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白殿疯点北京中科 http://disease.39.net/yldt/bjzkbdfyy/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
(9、古诗三首——11.蟋蟀的住宅)
一、单元解读
本单元以“观察”为主题,包含了《古诗三首》《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宅》三篇课文,以及“口语交际:爱护眼睛,保护视力”“习作:写观察日记”和“语文园地”。
本单元最重要的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本单元所选的三篇文章,就是通过文本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调动不同感官来进行连续观察,记录变化。本单元的习作是写观察日记,写一写你在认真观察后发现的事物的特点及变化。叙述时要做到语言精练。“语文园地”通过交流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习惯;通过理解加点词语的意思,体会句子表达的意思的不同;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积累有关气候的谚语。
《暮江吟》是一首写景佳作。前两句写太阳落山前的江上景色,后两句写夜晚的景色。《题西林壁》描写了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的景象,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雪梅》借雪梅争春,告诫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爬山虎的脚》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让读者了解了爬山虎的习性。
《蟋蟀的住宅》讲述了蟋蟀住宅的特点,以及蟋蟀建筑住宅的才能,赞扬了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二、新课标对本单元教学要求
1、会认22个生字,读准“降、曲”2个多音字,会写40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
3、背诵古诗,想象古诗中描绘的景象,感受古诗中蕴含的深刻的哲理。
4、学习认真细致的观察,并把观察结果准确地表达出来。
5、懂得正确的用眼方法,爱护自己的眼睛。
6、在口语交际中,注意说话的音量,避免打扰到别人;不要重复别人说过的话。
7、了解观察日记的写法,试着写观察日记。
8、积累关于气候的谚语。
三、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指导学生展开想像,把语言文字转化成画面,感悟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2、学会按照一定顺序进行观察,把观察到的内容用日记的形式记下来。
2、培养观察兴趣,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并善于发现新事物。
四、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富于想象,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但学生生活阅历有限,对本单元课文中描绘的景象缺乏直观感受,需要老师提供直观的图像帮助。
五、教学建议
9《古诗三首》
根据课标精神,结合诗歌特点和学生的认识水平,在这节课中我主要采用游戏导入法、想像体验法、品读赏析法、提问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想像、体验、讨论比较、共同探究、在情境中诵读的学习方法中感受诗中描写的美景,从而体会诗人的情感。
10《爬山虎的脚》
可以按以下六个环节展开:
第一步: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巧妙的开场白,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在阅读教学开始时,通过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再现爬山虎的叶子,让学生当配音演员,背诵课文中写叶子的片段,激发学生的情感。
第二步:合作探究,深入研读,从“爬山虎的脚”入手,直奔重点段“品脚”。
本着这个原则,可以在导学第三自然段时,先让学生采用一贯的圈点画批的阅读方法自由读课文并找出写爬山虎脚的关键句子,然后请同学们读好这些关键句,并在这三个关键中找出写位置、形状、颜色的关键词,之后再指导朗读课文,注意读出脚的特点和可爱。
第三步:找一找、演一演、议一议,了解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先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四自然段,找出爬山虎是怎样爬的关键句子,标出爬山虎怎样爬的动词(触、巴、拉、贴、爬)。然后小组合作怎样演好爬山虎向上爬的动作,推荐代表上台表演,其他学生评价,好在哪里,不好的地方应该怎样。让后我再大屏幕显示关键句进行感情读、品读。再出示爬山虎的脚与蛟龙的爪子的对比图,体会叶圣陶爷爷用词的精准和观察的细致。
第四步:自学爬山虎脚的变化这部分内容。
通过学生的默读、细读,运用对比的方法自己进行学习,接着看脚的变化图,脚触着墙就能活,没触着墙就枯萎,从而更清楚地了解了爬山虎的脚与墙的依赖关系。
第五步: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叶圣陶老爷爷之所以能把爬山虎的特点写得如此详细透彻、形象逼真,是他处处留心观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结果,那么老师也希望同学们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周围的事物,用你的慧眼去发现世界,用你手中的笔去描绘美好的生活。
第六步:积累语言拓展延伸
1、摘抄好词佳句加以背诵,并认真读读“阅读链接”的内容,使学生体会到观察,特别是连续观察是一种好习惯。
2、观察豆子、花生或大蒜在水中随时间的变化,利用本课的写作方法写一篇观察日记。
11《蟋蟀的住宅》
一、做好预习,了解法布尔,认识“蟋蟀”。
关于预习,教师可以提前布置如下“预习提示”:
1、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制作“名人名片”,准备课上交流。
2、了解“蟋蟀”这种昆虫,给写一份介绍蟋蟀的“说明书”。
3、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认读生字,理解陌生词语。
上课伊始,教师可以组织教学就前两点要求的预习情况进行交流汇报。至于生字新词的学习情况则可以结合后面的阅读学习加以落实。
二、自读课文,合作交流:蟋蟀的住宅有怎样的特点?
1、在阅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时,教师可以随机向学生介绍有关蟋蟀发声的知识作为课文内容的拓展。
2、关于“蟋蟀的住宅有怎样的特点”这一主要问题的处理,可以采取“自学”和“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先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读课文,根据具体的内容总结概括出蟋蟀的住宅的特点,要边读边想边勾画。反过来,准备交流时也要既说出“特点”,又要找出课文中具体的内容加以说明,以使自己的发言“言之有理”、“言之有据”。
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有层次地来把握蟋蟀的住宅的特点,如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实际上侧重的是“外部”特点,而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则侧重的是“内部”特点。外部特点主要有:1、向阳;2、隐蔽;3、干燥;4、有门;5、有平台。而内部特点主要有:1、简朴;2、清洁,干燥,很卫生。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采取“蟋蟀自述”的方式来加以介绍。
三、自读课文,合作交流: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造的?
该部分的处理可以采取同前面部分相类似的方法,也是先让学生自读,然后展开交流。
1、教师要提示学生注意课文的第四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实际上具有过渡段的意义,从前面谈到的蟋蟀住宅的特点过渡到介绍它的建造上来。
2、在学生交流“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造”的这一问题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注意课文表达的有序性,课文是按照时间的顺序来介绍和描写的。因此在学生发言时也要让他们注意表达的有序性。
在阅读这一部分课文的过程中,可以将课后思考题中的为什么说蟋蟀的住宅是“一件伟大的工程”适当地提出来让学生思考,并联系具体的内容来回答。
四、品读课文,体会情感:课文中的哪些地方体现出作者对蟋蟀的喜爱之情?
作者对蟋蟀的喜爱,由阅读的过程,学生自然会得出这样的结论,而这种喜爱的情感是渗透在文章的字里行间的,这需要细心体会。教师可以提出这个话题,让学生再次品读课文,找出能够体现作者情感的语句,并反复朗读。
五、回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表达手法。
作者为什么能够将蟋蟀的住宅交代得如此清楚?为什么作者写的文章有那么多的读者喜欢?这和作者恰当的表达手法是分不开的。为了向读者介绍蟋蟀的住宅,作者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教师可以让学生从这个角度来体会。
在进行该部分教学时,教师可以直接让学生回答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还可以根据小学生的特点让学生来说:“你觉得作者哪些地方写得好?”对这个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