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品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新修本草》载:“此物生阴湿处……人家亦种之,俗名耐冬,山南入谓之石血《别录》谓之石龙藤。”其后《本草抬遗》中称“络石……在石者良,在木者随木有功,生山之阴,与薜荔相似,更有木莲、石血、地锦等十余种藤,并是其类石血为络石,殊误尔。
石鲮《本经》,明石、悬石、云珠、云丹《吴普本草》,石蹉、石龙藤《别录》,耐冬、石血《新修本草》,白花藤《植物名实图考》,红对叶肾、对叶藤(南药《中草药学》。
本品为夹竹桃科植物络石Trachelospermumjasminoides(Lindl.)Lem.的干燥带叶藤茎。
生于山野、溪边、路旁、林缘或杂木林中,常缠绕于树上或攀援于墙壁上、岩石上。
四川省广元市青川县七佛乡(野);湖北省宜昌市宜都市(野)、孝感市大悟县(野);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野)、信阳市浉河区;广西桂林市全州县;浙江省建德市;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等。
冬季至次春采割,除去杂质,晒干。
除去杂质,洗净,稍润,切段,干燥。
本品茎呈圆柱形,弯曲,多分枝,长短不一,直径1~5mm;表面红褐色,有点状皮孔和不定根;质硬断面淡*白色,常中空。叶对生,有短柄;展平后叶片呈椭圆形或卵状披针形,长1~8cm,宽0.7~3.5cm;全缘,略反卷,上表面暗绿色或棕绿色,下表面色较淡;革质。气微,味微苦。
不分等级,均为统货;以茎条均匀、带叶、枝赤褐色者为佳。
苦,微寒。归心、肝、肾经。
祛风通络,凉血消肿。用于风湿热痹,筋脉拘挛,腰膝酸痛,喉痹,痈肿,跌扑损伤。
水分不得过8.0%(通则第二法)。
总灰分不得过11.0%(通则)。
酸不溶性灰分不得过4.5%(通则)。
含量测定照高效液相色谱法(通则)测定。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络石苷(C27H34O12)不得少于0.45%。
书籍免费领!你没有听错,真的免费领
▼ 更多精彩推荐,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