擅长白癜风研究专家 http://pf.39.net/bdfyy/bdfzj/171218/5941764.html
(这篇原本应该完成于1月,疫情爆发,无心写作,两个季节过去了才把它补完,心境当然也不复当初,回味着那样平安的冬日,也觉时光隽永,恍如“昨日的世界”。)
去年新年的起始,是行走在深圳仙湖植物园里,梧桐山上连绵的绿意依然还历历在目,倏忽一年过去,此时眼中是北方的苍*和灰白。“北方是冬天真正的心脏”,如同艾米莉·狄金森言。
湖面冰冻,近岸的碎冰散发着幽蓝的光泽,芦苇已经挥散完了种子,留下细长的Y字形颖果果荚。林间半个月前的积雪犹在,落地的银杏果此时不再有人问津,尽管它们仍然饱满,刺鼻的气味也被寒冷冻结。山桃的果肉已经完全风化了,只剩干燥浑圆的果核。
在1月北方的寒冬里看到绿色,是有“猫的报恩”般的心情。圆柏远望过去已经有了一层草*色,那是密密的雄球花逐步成熟并预备散播花粉的迹象,当然这么说并不太准确,“大多数植物学家并不会用‘花’来指称针叶树的生殖结构”,它们是密如米粒般的小孢子叶球。
皱叶荚蒾的冬叶以前是有些忽视的,直到此时我才好好观察它的各种细节。花芽长得如此饱满,仿佛再来几个晴天马上就能绽放。多数花芽都有两个弯弯的尖角,那是新生的牛角般的小叶芽。植物各有过冬的策略,比如温度到了冰点之下,杜鹃花的叶片就会下垂并紧紧卷成小管状,减少表面积以耐冰霜。而皱叶荚蒾的叶片却并不瑟缩,仍然坚韧且绿得新亮,带有深深脉纹的革质厚叶片,摸起来有毛绒的触觉。
棣棠的枝条也是嫩绿的,几乎恍惚把它当作常绿灌木了。冰雪未消,围栏上攀缘着一丛丛绿色的忍冬,名副其实。一路不停有大山雀、银喉小啾们的鸣声盈耳,来不及细看,心里的声音不停在催促,走快一点,日光就要变弱,先去看蜡梅。蜡梅开花了。
圆柏的雄球花
皱叶荚蒾
棣棠
忍冬
“只有猫知道”
然后才和缓下来。
早开蜡梅的花朵还不多,风静,幽香隐隐,薄如翼翅的花瓣缀在寒枝上,星子般明*,那样不自觉的生命力,令人心受到抚慰。后院幽静,祈福的红布条满挂着,午后的阳光照在正殿,柔和而安宁,一条石级小路通往山腰。有游人在随便地敲钟,是扫码付了费的,虽然杂乱,扰了清幽之境,然而浑厚的钟声本身是好听的,回荡在空旷的庙宇里,深沉悠远。大殿的角脊上都悬挂有铜铃,想象起风时乐音此起彼伏。
古寺里必然有古树,一棵百年国槐,树干粗壮,环抱不下,像古柏一样树瘤虬结,没有标注年代,但也是一级保护的古树。在侧殿外遇到一棵皂荚树(Gleditsiasinensis,皂荚属),与庙宇里常见的七叶树、银杏、玉兰、松杉等富于象征意义的树相比,也感到有些少见。这棵皂荚树是清代栽种,已经约有年树龄,树根像一只稳健的大脚,紧紧地抓住土地,树皮光滑,枝干上则是披荆带刺,密集处团团圆锥形的粗刺,就像许多个海胆纠结在一起。树上挂满了肥厚的灰紫色带状荚果,那是表面一层白色的粉霜。在树下找了一圈,草坪太整洁了,只有一两个掉落已久没有种子的扁平荚果。
皂荚的树皮光滑
皂荚的荚果肥厚而长
这一天就像是皂荚日。就在半小时前途经另一处时,我刚刚捡了一个美国皂荚(Gleditsiatriacanthos,皂荚属)的长荚果和几颗肥皂荚(Gymnocladuschinensis,肥皂荚属)的种子。与皂荚光滑的树皮相比,后两者的树干都有较深的纵裂纹,它们的叶子也都是二回羽状复叶(皂荚是一回羽状复叶)。肥皂荚的果荚已经被人踩裂了,露出哑光的*棕色扁圆种子,完全成熟时种子是黑色的。
从前人们把这弯刀般的皂荚或肥皂荚荚果收集起来,利用其中所含丰富的皂苷来充当肥皂。衣服铺在石头上,放上皂荚,用棒槌把皂荚砸碎,裹在衣服里,然后再用棒槌捶打,不一会儿洁白的泡沫就出来了。反复揉搓后,在水里涮几下,衣服就清洗好了,并且还保留着植物的香气。再继续追溯,资料里有说,在宋代时人们就会用皂荚果实和猪油等混合在一起,做成团状来洗衣服,也是肥皂的前身了。我把带回来的肥皂荚的果荚碎片浸了些水,过一阵果然就变得黏软而有胶质弹性了,闻着倒不是清香,是一种含有油脂的微糊气味。
在PPBC里翻看这几种有相似特征的大树照片,有一棵肥皂荚,独自矗立在湖北*冈英山县石头咀镇胡家山11月初的山野,融在自然中,带着生境美感,枝形松散秀美,*叶被秋光照亮,荚果沉甸甸地挂在枝头,实在是惊艳,也令我有些感动——吾生有涯,树也有生。另有四川泸州的肥皂荚果实,在菜摊上售卖,旁边有鲜嫩的小葱和栀子果。几年前秋天,曾在北京林业大学的校园里见过一棵北美肥皂荚(Gymnocladusdioica,肥皂荚属)大树,背后还有值得说的一点小故事,等有机会能拍到它的花、叶、果细节,再详细写一写。北美肥皂荚原产加拿大东南部和美国东北部,种子炒熟了可以代替咖啡,它的英文俗名正是得名于此,“KentukyCoffeeTree”。
肥皂荚树皮有纵裂纹,荚果短厚,种子浑圆饱满
皂性物质仅在果荚中存在
植物图像库里自然环境中的肥皂荚大树和荚果照片
美国皂荚的荚果扁平而细长
从寺里出来,走进雪松林,球果散落的木质鳞片密密地铺在林间枯*的草地上,天然而温暖的保护层,踩在上面簌簌脆响,像是踩在经年不化寒硬的冻雪上。
冬季干燥,雪松成熟的球果很难留下完整的一颗,鳞片很快便从底部开始分散剥离,留下 的一小部分,草地上便到处嵌着这木质的“玫瑰花”。鳞片单看也很精美,两粒带翅的雪松种子就卡位在一片鳞片里,种子的形状与鳞片完全对应,严丝密合。在地上还发现有的松果不走寻常路,鳞片从顶端开散,变成一个小陀螺。采集标本的植物学家们有办法,他们用细线把雪松球果轻轻捆扎起来,球果就能在标本室里完整保存了。
我在脚下的松针地毯上、在四散的球果鳞片之间,找到许多雪松种子,以前是错怪松鼠了,种子并非全被它们吃光。说到找寻的耐性,松鼠们恐怕也远不及人类,只要盯久一会儿,视野里就会出现更多的种子,它们许多藏身于鳞片之下,尖锐的倒三角形状,使得几乎每个落地的种子都像一枚飞镖,或笔直或倾斜地插进草丛。飞镖尾端是略狭长的拇指盖形的种翅,逆光看过去,很容易就看到这些薄透的、颜色橙亮的种翅,到处都在标记着“飞镖”的位置,一拉就能把种子拉出来,可见种子聪明的传播策略,能很轻松地就扎根于大地。
11月雪松刚刚开过“花”,花期特别,雄球花花粉成熟的时候,竟然将长椅铺上淡*的一层,摇动枝条,金色花粉也在眼前纷纷扬扬地如烟飞散,无法想象一枚小小的长卵形雄球花能生成多少花粉。此时雄球花已然干燥开裂,有种挥散完花粉、完成使命后的空虚感,细看可以观察到曾经附着着花粉囊的鳞片层层叠叠。我找到微距镜头拍摄的照片,微观视角看,果然每个鳞片末端都有个花粉囊,它们也是采用“花海”战术啊——越多的雄球花,就越大的授粉成功的可能性。
一棵大雪松,拍虚了
满地的鳞片和雄球花
玫瑰花
陀螺
一枚带翅的种子直插入草丛
种子的形状和鳞片完全对应
散完花粉后干燥的雄球花
微距拍摄的雄球花花粉囊
渐至*昏。在冷肃的空气里,西边那半面天空像是在低温里缓慢燃烧,从淡金到橘*、橙红,余烬青红。东面的山丘被染上一抹略显奇异的均匀的胭粉色,玉兰密集的花芽在夕照中愈发明晰,脂白如豆。冰面反射着柔和暗沉的暖光,是不甚锐利的油彩质地,与天空互为镜像,感到极为温柔,直至深重的暮蓝融入无尽的黑,万物渐渐消失。这成为一个令我屡次回味的*昏,玉兰和松柏林,树冠处仿佛有和声,孤直的白烟,树木的脉络,冰面晕散的树影,天地融为一色,新月,金星随后显现。到处有光,是新年的苍穹之光。
这是无数个北方冬日里普通的一个,空气清澈、纯净,并不寒冷,所见种种都让我感到心神安宁。在几乎无人的寂静之地,仿佛更能与冬的本质接近,而新年赋予这一天以特别意义,我是站在一个崭新的起点。
玉兰的花芽脂白如豆
新年的苍穹之光
不知为何,我总是很迷恋“北方”这个词,大概因为这两个字所蕴含的想像空间,也有些许文学的意味,它会使人联想到辽阔的原野、四季交替、苍茫之色,以及,美好的品质,某种情感,真挚的。几年前我过了一个相当难忘的新年,接连两天泡在电影资料馆里,一气儿看了17部短片。这是“极地光影:来自北方的故事”小型影展,片源都来自北极地区 的电影节——特罗姆瑟国际电影节,创作者涵盖了瑞典、芬兰、挪威、丹麦、俄罗斯、格陵兰岛和北极萨米等地区。我看到经历、背景迥异的人的不同思索,让“北方”这个命题之下的表达宽泛而多元——废弃在格陵兰岛的美国空*基地的战时设施,与纯粹的自然环境形成鲜明对比;北极圈的渔猎者辛苦的工作;前奥运会滑雪 年老之后的朴素生活;萨米人这个古老的族群在当代生活里面对的诸种问题;划出本地人采摘浆果的范围这件小事,所传达出的一种殖民时代的遗风;还有单纯展现俄罗斯冬天刻骨的“冷记忆”,“人们总是不能准确预报温度,你不知道这些能量在做什么,不可预知是大自然的特征之一”……
而我所身处的这个相对的北方城市,冬天图景也在1月继续徐徐显影。
新年之后,有天夜里下了场好雪,是今冬的第三场雪,隔了一天,和朋友 见面,一起漫步在冬日阴沉的天气里。燕雀群欢飞在树冠的高度,沼泽山雀低吟,绵弱的太阳掬在冰冻的河水里,白皮松疏朗秀美的身姿依旧挺立,蔷薇、紫叶小檗、金银木、冬青卫矛的红果都令人眼明心亮起来。血皮槭薄纸般的树皮已经剥落得光滑漆亮,残留一些赭红的黯叶,老杜仲树的树干缓慢地从年轻时的青灰色变化到苍*,并且有了深深的纵裂。
各自忙碌,我们竟然都有一年多不见,不约而同互相赠送的,都是在城市各处角落收集的种子。说了许多的话,近一向的阅读、心爱的作家、写作、所看到的新奇之物、忧怀和畅想——绵密的话语留在走过的小径上,留在有速溶热咖啡的小商店里, ,在即将分别的地铁站台上,话语与一班班进站列车频繁送达的人流交织在一起,我们就如同两根定海神针,几近忘情,忘记回家??因为有了这些植物,还有同样对它们投以热爱的友人,北方灰寒的冬季似乎也并不是这么难捱。
紫叶小檗
血皮槭
下大雪时,我遥想着我所喜欢的那些大树负雪的样子,惦念至深。过了几天去看,林中的微气候湿润,雪还残留许多,清新的气息像是空山新雨后,大树们形销骨立,姿态尤显清癯颀长,有弗罗斯特的诗《雪晚林边歇马》的意境。几棵青檀成林,树皮光滑青灰,树皮剥落处,露出内层淡*的斑块。对比之下,栎树的树干显得黝黑而苍老,宿存的褐*树叶被光映照,给人以温暖。
我在雪后来到这里,也许才是时机恰当,雪天固然有诗意,然而雪太抢夺目光和感受了。雪后的树林,寂静更深,在这种空寂中,冬天的树总是比夏天震摄人心,使人有敬意。极简的树,无遮无掩,清刚有力,仿佛有无声低语。看树的线条,像是能见得树的*魄。
冬天一大丛鸡麻也给我新鲜的感受,经风的枯叶已轻薄得破碎残缺,四枚紧紧贴合的果实却莹黑如初,饱满亮泽。白鹃梅留在枝头的果实像一朵朵干燥的小花,迷惑很久,看起来只觉得眼熟,直到几天后它的名字才浮现出来。自开花以后,它的枝头就满是这五角星般的青绿果实。
在小路边,我又重新拾得一些山皂荚的荚果。几年前也在这里捡拾过,保存许久,终因太占地方而扔掉了。然而今冬我跟皂荚属、肥皂荚属的几种实在太有缘,我原本无心,是它们把荚果主动送到我的眼前,引发了我辨识的兴趣,而对它们彼此间的差异了解得愈深,也就愈发有了感情。山皂荚树身也有粗壮的棘刺,带状的荚果薄而卷曲,种子不大,干燥的荚果拿在手里摇晃,如沙锤般飒响。
栎树林
青檀
栎树和扶芳藤的叶子
元宝槭的种子
鸡麻
白鹃梅
山皂荚
一棵洋白蜡和一棵国槐舒展的树冠
离开时,在站台上看到这棵国槐的树影,极有美感
接下来的日子回想起来都是和煦的。乔治·吉辛说,冬季是大自然逐年的微睡,我感到这个时候是它渐渐苏醒了。环城河结了薄薄的冰,还有积雪,曾经此时已经有了滑冰车的孩子,今年暖冬。河边的金银木仍留着密密的红果,垂柳的嫩枝柔*,毛泡桐整体也是*色的,密集的花芽从初冬淡淡的嫩*快要变成土*,正是像*土地的*,像是从是尘土中长出来的,忍耐干旱和寒风,然后再从尘土中开出淡紫色明媚悦目的花。
公园里正在布置庙会,灯笼上树,有几棵极伟岸的悬铃木,满挂着干瑟的宿叶,凝望过去澄*暖融,仿佛还停留在深秋。红尾鸫缀在高高的树尖,被照亮的橙红色腹部,是夕阳余温的颜色。我想到刚刚看过的一段话,“颜色并非存在于何处,而是从遥远宇宙反射而来的。颜色在肉眼看不见的领域存在时,是光;而我们在肉眼看不见的领域存在时,是灵*。颜色与我们,都是来自同一个起源。若非如此,我们的灵*,如何能因颜色而感到愉悦?”
毛泡桐
悬铃木
金银木
有一天,坐地铁时看星野道夫的《在漫长的旅途中》。有一站开始从地下到地面,窗外冬日的阳光刚好照在手中书页上,阿拉斯加北极圈,迁徙的驯鹿群正在穿越冻原,这是这个族群几万年以来所遵循的方式,旅程已经深深刻入它们的基因,它们的双蹄在大地上踏出了一条条纤细的鹿道。“被十万头驯鹿合奏的和声包围的感觉,像是陷在驯鹿汇聚而成的大海一般。并不是被壮观的驯鹿所震撼,而是感受它们那种一心朝北前进的意志……”
“在阿拉斯加原野上来回行旅的驯鹿,让我能切实感受到空间的壮阔,也体验到大自然并非为人类或任何目的、只为自身的存在而活着的世界。这种壮阔的旅行,是否还能在地球上继续下去,可能是对人类 的考验。”阅读的这个时刻,闪烁的光斑和流动的树影印在书页照片里深浅不一的苔原上,现代的我,坐着现代的交通工具,和着轨道的节奏声,体会着一个最终把自己的生命交付给自然的摄影师的心绪……它们共同构成一个偶然的时刻。
定居于阿拉斯加这个高纬度的极北地区,星野道夫最喜欢的季节,出乎意料,竟然是阿拉斯加的冬天——他喜欢这片土地上,在严峻季节中拼命求生的各种生物,而寒冷给予人类的,“是作为生物的紧张感”。
他拍的另一张照片,也令人极难忘。茫茫雪原开始冒出了黑土,与融雪层层漫漫交织,大地上,黑与白无尽的涟漪。这是春的迹象,风景开始急速变化,雪原上冻结了半年的河,在某个时刻会突然像怒涛一般涌动起来。河水解冻的瞬间非常壮观,没有任何前兆,“嘭”地一声巨响,霎时化成无数巨大的冰块,一齐漂动,“那是通知春天来临的声音”。
这张照片也激发了我的记忆,我想起乌市春天的初生,印象里不是从绿,也同样是先从融雪时的黑与白开始的。普里什文曾写过,西伯利亚地区的春天,是光和水的春天,雾霭悄悄地消融着积雪,道路完全变成红褐色,呈鱼脊形了,春水漫漫流淌,从小桥下挤过去,像黑琴鸡的鸣唱。
我还没有亲见过冰封的河流解冻时的壮景,不过,经历了必须忍受的阴沉和严寒,期待春天的心情,无不都是相同的。
星野道夫拍摄的驯鹿迁徙场景,“一心朝北前进的意志”
阿拉斯加的雪原春天解冻时
小欧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