蚀形式划分的依据、特点及分布特点。

()沟蚀的概念、侵蚀沟的组成、侵蚀沟的分类。

(3)山洪的特点及产生的原因。

.风力侵蚀

风力侵蚀的概念,我国风力侵蚀主要分布的区域、风力侵蚀形式、特点。

3.重力侵蚀

重力侵蚀的概念、重力侵蚀各种形式划分的依据、特点及分布。

4.混合侵蚀

混合侵蚀的概念、特点,混合侵蚀的形式的依据。

.4土壤侵蚀程度及强度

土壤侵蚀程度、土壤侵蚀强度的概念,两者的区别。

第三章水力侵蚀

考试内容:

1.溅蚀量的概念,溅蚀的危害、溅蚀的发生过程及影响因素。

.影响地表径流量的因素,面蚀侵蚀过程,影响面蚀的因素。

3.沟蚀的概念,沟蚀的发展阶段及各阶段的侵蚀特点。

4.山洪的类型、影响山洪的因素。

考试要求:

1.掌握溅蚀过程及影响因素

.面蚀过程及影响因素,掌握和分析气候因素、地形因素、土壤因素、植被因素和人为因素对面蚀的影响。

3.侵蚀沟的形成和发育过程,各阶段的特点

4.山洪的类型及影响山洪的因素。

5.分析“径流退化现象”产生的原因。

6.土壤抗蚀性和土壤抗冲性的概念

7.影响土壤透水性的因素。

第四章风力侵蚀

考试内容:

1.起动风速的概念,风沙运动的形式。

.风沙流、输沙率、风沙流结构的概念,风沙流结构的特征。

3.风蚀作用、风积作用的概念,沙丘移动的方式,风蚀荒 的成因。

4.沙尘暴的概念,沙尘暴形成的条件。

考试要求:

掌握风蚀和风积的概念、沙丘的移动,风蚀荒 的成因,沙尘暴的概念及形成条件。

第五章重力侵蚀

考试内容:

掌握崩塌、滑坡、陷穴和泻溜的概念及区别,产生的原因及影响因素。

考试要求:

掌握崩塌的形式,滑坡形成的条件,陷穴形成的机制。

第六章混合侵蚀

考试内容:

泥石流的形成条件,我国泥石流的分布规律,泥石流的活动特征。

考试要求:

掌握泥石流的形成条件,我国泥石流的分布规律,泥石流的活动特征。

第七章中国土壤侵蚀类型分区

考试内容:

中国土壤侵蚀类型区划分的依据,水力侵蚀类型区的范围及特点,水力侵蚀类型区各二级类型区的范围,风力侵蚀类型区的范围及侵蚀类型区的自然特点。

考试要求:

掌握中国土壤侵蚀类型区划分的依据、三大土壤侵蚀类型区的范围及特点、水力侵蚀类型区各二级类型区的范围。

参考书目:

1.张洪江程金花主编,土壤侵蚀原理(第3版)北京:科学出版社..张洪江主编,土壤侵蚀原理(第版)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ufangtenga.com/ftpz/462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