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浩杯征文获奖作品马金章运河谣

运河谣/马金章

作者简介

马金章,河南浚县人。已在《十月》《北京文学》《解放*文艺》《飞天》《广西文学》《雨花》《福建文学》《山东文学》《时代文学》《莽原》《湖南文学》《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出版文学作品多万字。多篇小说作品被《小说选刊》《小说月报》《小小说选刊》《微型小说选刊》《作家文摘》等选刊转载,《血型符号》《臼声》《伏龙肝》《秀穗》《鳖爷》曾被选入人教版、粤版、鲁版等高中语文试卷。

----------

傍晚,燕翅湾西边的运河堤上,一对老人厮跟着。老汉在前,老太稍后,像河中的拖轮,牵引着随船。走到一棵浓荫匝地三四人扯手才能合围的古槐树下,老汉说,下午,就在这儿,俺给“申遗办”的人吼过船工号子,他们就打听你。

咋吼的,我听听。

老汉走到槐树下的青石凳处,从地下拣起一根手指般粗细,两尺多长的柳枝说,下午,我拿它当纤板。说着,将这纤板往胸前一放,弯腰弓背,随着夯夯实实的脚步声吼唱起来:

哈啰哈啰嗨哟——

两脚杵地背朝天哟。

他停下,直腰涎着脸说,那年,你磨(掌)舵,我打号,将那个粗词儿,改成了两脚。不改,怕你羞得烧烂了脸皮儿。

她夺过他手中的柳棍,敲他一下:多大岁数了?不正经拉纤,尽往河边柳丛蒿草里拐。

他嘿嘿一笑,继续吼唱:

往北开嘞米粮船哟,

哈啰哈啰嗨哟——

往南运嘞鱼和盐哟。

哈啰哈啰嗨哟——

……

他收了势问:咋样儿?

你自个评评咋样儿?豁口缺牙,跑风漏气,好意思问。

老两口在槐树下的石凳子上坐了。

不比当年了。当年,拉一百二十吨大船,纤工十四五个。

她拦过话头说,俺磨舵,你打号。

磨舵,还是你磨得好,你哥磨嘞不行。每到流急滩险的扭头三湾那儿,纤工一看磨舵的是你哥,扯着嗓喊:该换磨舵的了。一换你,人人肩上的纤绳,标枪一样绷绷直;纤板,抠着胸脯肉,咯吱咯吱响。那船,蛟龙游水般昂起头,劈开逆浪,咯拱咯拱,猛往前窜。

磨舵得会识风向,辨水情。船行*水要搁浅,清水打流好行船嘛。

哪个舵手都知道这话,可恁多人,却没惴摩透磨舵的巧劲儿。

要不是你教俺凫水,恐怕这辈子,不会和船打交道。

两个老人的目光,不约而同地投向堤下河岸的一丛丛簸箕柳。又不约而同地顺着簸箕柳,移向上游不远处的河湾。

就在这个河湾里,你会了凫水。

起先,你古板,不教我。说啥?女人家,不兴凫水。等下辈儿,脱生成男的再说吧。

你不服,抬着板脚,死乞白赖地说:菱角样的小脚女人,河中站不稳,凫水不成。俺这脚,一天没缠过,天足嘞。

你看着俺恁大的脚,嘿嘿笑笑算答应了。

俩老人,注目着不远处的河湾。

那时,你身轻得,飞燕儿样,可一下水,死笨,像个秤砣往下沉。为保你安全……

她打断他的话:你将你的毛蓝长裤在水中浸湿,扎上俩裤脚,凑上你那猪拱嘴儿,鼓腮吹气,然后,扎上裤腰,将个肥鼓鼓的裤子递给俺,让俺用一手抓住裤腰的结,将我脖子摁在裤裆部,另一只手和双脚划水。生的啥肮脏法儿。

他哈哈笑了:土造儿救生圈嘛。凭着这救生圈,你胆儿肥了,学水黏了。慢慢,秤砣变成了浪里白条儿。我成了咱湾里 个会水的女人。

都是被河水逼的。说过,她脸上显出一抹惆怅。

往事令人伤怀。

过去,船家的孩子,为防止落水,腰里都拴着两只桐油浸过的葫芦当救生衣,爹娘不待见女娃,不给她拴。那年她二哥解下葫芦上岸随爹到水神庙上香,回到船上,还没顾上拴葫芦,登廒舱梯子时踩空落水自亡。事后,娘才将二哥那葫芦要拴她腰上,她不要,她要学凫水。娘怼她:要想穷,玩木龙(船)。是不是想在船上过一辈子呀?要不愿过安稳日子,你就学凫水。不久,意想不到的灾祸来临了,娘家的船,在道口镇三里湾码头装散米,几十吨的大船过十八里溜时触了河底石,仓满货重,水柱裹挟着白米,白花花喷起两三丈高。船沉了,米被冲跑了,家破了。真应了“要想穷,玩木龙”这句俗语。娘便将她送到燕翅湾的姥姥家,期望她将来找个安居岸上的好人家。

上你的当了。那时,你总耍心眼儿,诱俺:去河湾吧,学水。

甭得了便宜卖乖。你学不会水,能当船娘?不当船娘,大运河“申遗办”的人,会将你列入运河人物?今儿个,人家会来采访你?

听了老伴儿的话,她想起那个麦收前的傍晚,他俩走向运河湾,多美的画境啊:运河白帆如云,桅杆如林。风一吹,麦海金浪翻滚。因河堤不高,河里的航船,如在金色浪中游走……那时刻,她有了运河里弄潮走船的心。

老太太看着运河岸边一丛丛绿烟儿似的簸箩柳说,过去,柳丛边儿,是一条纤工踩出的光溜溜的纤道。

她看着绿烟河柳,看着隐隐约约的纤道,想起下午“申遗办”的人造访她的情景,不由清嗓唱起船歌:

日头出来咯窜咯窜,

一个大脚闺女弄水撑船……

听着听着,老汉双眼蒙了一层泪光。他摸索着,紧紧攥住了老伴儿的手。

夕阳,摇翻了一河鳞鳞金波。

本篇作品获“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荣浩杯’金凤凰奖第四届全国微型小说征文”一等奖

专家点评

《运河谣》以昔日纤工和船娘老两口的对话重现当年运河船工的艰辛生活,回忆中适当加入现代生活的描述,两条线索跳跃递进,两种生活巧妙映衬,苦涩中充满生活情趣,艰辛的过去凸显现代生活的美好。

作品场景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语言富有地方特色,全文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ufangtenga.com/ftgj/592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