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类风湿治疗中的药物作用,以及中医治疗

类风湿治疗中的药物作用

药物作用,可以分为治疗作用和*副作用。药物作用,首先与药物本身的化学结构,性质有关,这是就西药而言的。中药,尤其是复方中药,由于成分复杂,作用机理复杂,明确的物质基础研究薄弱,药理药效方面,不好说。但是,普遍所认为的中药*副作用小的看法,也不尽然。

就治疗类风湿的中药来说,不少药材都有*副作用,有的不但有*,而且*性大,在使用中有严格的要求。像常用的川乌,草乌,附子中的乌头碱; 中的士的宁,都是*副作用很明显的成分。

西药在药理学和药效学及药物代谢动力学方面,有着明确的学科上的分科,所以,研究的比较深入。一种药物是通过什么样的机理,起到治疗作用的,在药理方面,有据可查。因此,用药比较准确。近 十年中兴起的循证医学,有一点就要求医生在诊断用药方面的标准化方向。比如,对于一个确诊的类风湿患者,无论是有经验的老大夫还是资历浅的年轻医生,只要是专科大夫,做出的处置应该差不多,不存在治疗疑难杂症之说。原因之一,就是西药作用的明确性。药物的作用,还与个人的身体体质有关。不同的个体,对于同一种药物的敏感度和耐受度不同,疗效和*副作用,都可能存在差异。所以,每一种药物,都有它的有效率和*副作用发生率。也就是说,一种药物,不是适合所有的患者。

另外,患者的心理状态,情绪因素等主观原因,也会影响到药物的治疗结果。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这样说,药物本身的性质,决定了药物是否有效,而患者的主观因素,却可以决定疗效的好与坏。

药物的作用,还与药物本身的质量有关系。不但与生产的厂商,而且有时与生产的批号有关。在药物生产过程中,质量控制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虽然,现在很多有资格的大厂,都采用GMP的质量标准,但是,市场流通中,也存在不合格药厂的不合格药品。

药物的质量控制,是一个范围,对于某些特别敏感的患者,也许轻微的剂量差异,也会引起差异产生。在临床上,患者之间的疗效和副作用的差异,是普遍存在的。不要因此而干扰自己的正常治疗。

药物的作用,还与用药的剂量,疾病发展的程度有关。在用药范围内,大剂量比小剂量效果好,病轻的比病中的效果好,病程短的比病程长的效果好。疾病的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不但可以收到较好的治疗效果,还能够减少药物的使用剂量,从而减少*副作用的发生。

一个药物在投入使用的前期研究中,安全性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安全剂量的确定,有着严格的规定。在安全剂量范围内用药,一般是安全的。但是,由于患者自身的差异显著,同时,药物的*副作用的客观存在,都要求在治疗过程中,严密重视药物的不良反应的出现,定期做常规的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和监控*副作用保证安全的用药和治疗。

中医治疗风湿病的优势

中医虽无风湿病这个病名,但各代医家有类似的描述,根据其症状现代的风湿病多属中医的痹证、尪痹、骨痹、历节病、白虎历节等范畴。

中医认为是人体正气不足或脏腑功能失调,风寒湿热燥等外邪侵袭人体,造成经脉气血不通不荣,出现以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重着、麻木、肿胀、屈伸不利等。甚则关节变形或累及脏腑为特征的一类疾病的总称。

风湿病自古以来就属于疑难杂症,中医对于风湿病的治疗有膏、丹、丸、散、内服外用等多种治疗方法。

中医治疗风湿病的优势:风湿疾病有病程长、缠绵难愈、病情复杂的特点,中医以辨证论治,整体调节为治疗原则,在风湿病的治疗中显示出较大的优势。

1、中医治疗疾病的 特点是辨证论治,整体调节,根据病人的主要临床表现,辨别其虚实寒热,分别采用疏风祛湿、温经散寒、清热凉血、活血通络、补肾壮骨等不同的方法辨证治疗。保证了长期服用中药安全有效。

2、现代药理学研究中草药可以通过双向调节人体的免疫功能,能有效地缓解病情、还能改善体质,起到祛邪外出或抵御外邪的再度侵袭的作用。同时,部分中草药如甘草、人参、*芪、巴戟天、淫羊藿、知母、女贞子、益母草等都有类激素的作用。能够更好的改善症状和控制病情。

3、在合用西药过程能根据已发生或可能发生的副作用,通过辨证治疗,调整全身气血阴阳的盛衰,减轻西药*副作用。

4、中医有几千年的历史,西医传入中国之前,中医在国人的繁衍生息中起了重要作用。在中医应用的数千年中,无明显的副作用发生,在现代应用中病人易于接受。

中药治疗风湿病的好处

中药治疗风湿病,早在秦汉时期,*帝内经中就对其病名,病因病机分型、治则、治法有较详尽的论述。到后世历代医家又对其进行了补充和完善。张仲景所创的桂枝芍药知母汤和乌头汤仍沿用自今,李中梓在,医宗必读中提出的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成为现代治疗风湿病的总纲。叶天士对痹久不愈、邪入于络,用活血化瘀法治疗。并重用虫类药剔络搜风,对临床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中药治疗风湿病的具体好处体现在:

1、安全、副作用少:由于中药外治是施于体表,它可以随时观察其适应和耐受情况而决定去留,不会像内服药物,如不对症,发生副作用时处理比较复杂,外治只要施治配药得当,是比较安全的,一般很少有副作用。

2、对胃肠道无损伤:病人服药,首先入胃再吸收,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损伤是令人头痛的问题,尤其一些病人胃的情况不好,又非要服药不可,往往陷入治病必服药,老病未治好,胃病又成的两难局面。那么药物外治就不存在这一问题。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服药的痉对许多病人是难以长期忍受的,中药外用可以起到“良药治病不苦口”。

3、对肝肾刺激小:不管内服何种药物,通过胃肠吸收进入血液,其代谢产物尤其是一些*性产物,都必须经过肝脏解*、分解而通过肾脏排泄,这对于原先肝肾有疾病的人来说,也是难以回避的矛盾,而中药外治,大多经过皮肤、粘膜吸收,药物的成分进入体内已经通过一层屏障的过滤,有害成分也已量小、弱化,故对肝、肾的损害大多已非常小,但是中医治疗类风湿效果可能没有西医快。

中药治疗风湿病的康复保健作用

类风湿疾病的本身,发展与缓解往往交替进行,对于许多患者,需要长期的用药和治疗,几乎是终身用药的群体。在治疗的过程中,既不能因为过分担心*副作用而不敢用药,也不能因为一时没有明显的不良反应而降低甚至漠视对药物*副作用的常规检测。

1、抗炎作用:木瓜、青风藤、秦艽、川乌、草乌、汉防己、蛇类、苡仁、怀牛膝、杜仲和雷公藤、昆明山海棠等药对各种实验性炎症模型,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且又通过实验动物表明作用机理可能与以下4种因素有关:一是提高肾上腺皮质系统的功能;二是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三是扩张微血管、改善局部循环;四是提高单核一吞噬细胞系统的吞噬功能。

2、抗变态反应:类风湿性关节炎是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于关节囊等处所引起的炎症过程。初步研究表明:秦艽、汉防己、细辛、桂枝、青风藤等药物的提取物或有效成分分别具有抗过敏介质释放、抗组胺、抗 、抑制补体活性、抗过敏性休克等作用。表明它们分别具有不同程度的抗变态反应功能。

3、镇静、镇痛作用:大多数祛风湿药具有镇静神经中枢作用。通过实验发现:杜仲、桑寄生、乌头、薏苡仁等药物都对大脑皮层有抑制作用。这种作用对神经中枢是一种保护性抑制。在动物身上用物理和化学方法做出疼痛模型试验,证明很多祛风湿药具有良好的镇痛作用。关于镇痛的机理大致有两个方面,一是抑制痛觉中枢;二是对末梢神经的麻醉作用。

4、改善微循环: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扩张外周血管,如乌头、汉防己、桂枝、细辛、络石藤、桑寄生、牛膝、杜仲等均有扩张外周微循环的作用。二是减低血液粘稠度:桂枝、桑枝、羌独活、秦充、威灵仙、络石藤、乌头、蛇类、牛膝、狗脊、续断、雷公藤、昆明山海棠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抗凝作用,有的还有促纤溶作用。局部血循环的改善,对增强局部营养、促进病变吸收均有利。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ufangtenga.com/ftjj/831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