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知名皮肤病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al/150702/4648926.html
强筋骨:巴戟天、天雄
坚肌骨:戎盐
强骨节:牡蛎、萆薢(主腰背痛强、骨节风寒湿周痹)
强骨髓:天门冬
今天继续聊一下《神农本草经》里面关于筋骨的药,那我们先选出一些具有扶正作用的,这里有四个名词:强筋骨、坚肌骨、强骨节、强骨髓。大家看一下。这个“坚”我们已经解释过,就是“刚”,强呢,你看这里有三个都是强。
《说文解字》说“:强,弓有力也”
也就是像弓那么有力,其实这个力就是张力,也是一种坚固的表现。
古人经常坚跟强一起用,像《白虎通德论·嫁娶》:“男三十,筋骨坚强”,或者是一部书《释名·释长幼》:“四十曰强,言坚强也。”坚强啊,就是说人的这种筋骨状态属于比较强盛有劲。那《白虎通德论·五行》在解释五行的时候说“金者,坚强难消”,你看这个名词你就知道,这种就是比较坚固啊,在物体是指坚固坚硬,那人就是筋骨比较有劲。
比较强大,就是形体比较强大,就是古人说的肌肉骨节坚强啊,这个是一种外在形体要强大的表现,所以我们可以知道前面讲的坚筋骨跟这个强筋骨,其实意思是差不多的。如果按《说文解字》说的,那强字他更有一种力量,张力。
坚肌骨。在《神农本草经》里肌骨并称的只有这一处哈,秦汉的文献里面,肌跟骨同时两个字并称的比较少哈。
巴戟天
看这个名词呢,一般这个“巴”,就是指巴国,就是现在重庆那些地方,那我们现在的巴戟天地理标识在我们闽南的南靖和溪,它有补肾祛风湿的作用,但是说这个药在秦汉简牍里面,还有《伤寒论》里面是没有出现的。
《神农本草经》它是在上品里面哈,它具有这种以补益为主的作用,可以补肾、强筋骨、补五脏、补中、增志、益气、阴痿不起,你看全部都是以补为主,所以筋骨的退化或者不足都可以用它,后世还有治宫寒不孕,我们也可以用。
天雄
天雄这个药,在秦汉简牍里面并没有这样来称呼,在《伤寒论》里面也没有,《金匮要略》里面有个天雄散,天雄散这种做法,还是保留了类似于秦汉之前的。在《血痹虚劳病脉证》这一篇里面,你看他用天雄散,配白术桂枝龙骨啊,要给打成散,用酒来冲服。那你知道它就类似于有点补益强壮作用,但是毕竟是有*药,这种*药没有经过炮制,直接打粉冲服的,在秦汉简牍里面比较多。那后世其实比较少,因为他已经认识它有*了,就不会这么用。
那天雄是什么?乌头、附子、天雄,这三个其实都是同一棵植物上的,古人他有用这个年限来分的,比如说:三年的是附子,四年的是乌头,五年的为天雄。或者是说按他形态分,乌头形状比较长的、然后一根直上的、周围不长附子的,称为天雄。毕竟是*药,所以它在下品当中。它在《神农本草经》里面治的都是什么?风寒湿痹、历节痛、拘挛、积聚呀,还有金疮这一类的。强筋骨,类似于这种保健功效,只是后面随口就这么一提哈,所以这个不是它的主要作用,它所谓强筋骨,应该还是去风寒湿痹这一块的,不难受了,筋骨的功能就恢复比较强嘛。
所以我们是以保健为主的时候,不能来用它哈,因为古人已经很明确的知道它是有*了。最早的用附子来谋害生命的,在汉朝就有了,那个霍光大将*夫人显。西汉刘向,就是编那个《汉书》那个作者,他还有一本书,叫《烈女传》,里面就有霍光的夫人显用“附子”去*害许后,把附子捣碎弄在太医的大药丸里面。
所以古人认识到这种*性的时候,一般就不会说一直轻易的把它没有经过炮制直接打散来服,但是在我们在秦汉简牍里面还有很多,那所以《金匮要略》这个天雄散肯定还是当时那种遗留。《金匮要略》是后面的人再给弄出来的,所以我们很难确定它一定是《伤寒杂病论》的一部分,但是从还保留天雄散这个细节当中,我们就可以知道《金匮要略》的东西可能很多还是至少是汉代或以前的东西。
戎盐
戎:就是古代中原地区对其他少数民族的一种称呼,相当于蔑称,比如说称东夷西戎南蛮北狄,所以这个戎盐是来自相对中原地区的西部哈,这种是天然不需要晒的元盐,就是相当于矿盐,类似于石膏,比较坚硬,颜色多数是青色的,有一些也是红色的,跟含矿物质有关。古代也称为羌盐或者胡盐哈,反正就是不是中原本地的东西,那按现在的地理来标就是主要还是在四川、甘肃这一带产的。
那《神农本草经》说它主明目、目痛、益气、坚肌骨、去蛊*。“坚肌骨”这个东西不可太过于执着,这种是什么呢?比如说我们知道古代吃盐并不容易,盐是管控的,而且比较少,现代干体力活的人,就知道没吃盐巴,手脚软绵绵的,没有力气,就等于说神经兴奋度不够,肌肉的力量、紧张度难以起来,所以你就感觉松松垮垮的没力,这个坚肌骨其实应该是通过补充这种以矿物质为主、特别是钠缺乏引起的肌肉力量不够,所以读古书不 于句下。戎盐在秦汉简牍里面没有出现,在《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这章有一个汤药叫“茯苓戎盐汤”,配茯苓白术来治疗小便不利的。
强骨节
我们知道这骨节应该就是特指关节,所谓的节都是一些节点,那这里面有两个药一个牡蛎、一个是萆薢,那关于这里的萆薢,有句读的问题,或不读成强骨节,读成“主腰背痛强,骨节风寒湿周痹”,这种读法也是可以的,那我们蛮说它有强骨节的作用。那强骨节在秦汉简牍帛跟《伤寒论》里面并没有体现。
出土的秦汉简牍主要有两处,一个是阜阳的汉简《万物》,“燔牡蛎,止气臾”,就是说用煅牡蛎可以治疗气郁结不通畅导致的疼痛,第二个就是马王堆《养生方》里面的“除中益气”,跟菌桂、细辛、秦椒、青蒿做成散剂,饭后吃一小撮,说“令人强”,也就是有保健作用,有增强体质作用。那你要说这个强是强什么,他没有说哈。那假如说强骨节可不可以,也是有点道理,因为它主要含大量的钙对不对?有 钙、 钙啊各种钙。
那我们现在还有这么用的啊,像六七十年代有一些民间的医生啊,或赤脚医生还经常这么干哈,有些人比如说关节酸痛啊。因为以前这个物质条件比较匮乏,他在治风湿的时候经常会加这个药哈,加点煅牡蛎之类的,他的想法就是补钙。有没有用?有一点用哈。但是我们你要看这个人的状态哈,营养状态呀,筋骨状态呀,假如说他没有骨质疏松的时候,你不这样用可以,如果有的话也可以这样用。
那牡蛎在《伤寒论》里面用的就比较多了,有六个地方。一个地方跟秦汉简牍有一些相通的,就是治疗这个气郁结不通导致的疼痛、痞满、痞硬。
96.小柴胡汤方后注: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四两。
.柴胡桂枝干姜汤:胸胁微结去大枣加牡蛎。
类似于这种症状哈,可以去大枣加牡蛎,那这种套路就是说胁下痞硬,都是去大枣哈。
有三个地方是跟龙骨配伍的,就是: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烦惊”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惊狂,卧起不安”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烦躁”
那你看这个方名就知道,它跟龙骨在一块,这三个汤方是《伤寒论》里面仅有的这三条,都是重在安神的。换句话说,这种烦躁、惊狂不安的,这两个药是一起用。
.牡蛎泽泻散:大病差后,从腰以下有水气者。
提示它也有利水作用。
萆薢
“主腰背强痛,骨节风寒湿周痹”,其实就是祛湿热为主的,它薯蓣科的。薯蓣我们知道叫山药,它是同一科的,这个东西含有比较多的营养物质。这个在秦汉简牍帛有出现过三次,一个是马王堆《养生方》“除中益气”出现两次,这里面有比较好玩就是一个牛肉火锅的雏形。
你看他把牛肉切成薄片,同萆薢下锅煮,煮沸了关火,再煮沸了关火,如此三次,你看像不像烫火锅?这肉片涮下去三秒,再拿起来,再放下去,再三秒,再拿起来,跟涮火锅一样,是不是?它这个是滋补作用,除中益气就是可以祛病强身,就是这个意思。还有这一章里面还有一个用它来腌制兔子肉干的,其实也是保健作用。那后面还有一章叫“益寿”的就是增加寿命,是用到马肉,还有用了其他好多药,总之有保健作用。但是我觉得这个牛肉火锅、兔子肉跟马肉更有保健作用,毕竟“药物不如食补”。
萆薢在《伤寒论》包括《金匮要略》里面是没有出现。我们泉州地区也有用,民间也有用来治疗风寒湿痹、腰骨强痛的,这个就是跟《神农本草经》还是一样的哈,所以说,你看这种转了一两千年的经验,一直还都有用哈,每次用五钱啊,15克,拿个猪腰脊骨,就是龙骨弄个半斤,拿去炖,炖着吃喝汤吃肉。
天冬
天门冬在秦汉简牍没有出现哈,在《伤寒论》出现过一次,条的麻*升麻汤,根据这汤方跟条文的分析,它主要还是起清热滋阴作用,像治咽喉痛这一些的,没有什么特殊的。那后世的本草呢,对于“强骨髓”也只是照抄而已,他们的解释反正 都归于天门冬主要是补肺、滋阴的,所谓什么“金生水”之类的来解释。没有我们说字面上强骨髓难有证据,所以呢,这个我们并不是有那种证据用它来强骨髓啊。“强骨髓”的说法呢,目前我也没有去研究,所以这种说法是不明确的,我们暂时不管它不用它。
看过上期和这期的诸位看官应该明白如果用《神农本草经》在筋骨问题,需要以“补”为主要方向的取哪些药了吧。
闽南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