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体系受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及悠久历史的影响,发展为一种独特而精湛的艺术形式,在世界园林中独树一帜。植物造景作为园林中必不可少的要素,在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形成上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植物作为一种自然产物,为园林注入了自然鲜活的生命力。植物的花开花落、春华秋实的丰富变化引起了人们的思想共鸣,主要表现为“天人合一”、“君子比德”以及“隐逸”的思想,其诗情画意之美在营造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美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中国古典园林在植物造景方面累计了丰富的经验,在选择植物题材方面,有许多传统手法和独特之处,追求“师法自然、浑然天成”,其主要特点有:
1遵循“因地置宜”的原则根据植物生长的生态习性选择适宜的品种如松树,在苏州以黑松和白皮松为好,北京以油松为好,岭南地区以马尾松为好。植物种植的地点也必须根据具体植物对日光、热量、水分等自然需要,加以合理配置。如《花境》说:“花之喜阳者,引东旭而纳西晖”,“花之喜阴者,植北苑而领南熏”。如牡丹、芍药、白玉兰等喜阳,应该放在向阳处,芭蕉、南天竹、桃叶珊瑚等耐阴植物,应植于光线较暗处。
2“贵精不在多”,花木孤植或三、五株丛植为主中国古典园林的营造讲究“一石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河万里”,在有限的空间里表现无限的景观。植物造景同样讲究以少胜多,深得写意山水之神韵。
王维《山水诀》云:“咫尺之图,写百千之景,东西南北莞尔目前,春夏秋冬写于笔下。”中国古典园林中除了大型的皇家园林,植物很少大面积丛植,私家园林多以散植为主,如拙*园的“海棠春坞”小院,一共才植两株海棠花,枇杷园也只有十几株枇杷。
3“静赏有诗情”古人栽植花木,常常借鉴古典诗文的优美意境,创造浓浓的诗意。
林逋的《山园小梅》中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昏”,稀疏的梅花枝影,横斜在盈盈清浅的水中,昏*幽淡的月光下仿佛浮动着梅花的芬香。疏枝、梅影、浅水、月光、幽香,几个意象的完美结合,一幅幽静淡然的画面宛然而生,意境之美不言而喻。
又如宴殊《无题·油壁山车不再逢》中云:“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月光下的院子里梨花已盛开,花之洁莹白与月之皎白互相交辉,淡淡轻风吹拂过池塘边上的柳树,纤细柔长柳絮随轻风曼舞。月光和梨花的静,淡风的柳絮的动,形成了对比,丰富了院落的画面美,一幅幽美生动的画面展现在眼前。
4与建筑、山石等环境相结合《园冶》中云:“围墙隐约于萝间,架屋蜿蜒于木末,竹坞寻幽,……梧阴匝地,槐荫当庭;插柳沿堤,载梅绕屋;结茅竹里”、“院广堪梧,……芍药宜栏,蔷薇末架,不妨凭石,……窗虚蕉影玲珑”等等。植物配置需如构筑物、山石、水景等结合。
如用书带草、吉祥草等镶在台阶的两侧、路缘、花台边及岩石基部、洞穴与缝隙之中,用攀援植物如络石、薜荔、扶芳藤等贴附山石墙垣其上,木芙蓉宜种在水边,芭蕉、南天竹宜种在墙垣角落等。
5反映季相变化一年四季的基本形貌是“春英、夏荫、秋毛、冬骨”(选自宋韩拙的《山水纯全集》)春天叶细而花繁,宜种迎春、连翘、紫荆、白玉兰等;夏天叶密而繁茂,宜种广玉兰、枫杨、香樟等树;秋季叶疏而飘零,宜种枫香、乌桕、柿树等;冬天枯叶而枝槁,以落叶树为主。
注:本文内容来源于苗木通天下,内容仅供交流学习,转载请注明!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