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卫矛属常绿植物,在园林绿化、庭院设计中应用广泛,常遭受*杨斑蛾、*杨绢野螟、*杨尺蠖等食叶害虫危害,在这些食叶害虫中,危害最严重、取食性强、易集中爆发的就属*杨斑蛾和*杨绢野螟。下面就*杨的两类主要食叶害虫的防治方法进行介绍,供园林养护者参考。
*杨斑蛾
*杨斑蛾属鳞翅目,斑蛾科。为害大叶*杨、金边*杨、金心冬青卫矛、大花卫矛、扶芳藤和丝棉木等。幼虫取食寄主叶片,危害轻者,叶片像被晒干,发生严重时将叶片食光,影响植物正常的生长。主要分布于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湖北等地。
▲*杨斑蛾为害状
一、形态特征成虫,扁圆形,体背黑色,胸背与腹部两侧有*色长毛,腹部为*色。前翅浅灰黑色,略透明。卵,椭圆形;幼虫,体背共有7条纵带,体表有毛瘤和短毛;蛹,*褐色,表面有不明显的7条纵纹,臀棘2根。
▲*杨斑蛾幼虫群居为害
二、发生规律华东地区一年发生1代。翌年3月中下旬至4月初卵孵化,幼虫有群集为害习性,4月底至5月初幼虫老熟,在浅土中结茧化蛹,以蛹越夏。11月上旬成虫羽化,交配后产卵,卵产在枝梢上,以卵越冬。
三、防治方法1、人工防除根据大叶*杨斑蛾会将越冬卵多附着在当年新鲜枝条的顶部的繁殖习性,在养护上,每年入冬前可以结合修剪进行防除,剪掉带卵枝条,减少越冬虫卵。2、化学防治在幼虫发生初期,即每年3月中下旬到4月初,使用“乐克”、“功尔”、生物药剂“金美卫”等,均匀喷洒虫害发生中心和周围植株,根据防治情况,间隔7-10天可再次喷药防治;危害严重影响美观的,可适当修剪被取食的区域。*杨绢野螟
*杨绢野螟为鳞翅目、螟蛾科。主要为害*杨科植物,如瓜子*杨、大叶*杨、金边*杨,以及冬青、卫矛等植物。0分布于青海、甘肃、陕西、河北、山东、江苏、上海、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贵州、重庆、四川、西藏等地。以幼虫食害嫩芽和叶片,常吐丝缀合叶片,于其内取食,受害叶片枯焦,严重的街道被害株率在50%以上,甚至可达90%,暴发时可将叶片吃光,造成*杨成株枯死。
▲*杨绢野螟为害瓜子*杨
一、形态特征成虫,头部暗褐色;触角褐色;胸、腹部浅褐色,胸部有棕色鳞片,腹部末端深褐色;翅白色半透明。
卵,椭圆形,初产时白色至乳白色,孵化前为淡褐色。
幼虫,初孵时乳白色,化蛹前头部黑褐色,胴部*绿色,表面有具光泽的毛瘤及稀疏毛刺,前胸背面具较大黑斑,三角形,2块;背线绿色,亚被线及气门上线黑褐色,气门线淡*绿色,基线及腹线淡青灰色;胸足深*色,腹足淡*绿色。
蛹,纺锤形,棕褐色,腹部尾端有臀刺6枚,以丝缀叶成茧。
二、发生规律1、生活史:年发生世代数因地域不同而有差异。青海年发生一代;河北秦皇岛年发生2代,上海、江苏、四川、贵州、湖南一年发生3-4代。2、生活习性:成虫多在傍晚羽化,次日交配,交尾后第2日产卵,卵多产于叶背或枝条上,每雌产卵-粒;成虫昼伏野出,白天常栖息于阴蔽处,夜间出来交尾、产卵,具趋光性。幼虫孵化后,分散寻找嫩叶取食,初孵幼虫于叶背食害叶肉;2-3龄幼虫吐丝将叶片、嫩枝缀连成巢,于其内食害叶片,呈缺刻状,3龄后取食范围扩大,食量增加,危害加重,受害严重的植株仅残存丝网、蜕皮、虫粪,少量残存叶边、叶缘等;幼虫昼野取食危害,4龄后转移危害;性机警,遇到惊动立即隐匿于巢中,老熟后吐丝缀合叶片作茧化蛹。
三、防治方法1、冬季清除枯枝卷叶,集中销毁,可有效减少第二年虫源。利用其结巢习性在 代低龄阶段及时摘除虫巢,化蛹期摘除蛹茧,集中销毁,可大大减轻当年的发生危害。2、利用成虫的趋光性进行诱杀,在成虫发生期于*杨科植物周围的路灯下利用灯光捕杀成虫,或在*杨集中的绿色区域设置黑光灯等进行诱杀。3、保护利用天敌,或进行人工饲养,在集中发生区域进行天敌释放,可有效地控制其发生危害。如寄生性凹眼姬蜂、跳小蜂、白僵菌以及寄生蝇等。4、做好虫情测报,实时观察,适时用药,用药防治的关键期为越冬幼虫出蛰期和第1代幼虫低龄阶段,选用具有胃*农药如“乐克”+“功尔”或用“立克”+“依它”喷杀幼虫,还可在虫害发生初期使用生物药剂“金美卫”等。喷施时应均匀全面,喷施以不滴水为度,重点喷害虫危害部位,如果虫害发生严重,可间隔7-10天再喷一次。往期·推荐Past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