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有多种茶,水有各种水。好茶好水味才美”。如果我们有了好茶,但泡茶的水质不好,那么茶中叶内含的许多物质就会受到污染,饮茶时闻不到茶香、尝不到茶味、看不到好的茶汤,那么喝茶就不能带给人们美的享受。
据史料记载,陆羽曾与湖州刺史李季卿在维扬(就是今天的扬州)相逢。当时李季卿非常倾慕陆羽,他对陆羽说:“你善于品茶,天下闻名,这的扬子江南陵水又特别好,真是非常难”。他命令自己手下的*士拿着水瓶乘船去到江中取南陵水。陆羽趁着*士取水时把自己所带的各种品茶器具全部摆好。待水取回来后陆羽用木勺在水面一扬,说道:“这水倒是扬子江水,但不是南陵段的,好像是临岸之水。”*士说道:“我乘船深入南陵,有许多人看见,
不敢虚报。”陆羽听闻,一言不发,只是端起水瓶,倒去其中的一半水,然后又用水杓一看,说道:“这才是南陵水。”*士大吃一惊,急忙说道:“我自南陵取水回来,到岸边时由于船身晃荡,把水晃出了半瓶,害怕不够用,便用岸边之水加满,不想处士之鉴如此神明。”由此可见,陆羽不但评茶高手,在品鉴水方面也是行家。除了陆羽之外,还有许多 的茶人十分重视水的鉴别,并出现了一些专门鉴专著,如明代欧阳修的《大明水记》明人徐献忠的《水品》,唐人张又新的《煎茶水记》等。
历代鉴水专家对水的判断原则并不一致,但它们有许多共同之处,归纳后主要是“清、轻、甘、活、冽”五方面。
1、水质需清洁,没有肉眼可见之杂物。
饮用水应当质地洁净,这是生活中的常识,烹茶用水更应澄沏无垢。明代的熊明遇曾经这样说过:“养水须置石子于瓮,不惟益水,而白石清泉,会心亦不在远。”无论从视觉、味觉、卫生学角度,还是从营养学、微量元素角度来看,清水都是优于浊水的。为了获取清洁的水,除了选择泉水之外古人想了很多澄水和养水、滤水的办法,比如罗廪在《茶解》中说:“大瓷瓮满贮,投伏龙肝一块—即灶中心干土也—乘热投之”,这是灶心土净水法。田艺衡在《煮泉小品》中说:“移水取石子置瓶中,虽养其味,亦可澄水,令之不淆……择水中洁净白石,带泉煮之,尤妙,尤妙!”这是以石养水法。陆羽《茶经·四之器》中所列的茶具一滴水囊,就是饮茶煎水前用来过滤水中杂质的。
2、水质要轻(溶解的矿物质越多,水的比重大)
水质的“轻”是相对“重”而言,古人总结为:好水“质地轻,浮于上”,劣水“质地重,沉于下”。古人所说水之“轻、重”类似今人所说的“软水、硬水”。按照水质的重量来考察水质的好坏,起源于清代的皇帝乾隆。他一生爱茶,是一位品泉评茶的行家。清代的陆以湉在其所著的《冷庐杂识》中写道:乾隆每次在出巡的时候,都会带着一只精制银斗,以便于“精量各地泉水”,精心称重,他按照水的比重将水从轻到重排序,他认为水质越轻,水的质量就越好。
现代科学的研究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水的比重越大时,其所含的溶解矿物质的功能越多。实验结果表明:当水中的铝含量超过0.2ppm时,茶汤便有明显的苦涩味;当水中的低价铁超过0.1ppm时,茶汤色泽就开始发暗,而且滋味变淡;当水中的铅离子达到lppm时,茶汤的味道就会变得涩而苦,且有*性;而当水中的钙离子达到2ppm时,茶汤就会带有涩味;而达到4ppm时,茶汤就会变苦;由此可见水以轻为美。京玉泉山上出产的玉泉水得比重就最轻,也因此而被御封为“天下 泉”。
在天然水中,未受污染的雨水和雪水属于纯软水;江河水、泉水、溪水、井水等大多同时具有暂时硬度和 硬度,地区不同,其硬度也会有较大差异,一般来说,我国南方地区的天然水硬度比北方地区低。经过人工处理的纯净水、蒸馏水等属于纯软水,我们经常饮用的自来水同时具有暂时硬度和 硬度,地区不同,其水质的软硬程度也不同。
3、水味要“甘”
“甘”是指水合口中有甜美感,无咸苦感。很多人会说现代化学对水的描述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液体”,不过这是针对纯净水而言的。而我们这里所说的是天然之水,自然之水受地理环境、矿物质的因素的影响是有味道的,水味有甘甜、苦涩之别,一般人均能体味。
宋代诗人杨万里有“下山汲井得甘冷”的句子,所谓甘就是水一入口,舌和两颊之间会产生甜滋滋的感觉。水甘能助甘甜纯美的优质水,能很好发挥出茶的味道来。“水泉不甘,能损茶味。”这是宋代蔡襄在其所著的《茶录》中提出的观点。明代的罗廪也认同这一点,他在《茶解》中这样写道:“梅雨如膏,万物赖以滋养,其味独甘,梅后便不堪饮。“”明代的田艺蘅在其所著的《煮泉小品》也曾说过:“”味美者曰甘泉,气氛者曰香泉。”由此可见,
烹茶之水味道贵在甘甜,也就是只有甘甜的水质才能够使茶烹出清香鲜美的味道。水质以甘甜纯美为上,其他味道为下。
4、水温要“冽”
冽字的意思是冷寒,指水从岩层浸出,水温低,即用寒冷的雪水、冰水煮茶、其茶汤滋味 。这个观点是有科学依据的。水在结晶过程中,杂质下沉,结晶的水相对比较纯净。自然界中的水只有雪水雨水是纯轻水,宜于泡茶。明代的茶人普遍认为:“泉不难于清。而难于寒”,“冽则茶味独全”。因为寒冽之水多是出自地层深处的泉脉之中,所以其所受的污染少,因此,其泡出的茶汤滋味也就更纯正。
5、水源要活
“活水”是对“死水”而言,要求水“有源有流”,不是静止水。煎茶的水要活,陆羽在其著作《茶经》中就强调过,后人亦
有深刻的认识,并常常赋之以诗文。苏东坡曾在其所著的《汲江煎茶》诗中写道:“活水还须活火煎,自临钓石取深清”。在月色朦胧中用大瓢将江水取来,当夜使用活火烹饮,才能煎得好茶,这是经验之谈。南宋胡仔在《曹溪渔隐丛话》中赞日:“此诗奇甚!茶非活水,则不能发鲜馥,东坡深知此理矣!”唐康也在其所著的《斗茶记》中明确指出:“水不问江井,要之贵活"。烹茶用水,以“活”为贵,因为“活”代表着有生机,有活力,活水能发出茶的芳香之气。
所谓“流水不腐”,经过现代科学的研究证明,在流动的活水中细菌不易繁殖,而且活水还有自然净化的作用。活水中氧气和 化碳等气体的含量也较高,用“活
水”泡出的茶汤就会特别鲜爽可口。
以上对各种水进行的介绍有一定道理,但在当今社会条件下不能只拘泥于以上观点。泡茶用水要选择符合国家或地方饮用水标准的,而且要取得卫生许可证生产单位生产的水。由于优质山泉水不是随处可得,因此,多数爱茶者,只能视条件和可能去选择适宜泡茶的水了,目前市场上的各种饮用水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山泉水
山泉水大多出自岩石重叠的山峦。山上植被繁茂,从山岩断层细流汇集而成的山泉,富含 化碳和各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而经过砂石过滤的泉水,水质清净晶莹,含氯、铁等化合物极少,用这种泉水泡茶,能使茶的色香味形得到 发挥。
但也并非山泉水都可以用来沏茶,如硫磺矿泉水是不能沏茶的。另一方面,山泉水也不是随处可得,因此,对多数茶客而言,只能视条件和可能去选择宜茶水品了。
2、江、河、湖水
它属地表水,含杂质较多,混浊度较高,一般说来,沏茶难以取得较好的效果,但在远离人烟,又是植被生长繁茂之地,污染物较少,这样的江、河、湖水,仍不失为沏茶好水。如浙江桐庐的富春江水、淳安的千岛湖水、绍兴的鉴湖水就是例证。唐代陆羽在《茶经》中说:“其江水,取去人远者”。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唐代白居易在诗中说:“蜀水寄到但惊新,渭水煎来始觉珍”,认为渭水煎茶很好。唐代李群玉曰:“吴瓯湘水绿花”,说湘水煎茶也不差。明代许次纾在《茶疏》中更进一步说:“*河之水,来自天上。浊者土色,澄之即净,香味自发”。言即使浊混的*河水,只要经澄清处理,同样也能使茶汤香高味醇。这种情况,古代如此,现代也同样如此。
3、雪水和天落水
古人称之为“天泉”,尤其是雪水,更为古人所推崇。
唐代白居易的“扫雪煎香茗”,宋代辛弃疾的“细写茶经煮茶雪”,元代谢宗可的“夜扫寒英煮绿尘”,清代曹雪芹的“扫将新雪及时烹”,都是赞美用雪水沏茶的。
至于雨水,一般说来,因时而异:秋雨,天高气爽,空中灰尘少,水味“清冽”,是雨水中上品;梅雨,天气沉闷,阴雨绵绵,水味“甘滑”,较为逊色;夏雨,雷雨阵阵,飞砂走石,水味“走样”,水质不净。
但无论是雪水或雨水,只要空气不被污染,与江、河、湖水相比,总是相对洁净,是沏茶的好水。可惜,近代不少地区,特别是工业区,由于受到工业烟灰、气味的污染,使雪水和天落水也变了质,走了样。
4、井水
属地下水,悬浮物含量少,透明度较高。但它又多为浅层地下水,特别是城市井水,易受周围环境污染,用来沏茶,有损茶味。所以,若能汲得活水井的水沏茶,同样也能泡得一杯好茶。
唐代陆羽《茶经》中说的“井取汲多者”,明代陆树声《煎茶七类》中讲的“井取多汲者,汲多则水活”,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明代焦竑的《玉堂丛语》,清代窦光鼐、朱筠的《日下归闻考》中都提到的京城文华殿东大庖井,水质清明,滋味甘洌,曾是明清两代皇宫的饮用水源。福建南安观音井,曾是宋代的斗茶用水,如今犹在。
5、纯净水
现代科学的进步,采用多层过滤和超滤、反渗透技术,可以将一般的饮用水变成不含有任何杂质的纯净水,并使水的酸碱度达到中性。
用这种水泡茶,不仅因为净度好、透明度高,沏出的茶汤晶莹透澈,而且香气滋味纯正,无异杂味,鲜醇爽口。市面上纯净水品牌很多,大多数都宜泡茶。除纯净水外,还有质地优良的矿泉水也是较好的泡茶用水。
#饮用水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