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李枝锋
时光倒流,回到上个世纪80年代初,一入济南章丘刁镇的旧*庄,最先进入眼帘的就是旧*地标性建筑圩子墙,像巨大的佛手保佑着这里的村民。在村民心里,城墙就是旧*人的保护神。那时的圩子墙,除了东门西门南门北门几个大的豁口供人和车辆通行外,绝大部分是连贯完整的。墙上的千疮百孔,诉说着曾经的苦难辉煌,任由时空的剥蚀,满目苍夷却依然平和屹立。
孩提时懵懂无知,不认识也不会写“圩”字,听到老人们谈及圩子墙的故事,充满了神话和传奇色彩,认为是“围子墙”,和自家院子的围墙一样吧。夜深人静时,最喜吹听奶奶讲先辈们智修圩子墙和圩子墙防水患防土匪的故事,常常望墙兴叹不可逾越。代代相传吧,奶奶也是听老人们讲的,修筑圩子墙要占用大量的土地,视土地为至宝的老百姓都担心自己的耕地被占,一些地主也担心自己的土地减少。为了得到人们的拥护,参与策划的先祖李元缃出了一个主意,用一老牛拖犁绕旧*镇转,任牛自行,犁到之处便划为圩基。这种听天由命的办法,消除了分歧,保证了圩子墙顺利修建。墙高五米,宽四米,周长十华里,设有四门,建有女儿墙,炮台等,是当时重要的*事防御工事,保障了一方百姓的安居乐业。
据老人们说,有一年*河南岸决口,大水咆哮着直逼旧*,坐在圩子墙上可直接洗脚,庄外一片汪洋,只剩下红彤彤的高粱头还露在外面低头悲泣。毗邻的村庄都泡在了水中,唯独旧*庄没有进水,庄内的三十六条大街、七十二条胡同安然无恙。民国初年,各地频闹土匪,别的村常遭抢劫,旧*人晚上把四门一关,易守难攻,土匪很难进来。
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积累,认识到了圩子墙,由灰土和红粘土夯筑而成,是我们的护村墙。到了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更有了和圩子墙零距离亲密接触的机会了,身临其墙,常常“爬墙”和“跳墙”!
“爬墙”,五米高的墙,墙壁很陡峭,攀登时手脚并用,要找好受力点和支撑点,需要一点点一步步跟进,对我们这些孩子来说是个挑战。“初生牛犊不怕虎”,五六个小伙伴团队作战,胆大的个高的灵活点的先爬,打头阵,爬上去蹲在墙上伸手拉一把;然后胆小的个矮的中间爬,叠罗汉站在高个子的肩上,小心翼翼、颤颤巍巍地爬上圩墙,最后压轴爬上去的是身强力壮的小伙伴,气定神闲。高大宽阔的圩墙上,五六个小孩,兴高采烈地东张西望,欢呼雀跃地玩耍着,放飞自我。游玩到兴致正浓时,可围着庄转一圈,向巡城的士兵,雄赳赳气昂昂地,美其名曰:美丽乡村一日游。因贪玩常忘了做作业,常过了吃饭的点,然后常挨老师和家长的批评。
再说“跳墙”。俗话说上山容易下山难,对我们来说上墙难下墙更难,于是找了个捷径,省时省力,圩子墙附近有很多高高的麦秸垛,找个合适的位置,眼一闭,心一横,腿一蹬,纵身一跃,就从圩墙上跳到草垛上,胆战心惊。爬上跳下,嬉戏打闹,指点村庄,不亦乐乎。爬墙时和现在的攀岩可有一比,跳墙时和现在的蹦极可有一拼。站在圩墙上看风景,头顶上是蓝天白云,脚下是灰土圩墙,听风从耳边吹过,美极了,妙极了,最美人间烟火气。
特别是在春天草长莺飞季,桃红柳绿,圩墙内鸡犬相闻,平坦的大路将村庄分割开来,一排排钢筋水泥结构的房子散落掩映在绿树丛中隐约可见,鸟儿在树上唧唧喳喳叫个不停,繁花似锦,空气夹杂着淡淡的花香和袅袅炊烟的味道。圩墙外,阡陌纵横,绿油油的麦田一眼望不到边,风吹麦浪,像一片绿色的海洋。如古诗中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充满了诗情画意!
童年时的高大宽阔的圩子墙,就是我们的娱乐场,见证了我们的成长,承载了我们的喜怒哀乐,陪伴我们走过快乐的童年,无忧无虑,是我们的诗和远方。屈指一算,四十多年过去了,往事只能追忆。昔日灰土浇铸蜿蜒曲折巍峨壮观的古圩子墙,历经风风雨雨,随着岁月的流逝,时代的变迁,现已变得破败不堪不成模样,留下的断壁残垣还不时勾起人们对它的回忆。绵延的古城墙,承载着无数人的记忆,延续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梦想。
如今,旧*村人对尚存较好的圩子墙进行保护和修缮,对墙体进行加固和硬化,对裂隙修补,设置排水沟,对周边做了绿化,墙外修了步道。做到妥善和科学修复,合理利用和开发,让古墙换新颜,让古圩子墙见证古镇旧*昔日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