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
对于故乡,这些年,我一直满怀纠结。
一方面爱之深。普天下没有一个地方能替代它在我心中的位置。另一方面又痛之切。这个“痛”不是痛恨,而是疼惜,疼惜它外在的衰败和内里的萧索。
在这个纠结里我自相矛盾。我害怕照这样下去,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后我的故乡不复存在,所以我本能地抱着“多看一眼是一眼”的想法频繁地回去,回去看看我熟悉的地方和乡邻。每次回去,充盈着踏实、温暖的同时,内心里又禁不住升起一股股悲凉。这悲凉是因为面对村庄生态的无序毁坏、乡亲们巨大付出和收入不成正比、村庄年复一年萧条、我却无能为力而生的心疼感和挫败感导致。
今年清明回去,沿路都是栽树的,薄(方言读bó,其实应该读báo)地栽,沃田也栽,离村远的地栽,村边的地也栽,而且栽的都是材质不好、经济价值不高、一到春天就漫天飞絮的杨树苗子。知道了缘由,就留心道旁的田地,每次回去都是一路看过去。这一看不要紧,发现不独我们石门乡,周边原先桃园乡、石河头乡、皇华镇、桃林乡、山东头乡,以及青岛西海岸的海青镇、大场镇、理务关乡等这一大片丘陵地区,成片成片的耕地都被栽上了杨树,甚至许多地连杨树也没栽,杂草丛生,直接撂荒了。于是心里的悲凉达到了顶点,不醉不快不吐不快,一气写下这些文字。
这些文字,不是散文,不是社会调查,我也说不上是什么体式,当时也没讲究体式,就是把憋了多年的感慨兴之所至地写出来而已。这里面有冲动的主观看法,更多的是平静的陈述。
恕我能力有限,不能站在更高的高度、从更广阔的视角来剖析像我故乡一样的农村当前面临的问题、谋划这样的乡村今后的发展方向和规划。但是我希望为我的故乡、以及和我故乡一样的村庄的美好未来贡献我沧海一粟般的力量。
人微言轻。我还是学江湖艺人的吆喝吧:“众位父老乡亲,走过路过都来看过。有钱的捧个钱场,没钱的捧个人场。我先给您施礼了!”对于我故乡及其同类村庄的现状和未来,我恳请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不能直接出钱出力的烦请转发我的文字,让更多人看到,期待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