灶台下,不得不说的秘密

城市里烤地瓜的设备外观上是一个铁皮圆桶,我从来没有仔细看过里面,它应该是设了隔层,上层放地瓜,下层是火源,我想大约是这么样子的。

我喜欢吃烤地瓜,但这个圆桶烤出来的地瓜没有我小时候在家里锅底下的草木灰里煨熟的好吃,没有我在锅底草木灰堆里煨出来的那个香喷喷的味道。

记忆里一直有一幅画面:放学回家自行车还没有停,先喊一声母亲,听不到回应,就会抬高声音再喊,一直听到母亲回了声才罢。有的时候母亲开着门在灶前做饭,一手拉着风箱,一手抓着烧柴往灶台里送,升腾的火焰映红了母亲的脸庞。

在灶台前烧柴是我未离家前经常做的活计,还记得读高中,高等数学哪些公式套路好多,母亲熬粥,我默契的在灶台下烧火,趁不需要添柴的时候看一会数学题,有时还用烧火棒烧焦的那头在水泥地面上写写画画,母亲说有那么难吗?(我猜想母亲应该是心里挺欣慰的,她的孩子多努力啊......)灶台下的炉火见证了我与母亲的母慈子孝,见证了我少时不弃的时光。

农村的烧柴都是就地取材,干树叶、树枝、树皮、麦秸、玉米秸,那些年我还烧过棉柴、扁豆蔓、葡萄藤、丝瓜蔓,......麦秸松软是最容易燃烧的,往往用它先燃起一堆火来,然后徐徐往灶下添加其他经烧的东西,保持、控制着火力,我觉得我们中医临床下“药引子”就是从这点受到启发的,这引子下的好,群药发挥的也好,治病的效果也好,就像这一灶台的烧柴,搭配得当,柴尽粥成。

相信大家都对鲁迅先生的一篇文章——《父亲的病》记忆深刻,文中记叙了“名医”要的药引是“蟋蟀一对,旁注小字道:要原配,即本在一窠中者。”,这是庸医治不好病,故意出的难题,想借此抽身“退场”而已,芸芸众生万不可拿庸医作的妖来抹杀中医药,这个锅我们是不背的。

灶台直到我离家都在,一直燃烧着我的生活,趁着升腾的火焰我烤过蚂蚱,趁着柴尽粥成后草木灰的余温煨过地瓜,这烟熏火燎的灶台带给我童年温暖的快乐,城市的烤地瓜我从来都没有吃出草木灰的味道,夜摊上的铁板鱿鱼我也从没吃出烤蚂蚱的快乐。

印象里灶台上那口做三代人饭食的大锅是更新过的,东西用久了难免会坏,那口揭下来的锅,锅底粘附着一层草木灰,黑乎乎的,这东东可是给国王治过病的。

《西游记》里悟空用两根红线为朱紫国国王悬丝诊脉,后令沙僧去刮锅底灰,沙僧问猴哥为什么用锅底灰,悟空说呆子,这是宝贝又叫百草霜。国王吃了粽子不消化,百草霜可以化食,......后来悟空和了马尿炼成乌金丹治好了国王,猴子大夫还真是有一手。

▋百草霜

师傅:徒儿,你知道百草霜是什么吗?小徒儿:吓!师傅,一听就是好名贵的药物啊!就像武侠小说写的那样,踏千山万水、取百草精华方炼得的一颗药丸吧!师傅(捋捋胡须):哈哈,徒儿,“此乃灶额及烟炉中墨烟也,其质轻细,故谓之霜”,锅底灰是也!徒儿:白富美变成了粗布农妇!

百草霜别名月下灰、灶突墨、釜下墨、锅底灰。

据辽宁省中药材标准( 册)年版载:

百草霜:杂草(柴禾)经燃烧后,附于锅底、灶突或烟囱内的烟灰;轻轻刮下,用细筛筛去杂质即得。呈黑色粉末或结成小颗粒状,手捻即为细粉;质轻细似霜,撒入水面则轻浮漂散;无油腻感。无臭,味淡、微辛。味辛性温,入肝、肺、胃经。具散瘀止血,消积聚,化滞气之功。临床可用于吐血、衄血、便血、血崩等诸血症。带下、泻痢。咽喉痛、口舌诸疮。食积。

百草霜是植物生命 的精华,它们生前努力吸收阳光雨露,为人类供养生活的助手猪、牛、马、羊,为人类直接或间接地贡献食物、优化环境;死后在灶内倾其所有的燃烧,肉体奉献给人类,灵*镌刻在锅底,锅底灰、百草霜是百草在 的痕迹。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少时哪里知道这附身锅底的黑乎乎的烟灰,就是如今难求一见的百草霜呢,真真是“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农家朴素,地方习俗,年底都要好生请一请灶王爷,“伏龙”是灶神之名,农家亲切的称他灶王爷,是民间信奉的五祀之一。年根下的灶王爷新衣新帽,细细的焚香盒子也换了新的草木灰,新香缭绕,感谢他一年来为大家的辛苦,请他继续保佑大家的灶台吃喝不断,衣食无忧。

农村的土灶里有灶神慷慨赐予的一样宝贝——伏龙肝,即灶心土。灶底有神唤作伏龙,我少时烤蚂蚱、烤地瓜想必灶神是都看见了的,也许他还暗自使了神力助我,要不我的烤地瓜怎么那么好吃呢。

▋灶心土

别名伏龙肝、灶中*土、釜下土、釜月下土等。久经柴草熏烧而结成的灶心*土。取烧柴草灶的灶心土,除去四周焦黑部分及杂质,取中心红*色者入药。呈不规则块状。橙*色或红褐色。表面有刀削痕。体轻,质较硬,用指甲可刻划成痕,断面细软,色稍深,显颗粒状,并有蜂窝状小孔。具烟熏气,味淡。有吸湿性。《本草纲目》:“按《广济历》作灶忌日云:伏龙在,不可移作。则伏龙者,乃灶神也。”弘景曰:“此灶中对釜月下*土也。以灶有神,故名为伏龙肝,并以迂隐其名。”伏龙者,灶神也,灶额内火气积久自结如赤色石,中*,其色如猪肝,故名。因伏龙是灶神,而灶心*土形颜色与肝相似,故灶心*土被伏龙肝这一雅号代替。伏龙肝久经灶火烘烤,柴火烈焰,其性温味辛,功专中焦脾胃经,其功效特点可归纳为“温止”:温中止血,温中止呕,温中止泻,主要用于中焦虚寒病证。临床用于治疗出血证:吐血、衄血,大便下血,先便后血及妇人崩漏;胃寒呕吐;脾虚久泻。

伏龙肝作为药用,最早记载于《金匮要略》,其名方——*土汤中的*土就是灶心*土。灶心土是方中主药,用量最重,合甘草、干地*、白术、附子、阿胶、*芩温阳健脾,养血止血。主治脾阳不足,脾不统血证。民间有故事流传“儿科医圣”钱乙曾自开一方“*土汤”治好了宋神宗的太子,伏龙肝的“伏龙”之意更深一层。

随着社会现代化的进展,天然气、电磁炉等新的供能设备取代了能量转化率低、操作繁琐的柴火灶,“灶心土”已踪迹难觅。

农家的柴火灶是我见过的最有 烟火气的所在,灶下起火的“药引子”、锅底的一抹烟灰、灶神的宝贝,它们一直都在土灶里,原先是个秘密,现在成了记忆……

农家灶下百草舞,

灶台中央伏龙土,

一缕墨烟轻似尘,

没入寻常百姓庐。

注明:文章不代表本刊观点编辑:小令审核:小也

·完·

最近,相信大家已经发现,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ufangtenga.com/ftgj/589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