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乡农民观念之变为子孙后代留下更多绿

  虽然很多传统仪式被人们忘记了,但“过年回家”作为一个强劲的文化密码却被保存下来。

  “感恩自然,敬畏时间,缅怀先祖,礼赞生命”

返乡农民观念之变

  新华社南宁2月11日电(记者覃星星、向志强)“三六九,往外走。”春节假期临近结束,不少回家过年的农民已经再次踏上了外出务工的旅程。相比于以往忙于打牌看戏,如今不少返乡农民在离家之前积极种树造林,努力为子孙后代留下更多“绿色*金”。

  在广西崇左市天等县驮堪乡孔民村营屯,曾经的荒山如今披上了“绿装”,柚木等各种交错种植的树木长势良好。在进结镇团乐村,记者看到当地几座光秃秃的石山几年时间也逐步绿了起来。

  在荒山变绿的背后,是许多返乡农民不遗余力抽出春节空暇时间种树的辛勤付出。如今,天等县还探索并形成了有自身特色的造林模式,如竹子、肥牛树和牧草梯式间种造林模式,林下金银花、扶芳藤等中草药间种造林模式等。

  在湖北省赤壁市神山镇埠头村,村民覃增义正月初四一大早就扛着锄头到了自家地里,接着把昨天剩下的杉树苗种下去。每年春节回到家,他都会跑到自家地里看看之前种下的各种树苗长势如何。平时在浙江务工时,他也会专门汇款回老家请人帮忙看护苗木。让他高兴的是,三四年前在山脚下种下的杉树如今已然成为一片小树林。

  “在浙江务工时看到那里不仅经济发展得好,而且生态也不错,山上都是各类苗木,一些人还开起了农家乐,这给我很多启发。”覃增义表示,由于平时在外务工,觉得老家的田地荒废了挺可惜,把荒地种上树苗后,数年后树木成材就有一笔收入,平时又能美化村庄,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发展现代采摘农业,一举多得。

  与此同时,不少地方积极鼓励和引导开发荒山资源,封山育林,加强绿色新农村建设,引领返乡农民分享绿色经济“蛋糕”。

  赤壁市神山镇*委副书记洪涛林说,在许多农户的眼里,植树造林留下的就是“绿色*金”,子孙后代都可受益,因而返乡农民在春节假期返乡时种树的积极性很高,当地相关部门也积极引导。得益于此,许多山坡荒地成为“香饽饽”,重新披上了绿装。

  在赤壁市中伙铺镇、官塘驿镇等地,记者春节期间走亲戚时看到不少像覃增义一样的返乡农民挑着水桶、抱着树苗到荒山上挖坑种树,种下对未来沉甸甸的希望。如今行走于乡间道路,前些年当地农民种下的各类树木一排排一行行挺立于路旁,已经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回家过年,中国人的文化密码

  

文/叶匡*

  关于过年,鲁迅写过一篇短文,今天读来,仍五味杂陈。他大概是说,中国可哀的纪念太多,照例需保持沉默;即便是可喜的纪念,因怕有人乘机捣乱,也会受到防范遏制。有了这个前因,什么佳节都会落得被“绞死”的命运。只剩这过年,可资庆贺了。鲁迅调侃道,尤其是那整年的悲愤者和劳作者,更需要休息和高兴。那年春节,鲁迅称连放了三夜的爆竹,这成了他一年中仅有的高兴事。

  

  我即便不算什么悲愤者,也是一个劳作者。今年过年前的心境,竟和鲁迅说的有些相似。既然我们不能不对那可哀或可喜的纪念保持沉默,到了过年,不如索性放下一切,休息和高兴一番。哪知年年这时节,总有媒体会讨论过年是不是“文化陋习”问题,看来还真给鲁迅说中了,甚至有人建议取消春节放假,不“绞死”这个中国人 的节日,似乎就不满足。之所以有这类讨论,无非是因为人们对过年的理解越来越单一。

  过年回家对中国人来说,其实不只是亲情之爱这么简单,在这个民族众多的文化仪式中,这个记忆大概保存得最为强劲了。经过数千年的传承,它早已内化为人们的情感密码,即使不明白,也会成为一种惯性行为。现在多把过年看作一种民俗,流传的也是一些民间传说。其实在古代,它首先是一种神圣而庄严的宗教礼仪。

  “年”这个字到周代才有,商时称年为“祀”,“祀”的意思,就是四时已过,要奉祀神灵祖先了,过年的习俗便源于此。中国是农耕古国,人们生活得好坏完全依靠天地雨水和时序的变化。中国人自古相信,只有在自然神的引领和关照下,人类才能获得有保障、有秩序的生活。“年”是一年时序变化之始,所以在这个时节祭祀天地诸神、表达对天地的敬畏,便成为国家最重要的*治活动。《礼记》记载,在立春前三天,天子便开始斋戒。立春日,天子要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东郊举行迎春典礼。正月 个辛日,天子要代表国家举行祭天之礼,来祈祷天下谷物丰收。亥日,天子要带领官员一起,去亲自耕种用来祭祀天帝用的农田,用来表达对天地的敬意。

  

  这是国家礼仪。到了民间,也有很多做法来表达对自然神和祖先的敬意。周代普通民众并不能立宗祠家庙,只能在家中祭祖,很多农村堂屋至今仍有摆设香几的习俗。随着时光流逝,村庄也可以立宗祠和家庙了,所以宗祠祭祀和祖先墓祭便成为民间过年一个重要内容。除此之外,腊月二十三祭灶王爷,除夕夜设天地桌接神,供奉天地诸神等,都是民间过年的重要礼仪。像河南等地,还把初十当作石头的生日,这一天不能用磨、碾等石制工具,人们向石头焚香致敬,设供物祭祀石头。这可能是从石器时代保存下来的礼仪。总之,无论国家还是民间,敬奉天地诸神和祖先的礼仪都是过年的主要内容。这些礼仪表达了对天地和先祖的遵从与敬畏,也使人们在春节中体会到了一种神圣感。

  古人在正月还有很多禁忌,这些在《礼记》中也有记载。我们的先祖明白,对自然界的保护,其实是对人类自身的保护。比如正月禁止砍伐树木,不可捣毁鸟巢,不可杀害幼虫以及未出生的或刚出生的动物与幼鸟,不可捕杀幼兽、掏取鸟蛋,不可聚集大批民众,不可建筑城郭。这些禁忌,体现的都是传统中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存意识。可惜的是,这样一些禁忌,很多已被我们遗忘。

  这里只说了一点古人春节礼仪的片断,从这些片断,我们可以感受到春节的灵*,在除旧布新、团贺喜庆的含义之外,还有对天地自然的敬畏和感恩,以及对先祖的追忆和缅怀。只有在与天地和谐共处的气氛中,人们从世间感受到的欢乐才更真切。

  

  因为家族宗祠和祖先墓地都在故乡,祭祀又关系到整个家族和个人的命运,所以“过年回家”便成为很多离乡游子一个必然的选择。中国和西方宗教国家不同,宗教国家认为个人生命和价值均来自于神,所以他们过节过的也是圣诞节。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认为,孩子只有在需要父亲养育时,才依附父亲。这种需要一旦停止,自然联系也就解体,双方都恢复独立状态。如果他们继续结合在一起,便只能靠约定来维持。能有这种个人与家庭的契约观,是因为神在他们心目中体现了 价值。中国传统文化是以生命和血缘为中心,展开对人生和世界的思考的,所以家族和父母自然被看作个人生命与价值的源头。

  费孝通有过一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了中国人对世界的认知,他说“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个人就是那块石头,而家、国、天下就像一圈圈波纹,人伦可以说是中国人思考一切的起点。这种对血缘的回溯而引发的情感,是天然而真实的。因为没有一个外在的神,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必然只有家才能成为一切价值的源头。家族中既有宗庙祠堂,也有祖先的墓地,这些都代表着来自天地和远古的一种生生不息的神圣力量。有人说家就是中国人的宗教,儒家文化确实体现了这种情怀。家族中的宗祠和祖先代表着个人与天命的关联,这种力量不仅超越了生命人世,甚至超越了天地万物,有着一种 关怀的意味。人们回乡祭祖与天地神,也是为了感受这种关怀,从而体会到一种崇高的人生使命感。所以在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中,过年回家绝非看看父母那么简单,它既表达了对祖先和天地神圣力量的一种敬畏和信仰,也包含着对个人生命价值的重新沉思和认定。

  

  虽然很多传统仪式被人们忘记了,但“过年回家”作为一个强劲的文化密码却被保存下来。人们在这天也许少了一些敬神追远的念头,但歇息身心抚慰灵肉的渴望却仍然存在。这就是年年春运大*的动力,无论多么艰难,也要回家。其实,大家想回的不只是那个儿时的家,内心更渴望回到一个体现人文关怀的精神故乡。这种关怀是从家庭开始的,渐至邻里、亲人、朋友、乡里、社区,然后是整个国家和天下。这才是中国人“过年回家”背后的真正文化意味。我想,我们对这种传统文化心理多一些了解,对过年回家的思考和感受也会多一些。在今天,它仍是一种认宗寻源的文化仪式。

  记得小时候,和父亲回太湖老家过年。除夕之夜,全村还要在族长率领下,到公共祠堂中一同燃放鞭炮,当年有喜事的人家会“放万鞭”。幼年的我正是从这震耳欲聋的爆竹声中,感受到家族的神圣和力量。在这淹没一切的轰鸣声中,人们的眼中闪着烟火的亮光,内心却是安宁祥和的,通过这家族的集体仪式,每个人都体会到“年”的意义,那就是感恩自然,敬畏时间,缅怀先祖,礼赞生命。(书香重庆)

  叶匡*, 诗人,学者,文化批评家。曾是《南方周末》《新京报》《南都周刊》《北京青年报》、香港《东方日报》等数十家海内外媒体的专栏作家。

赞赏

长按







































白癜风早期能治愈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好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ufangtenga.com/ftgj/54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