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乌镇情有独钟,文化散文在江之南由浙

文/金荣良

“学习强国”总编辑刘汉俊的散文集《在江之南》,近日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

该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大江铺长卷”,以优美隽永的笔触,抒写江南的风物和人物。下篇“日月舞椽笔”,评史论道,是一曲曲历史的悲歌、赞歌、壮歌。《在江之南》将自然的大美、文化的魅力、历史的深刻融于一炉,传承历史印记、厚植家国情怀,是一本耐咀嚼的醇厚之书、壮阔之书。

作者刘汉俊是湖北赤壁人,出版有《一个人的河流》《千年的桨声》《南海九章》《乡愁深处》等文学作品,以及《缔造精神》《塑造形象》《民惟邦本》《百炼成钢》等理论学术著作。本书是他的散文自选集,以大文化的视野、诗化的语言,讲述江南的山水、民居、市井、风俗、饮食、戏曲等,全方位、多视点诠释江南文化的灵*,展现出一幅浑然天成的东方画卷。

作者对乌镇情有独钟,开卷四文,从不同角度对乌镇进行描摹、状写。跟着作者的文字,读者仿佛在乌镇的街巷河岸、桥边树下徜徉,江南水乡的温润气息扑面而来。作者还将茅盾、王会悟、孔另境这些乌镇优秀儿女的人生经历娓娓道来,向读者讲述这些“不老的故事”。作者笔下的乌镇,有老味道,更有新味道,数字化浪潮拍打下的江南水镇,展现出时代的活力和魅力。

书中还书写了家乡赤壁的历史、自然,三国时代、红*足迹、茶文化和茶经济;写了在大江之上度过的青春岁月,那些他难以忘怀的人和事,以及曾经同甘共苦的同事、朋友,表达了对中华民族母亲河的真挚情感和深深眷恋。

在下篇中,作者从中华民族历史上涌现出的无数英雄人物、仁人志士中,选择了最有代表性的几位,对他们的人生经历、人格魅力、历史贡献、崇高精神做了生动的描绘和解读。

徐霞客的求是态度、科学精神,岳飞的剑胆琴心、精忠报国,文天祥的坚定不屈、忠心不贰,以及郑和如何耕海牧波,将中外友谊和中华文明的种子远播海外……作者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进行点评。

本书中文章标题的锤炼也独具匠心,如写同里古镇的《千年的桨声》,写徐霞客的《一个人能走多远》,写岳飞的《江南满江红》等,既含蓄蕴藉,又意境深远,是当代文化散文写作的又一代表。

乌镇,图源:浙江日报

一条河从春秋时期流来,南北贯穿乌镇,河的本名叫车溪,今天的名字叫市河,她被分出两条支流,名字分别叫西市河、东市河。京杭大运河途经乌镇,从西北角注人西市河、护城北河,储满了港汊水巷。一直往前走是河,略一分神就成了港,稍一住脚便成了湖,七拐八弯地织成了水网。乌镇正是这水网的女儿。乌镇具吴越之风韵,备东南之形胜,地势平坦无奇,依水建街、傍水设市。沿西市河而走的西栅大街,随水而形,汲水而生,家家有临河阁楼,户户是枕水人家。放眼碧水清荡,似乎有鱼儿在游,看得见的是绿意,软泥上有青荇在招摇,望不见的是这个水乡的根有多深。从制高点鸟瞰乌镇,房屋林林总总、挤挤密密,老街高高低低、曲曲折折,满眼尽是紧凑与生动,像茂密的藤萝做自然的舒卷。西市河宽仅20多米,鸡犬之声相闻。隔河人家,轻轻一唤,对岸便探出头来应一声儿。西栅大街的石板路一走到底,像漫长的老胶卷,每一格都是故事。墙根躺三两排木椅,支三两根木柱,沿二三两面码头下八九级石阶,便有渡船荡着波儿在候着。河埠系舟,水畔勒马,随处有码头,到处是水口,出门便上船,起岸就进店,乌镇人随时可以出发,哪里都能生根。

船工或者船娘慈和地坐着或者蹲着,不吆喝你,只等你的借问,或者谦和地纠正你,这不叫乌篷船,乌镇不是一切都姓乌。独自一个人坐在平顶的摇橹船中,你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让绿波和着你的心波,轻轻荡。乌镇是一个可供你发呆的地方,直到你呆若木鸡,凝成一幅壁上画、岸边图、水中景。水乡乌镇,是温润的江南玉,任由风雨刻刀精心地雕、细细地磨,不是一夜之间能编圆的故事,不是一笔能画成的美图,要在时光流水中软软地沁养。有水一定有桥,乌镇是桥的博物馆。据《乌镇志》载,乌镇的桥始建于南宋,到年有大小桥梁39座,据说今天已经增加到70多座。桥是乌镇的书签,乌镇是桥的故乡。

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乌镇没有两座一样的桥。单孔桥、三孔桥,石拱桥、木制桥,造型不一,各成风景。或庄严持重,结结实实,披一身斑驳的绿苔;或纵身跃然,寥寥几笔,如国画里一勾灵巧的飞白;或朴素平坦,简简单单,像老农民的汗巾,随意搁在河腰上。通安桥,万兴桥,如意桥,迁善桥,咸宁桥,平安桥,延嗣桥……一串儿寄寓乌镇人价值观和审美观的桥名,读得你慈眉善目眯眯,仁心佛意满满。

建于明朝万历年间的放生桥,因了西栅寺庙香火旺盛,常年有信众买了鱼虾来桥头放生而得名。通济桥与仁济桥呈垂直夹角,桥相连,水相通,从这个桥洞能望见另一座桥,这处景观叫作“桥里桥”或“洞中桥”。古桥新桥,石桥木桥,有水就有桥,有桥就是路。正月十五“提灯走桥”是乌镇的习俗,点一盏老字号“张炬兴”的灯笼,热热闹闹地穿街过桥,有“走十桥祛百病”之说。人生如过桥,步步有境界。一座桥便是一只砝码,增加着乌镇的重。倚桥顾盼,凭栏张望,一秒钟的邂逅,一百年的守候。中国的爱情多与桥有关,桥乡乌镇该是发生故事的地方。桃红李白青石条,斜风细雨青石桥,乌镇是青色的雨巷里行走的江南女子,着一袭蓝印花布旗袍,撑一柄软软的青伞,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把个袅袅娜娜留在空蒙凄迷的水墨画里。软软的风,牵起江南的衣角。画外音,有心在轻吟。驿动的心需要安顿的窝,江南的亭台楼阁是最好的去处。乌镇的建筑有南梁时期寺庙建筑的影子,“九寺十三庵,东西两宝塔”,历史上曾有庙、观、塔、寺、庵、堂、殿、祠达50多处,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在这里开坛布道,庙宇教堂廊腰缦回,檐牙高啄,钟磬相闻,让乌镇有了几分宗教的神秘感。南朝的风,唐朝的派,南宋的雅,明清的颂,民国的韵,流转在乌镇的屋宇檐角,似凝固的音符发着往昔的回响;而镇上的民居各色各样,幢幢不同景,款款不重样,或大方朴素,或精巧细致,列队走在乌镇长长的T台上,展示自己的颜值。乌镇的房屋大多是砖木结构,河中生柱,水上架阁,结构密集但有章法,紧凑中常有闲笔。角角落落的创意,里里外外的匠心。像一幅幅工笔画。高墙深宅,绿影婆娑,爬墙虎苍苍地攀到窗棂,窥视江南园林的风情。每一户的窗牖都很讲究,大窗套小窗,扇叶微启,似清风在小叩、快门在美拍。进门有梯,楼上有阁,虽然逼仄却有满满的舒适感、妥妥的安全感,不会堵塞,没有磕绊。屋挨屋,墙跟墙,进一家门做千家客。枕水人家,千家一条枕,万人不同梦,各有各的温柔乡。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ufangtenga.com/ftgj/1192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