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历已经换了一本新的,我的植物日记才写到十月底。不过,我发现这也有一个好处,因为在冬天想要看到开花的植物是越来越难了,每天只能发不开花的植物,而十月底还能抓住一点植物开花的尾声,看到一抹亮丽。然而风车草的花并不很亮,事实上,我只是无意中发现它开花的。大概是夏天的时候,我就已经拍到风车草了,当时开花的植物很多,就把它的照片扔在角落里遗忘了,不是这次拍到它开花,我都已经忘记曾经拍到过它了。看到百科,发现这也是一种莎草科的植物,怪不得它的花和前几天拍到的莎草很相似。它的叶子和棕榈的叶子也像,不过风车草是草茎上面一把伞骨,下了雨也挡不到雨的那种。而棕榈则是茎的顶端是孔雀开屏一样的扇形叶片。突然觉得自己的比喻有些本末倒置,明明是棕榈叶子制成了扇子,我却用扇子来形容棕榈的叶子。风车草(学名:CyperusalternifoliusL.subsp.flabelliformis(Rottb.)KüKenth.)是莎草科,莎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状茎短,粗大,高可达厘米,叶片伞状,叶鞘棕色,叶状苞片苞片20枚,近相等,较花序长,向四周展开,平展;多次复出长侧枝聚繖花序具多数 次辐射枝,小穗密集,椭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鳞片紧密的复瓦状排列,膜质,卵形,苍白色,花药线形,花柱短,小坚果椭圆形,近于三稜形,长为鳞片的1/3,褐色。花两性,花果期8-11月。百科(风车草,拍摄地点:老体育场西侧广场)
这些攀在石头上的藤蔓是冰粉子吗?我的识花君说它的名字是薜[bì]荔,别称“冰粉子”,我觉得薜荔的名字有点难读,就用了冰粉子的名字,但是我在网上并没有找到冰粉子,只有冰粉籽,原料来自冰粉树,可以制成一种吃食。
这张图片发到朋友圈子的时候,有同事在问:“这不是薜荔嘛?”看来,他肯定很熟悉这种植物,我还是按照“薜荔”这个名字来搜索吧!果然,一搜就出现了,而在百科中它的别称是“凉粉子”,想来冰粉子可能是某个地区给薜荔起的一个名字吧。
看到百科的介绍说到有“瘿[yǐng]花果”的时候,我不太明白是什么意思,于是就搜了一下“瘿花果”,发现网上有介绍说这是雄花结出的果实,而且还详细介绍了薜荔结果和不结果的枝叶是不一样的,瘿花果和雌花果也是不一样的,瘿花果会先行掉落,只有雌花果会留在枝头,这种雌花果可以做成一道名为“木莲豆腐”的美食,可解暑热。
此外,这种果实也和无花果一样,花在果中,外表看起来也是一种没有花而结果的植物,毕竟它和无花果都是桑科榕属植物,据说这是桑科榕属植物的一种特性。
我见到它的时候它并没有果子,会不会已经会人摘了去了?也许在它明年的花果期我再来就能看到了。
薜荔(学名:FicuspumilaLinn.)又名凉粉子,木莲等。攀援或匍匐灌木,叶两型,不结果枝节上生不定根,叶卵状心形,长约2.5厘米,薄革质,基部稍不对称, 渐尖,叶柄很短;结果枝上无不定根,革质,卵状椭圆形,长5-10厘米,宽2-3.5厘米,先端急尖至钝形,基部圆形至浅心形。
榕果单生叶腋,瘿花果梨形,雌花果近球形,长4-8厘米,直径3-5厘米,顶部截平,略具短钝头或为脐状凸起,基部收窄成一短柄,基生苞片宿存,榕果幼时被*色短柔毛,成熟*绿色或微红;雄蕊2枚,花丝短;瘿花具柄,花被片3-4,线形,花柱侧生;雌花生另一植株榕一果内壁,花柄长,花被片4-5。花果期5-8月。
百科(冰粉子,拍摄地点:金鹰南广场) 眼看到叶下珠的时候,很眼熟,我小时候应该见到过,但是那时肯定没有发现它有小果子长在叶子下面,也是,藏得这么好,又这么小,很难看到。而且这么小的植物,没什么特色,没有特别漂亮的花,又没有好吃的果子,小时候肯定直接就忽略了吧。好在,这一次我没有忽略它,植物的有用无用,并不完全在于能吃能看,它们也不是为了人的需求而生长。查到它的名字后,我就看了一下它的叶片,果真在叶子下面有红色的小果,真的太小了,以至于在照片上都看不清,只能看到模糊的果子样子,要想看清它的真容,只有蹲下来,细细翻开叶片才能得见。叶下珠(学名:PhyllanthusurinariaL.),别名:珠仔草、假油甘、潮汕、龙珠草、企枝叶下珠,碧凉草等。
一年生草本植物,高数寸至尺许。茎带紫红色,有纵棱。叶互生,作复瓦状排列,形成二行,很似羽状复叶,叶片矩圆形,长二、三分,全绿,先端尖或钝,基部圆形,几无叶柄。夏秋沿茎叶下面开白色小花,无花柄。花后结扁圆形小果,形如小珠,排列于假复叶下面。分布于中国华东、华中、华南、西南等省区,印度、斯里兰卡、中南半岛、日本、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至南美也有分布。生于海拔米以下旷野平地、旱田、山地路旁或林缘。
本种药用,全草有解*、消炎、清热止泻、利尿之效。
百科(叶下珠,拍摄地点:老体育场西广场)柿子,是一种甜蜜的水果,农村人家很喜欢栽上一棵,长起来挺快的,很容易就等到它开花结果了。奶奶喜欢吃柿饼,小时候的我也喜欢吃,没有剥柿皮的麻烦,吃起来方便又很甜。我曾经很好奇柿饼外面的那层白霜是不是面粉,奶奶告诉我那不是面粉,是柿饼在制成过程中形成的。后来听说,柿子在做成柿饼之前是要将外皮剥去的,觉得更不可思议了,没有了外皮,柿子的果肉不是会到处都是吗?网上找了一下,有人讲了柿饼的制作,原来不是用熟透的柿子加工,而是还有些硬的柿子,所以不会有果肉流出的烦恼。好想亲眼见识一下柿饼的制作流程啊!柿子的柿蒂还有一个很神奇的功效,就是治疗打嗝。记得有一年夏天,小侄女打嗝不止,喝热水没有用,含一口水弯腰等方法都没有效果。后来去乡里的卫生院找了我们队里的一位医生看了一下,他就开了一味中药,柿蒂,说打嗝时用热水泡几颗,然后喝水应该可以止住。回家后,用开水泡了几颗柿蒂,打嗝就真的止住了。我猜测,吃一个柿子或者吃一个柿饼会不会也可能有同样的疗效?没有试过,目前还不得而知。老家院子里的这棵柿子树今年结的果实真的是太多了,而且每个柿子个头都好大,有一阵子刮大风,刮断了一根树枝,这根枝上的柿子就摘了几篮子。想摘高处枝头上的柿子就没这么方便了,只能站在梯子上。我带了些没有熟的柿子放在办公室,在窗台上晒太阳,每天看着它们都觉得很满足。它们在温暖的阳光下慢慢变得更红,也一天天变软,直至可以被吃掉。我一直很喜欢那样的照片,就是在白雪覆盖的柿子树上挂着几只柿子,一只小鸟停息在枝头,那柿子的红色、雪的白色、鸟的灰黑或乌色构成一幅静美的图片,但是我一直觉得奇怪的是为什么那几只柿子不会被小鸟吃掉?老家院子里的柿子一直是小鸟的食物,小鸟们吃得可欢乐了。难道说,小鸟们就是留着这几只柿子过冬天?柿(Persimmon),学名:Diospyroskaki,属于柿树科(Ebenaceae),别名:朱果、猴枣,高大落叶乔木,原产中国。栽培历史在2年以上。北魏《齐民要术》中已有以君迁子为砧木,用嫁接方法繁殖柿的记载。自明代以来,柿产区多以柿饼代粮备荒。柿属植物在全世界约有种,主要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其中可作果树栽培或砧木用的有柿,君迁子,油柿和浙江柿。百科(柿子,拍摄地点:老家)扶芳藤,长在一丛火棘的旁边,在点点白色的映衬下那种鲜艳的红色与火棘的红完全不同,那一小串缀在绿叶中的红,是让人眼前一亮的红,是吸引你来看的红。
倘若没有吐露出来的哪一点红色,扶芳藤也没有这么玲珑可人,它三三两两垂着的种子,没有火棘那么铺天盖地火红绚烂,它们只是低调的告诉你:“我也是红色的种子。”
扶芳藤(学名:Euonymusfortunei(Turcz.)Hand.-Mazz):卫矛科卫矛属常绿藤本灌木。高可达数米;小枝方梭不明显。叶椭圆形,长方椭圆形或长倒卵形,革质、边缘齿浅不明显,聚伞花序;小聚伞花密集,有花,分枝中央有单花,花白绿色,花盘方形,花丝细长,花药圆心形;子房三角锥状,蒴果粉红色,果皮光滑,近球状,种子长方椭圆状,棕褐色,6月开花,10月结果。百科(扶芳藤,拍摄地点:人民公园)枇杷是秋冬开花,果子在春至初夏成熟,比其它的水果都要早。不知道水果店里很早就摆在货架上的枇杷是不是生长在南方地区?它们也是这个遵循这个规律吗?在我们这个地方的枇杷还没有成熟上市的时候,水果店里金色的大枇杷已经是待售状态了,但是我一直觉得它不够鲜甜。我猜测一种可能会不会是它们是催熟的;还有一种可能会不会是这些枇杷在温暖的南方生长,少经历了冬天的那份冷,所以才没有那种甜。我不知道枇杷的花是不是蜜蜂传粉,冬天那么冷,蜜蜂怎么出来?会不会在10月末11月的这个时节,蜜蜂就已经给花完成了传粉工作,如果是这样,那这些花等待结果的时间真长啊。它们默默地在严寒中绽放,不惧冷风、不畏霜冻、任大雪覆盖,望雪落雪融,看冬去春来,无声地积聚着那让人无法抗拒的一种香甜。我喜欢吃枇杷,却不太喜欢它非常非常多的种子。小时候看过一个故事,是关于苏东坡和佛印的,但在网上没找到这个故事。这里就把我记忆中的故事描述一下吧,大概是说东坡到佛印所在的寺院,佛印将寺里的枇杷摘下来,东坡居士一尝,咦,这枇杷竟然没有果核,大感神奇,就问佛印有何妙法。但是,大家都知道佛印的怪癖,他肯定不会将秘法告诉东坡的。后来有一天,佛印去东坡家,进门之时,东坡吩咐厨人捉鸭子,盏茶后一大盆鸭汤已端上桌。吃着鸭肉、喝着鸭汤的佛印就问东坡如何在这么短的时间把鸭汤烧成,东坡说不告诉你,除非你告诉我枇杷为什么会没有种子。佛印太想知道如何在这么短的时间将鸭汤烧熟,于是就和盘托出奥秘,称在枇杷开花之际将花蕊除去,可以保证结出的枇杷没有种子。而后,他一脸期待的等着东坡告诉他鸭汤的速成大法,结果苏东坡告诉他,进门时捉的那只鸭子和端上桌的鸭子不是同一只!这一局斗法以佛印失败告终,虽然知道这故事的真实性有待商榷,但不知为何,很想看到佛印和尚听到东坡居士的谜底之后的神情,必有一种不甘,而后又会哈哈大笑吧!没有找到佛印这种说法的依据,也没有尝试过将枇杷的花蕊掐去,如果没了花蕊,那还有花粉吗?还能传粉吗?还能不能结出枇杷呢?要不要试试呢?枇杷,别名:芦橘、金丸、芦枝,拉丁文名:Eriobotryajaponica(Thunb.)Lindl。蔷薇科、枇杷属植物,枇杷原产中国东南部,因叶子形状似琵琶乐器而名,其花可入药。
树高3~5米,叶子大而长,厚而有茸毛,呈长椭圆形,状如琵琶。别名又叫芦橘、芦枝、金丸、炎果、焦子。枇杷与大部分果树不同,在秋天或初冬开花,果子在春天至初夏成熟,比其它水果都早,因此被称是“果木中独备四时之气者”。枇杷的花为白色或淡*色,有五块花瓣,直径约2厘米,以五至十朵成一束,可以作为蜜源作物。
百科(枇杷,拍摄地点:三水湾二期)玉叶,这名字与植物的形态好相似,那一小瓣一小瓣的玉色叶子从绿色的叶子中长出来,小小巧巧、密密实实的一大片,看到它们长得这么茂盛,种花的人一定很欢喜吧!看到百科里说,玉叶这种植物竟然是马齿苋科的植物,关键是它是多年生的,真的是一种树。联想到另一种树,就是玉树,与玉叶不同的是,玉树是景天科的。玉树的叶子比玉叶大,叶片的颜色都绿色,长势好的时候,不停的分枝分叉,也能长到很高很大。玉叶又名绿玉树、金枝玉叶、马齿苋树、银杏木,为马齿苋科马齿苋树属多年生常绿肉质灌木,茎肉质,紫褐色至浅褐色,分枝近水平,新枝在阳光充足的条件下呈紫红色,若光照不足,则为绿色。肉质叶倒卵形,交互对生,叶片细小,质厚,绿色,表面光亮。另有斑叶品种"雅乐之舞",老茎灰紫色,叶片有大面积的*白色斑块,只有中央的一小部分为淡绿色,也可用于制作盆景,但因其生长缓慢,苍劲虬曲的老桩不易找到,常用玉叶的老桩做砧木,以劈接的方法进行嫁接,以使之尽快成型。百科(玉叶,拍摄地点:三水湾二期)(所有植物的图片均为原创,实景拍摄) 北京治疗白癜风 的医院有哪些白癜风治疗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