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海外版旅游天发表作者郭旗散文《山东全域靓起来》
★中国纪检监察报文苑副刊发表作者一凡散文《清白之菜》
★河南日报人物时空发表作者梁永刚散文《弹棉花》
★洛阳日报洛浦副刊发表作者郭德诚散文《老宅对联》
★洛阳晚报三彩风副刊发表作者徐建英散文《丢失的衣服》
★京九晚报夕阳红副刊发表作者张晓红散文《奶奶这辈子》
★商丘日报梁苑副刊发表作者郭华悦散文《一只拥有村庄精神的火炉》
★周口晚报铁水牛副刊发表作者董雪丹散文《繁缕:大地上的点点繁星》
董雪丹/繁缕:大地上的点点繁星(散文)
繁缕,很美妙的两个字,让人感觉身处繁忙之中,也会有一缕让人透气的小清新。
繁缕,就是这样的小清新,可以开出清新淡雅的小花,还有与它温柔恬静的外表和名字很不相符的作为杂草极强的生命力。
除却繁缕这个诗意的名字,它又叫鹅肠草、鹅肠菜。当它从远方的诗意回到眼前的现实生活,它是野菜和饲料,还可作药用。李时珍这样介绍它∶“此草茎蔓甚繁,中有一缕,故名。俗呼鹅儿肠菜,象形也。易于滋长,故曰滋草。”“……正月生苗,叶大如指头。细茎引蔓,断之中空,有一缕如丝。作蔬甘脆。三月以后渐老。开细瓣白花。”
繁缕的花瓣洁白温润,乍一看以为有十个花瓣儿,仔细看基部,会发现花瓣两两相连,分为五组。繁缕的小花苞很懒,太阳照不到,它是不会睁开眼睛醒来的。它总是沐着晨光开放,所以还有“朝开”这一别名。当然,繁缕的小花也有勤劳的一面,老早就在春风里探头探脑,仿佛总在不经意间,已是花开成片。花朵很小,但一群小如米粒、星星点点开在低处的花儿,也可以开得繁密而明亮,开出波澜壮阔、灿若繁星的感觉。
又何止是春天呢,一年到头,在中原大地上,好像总会与它不期而遇。种类很多,有的叶子大些,有的花儿小些,所以才又多出那些大叶繁缕、小花繁缕之名吧。但不管哪一种,大体的形态还是一望可知。虽说它有自己适宜的生长温度,但我在一次次的相遇中发现,它甚至可以跨越季节,可以适应较轻的霜冻。
记得今年元旦,繁忙中的丝缕时间,还在单位大门口与繁缕相遇,它的茎蔓如丝如缕,小小的花儿有着星星的形状,星星点点的白映着叶片幽幽的绿,还真像星星在幽深的夜空一样明亮——它应该叫繁星,也是,它拉丁文的名字,就有“星星”的意思,它也真像大地上的点点繁星。与它相遇的感觉,真的像仰望星空,在繁杂中安享一缕静谧的时光。
已是大雪节气,冬日的暖阳下,又一次遇到繁缕无视季节的小小花朵任情任性地开着。看到这些小花儿,突然生出“春天来了”的错觉,这些迷糊的小花儿,让人忍不住跟着它们一起犯迷糊。只是,它身旁枯*的落叶,还有经过风霜的叶子在提醒它,也提醒我:这是冬天。
这是冬天了,家属院靠着楼旁的花坛里,扶芳藤边,突然冒出来一大片繁缕,看起来嫩生生的,每每走过,总忍不住多看几眼。看得多了,就想,不知道能不能吃?会不会好吃?查了些资料,知道它不光是鸟类喜爱的美食,嫩叶、嫩梢也是人类的美味,可以说,它是大地给予这个世界的恩惠。
在日本,繁缕是惹人喜爱的“春之七草”之一,与荠菜、水芹、稻槎菜、鼠曲草、芜菁、萝卜等菜品并称,能吃是显而易见的。这七种草菜和大米一起熬粥,被称为七草粥。在我国古代,有在正月初七吃七草粥以求无病无灾的习俗,只是旧俗渐渐流失,在日本倒是保留了下来。夏目漱石的“粥味滴滴佳,肠中春欲苏”,写的就是这个习俗。
知道了这些,再看那一大片嫩生生的繁缕,想着它们反正也没办法越过这个冬天,就只觉得它们是美味了。终于采了一把回来,放入开水中翻几下,捞出,过水,凉拌。尝上一口,有豌豆尖的青气,只是更多几分柔嫩鲜美——满口春天的味道。
这在冬天里品尝到春天的滋味,还真是让人放不下。正月初七时,我也要熬上一碗七草粥,当然,粥里不见得一定是那“春之七草”,只要是属于春天的七种菜品就好,但我会有一种坚持:其中一定要有繁缕。
繁缕,这名字仿佛已注定让人有一种羁绊,世间万千繁华,总有一缕放不下,将人丝丝缕缕缠绕。
★南阳晚报南都赋副刊发表作者廖华歌散文《无缘今冬 场雪》
★天中晚报驿·副刊发表作者李勤玲散文《静享冬日好时光》
★平顶山晚报副刊发表作者曾海波散文《冬至到,吃水饺》
★漯河日报水韵沙澧发表作者邢俊霞散文《离故乡最近的符号》
★辽沈晚报迟桂花副刊发表作者王祥夫散文《旧式的冬天》
★新民晚报夜光杯副刊发表作者王妙瑞散文《更多口福》
★邢台日报百泉副刊发表作者杨泽文散文《冬日负暄记》
★光明日报大观副刊发表作者刘成章散文《庚子的云彩》
刘成章/庚子的云彩(散文)
庚子年已经进入尾声,回顾这一年,需要记住的事情有如恒河沙数,其中,庚子的云彩,给我的印象极深。
记得有一天,我看见一堆雪,一堆温热的、长着尾巴、呼吸着的雪——那是一只雪一样的白猫。这白精灵一样的猫儿,正在仰望别处。它的眼圈很黑很黑,眼球有如蓝宝石,流光旋转。顺着它的目光看过去,不是树,不是层楼,而是云彩。猫儿也发现了云彩的奇异!
就在这之前,我也看了好半天云彩。它们的背景应是瑶池之水,清澈透明,而它们,一朵一朵,都像这猫儿繁衍的精灵,被人抱到天上了。湛蓝之中,一堆一堆的雪,一团一团的蓬松,一掬一掬的白。平时总觉得白就是白,今天这白,却打破了我的认知,它层次感十足,色相多元,似有极白、深白、乳白、月白、葱白,等等,其内涵的丰富,令人吃惊。这白,是最雅的音、最醇的味,是天空培育出的白玉兰花,开得奔放、痛快,朵大瓣厚,无拘无束。
这云彩的美,美入骨髓里了。它们的浓淡、厚薄、高低、错落、间隔、明暗,它们所构成的光影和色彩,它们所涌动的韵律和节奏,无不愉悦着人的灵*。它们不同于我们司空见惯之物,像是草原上的云彩,像腾格尔嗓子里飘出的歌,高旷,明亮,舒展,饱满,飘逸。它们美得让人兴奋、感动、喜悦,无法言说。
今年,常常出现这样奇异的云彩,如朵朵奇葩,开在我们头顶的蓝天上,引人瞩目。它们和北京往年的云彩大相径庭,给人的是一种完全陌生的新异的感觉,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它们一天一个样子,一天一种美,新颖别致。而在一早一晚,它们又把自己酿成了霞,酿成了霞的美酒,别说喝,看一眼就能醉倒人。我从来没有经见过这么多美丽的云彩,它们好像是在举行一次世纪盛典,都把最美的服装穿出来了。或者,它们都考取了美术学院,把各种颜料都买回来了,油画的颜料,国画的颜料,水彩画的颜料,还有 颜料。它们 泼墨泼彩,泼出了花卉、焰火、绫罗绸缎,也泼出了大漠明驼、南海渔船、小青马、石狮子、腾跃翻飞的龙,以及种种物事。那天,我倚窗拍了一张红霞照,红霞里是一幅乡村图景,其中有山,有水,有小桥,桥上还有一头摆尾的牛,而这一切的周身,都有霞光浮漾。
有时候,云有好多层,让人意识到何谓九重天,也让人看到了云的深邃。就在那时,忽然,太阳的光线穿透一层层的云,一支支金色的箭矢携着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飞泻而下,大地一片辉煌。那情景,辽阔得让人想喊,想跳,想飞翔起来。
我看到别人拍下的一张照片,背景是绵绵的鳞状云,云前是古牌楼。云和古牌楼,是 组合。柔和刚,虚与实,茫茫自然,悠悠岁月,和谐优美,带给人的是庄严、静好与祥和的境界。
那些天,在街路上,晚高峰时,那涌流的千万双眼睛,往往会一齐被奇异的夕照点燃,人们便会喊出一个声音:“美酷了!美炸了!”人们会以手机为镰,收割这美。他们欢欣认真,只想颗粒归仓。他们也都成了鉴宝识宝的收藏家,他们所收藏的,不是古玩,不是名家字画,而是今年的云彩。十年八年之后,这些云彩恐怕都会成了宝贝。
今年,也不乏灰云乌云,但它们不同于既往,也显出一种独特的美。有时,乌云摞着乌云,乌云推着乌云,云面窟窿凹凸,跌宕如涛,充满着力的震撼。那是因为它们负载着过量的水分——雨,说下就下。雨后的京城,是一种水溶溶的美,诗意的美,半城琉璃,半城明镜。古箭楼有幸看到了自己的容颜,可以对镜梳妆。其实,古箭楼从不梳妆,它是威武的男人,一身阳刚之气。转眼间,它竟扛着云朵,跳入明镜。这下可乐坏了摄影家,他们蜂拥而来,一片大枪小炮。镜头里,上是奇幻的云,下是对称的云的倒影,古箭楼位于对称轴上。要是说得诗意些,是古箭楼腾空而起,矗立在彩云里边,有如琼楼玉宇,何其梦幻。
庚子的云彩,不落俗套,摆脱了程式化,它们是最有才气最有想象力的艺术家,进行着出色的艺术创造。它们把许多艺术手法,诸如变形、夸张、比喻、通感等,都运用得游刃有余。它变习见为新异,变陈旧为神奇,一扫人们的视觉疲劳,开阔了人们的襟怀、气度。
比起庚子年的疫情肆虐、天灾连连、强权霸凌、世情纷杂,庚子年的云彩是如此美好。它们风姿绰约,遂情顺意,赏心悦目,带来了一场又一场心灵的洗礼、审美的愉悦。宋代画家郭熙说,云彩是山水画的神采,它当然也是我们万里山河的神采。它总是精神饱满、容光焕发、气宇轩昂,使人兴奋,令万物增添着生机与活力,连被寒霜打过的小草,也都挺直了身子,一派蓬勃向上之姿。
在我们祖先的审美世界里,云彩一直是不可或缺的元素,它已成了我们的文化基因。从陶罐、瓦当、青铜器、画像石,一直到奥运火炬,都有云形纹饰。展开历代山水画,不论是石涛笔意、八大山人的墨韵,还是米氏父子的山水,总是满眼的云烟雾气。而在历代诗词里,云彩更是氲氤连绵,层出不穷:“坐看云起”“霭霭停云”“云横秦岭”“乘彼白云”“气蒸云梦泽”“荡胸生层云”“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云,在一座座诗词的峰峦间低吟浅唱,飞翔游走,百转千回。而在现代,不少文学名家笔下也常带杏雨梨云。徐志摩诗云:“我轻轻地挥一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公刘诗云:“我推开窗子,一朵云飞进来。”贺敬之诗云:“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汪曾祺诗云:“我从泰山归,携归一片云。开匣忽相视,化作雨霖霖。”洛夫诗云:那是一朵“美了整个下午的云”。他们的诗,给现代的中国文学注入了空灵、有神、通透、浪漫的气息。而余光中,更是以云彩概括中国的文化气质,他认为,只有“云缭烟绕,山隐水迢”的风景,才是中国风景。
当我们仰望庚子云的时候,就是欣赏着中国风景,就是望着中国的神采,就是向它们致以注目礼。它们丰盈着我们的神经,强健着我们的意志,催生着含云带雨的不凋的花。
★牛城晚报牛尾河副刊发表作者朱明坤散文《那些过时的东西》
★天津日报满庭芳副刊发表作者周伦玲散文《读其书想其人》
★重庆科技报巴渝文学发表作者张艺散文《从树屋看见远方》
★西安晚报文化·专栏发表作者杨海蒂散文《是为文成》
★重庆晚报重庆创作发表作者耕夫散文《往事》
★山西日报*河副刊发表作者卢静散文《天山下的花香》
★北海晚报红树林副刊发表作者龙建雄散文《未来可期》
龙建雄/未来可期(散文)
洪哥三年前跳槽到了现在的单位,他很满意当前的工作生活,正实施着自己的“计划”。大伙有了兴致,赶忙放下手中的筷子,很认真地听他展开来讲。
洪哥咬字清晰,不紧不慢地说:“以现代生活条件和社会环境来看,活80岁是件容易的事吧?我离60岁退休还有15年,按40万元年薪计算是万元;退休20年,不考虑工资涨幅,按20万元退休年金计算是万元,两笔相加刚好是万元。”
洪哥特意把“万元”作重点地讲,他抿了一口茶,接着说:“想想自己以后是一个千万富翁,我做什么工作都有一种快感,那些有可能触犯底线、红线、高压线的事 不去碰!现在要做的,就是让自己每一天都过得无比充实。”
大家哈哈大笑,“计划”原来如此。
洪哥的话敞亮而豁达。“计划”虽说不一定人人都能实现,但洪哥提出的思路,至少可以让我们触及未来可预期并有安全感的幸福。80岁,离自己有多远?数字大,证明你还可以得瑟很长一段时间;数字小,则证明你得瑟的时间已经很久。显然,囿于我们个人能力和平台,这个“1”包含的意义会不尽相同,有可能是万元到万元之间的某个数字,也有可能是更大的数字,真不真实自己去理解。
人的一生,合计下来其实也就三件事:自己的事,别人的事,老天爷的事。人活得自在洒脱,或者辛苦凄惨,皆因这三件事而起。无论你是体制内人员,还是自由职业者,我们每个人都在以某一种正当身份存在于这个社会,在法律法规和合同契约的管束下,与他人保持着或配合、或雇佣、或买卖、或管辖的关系,正所谓“我在做,你在做,天在看”。我们每个人要把这三件事做到更好,那就是“能做事、做成事、不坏事”的 诠释,这是我们所期望的功德圆满。
事实上,我们的现实又是如此残酷。在外打拼的人们,除了温饱这一最基本的物质要求外,首先要学会与人“抢”,抢工作、抢学位、抢商机,有时连骑个共享单车都要抢;其次要学会与人“挤”,挤公交、挤地铁、挤着各种排队。于是,疲惫的人们哭着喊着“城市套路深,我要回农村”,可惜,现在的农村也不是那个你想回就回得了的农村。
“骁将渐衰,美人易老”,世上最忧伤的事莫过于此。倘若我们给自己假设一个离开这世界的时间,你想到每天都有那么多人死去,而自己还可以健康的、有尊严的活好几个十年,一定会感受到生命的可贵和生活的可爱,人性自然而然变得豁达和超脱。人一辈子能挣多少钱?要花多少钱?可余下多少钱?这些都不好去统计。我们用劳动付出换来钱,不要奢望得到它的所有权,拥有它的使用权就是 的回报;靠铤而走险得来的, 只是银行电脑里或世人所嘲笑的数字而已。
人主宰着我们这个世界,勇敢地将往后一切交给时间,与相爱的人快乐度过每一天,做想做的工作,吃想吃的食物,去想去的地方,过有品质的生活,在自己掌控之中让内心丰富而坚毅,这才是真的我心飞翔。
珍惜当下,未来可期。
★牡丹晚报悦读汇副刊发表作者积雪草散文《生活总会回甘》
★文化艺术报龙首文苑发表作者刘丽萍散文《听秦腔》
★池州日报杏花村副刊发表作者江凌散文《徽道村,古徽道》
★今晚报今晚副刊发表作者朱谷忠散文《宗英大姐》
★周口日报沙颍文艺发表作者郭宏景散文《落叶情思》
★广州日报每日闲情发表作者刘琪瑞散文《台历里的旧时光》
★河南日报人物时空发表作者王剑散文《贾谊的才情》
王剑/贾谊的才情(散文)
汉文帝前元元年(前年),都城长安未央宫大殿上,一个20出头的年轻人正侃侃而谈。他说,要使国家长治久安,必须施仁义,行仁*,保证老百姓都有地种……年轻人语句铿锵,说理透辟,勾画出一幅仁以爱民、礼以尊君、四海清平的图景。
汉文帝越听越爱听,越听越喜欢,当即任命年轻人为博士,使之成为身边最年轻的智囊人物。
他就是贾谊,西汉洛阳人。
汉朝的博士,主要负责筹划治国方略,供皇帝参考。文帝初期,百废待兴,皇帝召见博士的次数很多。每次君臣讨论,贾谊都有精辟的见解,而且应答如流,经常能说出其他博士心中想过却口不能言的看法。汉文帝非常欣赏他的才华,一年之内把贾谊连升五级,破格提拔为太中大夫。
不久,汉文帝又想把贾谊升为公卿。不料,这次遇到了阻力,周勃、灌婴等功臣心生嫉妒,就进言诽谤:“这个人恃才鲁莽,只想着揽权,朝廷大事儿早晚会坏到他手里!”
汉文帝根基未稳,不愿得罪重臣。权衡再三,决定让贾谊暂避一时,到长沙担任长沙王太傅。长沙国离京师遥远,年轻气盛的贾谊觉得受了莫大委屈,心气郁结,烦躁不安,产生了退出*坛的念头。赴任途中,他坐船渡湘水时,突然想到了屈原,写下“历九州而其君兮,何必怀此都也”的名句,感叹屈原生不逢时、为奸人所害的悲惨遭遇,借此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慨。
贾谊做长沙王太傅的第三年,有一只鵩鸟(猫头鹰)飞入房间,停在他座位的旁边。旧时,猫头鹰被视为不祥之鸟。贾谊谪居低洼潮湿的长沙,情绪低落,常自哀伤,以为自己寿命不长。如今,鵩鸟进宅,更使他伤感不已,于是作《鵩鸟赋》,排遣心中的不平之气。
又过了几年,汉文帝突然想见一见贾谊,就在未央宫祭神的宣室内召见了他。当时刚好祭祀完毕,汉文帝并没有向贾谊询问国家大事,只问了*神之事。贾谊详细讲述了自己对*神的见解,一直谈到深夜,汉文帝听得如痴如醉,多次移动位置向贾谊靠近。过后,汉文帝感叹说:“我很久没看到贾生了,自以为超过他了,没想到,还是不如他啊!”汉文帝的这次召见,遭到了后世很多人的批评,唐朝诗人李商隐写了一首《贾生》,讥讽汉文帝“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神”。
宣室问事之后,汉文帝把贾谊调到梁国(今商丘一带),给梁王刘揖当太傅。刘揖是汉文帝最喜欢的幼子,而且梁国距离京城又近,因此贾谊对*事的热情重新被点燃了。他多次向朝廷上疏,发表自己的*见。这就是 的《治安策》。认为防御匈奴不能一味依靠和亲来换取和平,能战方能止战,敢战方能言和,一味妥协,只会纵容战争。对内则要“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令海内之势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制从”。然而,汉文帝本着“宽仁”之心,将贾谊的远见卓识当作了耳旁风。
史实证明,贾谊的这些主张是正确的,只是时机不成熟而已。直到汉武帝时期,他的“治安策”才开始熠熠生辉,成为国家的指导思想和国策。汉武帝用之,成就了千古美名。
汉文帝十一年(前年),梁王刘揖进京朝见文帝,不幸坠马而亡。贾谊感到自己身为太傅,没有尽到责任,深深内疚,经常哭泣,心情十分忧郁。第二年,年仅33岁的贾谊郁郁而终。
对贾谊的忧郁性格和 行为,大文豪苏轼直接开火:“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毛泽东也替贾谊惋惜:“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梁王堕马寻常事,何用哀伤付一生。”
贾谊墓位于孟津县平乐镇的新庄村,属邙山陵墓群的组成部分。“少年倜傥廊庙才,壮志未酬事堪哀。胸罗文章兵百万,胆照华国树千台。雄英无计倾圣主,高节终竟受疑猜。千古同惜长沙傅,空白汨罗步尘埃。”后世人来到墓前,感叹贾谊英年早逝的同时,也能从毛泽东的这首七律诗中约略望见他朝堂论*的勃勃雄风……
★江苏经济报春江副刊发表作者唐红生散文《十里长山万里秋》
★陕西日报秦岭副刊发表作者商子雍散文《旅行散记二则》
★甘肃日报百花副刊发表作者敏奇才散文《龙江百灵》
★济源日报珍珠泉副刊发表作者杨超散文《浮生散记》
★江苏教育报教育人文发表作者王建明散文《薯香依旧》
★潮州日报百花台副刊发表作者詹雪征散文《又见映山红》
★西北信息报西岳副刊发表作者白来勤散文《冬至饺子香万家》
白来勤/冬至饺子香万家(散文)
“冬至到,饺子俏”。随着时代的变迁,如今的西安,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各大超市商场的饺子卖的都很“俏”。
饺子是我国的传统食品,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据史料载,早在南北朝时,“饺子”便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庶民百姓,天下通食。唐宰相段文昌编的《食经》中也曾有“馄饨、飰食(饺子)……”的记载。其子唐代文学家段成式称“饺子”为“汤中牢丸”。这不难看出“饺子”在当时饮食文人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何等重要。
饺子在古代与“馄饨”混称。唐以后出现的“夹子”“角子”“交子”“饺饵”等则是饺子的词源。据《东京梦华录》载,汴京(开封)的市食有“水晶角儿、煎角子”等;《武林旧事》载“临安市”食诸色角儿;《饮膳正要》中记有“撇列角儿、莳萝角儿”等。后来,因为吃的时间一定要在年三十半夜里动筷子,而这个时辰按旧时天干地支时法是由旧岁跨入新年的子时,于是人们就把“角子”叫做“交子”,久而久之,取其谐音,把“更岁交子”就叫做了“饺子”。过年时吃“饺子”不仅寓意“吉利”,也表示辞旧迎新。
“饺子”名目繁多,唐称“汤中牢丸”,宋谓“角子”,元名“莳萝角儿”。明代学者张自烈曾写有“水饺饵……或谓粉角,北人读如矫,因呼饺饵。”“水饺”名称在清乾隆年间的《调鼎集·西人而食》中才出现,如香芄饺、烧鸽饺、脍鸽蛋饺等十余种。如今南北方的叫法也不相同。北方饺子较大,城市人称水煮的是“水饺”、笼蒸叫“蒸饺”,油煎的叫“锅贴”,东北叫“锅烙”,乡下人称水煮的是“扁食”,笼蒸的叫“蒸角”,甚至渭北咸阳有些地方还将水煮的饺子称“煮馍”的……南方饺子较小,有的地方叫“馄饨”,广东人叫“云吞”,四川人叫“操手”,山东人叫“餫饨”,江西人叫“清汤”。
据考证,明朝以前的饺子,称为“馄饨”。北齐颜之推云:“今之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也。”偃月就是半圆形的月亮,正是饺子的形状。年,在新疆吐鲁番的塔那北区发掘出一座唐代墓葬,出土一个大木碗,里边盛着饺子,仍很完好,其形状与今天的饺子完全相同。
饺子在制法、食用上也有不同的地方特色。从饺子皮来看,陕西省有的地方用茶盅扣皮儿,北京人用面杖擀,山西介休、左权、阳城等地则用手捻。从饺子馅来看:有三鲜馅、什锦馅、鱼肉馅、猪肉馅、牛(羊)肉馅、鸡肉馅,还有素馅等。从做法上看:有烫面蒸制法、清水煮制法、,还有热油炸制法、文火煎制法等。《清稗类钞》云:“中有馅,或谓之粉角……蒸食煎食皆可,以水煮之而汤称之为水饺。”从饺子的形状来看,一般有平边饺(元宝形、相公帽形)、花边饺子(瓦楞形、眉毛形)、花色饺子3种。从吃法上看:北京人喜欢吃“肉丸馅”,天津人喜欢吃“打水馅”,陕西山西人喜欢吃“肉少菜多馅”,东北人喜欢把肉末干煸后再用汤浸泡做馅,内蒙古、黑龙江的达斡尔族人则喜欢把饺子放在粉丝肉汤中煮,连吃带喝。河南的“金丝穿元宝”、陕西的“银线吊葫芦”、湖北的“龙虎斗”都是饺子与面条同煮共食的雅称。一些大城市的饭店、酒家、宾馆推出的以饺子为主、菜肴为辅的“百饺宴”更是受到欢迎,如西安解放路的“饺子宴”就享誉全国。而在陕西和西安,当地的人们则把饺子这种饮食文化发展到了 。陕西人把饺子烤着吃,尤其是商洛一带人爱吃烤饺, 作家贾平凹是陕西丹凤人,他就特别爱吃烤饺,也为烤饺写过不少文章。
在饺子的吃法上,咱们老陕还发明了酸汤水饺。外地人吃饺子一般都是吃干饺,即把饺子煮熟后捞到盘子里,干吃,顶多醮一些醋汁、蒜汁,而老陕们除了干吃,还会“汤吃”,真正吃的是“水饺”。酸汤水饺的做法很讲究很特别,酸汤水饺的关键是酸汤的调制,其调料多达十几种——味精、香菜、芝麻、葱花、酱油、香油等等,但最重要的是醋和辣椒,特别是醋,要放很多,味道首先要突出一个“酸”字。用水或饺子汤调好酸汤后,将煮熟的饺子捞在酸汤的碗里,连吃带喝,味道十分特别。
陕西人对饺子文化的 贡献当属饺子宴的开发和研制,饺子宴被称为西安饮食之奇葩,曾风靡全国,波及海外。所谓的饺子宴,就是把一道道饺子做成宴席——这些饺子一饺一馅,一饺一味,一饺一形。一桌饺子宴可以是几十道饺子,也可以是上百道;饺子的馅料可以是肉的,也可以是蔬菜类的,还可以是海鲜类。而更多的饺子则是馅和形完全一致,即鸭肉馅的饺子就包成一个小鸭子,核桃馅的就包成一个小核桃,形象逼真,且味道鲜美。更绝的是,每道饺子都还有一个故事或传说,客人边吃饺子,边听服务员讲解饺子的故事,真是一种极大的美食文化享受。比如慈禧珍珠饺子,也就是最小的饺子,饺子只有纽扣大小,但里边却包有各种各样的馅。这种饺子也叫太后火锅饺子。吃时把饺子下在专用的火锅里,而且房间的灯要关掉,仅用火锅下面的蓝色火光照明。因为饺子太小,下到锅里不好捞,要由服务员用小勺子捞起后分给用餐的客人。而且捞几个还有说道——捞一个,就是一帆风顺;两个是好事成双;三个是三六九向上走;十个是十全十美。如果一个也捞不到,则是无忧无虑。
为什么冬至这天要吃饺子呢?据说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张仲景是南阳稂东人,他著《伤寒杂病论》,集医家之大成,被历代医者奉为经典。张仲景有名言:“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东汉时他曾任长沙太守,访病施药,大堂行医。后毅然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其返乡之时,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娇耳汤”医治冻疮。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这当然只是传说,据确切记载,饺子在南北朝时期才出现,但冬至吃饺子祈愿身体康健却是民众的美好愿望。
★湛江日报百花副刊发表作者李作昕散文《一袋土豆》
★嘉兴日报南湖副刊发表作者徐惠庆散文《运河水长长》
★如皋日报水绘园副刊发表作者雨虹闲儿散文《时间那头,尼洋河》
★运城日报鹳雀楼副刊发表作者史红霞散文《婆婆也是妈》
★运城晚报悦读副刊发表作者陈中奇散文《做生活的编织者》
★滁州日报春潮副刊发表作者钱红丽散文《过来安》
★界首时讯学苑副刊发表作者童如珍散文《童心可贵》
童如珍/童心可贵(散文)
前年,我外孙出世,女儿女婿都忙,妻子接下了带孙辈的任务,我自然也脱不了干系。这下可好,整日把尿擦屎、锅碗瓢盆的,累得够呛。家里几乎每天都有快递,全是小外孙的东西,除了吃穿,便是各类玩具,诸如电动车、小飞机、滑滑梯、小排球等等。嗬!家里快成了幼儿园。
本以为小家伙很满足,这琳琅满目、千奇百怪、能叫会动的,可都是些费钱的洋玩意。他倒好,“新做茅厕三日漾”,每样东西玩一两次就厌了。我想,这也不是办法,纵然买再多玩具,也不够他把玩的。于是从家里翻箱倒柜,找来一些坏鼠标、废遥控器、旧手机等小东西。他居然一手夺去,蹲在一旁,皱起双眉,左端右瞧,一副认真而又好奇的神情。心想这就好办……我终于长嘘一口气。
有一次我洗完脸,在脸盆底部用手指弹敲了几下,小家伙居然跟着节奏扭动腰肢,并“咯咯”发笑。原来,童心就是这样天然、纯真。
晴天,我抱着他到对面的公园里玩耍。在一处树荫下,捡起一根枯枝,拨开腐叶,撬开泥土,见一条蚯蚓蠕动。冷不防,外孙伸过手去抓捏,蚯蚓顿时断为两截,但仍能扭动。不久,几只蚂蚁前来,又撕又咬。很快,蚂蚁成群结队,一起上阵,连拖带拽。刚开始,蚯蚓还能上下翻动,可顷刻间,它便任由蚂蚁们摆布,将其拖走。突然,外孙一脚下去,将它们一起踩于鞋底。旁边的蚂蚁不见了蚯蚓,四处乱窜。至一沙丘旁,一伙小孩正围蹲在地上玩泥沙。外孙在一旁侧头观望许久,然后挣脱我的手,跨过去跻身于他们的队伍。在花坛边,各色蝴蝶蹁跹起舞。小家伙甚是兴奋,四处追赶,见抓不着而急得跺脚,转头看我,意在寻求帮助。我站起身,瞅准了一只白蝴蝶紧追不舍,别看它飞起来漫不经心、晃晃悠悠,可真要逮住它并不容易。最终趁它栖在*杨叶上,猫着腰,蹑手蹑脚,举掌猛罩下去,总算把它捉住。可能用力过大,自己一个趔趄摔了个半倒,待松开手掌,蝴蝶也已半死,屁股边流出*水,我手上也沾满白绒。小外孙跑过来抢在手上,欣然而笑。
之后,我常带外孙到公园里玩耍。他似乎看啥都感觉新鲜,回家时恋恋不舍、意犹未尽。在家中,我便与他做些自己小时候玩过的游戏。如纸折的飞机哈口气,用力甩掷,飞出老远;两只茶缸盖绑上绳子做成钹,对敲,“夸夸”作响。有时,让他跨腿坐于肩上,叫“打马肩”。还有,自己趴在地上,让其骑上背,体验一回“孙把爷当马”的滋味。这些土玩具、土游戏,他竟然很受用,乐此不疲。
如今,在含饴弄孙的过程中,更多的是情感上的慰藉。每每看到孙辈的无忧无虑、天真快乐时,总会情不自禁,倍感童心的可贵。我愿与雏童在一起,感染他的春意盎然、活力四射,让自己尚未泯灭的童心重新萌芽,复燃起对世界万物的炽爱之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